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花藝景觀設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地域文化;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139-02
一、地域文化與地域文化景觀
(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居住的人群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體力和腦力勞動創造、并不斷得以積淀、發展和升華的物資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以及人們利用、改造自然環境,建設文明的時間、方式、程度的不同,產生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可以歸納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大類。物質文化又稱為“有形文化”,包括歷史文物,城市建筑與建筑群,文化遺址等歷史遺存的實體。非物質文化是指各地域人民代代相傳的、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非實體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民俗、表演藝術、宗教、民間工藝技藝等。
(二)地域文化景觀。文化景觀(culturallandscape)一詞最早見于《景觀的形態》一文。作者Sauer認為“文化景觀是通過文化群體作用于自然環境中的樣式。文化是動因,自然環境是媒介,文化景觀是結果。”
地域文化景觀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環境內,受該地區傳統文化影響下形成的景觀環境,它是對該地區的居民生活活動歷史的記錄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二、景觀設計與地域文化的關系
景觀設計依托于特定的地域與場所,它是地域文化得以體現的載體,是地域文化在物質環境和空間形態上的具體表現。景觀設計的目的是為身處其中的人不僅能感受到它合理的物質性、功能性,更加能體現人的意識觀念、審美情趣、以及舒適心理等精神方面的需求。景觀設計表達出來的深層的地域文化內涵便造就了景觀的地域特色。地域文化是景觀設計的創作源泉,通過對地域環境與文化的研究獲得設計靈感。
地域文化景觀及其所構成的景觀環境,會使得置身其中的人們在思想上、心理上、行為方式上、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激發一種新的文化素養,并且在與外來文化的交融中不斷推動原有地域文化的創新改造與文化發展。而新融合的地域文化又孕育新的景觀環境,形成新的特色。地域文化與地域文化景觀之間的互動性,推動著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化景觀的不斷延續、演進與發展。
三、地域文化景觀設計的現狀
在全球一體化浪潮的影響下,西方現代文化主流的入侵,一些源于地域特殊生活經驗而產生的不可替代的地方精神和城市特點已經在全球化進程中消弭殆盡,在統一的景觀建造技術,相同的建造材料,相似的結構環境下,導致國內的景觀設計存在大量的西方化、標準化、概念化、圖紙化等文化趨同現象,景觀地域性特色喪失的現象十分突出。一大批生硬的毫無特色的環境景觀在城市、鄉村和旅游景區中泛濫。而隨著城市的大建設,歷史遺留或保存下來的那些極具地域特色、蘊含文化韻味、充滿地域生活情趣的環境景觀被逐步破壞,這更加劇了地域文化傳統在景觀設計建造中趨于邊緣化。
在如此的現狀下,越來越多千人一面的城市、建筑、與景觀的產生,使得人們開始思考對地域文化的回歸問題。對地域文化景觀進行單純的復原與重復,那不是回歸,也無法與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相融合。需要透過對地域文化的梳理與挖掘來掌握傳統的脈絡,進行有取舍的傳承和創新。
四、景觀設計對地域文化的表達
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區的歷代先輩層層傳遞,一代一代累積沉淀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理念,滲透在生活中的實踐與體驗。景觀設計中如何對地域文化進行表達,首先必須探究該地域的歷史與現狀,對歷史留存的地域文化進行分析、歸納與提煉,同時要觀察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行為特點與價值取向,協調好人與地域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從最適宜的設計方法和途徑,使得地域文化景觀能與體驗它的人產生心理上的聯系和認同感。
地域物質文化的傳承與表達可以采用模仿、還原、歸納再創新等方法來體現。地域非物質文化的景觀表達則比較抽象,需要設計師對當地的地域文化與傳統有深刻的理解,從中提取出該文化形式的核心內容與物化的代表符號,最終使用景觀設計的語言來呈現。2006年落成開館的蘇州博物館新館是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繼承蘇州古城文化的一個力作,整個新館的景觀設計將中國傳統園林中的造景手法十分巧妙地融入到現代景觀設計中去,為我們如何建設地域性文化景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中而新,蘇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貝聿銘設計新館的設計原則,整個博物館既有蘇州傳統園林的建筑特色、又有現代建筑藝術利落的幾何造型、精巧的布局結構,以及完善的設施功能。
貝聿銘對江南民居構架進行抽象與再現,采用規則的三角形和四邊形的組合,造就了高低錯落的坡屋頂,十分完好的體現了傳統的江南“錯落有致”的斜坡頂的建筑特色,與周邊的蘇州古民居的融合度很高。屋頂采用加工成菱形的花崗巖片疊瓦的形式,黑中帶灰的“中國黑”材料,下雨后是黑色的,天晴時則是深灰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與白墻相配,與江南粉墻黛瓦的地域符號相呼應。同時花崗巖材料的耐久性更好,彌補了傳統蘇州古民居屋頂材料“小青瓦”的密實度不夠、耐久性差、需要經常更換的缺點。既傳承了傳統地域文化的精髓又進行了創新。
新館的選址與拙政園一墻之隔,拙政園中國傳統園林中的經典名園,新館的造景手法提煉自拙政園的傳統園林造景精髓,兩者相呼吁相延續,顯示了傳統園林設計的現代意義。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那處“山水墻”,借著與拙政園共用的一面墻,“以壁為紙,以石為繪”,高低錯落排砌了片石假山,片石顏色由黃色調過渡到灰色調,顏色和肌理層層退暈,意境深遠,又借了拙政園高大蔥蘢的綠植,在朦朧的江南煙雨籠罩中,營造出了水墨山水畫的意境。
中國古典園林中傳統的造景藝術手法在新館的設計中隨處可見。主庭院的水池如一面明鏡,作為空間實體上的留白,卻可以產生萬端變化:水中的倒影隨人的走動而不時變化著,微風撩動水波人影蕩漾,形成別致的一道風景。庭園中的竹和樹,姿態優美,線條柔和,在與建筑剛柔相濟的對比中,產生了和諧之美。新館中的窗具有多重功能,不只用來采光,更多的是借景和框景功能,這在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運用的最為精到。窗戶的形制有四邊形、六邊形、花形、雕刻鏤空窗,以及靈活多變的開窗方式,使得景與景之間相互交融,體現“尺幅窗,無心畫”的意境,真正做到了古典園林中移步換景的造園境界。庭院池水中設亭,通過直線石橋與曲折石橋連接,起到“隔景”的作用,園景便更覺深遠了。這些小橋、涼亭、假山、相互呼應的竹林、水池與平臺組成了新館獨特的園林景觀,在空間的編排上運用現代設計中的點線面構成法,成形成組,結實有力,與整體建筑十分和諧,具有中國人文氣息和神韻。
五、結語
景觀的地域性是景觀的本質屬性,如何使景觀設計具有地域性特色,如何建造當地人民認同的景觀環境,首先要對當地優秀文化傳統有深刻的理解,發掘出地域文化的精髓,尋求地域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契合點,從尊重與弘揚當地特有的地質、文化特點出發,創造出體現地域文化的現代環境景觀。
參考文獻:
[1]弗蘭普頓.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2]趙群,劉加平.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續和發展[J].新建筑,2003.
[3]林菁,王向榮.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J].中國園林,2005.
關鍵詞:建筑 景觀 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0引言
僅有優美的環境或者僅有別致的建筑都是不夠的,只有將優美的自然景觀,良好的生活氛圍融于一體,才能營造理想的社區,建筑元素對細節的把握還應與景觀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風格都應恰如其分地與景觀相互呼應,當前形勢下,建筑和景觀的統一是研究的熱點。
1建筑和景觀統一概述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環境尤其是外部環境的建設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不能沒有的,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希望生活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但是,環境污染、讓人失望。近年來,中國的房地產企業根據人們的心理需求,回歸自然,加強宣傳的外部環境建設,以實現統一的建筑和景觀設計,住宅景觀,園林建筑與景觀的融合紅極一時,在我國,人們不只是看中建筑的結構和功能,更加關注生活環境,人的愿望是建筑與景觀的統一。
隨著人們對景觀的向往和追求,景觀設計學在我國應運而生并得到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設計師們已經意識到僅僅是完美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已不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只有將城市規劃,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迎合時代的發展(城市規劃’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三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然而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景觀設計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不容忽視(只有將景觀設計融入到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中去,才是最有效最完美的設計方案(為了使建筑與景觀相統一,相呼應,景觀建筑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廣泛應用于景觀規劃與設計(它將景觀規劃與設計與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建筑學及風景園林相融合,從而達到使建筑與景觀相統一,相呼應的目的,同時提高了建筑使用的舒適性及整體的藝術性(它以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為出發點,以人與自然的生態系統為服務對象,關注人的使用,強調人與自然的長期和諧關系及可持續發展,是廣義的建筑學。
在景觀設計上的規劃,建筑,景觀建筑學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設計思想,而現代景觀建筑學,所涉及的專業范圍很廣,包括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和景觀園林,顧此失彼的現象很多,今天的建筑師,設計師通常是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為主線,對景觀設計作為一種補充和陪襯,在中國,設計基本過程如下:第一,確定位置和建筑的總體布局,然后建筑設計師進行設計,最后是由景觀設計師的設計,然而道路建成,建筑已完成規劃,景觀設計的剩余空間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只有通過景觀師見縫插針,用簡單的種植一些花草樹木,是由于景觀設計不重視,景觀設計的發展,在我國城市發展緩慢,沒有特色,遵循相同的模式,因此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的有著嚴重差距。
2建筑景觀一體化設計策略
建筑中融入景觀設計 要實現建筑景觀的統一,必須使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緊密結合(景觀設計是進行微觀的空間設計,而建筑設計是進行具體的建筑單體設計,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然而在當今設計中,很大一部分將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分開進行,甚至忽略景觀設計的重要作用,將其作為建筑設計的陪襯,進行簡單設計(例如種些花草設計個噴泉,運來個雕塑等等)還有很多都是建筑完成后才做景觀,設計時不考慮全局而是重視局部效果,對交通、消防及停車等硬性技術指標也置之不理,從而最終將導致問題的出現,城市規劃,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三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一個步驟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建筑的整體效果,要想使建筑和自然環境相融合,建筑不可能游離于外部環境而存在,它必須依附于外部環境來體現它自身的意義;同時,建筑所具有的特性不僅要通過建筑本身來表達,更要通過周圍環境來襯托,加之景觀設計并不像我們通常所說的那么簡單,重要的是體現當下的思想及精神文化,達到這種效果必須使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相統一,使精神文化得以表達??傊?,景觀空間與建筑空間的一體化設計不僅使建筑功能和作用得到完善和擴展,也使得建筑更具整體性和舒適性。
建筑和景觀設計的可持續性和生態性 可持續性和生態性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設計的最終目的,進行建筑和景觀一體化設計時必須結合自然,結合自然進行設計,尊重當地的自然文化遺產及格局,保持生態性原則,利用當地可再生的自然元素和材料,盡量發揮美觀實用的功能;保留當地自然及文化遺產,保護原貌;領用當地自然水,盡量不用人工水,讓自然做工,人工的介入;做到可持續性和生態性,避免僅僅追求表面的華麗效果,將建筑與自然融合最為最終目的,并將在生態價值觀與生態美學引領下走向形式、功能與文化內涵的更高層次的統一,總之,結合自然,尊重自然,實現建筑和景觀設計的可持續性和生態性,是設計的原則和目標,節約用水用地、新能源的應用,恢復和保護本地特有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多樣性等將會成為新的設計趨勢。
建筑和景觀一體化設計理念,以人為本,在今天的世界上,所有的建筑和景觀設計師必須符合設計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體現了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的一致性和尊重人的地位,它涉及的問題,真正屬于我們的生存環境,與對人的景觀設計的發展,當地的設計不容忽視,必須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到設計不僅是一個口號,在未來的設計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考慮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很長一段時間,景觀設計的對象是有關的人類生態系統整體,強調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的重要性,與景觀建筑師服務對象的終極目標是人與自然,規劃設計應該理解自然,萬畝相互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和人類,自然和人文系統保護,人與自然的利益協調,使兩個達到最佳平衡的設計概念,所謂的以人為本的建筑和景觀設計中,是尋求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給人以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強調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自然資源和占用太多的發展;強調城市規劃和建筑學與生態學的結合,為人類認識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能深刻地反映在人們在具體設計范圍內的照顧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3 結語
建筑與景觀的融合入是城市設計的最終目標,無論是從建筑設計還是到景觀設計,不能只考慮單方面的設計,在建筑設計中融入景觀設計的手法,景觀設計中體現建筑設計意圖,才能真正達到建筑和景觀的統一。
參考文獻
【1】論當代景觀建筑學的復興 吳琨,韓曉曄,譯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關鍵詞:低壓管灌;設計;問題;建議
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是以管道代替明渠輸水灌溉的一種工程形式,通過一定的壓力(工作壓力≤0.20Mpa),將灌溉水從水源輸送到田間,由給水栓進入田間溝、畦進行灌溉,其特點是出口流量大、出水口所需壓力較低(0.002Mpa),管道不易發生堵塞。
1. 管道規劃
1.1 因地制宜地選擇管道布置形式
1.1.1 布置形式
在一個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系統中,管道布置形式根據地下固定管道與地面移動管道所占的比例(即平均密度)不同,可區分為固定式、半固定式、一級固定式管道和移動式4種。根據管道在平面上的幾何圖形特征,又可區分為樹狀管網和環狀管網2種。
1.1.2 布置形式的選擇
①單井出水量小,控制面積小,特別是深機井,壽命不長,井水含砂量高,宜選用移動式。②在經濟條件較差的地區,宜選用半固定式。③當經濟條件較好,單井出水量較大,灌水時同時開啟2個或2個以上的給水栓,并分別由2條或2條以上管道同時供水時,宜選用固定式,布置成樹狀管網。④當經濟條件較好,單井出水量不大,只由1個給水栓放水時,也宜選用固定式,但選用分支狀管網還是環管網要進行具體的經濟比較;對設計流量為40m3/h的典型地塊,按4個典型井位,布置8個分支狀管網和相應的8個單環環管網(為了便于說明問題,把設置給水栓的管道叫“工作管道”,其它管道叫“連接管道”,二者的比值稱為r),2種管網均用薄壁PVC管,將工作管道相同的2種不同管網進行經濟比較后認為:當r≥2,環狀管網較優,當r=1時,分樹狀管網較優。
1.2 根據地塊形狀與井位布置分支狀管網的固定管道
平原區機井灌區,大部分適宜長方形地塊,對6.67 hm2左右的地塊,由于井位的不同,半固定式一般有“-”、“T”、“L”字形3種布置形式;固定式一般有“工”、“土”、“圭”、“F”字形4種布置形式。無論半固定還是固定式,667m2均管道長度均與井位關系甚大,其中井位選在地塊中心最優,其667m2均管道長度最短,管道最大輸水距離也最短。其中機井位于地邊中部管道的一端(半固定式)或管道的連接管線上(固定式),667m2均管道長度較短。當然管道布置不能局限于比較固定管道長度一個指標,還要比較土壟溝與移動管道的長短,耕作及灌水運行管理是否方便等。新打或改造機井時,井位布置與管道規劃相結合,可有效地節省管道長度,如一井灌區,配套機井15眼,地塊大部分300m×200m,管道雙向控制,667m2均固定管道長度195m,比一般管道長度減少10~15m,僅此一項節約資金18萬元。
1.3 給水栓移動管道及畦田的規劃
當前,我縣境內的低壓管灌,大部分采用聚乙烯軟管做移動管道,其規劃布置與固定管道的方向有關,當固定管道平行于種植行時,一般固定管道間距100m左右,雙向控制,給水栓間距40~50m。移動軟管由給水栓垂直種植行鋪設,單向或雙向分水灌地,軟管長一般小于50m,20m左右一節,畦田一般寬15m,長25~50m。當固定管道垂直種植行時,給水栓間距一般也是40~50m,軟管一般平行種植行鋪設,長50~150m,其節長與畦長等因素有關。若長畦雙澆,畦長20m左右,寬3m左右,則每節軟管長40~50m;若方畦雙澆或長畦單澆,畦長10m或20m,畦寬6m或3m,則每節軟管長20m左右。
2. 管道設計
2.1 管道的設計工作壓力
管道的設計工作壓力,即管道正常工作時首端最大的工作壓力,它等于管道的沿程水頭損失與局部水頭損失之和,再加減管道兩端的高差。管道的設計工作壓力,是選擇管材、管徑、調壓排氣裝置和井泵的依據之一,在平原地區,一般小于5m水柱高,通常為2~3m水柱高。
2.2 管材的選擇
目前,用于低輸水灌溉的管材主要有薄壁PVC塑料管,再生塑料管和預制混凝土管,其次是地埋塑料及現場連續澆筑管。薄壁PVC管和再生塑料管強度高,抗滲性能好,搬運方便,施工簡易。缺點是材料較貴,單價較高,適合于經濟條件好、工期緊、日工資較高和單井出水量小于40m3/h的地方。混凝土管原材料豐富,價格低廉,通過研制管機,改進制管工藝和材料配合比,提高了預制混凝土管的抗滲性能,已基本上適應低壓輸水灌溉的要求。其缺點是接頭較多,施工要求較嚴。適用于單井出水量的40m3/h以上的地方。
2.3 管件選擇
彭陽縣應用的管件主要是給水栓,安全保護裝置和連續裝置,給水栓又分為固定給水栓和移動給水栓2種,移動給水栓由上栓體和下栓體2部分組成,上栓體一般每眼井只需要2個,澆地時臨時套在下栓體上,連接移動管道。管道密度大,澆地啟閉頻繁,經濟條件、社會秩序好的地方,一般選用固定給水栓,否則選用移動給水栓。在管道運行中,為消減或避免突然開機或停機與開關給水栓產生的水擊,排除管道中的氣體,需在管道首端設置安全保護裝置,寧夏南部應用的安全裝置主要有:GD空氣閥,調壓排氣閥和調壓排氣井。
3. 存在問題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