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早產兒營養護理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營養;護理;早產兒;低出生體質量兒
[中圖分類號] 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14-133-03
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是指胎齡小于37周,出生體重小于2500g的早產兒[1-2]。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圍產期醫療技術和腸外營養技術的發展,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的成活率也在逐年上升[3-5]。然而早產兒各系統功能發育不全,對營養的吸收以及食物的消化能力弱,極易發生喂養不耐受,從而出現營養不良,嚴重影響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的生活質量[6]。因此對于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的護理治療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營養問題[7]。對早產兒進行早期營養干預護理對于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的存活以及防止營養不良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對86例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進行對比實驗研究。
對比分析了營養護理干預和常規治療對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的出生體質量、胎齡、恢復出生體質量的時間、鼻胃管留置時間、腸道營養達到418.4kj/kg時間以及護理的效果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86例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間在我院出生的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并根據患者入院順序編號1~86號,按數字隨機法將患者分成兩組。入選標準[8]:胎齡少于37周且出生體重小于2500g的新生兒,無嚴重的先天心臟病等功能缺陷疾病。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會同意,并由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對照組43例,男
22例,女21例;干預組43例,男26例,女17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治愈標準:無呼吸暫停和已停止吸氧,可以自行進行吃奶且奶量達到標準。在室溫的環境中體溫在36~37℃之間,體重達到2500g以上且無并發癥的發生。好轉標準[9]:無呼吸暫停和已停止吸氧。沒有并發癥但吃奶量以及體重尚未達到滿意效果且還需要保溫。
1.2 方法
兩組均進行常規的治療及護理。對照組采取常規喂養方法且不進行按摩和喂養后抬高等護理干預。干預組患者根據個體情況采取腸道喂養或者胃腸外喂養,喂養每3小時1次。喂養后采取俯臥位并在下一次喂養前進行腹部按摩。按摩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用指腹輕柔地按摩約5min。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實驗前后血糖、白蛋白、血漿總蛋白、體重、血尿素氮、淋巴細胞總數等的變化以及恢復出生體質量的時間(RT)、鼻胃管留置時間(NT)以及腸道營養達到418.4kj/kg時間(TT)等。血糖測定采用美國利舒坦血糖儀,白蛋白測定采用血漿蛋白質測定法,血漿總蛋白測定采用雙縮脲法。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早產兒出生體質量(W)、胎齡(FA)、RT、NT以及TT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恢復到出生體質所需時間、留置鼻管的時間以及腸道營養達到418.4Kj/kg時間均明顯縮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干預組與對照組實驗后常規檢測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試驗后的血漿總蛋白、血漿白蛋白、血糖以及淋巴細胞總數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干預組實驗后的血尿素氮水平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的治療的總有效率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近年來,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的出生率逐年上升。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因系統發育不成熟,在出生后極容易發生喂養耐受不良等情況[10]。對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進行合理早期喂養是提高其存活率的關鍵環節之一,一般在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出生后6h就可進行糖水喂養,24h即可進行喂乳。對于吞咽能力差的患兒宜適當延長開始喂養時間,先采取靜脈補液[11-12]。喂養應該以少量開始,慢慢提高患兒胃腸道適應能力以及消化功能,之后再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提高喂養量。對患兒進行早期的營養干預治療可以提高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的血糖水平并提高患兒的免疫力及改善胃腸道功能。喂養過程中應注意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的營養搭配問題。早產兒低出生體質量兒因缺乏有關轉化酶,除正常兒所需的9種必需氨基酸外,胱氨酸及絡氨酸也是早產兒的必需氨基酸,在喂養時應注意適當添加富含胱氨酸和絡氨酸的食品。同時,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對無機鹽、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需求量也比正常出生嬰兒高,在對其進行喂養時還需注意添加足量的無機鹽、維生素和蛋白質等,同時密切觀察患兒的喂養耐受情況及時調整喂養方式并進行適當的按摩護理[13]。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生理功能發育不全,免疫能力和適應能力也差,對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的護理對改善其營養狀況、防止營養不良的發生、提高其生存治療及存活率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發現,對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進行營養護理干預可以明顯縮短其恢復到出生體質所需要的時間、留置鼻管的時間以及腸道營養達到418.4kj/kg所需時間,在短時間內改善患兒的營養狀況,促進患兒早日恢復。通過營養護理干預,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的血糖水平、血漿總蛋白及血漿白蛋白均提高,淋巴細胞數量增加,尿素氮含量減少,說明早期的營養護理干預可以改善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的營養狀況,提高其免疫能力并增強其腎功能。適當的按摩護理可以增強腸道激素的分泌,促進胃腸的蠕動從而改善喂養耐受性及保持每天的排便通暢,提高護理效果。喂養后使用合適的枕頭墊高患者胃部,同時患者采用俯臥位。喂養后俯臥位時早產兒頭抬高的能促進胃的排空且俯臥時乳汁在胃內停留時間的縮短減少了腹脹。而且俯臥位可減少早產兒的肢體活動從而減少其能量的消耗使消化吸收相對增多。此外,喂養后的俯臥位是改善早產兒肺功能的適宜,不但可減少胃潴留液和腹脹和嘔吐發生,還可以減少呼吸暫停的發生,保證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的呼吸通暢,從而提高早產低體質量兒喂養的耐受性。總之,對早產低體質量兒進行營養護理干預可以促進患兒的好轉和痊愈,提高治療的有效率和患者的存活率。
綜上所述,對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進行適當的按摩護理可以促進其消化功能的恢復、提高其喂養耐受性并改善其肺功能。在早產兒出生后應盡快進行早期微量喂養,對于喂養耐受不良的患者可進行腸胃外喂養。適當的營養干預護理可以防止營養不良情況的發生,促使患兒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 雷銀香,趙翠香.早產兒營養狀況分析及干預措施[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31):3963-3964.
[2] 丁曉華,王松,李勝玲,等.非營養性吸吮在早產兒護理中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7):636-638.
[3] Freitas RG,Nogueira RJ,Antonio MA,et al.Selenium deficiency and the effects of supplementation on preterm infants[J].Rev Paul Pediatr,2014,32(1):126-135.
[4] 李佳梅,潘繼紅,鄒文霞,等.多胞胎早產兒的圍生期護理[J].廣東醫學,2012,33(24):3681-3683.
[5] Working Group Of Pediatrics 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Working Group Of Neonatology Chinese Society Of Pediatrics,Working Group Of Neonatal Surgery Chinese Society Of Pediatric Surgery. CSPEN 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support in neonates[J].Asia Pac J Clin Nutr,2013,22(4):655-663.
[6] 阮玲紅,曹李麗,周萍芳,等.極低出生體重兒喂養不耐受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7):1605-1607.
[7] 沈曉虹.早產兒營養支持護理[J].青海醫藥雜志,2009,39(6):35-36.
[8] 劉楊.極低出生體重兒喂養方式及相關護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7X):395-398.
[9] 雷銀香,趙翠香.新生兒出生體質量與營養關系的探討及對策[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9):3696-3697.
[10] 蘭衛華.護理流程重組對早產低體質量兒喂養效果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32):3620-3621.
[11] 龍浪,張彩霞,歐添英.部分胃腸外營養在早產兒、低體重兒的應用和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1):21-23.
[12] 魏麗,徐鑫芬.23例早產兒腸內營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2):174-175.
關鍵詞:早產兒;靜脈營養;護理
中圖分類號:R605.979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6-163-01
新生兒的生長所需能量和各類營養物質相對其他人群要高,而胃腸功能短時間內并未完全發育成熟,尤其是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極低甚至超出低出生體重兒及危重早產兒發育更為緩慢。倘若無法得到充足的營養補給,將可能造成營養不良,引起早產兒生長停滯,甚至威脅生命。尤其是高危早產兒往往不能耐受經口腸道喂養,加大了臨床上營養支持的難度。自1986年Dudrick首次報道應用靜脈營養以來,靜脈營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高危患兒搶救成功率,提高小兒生存質量[1],但并發癥尤其是肝膽并發癥仍沒有完全解決。且靜脈營養液的配制及輸入技術要求高,臨床使用應要求規范與合理操作。本文綜述關于早產兒臨床靜脈營養的護理,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132例進行靜脈營養的新生兒,其中男54例,女78例,平均胎齡28~36周,體重853~2367克。超低出生體重兒5例,極低出生體重兒78例,先天性消化道畸形12例,危重新生兒37例。表現營養不良56例,低血糖21例,吸入性肺炎45例,新生兒窒息12例。
1.2護理方法
1.2.1營養液配制
靜脈營養液原則上現配現用,其基本成份包括機體代謝和生長發育所需的液體、熱卡、脂肪乳、葡萄糖、電解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等。通常使用小兒復方氨基酸注射液及20%脂肪乳。護理人員根據當日醫囑在配制室潔凈工作臺內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技術進行配制。配液完成于4o以下保存,使用前1~2小時取出置于室溫下。
配制順序:將電解質、水溶性維生素、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溶液入營養袋;再配入氨基酸;脂溶性維生素配入脂肪乳再配入營養袋,以保護脂肪乳劑的完整性,配制過程注意搖勻。在23h內把配置好營養液輸入完畢。
具體配方:每日液體需要量依胎齡、日齡、體重而異,一般需要量為130~150ml/kg;早產兒一般每日是需要375~385KJ/kg熱量,其中40%~45%由碳水化合物提供;脂肪乳的第一次劑量為0.5g/kg,此后每日增加0.5~0.25g/kg;氨基酸第一次日劑量為0.5~1.0ml/kg,此后每日劑量增加0.5~2.5ml/kg;葡萄糖配制為6~8mg/(kg.min)。
1.2.2輸液護理
根據早產兒的體能特征與病情進行外周淺靜脈(PPN)輸液。輸液速度控制在4~8ml/min內,維持恒速輸注,可以減少并發癥且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2],保證在23小時內輸液結束。輸入營養液時選擇稍粗一些的血管,因為輸液速度過快或過慢都有可能引起患兒血糖水平明顯波動及影響營養物質的利用,過快可能引起患兒煩躁、發紺、呼吸暫停、嘔吐或小便量增加等,過慢則可能無法完成一日劑量。同時,經常更換注射部位,并且輸液更換要及時,應用輸液泵時,確保有可靠的安全報警系統,以防空氣進入泵內。
1.2.3輸液監測
進行靜脈營養輸液的患兒需密切注意監測各項體能指標。輸液期間,護理人員要對患兒的呼吸、脈搏及體溫變化進行嚴密觀察,記錄每日體重、輸液出入量等。輸液前期每6小時進行一次尿糖檢測,每天測一次血糖,患兒適應營養液的劑量并表現相對穩定后可1天測量一次尿糖,3~4天檢測一次血糖。配合醫師監測血常規、血氣、電解質及肝功能、腎功能及血脂等,根據監測結果調整營養方案,可以合理調配營養液各成分的比例和調整輸液速度,防止患兒的代謝紊亂,保證患兒的輸液安全。
1.2.4并發癥監測護理
對早產兒在使用抗生素時嚴防霉性口腔炎,做好口腔護理及皮膚護理工作。對注射部位,進行適當的消毒清理。特別要注意保持輸液部位完好,防止局部滲漏,靜脈高營養液滲透壓高,而早產兒皮膚又嬌嫩,一旦有滲漏,易導致局部皮膚壞死。盡量避免注射時可能引起皮膚損傷的行為,若出現損傷,及時給予處理,防止細菌的感染。代謝性方面注意觀察患兒的發熱、高血糖、高血脂、低氧癥、液體潴留、肝內膽汁淤積、高滲性脫水、肝功能異常、低磷血癥等代謝紊亂癥癥。如出現低氧癥及肺部疾患的患兒慎用脂肪乳,防止低氧血癥加重及引發血管栓塞;長時間輸入氨基酸可能造成肝內膽汗淤積;水分不足則可能導致高滲性脫水,從而引起尿素N含量升高[3]。因此,護理人員應該根據癥狀的嚴重程度與性質,及時上報醫療醫師,討論調整營養液成分及其配比。
2結果
132例早產兒經過靜脈營養護理,出院前體重較入院時增長明顯,平均每日增長體重13.2g,且沒有護理并發癥或代謝并發癥等發生。具體數據統計見表1:
3討論
早產兒生長的營養需求量大,營養不僅關系其生長發育,同時會間接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在嚴格掌握適應證和合理應用的前提下,對經口喂養營養攝取不足的早產兒進行靜脈營養輸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營養補給,同時有助于減少吸入性肺炎、出生后體重增長停滯、代謝合并癥的發生率。通過采取科學有效地護理策略,遵循嚴格的無菌操作技術、規范的導管置入操作、嚴密觀察和監護等營養支持護理,對早產兒早期的生長發育具有顯著護理價值,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喬玉芝,馬麗芳.新生兒靜脈營養現狀及其肝膽并發癥的防治進展.[J].醫學綜述,2002,8(6):532-53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296
資料與方法
觀察對象:選擇我院新生兒重癥救護中心收治的40例早產兒(體重850~1920g)隨機分為間斷鼻胃管喂養組和鼻十二指腸喂養組,用同一種配方乳喂養。記錄喂養1周的入液量、熱能、蛋白質攝入量;體格生長指標(體重、身長、頭圍)的變化;大便性狀;喂養相關并發癥等。
觀察步驟:喂養后1周鼻十二指腸喂養組較鼻胃管喂養組平均進奶量、熱能、蛋白質攝入量均顯著增加(P0.05),喂養1周后胃十二指腸喂養組的PA明顯增加(P0.05),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較后者顯著減少(P
結 果
十二指腸喂養能夠促進早產兒體重增長、奶量增加、住院時間縮短,干預組與對照組出院時相比,干預組體重增加、奶量增加、住院時間縮短存在明顯差異(P
兩組喂養方式的喂養相關并發癥:干預組與對照組喂養相關并發癥相比,干預組幅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
討 論
早產兒在活產嬰兒中的發生率為5.6%,美國7.1%~17.9%,由于其各系統發育不成熟,死亡率高,國內報道死亡率為12.7%~20.8%。體重越低死亡率越高。近年來,隨著圍產醫學以及新生兒急救技術的快速發展,早產兒尤其是極低出生體重兒的存活率逐年提高,死亡率、致殘率正在逐年降低,但其日后的生活質量和社會適應能力較正常足月兒差。如何保證這些生存能力極低的早產兒得到科學合理的護理,使他們的生長發育不落后于足月兒,一直是兒科護理工作的重要課題。
經十二指腸鼻飼喂養可減少胃膨脹及不良反應,降低嘔吐物吸入的可能性,增加營養物質的攝入,促進體格發育。十二指喂養是早產兒不經過胃的第一個腸道喂養方法。但亦有報道出現十二脂腸穿孔、十二指腸狹窄、腹膜炎、腹脹、腹瀉及脂肪吸收不良等并發癥。插管后需X線確定位置,抽吸腸液的pH濃度,因而不是早產兒的常規喂養方法。十二指喂養之所以出現上述并發癥主要是因為應用聚乙烯管和插管過深(鼻空腸)所致,后改為鼻十二指腸喂養和硅膠插管,體溫條件下柔韌性好,并發癥顯著減少[1]。近年來對鼻十二指腸喂養的研究表明,早產兒出生后早期進行鼻十二指腸喂養,較鼻胃管喂養的進奶量、熱能、蛋白質攝入量均明顯增加,恢復出生體重明顯縮短,高膽紅素癥顯著減少,同時解決了胃潴留、反流、誤吸等問題,而無1例發生十二指腸穿孔[2,3,4]。因而認為經鼻十二指腸喂養優于鼻胃管喂養,更適合早產兒的喂養。
參考文獻
1 孫秀鳳,胡建,陳月英.極低出生體重兒經十二指腸鼻飼的護理.中國當代醫學.
2 蘆惠,薛辛東.早產兒間斷鼻十二指腸喂養和鼻胃管喂養的對照研究.中華兒科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