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新經濟發展分析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煤炭 資源枯竭 經濟發展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阜新市位于老重工業基地的東北,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曾是我國重要能源基地之一,被稱為“煤電之城”。但是隨著煤炭資源的枯竭,阜新市的經濟也出現了較大的波動,產業結構也必須隨之調整。盡管自2001年阜新市被國務院定為資源枯竭轉型城市以來,阜新市經過十余年的探索實踐,對經濟轉型升級的思路不斷清晰,方向不斷明確,內容不斷豐富。但是從阜新現如今的發展水平來看,依舊存在諸多問題。本文通過將近幾年的數據進行對比,對阜新當今的產業結構及經濟轉型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地探討,找出妨礙阜新經濟發展及轉型的根本問題,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為促進阜新經濟轉型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文獻綜述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自然資源已開始進行優化使用,但是作為一些重工業基地卻依然出現了資源枯竭的現象,從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未來發展也成為了我國學者所研究的熱點話題。
王世賢(2014)指出資源枯竭型城市阜新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發展不平衡,必須由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入手,使就業、創業與產業轉型和承接互相促進,提升結構變動協同性,才有利于實現經濟與就業的和諧增長。李海超(2013)通過綜合運用區域經濟學、金融學、計量經濟學等學科知識,理論聯系實際,分析了我國資源型城市現行的融資體制對融資的作用。宋喜斌(2014)認為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過程可分為以下三種:政府主導、產業政策轉變、經濟轉型。王茵(2010)、邱松(2011)、陳德敏(2012)也對資源型城市將如何發展與經濟如何轉型進行了深入探究。蘇楠楠(2014)指出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主要出現:經濟發展緩慢、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從各個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具有多種方式,卻也普遍存在較大問題。本文對阜新的經濟發展及轉型進行了深入探究,提出相應的政策,使阜新在轉型之路上少走些彎路。
二、阜新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生產總值(GDP)基數過低,增長較為緩慢
阜新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興”的資源型城市,在建國伊始,經濟發展狀況良好。但是,伴隨著煤炭資源的減少甚至即將枯竭,阜新經濟也一落千丈,成為了遼寧省的最后一名。從阜新最近五年的GDP數據可以看出(表1),阜新GDP基數過低,且增長速度較為緩慢。與遼寧省的其他城市相比,阜新明顯處于落后的地位。在2013年時,全省除阜新市和葫蘆島市以外,GDP均已過千億元(雖只列舉部分城市數據,但是對整個遼寧省均進行了調查),而最發達的沈陽和大連已超過七千億元。而葫蘆島市建市不久,經濟和文化底蘊皆沒有阜新深厚,生產總值也超過阜新一百多億元。由此完全可以看出阜新GDP基數過低,經濟發展緩慢。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增長比值呈下降的趨勢,且依照阜新現在的經濟水平來看,這樣的增長速度完全不能夠支撐阜新的發展,阜新轉型勢在必行。
(二)對煤炭產業依賴過度,產業結構發展不均衡
阜新素來有“煤電之城”的稱號,煤炭產業也一直占據著阜新支柱產業的主導地位。但是,也正是由于對煤炭產業的過度依賴,而忽視了對其他產業的著重培養,使得阜新在煤炭資源枯竭之時,經濟上也出現了極大的困境。甚至阜新經濟轉型至現在,其對煤炭產業依然有較大依賴。2010年,阜新被確定為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而進行經濟轉型的第十個年頭,阜新的原煤產量仍高達1828.31萬噸、采礦業的生產總值達到111.83億元,足足占了當年全市總值的三分之一。而2014年的數據顯示,阜新的煤產量仍達到1517.01萬噸、采礦業的生產總值達到71.38億元,雖然所占比值有所下降,卻依然占有較大比重。且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五年之后的產量下降并不明顯,而產值卻下降較多,這是因為我國如今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像煤炭這種非清潔型能源,一旦生產過多便會超出大眾的需求,價格便隨之下降,從而導致如今煤炭行業的產量多、產值少的局面。
(三)教育發展存在缺陷,就業與失業問題較突出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與該地區的人力資源是分不開的,而這一因素又對就業與失業產生有著極大的影響。但是阜新的教育發展卻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據統計,至2014年底,阜新在校研究生2939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3378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694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1629人、初中在校生32544人及普通小學在校生84698人。從數據中可以看出,阜新市受高等教育人數較少、所占比重較低,這也就使得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數相對增加,使阜新整體的文化素質水平隨之下降,這與政府的教育制度不完善和對教育資源投資較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而阜新培養出的人才還有可能會由于阜新經濟增長緩慢、發展機會少而選擇去其他城市發展,如此一來,阜新的人力資源則更加匱乏。而隨著煤炭資源的枯竭,煤炭行業所需要的人數也就會隨之減少,而阜新市截止2014年底礦業從業人員為35746人。倘若礦產資源枯竭、煤炭行業倒閉,則會出現大批失業者,且這些人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再就業可能性較小,這也成為阜新未來發展的一大問題。
三、結論及對策
(一)結論
阜新作為我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在轉型過程中也遇到一系列的問題還有待解決。阜新市由于對煤炭產業依賴度過高,使得其經濟隨著資源的枯竭而衰落,而阜新的教育體制不夠完善、資金投入不足,使得當地沒有足夠的人才來引領其進行高端產業的開發與研究。同樣,由于其經濟水平落后,更無法吸引大批的外來人力資源進入,這也是阜新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且隨著煤炭資源的減少,從事于礦業的人數也會隨之減少,就會使這些低文化水平者的失業率逐漸增加,給阜新經濟的發展帶來負向的影響,也為其進行經濟轉型增大了難度。
(二)對策
第一,降低對煤炭產業的依賴度。煤炭作為非清潔能源,已經逐漸被清潔能源所替代,使用量已大大減少,若產量過高,只能采取薄利多銷的原則,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會隨之降低。而它又是不可再生能源,現在也正面臨著枯竭的危機,若阜新市繼續著重依賴于煤炭產業,將會經濟持續低迷下去。所以,必須降低對煤炭產業的依賴度。
第二,著重發展以第三產業為主的支柱型產業。阜新市由于一直以來對煤炭產業的過度依賴,減少了對其他產業的著重培養,使其產業結構出現不合理的現象,所以必須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著重發展以第三產業為主的支柱型產業。阜新旅游業一直都較為豐富,它的旅游總體形象定位是“觀沙緣奇麗特色,看煤城變幻今昔,感東藏宗教民俗,悟華夏文化源地。”阜新市可以通過加大宣傳、優化景區等方式,將海棠山、瑞應寺等景區打造成一級風景區,吸引大批外來游客,大力發展旅游業,同時通過旅游業來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還應加大科研項目的研究,大力發展清潔型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及相關技術產業的發展,以彌補煤炭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不足。充分發揮政府對這些產業的推動作用,加大資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同時也要加強對其的監管力度,使其能夠快速地發展起來,也使阜新能夠順利地完成轉型,保持經濟的平穩發展。
第三,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優秀的人力資源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斷地完善教育體制、深化教育改革,并不斷加大對教育項目的投資,才能為本地、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才能為未來經濟快速的發展提供可能。同時,不僅要對基礎和高等教育進行著重培養,還要加強各單位和社會的人才的培養,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建設。只有推動育才聚才的人才體系建設,才能為轉型振興提供人才保障。甚至還會吸引外來的資源為本地進行建設,加速本地經濟的發展進程。
第四,重點解決就業、失業問題。一個地區就業、失業情況如何,既可以反映出當地百姓生活水平狀況,也可以放映出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這一問題是困擾我們整個國家的一個長久性問題,但對于阜新這種資源枯竭型、欠發達城市而言,解決這一問題迫在眉睫。阜新市應推動高質量的就業體系,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切實落實就業扶持政策,援助各類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就業。例如說,失業的煤炭工人,政府應出面給予幫助,否則如果大批的低水平失業人員不進行再就業,將會使阜新的經濟發展陷入嚴重困境。同時,還應提高職業培訓技能質量,以培訓促進就業。這一方式可以增加專業人員的數量,還為失業人員提供了更好的學習平臺,為其未來的就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可以使當地嚴重的失業問題有所緩解。
阜新只有不斷地進行探索與改進,直至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順利地完成經濟轉型,才能夠使其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王世賢.阜新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同性研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14(3):234-238.
[2]李海超.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融資問題研究――以阜新為例[D].博士學位論文,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13.
[3]宋喜斌.基于系統動力學的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研究――以內蒙古烏海市為例[D].博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4.
[4]王茵.以城市轉型促經濟轉型―遼源市加大城建投入記事[N].吉林日報,2010-04-10.
(①萊蕪市醫療保險事業處,萊蕪 271100;②萊蕪市財政局,萊蕪 271100)
(①Laiwu Medical Insurance Department,Laiwu 271100,China;②Laiwu Finance Bureau,Laiwu 271100,China)
摘要: 本文對綠色會計的概念以及實施必要性進行了系統分析,闡述了新經濟形勢下綠色會計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發展綠色會計的具體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green accounting, expoun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green accounting in new economic form,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develop green accounting.
關鍵詞 : 新經濟形式;綠色會計;發展
Key words: new economic form;green accounting;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F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34-0185-02
作者簡介:魏寧(1973-),女,山東萊蕪人,現任萊蕪市醫療保險事業處財務科科員,本科,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孟艷華(1975-),女,山東萊蕪人,萊蕪市財政局會計科科長,本科,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財務管理。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的遞增、生活方式的無節制,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而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礎上,給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為治理環境污染、優化經濟發展結構,我國實施了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企業作為經濟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協調企業經濟利益與低碳能源消耗之間的關系,優化企業的經濟發展模式,成為綠色會計的重要職責。
1 綠色會計的概念
綠色會計又稱環境會計,它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計量、記錄環境污染、環境防治、環境開發的成本費用,同時對環境的維護和開發形成的效益進行合理計量與報告,從而綜合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影響的一門新興學科。它試圖將會計學與環境經濟學相結合,通過有效的價值管理,達到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2 新經濟形式下實施綠色會計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我國已經進入低碳經濟時代,而在低碳經濟時代背景下,如何合理協調企業與資源之間的關系成為當前經濟發展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而綠色會計是以鼓勵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為目的的,因此在新經濟形勢下實施綠色會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1 建立綠色會計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需要 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主要內容就是在滿足當前經濟發展又不損害未來利益的基礎上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因此可持續發展要求經濟結構要以低碳環保為核心,而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大多是以高能源消耗為基礎的,因此必須要建立綠色會計,通過綠色會計體系督促經濟結構向低碳環保方向發展。
2.2 建立綠色會計是我國會計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會計模式與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我國的會計制度也在不斷地改革與創新,我國會計由單純的傳統會計、管理會計到人力資源會計再到現在的綠色會計都是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而發展的,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我國經濟發展必須要以低碳環保為核心,因此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用到環境會計,這種經濟發展趨勢對綠色會計的發展是一種有利的支持。
2.3 建立綠色會計是強化企業內部的環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基于當前企業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自然資源的現狀,企業內部管理模式實施綠色會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綠色會計可以幫助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將環境成本也納入到企業的成本支出體系中,這樣有利于企業改變以往的以環境破壞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提高了經濟的整體效益。
3 新經濟形勢下綠色會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關于綠色會計的論述比較多,但是針對我國新經濟形勢下發展綠色會計中存在問題的相關研究還比較少,本文則以我國新經濟形式環境為背景,分析我國綠色會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綠色會計理念還不成熟 綠色會計的發展理念主要是從我國宏觀經濟角度出發,從社會環境利益方面考慮企業的經濟發展,而不能從企業各方面的經濟利益衡量,但是就目前綠色會計的實效運行情況看,綠色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還非常的少,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業中幾乎沒有綠色會計的概念,甚至一些會計人員連基本的綠色會計概念都沒有。
3.2 缺乏完善的綠色會計體系 我國綠色會計研究要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企業在會計工作中應用綠色會計體系的案例非常少,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對綠色會計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會計實務中還是不能準確系統的對綠色會計的要素、計量以及記錄行為進行規范,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也不全面。比如現在我國相關會計制度的不健全導致在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中,只會在上市公司的照顧投標書中披露環保因素信息,而對于環保問題而產生的債務等信息卻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
3.3 政府及社會對于綠色會計發展的監督力度不足
環境關系到每個人的切實利益,因此環境污染治理需要每個人履行其職責,依靠社會群體的力量治理環境污染,但是目前我國的環境治理主要是依靠環保部門的監督與控制,而社會群眾以及媒體等對環境污染問題實施監督,而沒有一定的處罰權等,這樣就會導致許多社會環境污染問題依靠環保部門的單一監督與管理很難實現環境污染治理工作,這樣一來因為監督力度的缺失,再加上實施綠色會計對企業沒有產生直接的效益,因此企業實施綠色會計的動力不大。
4 新經濟形式綠色會計發展的對策
4.1 提高社會對綠色會計的認識 為改變綠色會計在會計實務中的缺失問題,應該從提高人們對綠色會計的認識方面入手,通過宣傳綠色會計,提高綠色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一是政府部門要通過各種宣傳途徑加強對綠色會計理念的宣傳與指導,引導人們對綠色會計實施的意義以及重要性等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二是加強對綠色會計理論的研究,豐富與創新綠色會計的內含,將綠色會計理論與企業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實現綠色會計更好地服務我國經濟發展和環保的要求;三是實現綠色會計與企業的經濟利益的掛鉤,讓企業明白實施綠色會計對企業經濟效益的作用,進而通過企業實施綠色會計提升社會整體的經濟效益。
4.2 建立健全完善的綠色會計體系 基于我國經濟結構的現狀,發展低碳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為實現我國低碳經濟,需要各級政府部門要將綠色會計納入到經濟管理工作中,發揮綠色會計的環保功能。①國家立法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綠色會計的法律法規,雖然我國出臺了許多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但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而且現有的會計體系多數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因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確定綠色會計的地位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②加強綠色會計理論研究,我國要積極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與研究成果,在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的同步發展。
4.3 強化環境審計力度 基于綠色會計不會給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因此在具體的會計實務中,企業選擇綠色會計的動力不足,它們不會主動披露對環境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也不會主動披露因為環境污染成造成的負債信息,因此政府部門以及社會中介機構要強化對企業的環境審計力度,通過對環境問題的審計,實現綠色會計在社會中的發展。同時我國也要建立科學獎罰機制,對于破壞環境的經濟行為要給予嚴厲的制裁,而對于實施綠色會計的企業以及人員要給予一定的獎勵。
4.4 大力培養綠色會計人才 綠色會計在我國的發展時間還不長,我國專門的綠色會計人才還比較缺乏,為擴大綠色會計在我國的應用范圍,需要國家大力培養專門的綠色會計人才:一是我國高校要側重培養具有綠色會計專業知識的人才,尤其是關于企業應用的綠色會計實務專業人才;二是企業要加強對現有會計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他們對綠色會計的認識,增強會計人員對綠色會計的操作技能,滿足企業經濟發展的要求。
在新經濟形勢下,我國綠色會計發展雖然存在著一些困難,但是其對經濟結構轉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要強化綠色會計發展理念,提高綠色會計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并將綠色會計充分的應用到企業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更好的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之間的問題,促進我國環保節約型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李明軒.低碳經濟環境下綠色會計發展的探討[J].現代會計,2012(3).
[2]劉衛華.淺析綠色會計在我國實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時代金融,2013(5).
關鍵詞:經濟轉型 商業經濟 創新發展
前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污染工業保持的高速經濟增長模式面臨著挑戰,急需進行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經濟發展不能再以環境污染和資源能耗來換取,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都需要進行重大的調整。目前,我國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已經初步建立了新的經濟產業布局,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常態。
一、經濟轉型的背景和內涵
經濟轉型指的是由于來自外部的壓力,導致社會原本的發展模式不再適應新的形勢,需要重新確立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保持社會繼續發展的一種行為。我國經濟轉型的方向和面臨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來自外部環境的壓力和危機。
我國經濟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呈現爆發式的增長,這是因為經濟體量越小,發展速度越快。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需要一個調整期,經濟增長將從高速變為中高速。并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保持目前的發展速度。適當的發展速度對于我國的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是有利的,在原有經濟發展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時,往往需要尋找新的出路才能繼續保持發展的態勢。
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率保持在6.5%到7%之間,這一經濟增長率將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盡管目前仍然在維持著增長的態勢,但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形式還沒有發生根本的莊邊,面臨著許多問題。比如產業結構調整的陣痛,新經濟發展政策的消化等。新的經濟發展戰略包括“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等,是從硬實力到軟實力的全面發展戰略。
二、經濟轉型背景下我國商業經濟發展特點和趨勢
由于經濟發展形勢的改變,新興產業對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推動產業結構改變的同時也要大力加強社會基礎的建設。我國的經濟轉型相對于其他經濟體來說有許多特點和趨勢。
比如,我國為了推行家電普及,開始了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的活動,由政府提供補貼,鼓勵家電企業深入到鄉村基層中去。而一旦活動結束,商家立刻失去了這方面的動力。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干預市場的行為,違背了市場規律,盡管在短時間內提高了農村地區的家電普及率,但是對于農村地區長遠的經濟發展沒有明顯的作用。在經濟轉型之下,我國商業經濟的發展需要遵循市場規律,實現商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創新我國的商業經濟模式需要從多個方面你入手。首先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問題。第三產業是我國未來的主要發展的產業,從2013年開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的占比中已經超過了第二產業,成為了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另外,中央制約三公消費的戰略也部分解決了造成過快增長的制度原因。
經濟轉型之下,我國的商業經濟流通速度顯著加快,各種快消費和快服務占據了越來越高的份額。尤其是電子商務的發展將成為我國未來的優勢產業,是新經濟發展模式中的亮點。
三、經濟轉型背景下我國商業經濟模式和創新發展
新的商業經濟形勢給我國的商業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新的商業模式將更加注重經濟質量和經濟方式。目前的商業經濟模式和創新發展包括了一下幾個方面。首先,互聯網電子商務給我國的經濟轉型提供了強大的力量,對傳統的實體商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發展讓我國的商業生態和商業模式實現了重新組合,甚至帶動了物流產業和交通格局的變化。新的商業模式給邊了人們的消費理念,讓人們對于商業有了新的理解。
從90年代開始,我國的商業模式是商家出租柜臺,依靠物業和租金來獲取經濟利益。這導致真正的商家并沒有自利,無法發展自營品牌,阻礙了我國商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在新的商業模式之下,商家能夠更好的把握自身的命運,建立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大型商場從集中在城市中心轉變為向郊區發展,小型便利店成為了商業活動的主力軍。未來的商家該逐漸變過過去的經營模式,而逐漸改為商業地產的自營。而消費者在消費的時候,也不僅僅會考慮到銷售實體,而是把服務水平等各種因素納入到考量當中。
四、經濟轉型背景下我國商業經濟發展的創新思路
經濟轉型,思路先行。正確的經濟發展思路能夠對經濟發展起到有益的指導作用。我國在新形勢下的創新發展思路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首先,政府的職能開始發生轉變。長期以來,政府在經濟發展中一直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調節經濟發展速度,健身誠信體制,改良商業環境等。在未來的新經濟體制之下,政府逐漸轉變為對市場進行調節和監督的作用。通過改革流通經濟來改善市場環境,平衡傳統的實體商業與新興的電子商業的發展。
誠信體系和健康的商業環境是發展經濟的基礎。我們要調整商業模式和結構,建立健康穩定的市場環境,構建統一的成熟市場,利用電子商務的發展來實現中國在未來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還要解決自營的商業模式實現回歸,轉變思維方式來糾正不健康的商業現象和商業行為。未來我國將依托創新帶來的發展動力,建立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五、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將持續進行商業經濟的創新發展。目前我國的盛業經濟發展有著轉變政府職能,發展新興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注重經濟質量的特點,在第三產業的發展上有明顯加快的趨勢。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我國將依托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帶動經濟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薛巧珍.經濟轉型背景下我國廣播電視產權制度分析與創新模式建構[A].新聞學論集(第25輯)[C].2010.18.
[2]王永.轉型時期我國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特征與動力機制研究[D].江蘇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