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傳承傳統文化重要性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大學生,傳統文化,道德教育,民族精神
一、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道德意識不足引發的問題及表現
當代青年大學生是我們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繼承人,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塑造他們的民族認同感,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但是現在大學生呈現出來的一些精神面貌和精神狀態令人擔憂。
1.社會政治經濟多元化、復雜化導致大學生誠信危機
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傳統道德面臨認同危機而核心價值觀念也要進行重構的時期。學校的品德教育與政治教育已經不能滿足處于轉型期的多元化、復雜化的中國社會的需求。近年來,在有些人群中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誠信危機、價值取向多元化和公德意識淡漠等問題。工業化大生產和以市場交換為基礎的現代經濟運行方式以及民主政治、人際交往等社會生活領域,徹底打破了血緣、地域對個人的束縛和限制。
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交往,必須依賴理性、誠信和法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全方位的,無論是陌生人還是熟人,只要相互需要和依賴,就會借助誠信形成新的社會關系。因此,誠信不分圈內圈外,必須是社會性的,必須適用于交往中的任何人。然而,現代社會由于市場體系發育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監督不得力、宏觀調控不及時,使社會出現商品交換原則的泛化,導致商品、貨幣的拜物教,利益多元化和利益驅動使個人的逐利欲望得到強化,不公平和不正當競爭導致分配不公的擴大和腐敗現象的蔓延。在利己主義和拜金主義價值觀的驅使下,一些人經不住誘惑,背信棄義,以欺詐手段最大限度地去追求個人利益,導致當今社會誠信道德的缺失。
2.注重血緣關系的差序倫理道德動搖傳統道德的根基
這種道德只能限定性地適用于家庭內部,無法開放性地適用于整個社會;它只是修身養性的私德,而不是社會交往中確立的公德。因此,人們對家庭生活圈和交往生活圈中的親人、朋友和熟人可以自覺地履行道德責任,保持道德情操;而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對那些應該遵守的公共道德規則視而不見,甚至故意破壞這些規則,使得一些人的公德意識淡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的利益關系和價值觀念日益突出。過去依靠政治權威而形成的生活秩序正越來越向依靠經濟原則和利益認同來維持的社會結構轉變,經濟——物質利益的驅動力無形中增強,原有的道德規范體系日益失去社會整合的效力。經濟的發展、外來文化的沖擊、大眾傳媒的膨脹和社會階層的進一步分化,使原本相對單一的社會價值觀念發生變化,走向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時代。由于人們的價值標準不同,就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行為標準,從而導致道德價值的多元化。
二、加強傳統文化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
1.加強以禮為形式,以仁為內容的倫理道德學說。
就個人來說,高尚的道德修養是立身處世的基礎;就社會、國家來說,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國家也就得到治理了。道德是立國之本,這是我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道德學說,孔子還提出“孝、悌、忠、恕、信、義、智、勇、溫、良、恭、儉、讓”等許多倫理道德范疇。直到今天,這種道德觀念仍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用幾個字濃縮了所有中華子孫應具備的基本道德的方方面面。可見早在兩千年前,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就如此重視修身以及修德在教育中的作用,學校中曾提出“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繼續豐富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把修身治人與治國緊密的聯系起來。
我們可以看到,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要求,但是要條條做好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們現代學校倡導的學校道德教育的重點,都已包含在內,如前面所提的“誠信”,古人尚且如此,難道在物質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卻要面臨道德的后退嗎?因此,倡導學校學習教育倫理道德學說極為必要,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條件。
2.加強對大學生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
儒家的優秀道德教育思想是傳統道德文化的精華,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形成了“國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以天下為己任”視為“人間正道”。儒家道德中的整體意識、憂患意識、忠貞報國、愛家愛國的思想,使中華民族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通過這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引導師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可以激發師生強烈的愛國熱情、民族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儒家提倡整體的一致與和諧,主張群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把只顧一已之利之人視為“小人”通過科學的分析,拋棄其所包含的愚忠愚孝等封建因素,將其精華部分注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之中,有助于克服師生的本位主義、個人主義思想。引導師生重視國家的權威,維護國家和學校的整體利益,齊心協力振興教育事業。
3.培養大學生“知恥”的道德意識。
作為道德意識,恥感更多地與自我尊嚴的維護相聯系,其產生和形成是自我尊嚴的反映。而這種尊嚴主要是以人之為人的內在價值為根據的。儒家學者歷來對恥感予以高度的重視。孔子已要求“行己有恥”(《論語·子路》),“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論語·憲問》)。孟子進而將恥感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恥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孟子·盡心上》)。王夫之、顧炎武,也一再強調“知恥”的意義:“世教衰,民不興行,‘見不賢而內自省’,知恥之功大矣。”(王夫之:《思問錄·內篇》)“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亭林文集》卷三)人作為社會存在具有內在的尊嚴,有恥、知恥是對這種尊嚴的維護,則表明完全漠視這種尊嚴。
把個人與社會相連,恥感的缺乏意味著個人將解除所有道德約束,在的心態下,他既不會感受到內在良心的責備,也不會對外界輿論與譴責有所觸動,一切喪失尊嚴、挑戰社會、越出秩序的行為,對他來說都是可能的。反之,恥感的確立,則使個人在行為過程中時時關注自身的尊嚴,防范與拒斥一切可能對內在尊嚴帶來負面后果的動機和行為。
4.引導大學生樹立樸實無華的“立志”教育理念
我國教育家十分重視青年的立志教育。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日:“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論語·公冶長》)從孔子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道德高尚的思想家的內心修養,看上去平實的志向,卻包含了儒家思想精髓的孝、信、仁的理念。
一、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能夠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相較于高中生來說,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本身就較令人堪憂,通常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厭學情緒,并且缺少良好的行為習慣與自信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職學生本身的責任意識不足,往往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許多有關個人修養的內容,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承,能夠促使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比如發家思想所提倡的“廢私立公”核心價值觀,道家思想所提倡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墨家思想所提倡的“兼愛、非攻、尚賢、節用”,其都能夠幫助中職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為人處事的方法。與此同時,我國傳統文化當中有關棋藝、書法以及繪畫等相關內容,同樣具有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中職語文教材當中也蘊藏著許多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倘若教師能夠進行深入的挖掘,并進行有效的設計,自然能夠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能夠提升學生的社會競爭力。中職學生在通常都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勞能力,往往可以獲得用人企業的認同。然而,當前形勢下,各個用人企業越來越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導致其其更為注重員工的綜合素質。而通過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社會競爭力,為中職學生未來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后,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有利于學校管理工作的開展。《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當中明確提出,中職院校的教育應當德育作為首要位置。而恰恰傳統文化屬于德育中至關重要的部分,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承,中職學生的人文修養與文化素質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學校的各項管理工作自然也可以更好地進行。
二、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與建議
(一)構建傳統文化教學情境
良好的教學情境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學生處在我們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情境中,自然會受到教學情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學效率自然事半功倍。華夏民族對感情的表達通常具有委婉、含蓄的特點,而在傳統文化當中更是如此,有勞興國、悲歡離合、人生苦短、壯志未酬、撫今追昔以及小橋流水等傳統文化中或融情于事、或融情于景,當中復雜的感情都具有獨特的歷史特征,而這些歷史特征距離當今社會非常遙遠。倘若我們教師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作品、感悟作品,就應當構建傳統文化教學情境,使得學生能夠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幫助學生去感受傳統文化中蘊藏的各種情感。這樣,不但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得學生能夠在感情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同時還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學習的能動性。
比如,在進行辛棄疾的《破陣子》教學以前,筆者先向學生介紹當時辛棄疾的具體情況,辛棄疾自從南歸之后,長時間不能得到任用,將近二十年的閑居。處在這種背景下,辛棄疾通過這首詞來表達自身對抗敵救國的急切理想,表達了自身壯志不得酬的悲憤感情。詞的前面九句本身都是雄姿英發、氣勢磅礴的,然而最后的“可憐白發生”則表達出辛棄疾本身的無奈,理想與現實之前的矛盾躍然紙上。當學生全面了解辛棄疾當時所處的背景以后,就能夠更為深入的理解辛棄疾的真實情感,站在辛棄疾的角度去進行學習,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與作者產生共鳴。
(二)借用多媒體在教學中引入經典著作
“沒有讀過莎士比亞戲劇的人就不是英國人”,英國明確要求高中生在學習階段必須要閱讀兩本以上的莎士比亞戲劇。由此可見,英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僅僅是英國,全球各個國家都非常重視本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方面的教學,我國自然也不例外。相較于其他專業課程而言,中職語文學科本身具有極為顯著的優勢,其能夠將經典著作引入教學過程中,以此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古詩文是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精髓,其意境唯美、內涵深刻;然而因為古詩文相對現代文較難理解,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往往不足,即便我們教學過程中講得口若懸河,但學生極有可能表現為一知半解的情況。比如,在進行《林黛玉進賈府》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借機引入《紅樓夢》,采用PPT來幫助學生去理解作品中故事情節與任務關系,并且借助《紅樓夢》連續劇當中的經典片段來開展教學。如此,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林黛玉進賈府》,同時也能夠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促使學生在課后積極去閱讀《紅樓夢》。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前五分鐘組織一些有關古詩文的各種比賽,積極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古詩文,以此來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三)設計傳統文化實踐活動
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對完善學生的人文素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完善不僅體現在課堂中,同時還體現在日常生活與學習的各個方面。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積極延伸學習渠道,將語文的學習與實踐活動進行充分結合,設計一些傳統文化方面的實踐活動。比如,充分利用本地區的一些歷史文化資源,安排學生參觀本地博物館、走訪本地歷史文化名勝古跡,以此來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歷史、熱愛家鄉的感情。或通過設計組織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得課堂與課外能夠形成整體的傳統文化教學氛圍,在拓展學生視野、加強學生使命感、責任感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社會的不斷進步推動了人類的發展,但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傳統文化。傳統文化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強調個人價值的新思想觀念阻礙著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播,使傳統文化面臨著即將被人們遺棄的威脅。我國傳統文化遺產非常多,而且國家對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的重視起步較晚,沒有形成完善的保護體系,每年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名額有限,使我國不少文化遺產被其他國家所盜取或被人們漸漸遺忘。如:我國的端午節文化被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被批準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韓國的這項舉措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經過我國幾千年歷史發展沉淀出的傳統文化,就這樣在眾目睽睽之下被調了包,成為了韓國歷史文化的結晶。對于一名初中生而言學習好傳統文化是何其重要,肩上擔負的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是多么的艱巨。
如何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增強學生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是初中政治老師需要解決的問題。初中政治教師要從社會的角度教育學生如何去保護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繼承傳統文化。組織學生搜集身邊的傳統文化,并在班內進行展示和交流,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多樣性的了解。如:讓學生搜集皮影戲的有關資料,讓學生知道皮影戲的歷史以及皮影戲表演時運用的原理。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對那些幾乎被人們遺忘的傳統文藝加深了解,深刻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精髓。
二、客觀地對待傳統文化
初中政治文化的教學方式不能過于的呆板,要結合傳統文化親民的特點,在原有的教材內容中,不斷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入新的內容,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豐富的知識寶藏,只要合理的傳承和使用,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傳統文化的淵源流傳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對傳統文化發展有利的優秀文化,剔除阻礙傳統文化傳承的不良文化,維護傳統文化的原創性,杜絕傳統文化的不合理運用。近幾年翻拍成為影視界發展的主流,大量的古典名著成為導演們翻拍的焦點。這種不合理的翻拍熱嚴重影響了傳統文化的傳播,故事情節隨意進行了更改,破壞了傳統文化的精髓,使學生對傳統文化存在認識上的錯誤。
三、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