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電子電工技術教程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電工與電子技術;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教學改革
1引言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由專業認證機構對高等學校相關專業進行評估,以確定其是否達到既定專業最低標準的資格認定[1-3]。它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為導向,確認畢業生達到行業認可的質量標準要求,旨在為相關工程技術人才進入工業界提供預備教育質量保證。課程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工程能力的重要環節,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具有重要的位置。《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是電路理論、電機學、模擬電子電路和數字電子電路四門電類專業課程的綜合,以培養學生獲得電工、電子技術及電氣控制等領域必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該課程是高等院校許多非電類理工科各專業的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對畢業要求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該課程在福建工程學院許多非電類專業均有開設,在教學過程中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為了進一步適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標準,需要對該課程進行適當改革,探索出符合時展,滿足各專業認證標準,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體系。
2《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縱觀在各個專業參加工程教育認證之前,我校在《電工與電子技術》這門課程的授課方面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教學大綱單一,沒有充分考慮各專業自身的特點。由于不同專業對學生的畢業要求不同,而該課程在對畢業要求的支撐矩陣中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因此有必要按各專業的要求取舍適當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工程實際應用,補充貼近各專業的新知識。第二,教學方法以及課程考核方式單一,沒有引入先進的信息化教學管理手段。目前上課方式還是以傳統的借助于PPT傳授知識為主,考核方式上雖然改革為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各占50%,但是平時成績的構成僅僅由作業、考勤和實驗成績為主,還不夠科學。第三,實驗內容簡單,實驗技能有待加強。實驗項目大都是固定的驗證性實驗,大都提供詳細的實驗步驟,僅體現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設計能力有待提高。
3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理念下的《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教學體系
3.1科學制定教學大綱
為了克服上述問題,滿足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需要引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理念制定科學的教學大綱。首先在《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簡介中羅列出體現該課程支撐的對應專業的畢業要求。其次在課程的基本要求中細分出該課程的所有知識點,并歸類出各個知識點與畢業要求的一一對應關系。然后需要對各個畢業要求的指標點分解,以及評價指標點達成度的知識點的權重進行規定。為加強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隨課程設置的實驗項目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選修性、綜合性以及設計性實驗項目。總而言之,在教學大綱中要能充分體現出課程對各個特定專業的畢業要求的支撐。
3.2引入先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第一,通過福建工程學院網絡教學平臺,搭建《電工與電子技術》網絡課堂;幫助學生樹立主動學習,終身學習觀念[4]。將《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劃分成上百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錄制10-15分鐘視頻,上傳至對應的章節,并標注重點難點;同時對每個知識點配套對應的復習題。每個章節還設置相應的章節作業題,以檢測學生的綜合知識應用能力。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并完成相應的作業。第二,引入啟發討論式教學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5]。在課堂的引入方面,教師可以從生活中的實例出發,啟發學生思考。例如,在講解電路的暫態分析時,讓學生討論汽車發動機的點火原理。學生大都答不到點子上。然后再簡化出汽車點火電路圖,讓學生思考開關斷開后會出現什么情況,最后解釋原因,因電流不能突變,電感兩端瞬間感應高壓而在空氣隙中產生火花或電弧引燃了油料[6]。第三,引入多種考核機制,形成完備的學生評價體系。在考核方式上,考核結果可由平時考勤成績(10%),網絡課堂小測成績(10%),實驗成績(15%),階段考試成績(15%)以及期末理論考試成績(50%)等組成。這樣,多樣化的考核方式注重了過程培養,提高學生工程規范意識,符合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人才培養理念。
3.3持續改進機制
持續改進是專業認證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電工與電子技術》建立“評價-反饋-改進”反復循環的改進機制,能夠持續地改進教學活動,使學生的能力始終與持續改進的畢業要求相符合。具體地,課前學生通過在線課堂預習,并完成預習測試;教師對預習測試結果進行評定,形成預習教學目標達成度反饋;課堂上有針對性地反饋預習問題,進而提高每個學生的目標達成度,對偏離目標達成度的學生進行及時糾正,保證教學質量。課后學生可對授課內容與形式進行評價,形成教學內容達成度反饋;教師根據評價結果進行課堂再設計,進而提高授課質量,實現持續改進過程。
關鍵詞:電子電工 技能課程 措施
電子電工技能教學是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重要步驟,技能課程的設置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具有基礎作用。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與提高主要是通過學生不斷的進行觀察、模仿、實踐等操作反復的練習來實現的,因此電子電工專業技能課程教學也要僅僅圍繞學生的技能培養與提高的目標進行。
1 電子技能課程的特點
1.1 具有多學科聯系性 電子電工專業技能課程學習是一項多學科知識相互聯系的學科,包括不同領域內的知識,涉及數學知識、物理知識以及規劃設計知識等等。在進行電子電工技能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對實際電工技術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并且要使用這些技能的時候要懂得應用一些基本的知識常識,比如在電路發生短路后要分析短路的原因,如果要進行線路的更換,要利用數學知識計算線路的電容、電阻等,選擇合適的線路。
1.2 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電子電工技能課程開設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而專業技能的掌握最終是通過學生的動手賦予實際行動。雖然現在智能化機械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泛,但是其工作也是離不開人工操作,尤其是當發生故障的時候需要專業技術人員手動進行維修與操作,因此電子電工技能課程對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具有極大的引導與促進作用,通過學習專業的技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 電工電子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教材使用過分強調理論知識、忽視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 雖然電子電工技能課程具有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特點,但是在授課內容上教師還是過分的選用具有復雜理論知識的教材,讓學生掌握一些不具備實用性、時效性的理論知識,對學生動手技能方面的培訓時間安排不合理。同時教學的內容沒有創新性,不能將社會最新的電子電工技術、發展理念以及新成果等引入到教學內容上,導致學生的技能與社會發展存在脫節。
2.2 教學手段落后、授課方式沒有創新 電子電工技能教學手段目前還是集中在傳統的課堂模式,即教師站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的模式,雖然有的時候學生可能在聽的過程中有實際電子類實驗品的展示,但是卻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實踐操作。同時由于中職學生的基礎知識本身就比較薄,他們的學習能力相對比較差,而電子電工類技能需要一定的理論基礎,面對這些問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
2.3 考核方式簡單,不符合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學目
標 當前中職院校對學生技能考核的標準還是采用筆試加平時實踐表現的形式,但是筆試在總成績中占有將近70%左右的分數,這樣的考核方式常常會導致學生將精力放在理論學習上,而忽視技能訓練方面的分數,長期下去對于學生的技能動手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3 提高電子電工技能教學的措施
3.1 優化調整教學內容 首先中職院校要更新教育觀念,加大改革力度積極選用一些具有職業創新特色的教學材料,淘汰知識陳舊、觀念落后、理論知識復雜難懂的課本,積極引入具有創新觀念、具有社會前沿技術、裝備的教材。其次在教學的內容的選擇上要注重學生的興趣,學生感興趣的知識能增加學生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在遵循教學目標的同時積極選用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最后對教學內容要進行宏觀把控。由于電子電工技能課程涉及的知識比較多,學生的學習范圍比較大,而且由于受到課時的限制,不可能要求學生完全掌握書本知識,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習目標有選擇調整學習內容。
3.2 改革技能教學方法,促進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的結合 傳統的技能教學主要采用的是學生在學習完相應的理論知識后在進行技能訓練,這樣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理論知識不能深刻的掌握,同時在實訓的時候也會出現一些理論知識應用上的缺陷,總體看效果不理想。而理論知識與實際技能相結合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此種問題,通過技能訓練可以及時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而
邊理論學習邊技能訓練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技能的熟練掌握。
3.3 將多媒體技術引入教學中,豐富教學手段 有了好的教學理念、教材、教學方法,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還要有好的教學手段,要善于根據課程不同內容、不同的知識點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才能推動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的引入多媒體技術,通過多媒體技術工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內容。
3.4 改變教學評價方式,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 筆者認為考核辦法應是:平時成績+實踐技能成績+綜合成績。這種考核形式注重平時學習的積累,也考察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融會貫通能力,超越了一次期末考試定結果的考核辦法,在貫徹執行過程中效果較好,反映出了學生的真實水平。總之,電工基礎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在教學中應更新觀念、改變方法,緊緊圍繞知識應用于實踐這個思路,努力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教與學都存在一定的難度,通過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教學要素進行改革,最大限度地優化教與學過程,使課程的教學質量更上一級臺階,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及繼續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利峰.淺談電工電子技術教學改革[J].科教創新,2011(11).
分析高職院校電工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特點,結合高職教育的目標以及個人從教以來的教學經驗,進行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與探索。在教學設置、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法上不斷的改革創新,提出模塊化教學、演示化教學、理論與實訓一體化教學等方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電工電子技術相關基礎知識,在踐行教學改革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
高職院校;電工電子技術基礎;教學改革
0引言
電工電子技術基礎是高職電類專業及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所授課程中學生最難掌握的課程之一[1]。加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電工電子技術顯得尤為關鍵。因此,如何進行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改革,培養學生更好地掌握電工電子技術相關基礎知識,為學生從事相關工作奠定行業基礎,是高職院校和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根據電工電子基礎課程的特點,結合高職教育的目標,同時總結個人從教以來的教學經驗,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就電工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做出思考與探索。
1高職院校中電工電子技術基礎教學存在的困難
1.1課程內容多,講完和講透難以兼顧
電工電子技術基礎課程包含電工技術基礎、電子技術基礎,其中電子技術基礎又包含數電和模電部分。在職業院校機械類等工科非電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因各專業的側重性以及必要性,往往將電工技術基礎和電子技術基礎合并為一門電工電子技術基礎課程,一般為72課時。但因電工電子知識在各行各業的滲透較深,72課時內要將整個課程的內容講完的同時又能夠講得透徹,較難達到。
1.2學生基礎較差,學生學習興趣欠缺
由于我國現階段高等院校的錄取形式仍以應試教育選拔為主,因此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學習成績相對較差,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素質,包括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等[2]。在教學中發現,課程開始時,大多數學生聽課非常認真投入,但隨著內容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學生逐漸開始聽不懂,學習興趣漸漸喪失,最后索性放棄。
1.3理論與實訓分開教學,教學效果不明顯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實訓教學課程的設置與實施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實踐應用,從而掌握相關專業的操作技能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大部分高職院校因為師資配備、教學設計、課程安排等多方面原因,同一門課程的理論與實訓往往分開教學,甚至會出現實訓超前理論課程的情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理論與實訓未能相得益彰,教學效果不明顯。
2高職院校中電工電子技術基礎教學的探索
2.1模塊化教學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內容繁多,面對課時有限、學生自學能力稍欠缺的情況,采取模塊化教學,在將此課程劃分為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兩大部分的基礎上,再分別進行細分至不同的模塊,針對不同的專業對各模塊的內容分配不同的學時,這樣可以將本專業相關的電工電子知識講解透徹,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對于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在制定該課程教學進度計劃時,考慮到機械專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訓對象或者工作對象就是機床,而機床是由電動機拖動的,因此,電工技術部分關于異步電動機的控制這個章節就應該作為一個重點模塊予以講解。
2.2演示化教學
面對學生聽課興趣欠缺的現狀,傳統的說教式的教學方法更加不能吸引學生。觀察發現,電工電子技術很多知識都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當在課程中引入生活中的應用時學生相對比較感興趣。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借用實物,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達到了灌輸理論的效果。例如,講授二極管的特性時,可借用數字萬用表歐姆檔,現場測量,分別根據阻值大小的區別來說明二極管的偏置情況,由此進一步講解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
2.3理論、實訓一體化教學
基于高職教育的特點,高職教學設計中實訓課所占比例比普通高校要大很多。通常重要課程都有安排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課時豐富利于鞏固,但存在的理論與實訓脫節的問題也較明顯。因此,在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將理論課程安排在實訓課程之前,且盡量安排在同一個學期。當然,如能做到理論、實訓一體化教學,即在教授某部分理論后有相應的實訓模塊,用實踐驗證理論,對于加深理解、鞏固提高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3結論
如何提高電工電子技術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學以致用,是任課教師需要共同思考與探索的問題。現如今在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深化改革的形式下,只有通過不斷的思考與探索,在教學設置、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法上不斷的改革創新,不斷地提高自身教學能力,才能達到人才培養目標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覃銀紅 單位:江門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屈文斌.高職院校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改革研究[J].船舶職業教育,2014,06:17-19.
[2]吳運水.職業院校電工電子實訓教學問題初探[J].電子世界,2016,03:29-31.
[3]韋勝東.基于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06: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