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語言文化特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中國菜名;漢語言特色;修辭手法;文化內涵;典故;思想;傳承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573(2016)02-0034-04
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因此,中國的飲食文化可謂博大精深,中國菜不僅色香味俱全,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欲,同時,中國菜名也極具文化特色,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為菜品命名,使我們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也在享受別具特色的中國語言與中國文化。
一、中國菜名簡介
基于漢語言的豐富性,中國的菜名也可謂五花八門,形式豐富多彩,如果粗略歸類一下,可以分為寫意和寫實兩種。
寫意的菜名按照其不同命名角度又可分為兩種:一類菜名追求形美、音美、色美和意美,菜品與菜名相得益彰,賦予其美好的寓意,給人以聽覺、視覺和味覺全方位的滿足感。代表菜名如“瑞氣吉祥”(是全只甲魚或鳘魚燉甲魚,因甲魚壽命較長故稱“吉祥”)、“狀元及第煲”(原料有元貝、蝦仁、生腸、水發蹄筋等,取元、蹄(第)之音和龍、發之意),這些菜名都包含了美好的寓意;而如“踏雪尋梅”(這道湯以鯽魚和螃蟹為原料熬制,湯汁雪白,湯底襯著點點嫣紅的蟹膏,猶如寶玉踏雪尋梅,口感鮮香,營養價值極高)、“彩云飛鳳”(即云腿炒鴿片)等這類菜名則更注重傳達詩意與美感。另一類菜名是以相關的地名、人名來命名,或包含一定的歷史典故。這類菜一般都有自己獨特的烹調方法或地域特色,讓人食其菜而思其人念其地也。如“西湖醋魚”“沔陽三蒸”“東坡肉”“麻婆豆腐”“佛跳墻”等。
寫實的菜名則相對簡單。此類多為家常菜,菜名大多數以菜品原材料或加上菜品的烹飪方式直接命名,雖少了文雅的藝術氣息與文化內涵,但很具實用性。如我們常吃的“蘿卜羊肉”“番茄炒蛋”“燒茄子”“醋溜土豆絲”等等。
二、漢語言修辭手法在中國菜名中的運用
(一)修辭手法運用于菜名中達到的效果
漢語的修辭手法是多樣化的,在我們的語言表述和文學創作中適當使用修辭手法可以達到形象生動、言簡義豐等效果,同樣,在菜名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也會使菜品更具吸引力,引發人們品嘗的欲望。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1. 給人以全方位的聯想。一道菜大致要經過點菜、做菜、上菜、品菜四道程序,同時也是聽覺、視覺、味覺的完美結合。看菜單點菜名可以說是第一道程序,如果菜名富有美感,使人心里愉悅,就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道菜才能完成它的餐桌使命。例如:“紅嘴綠鸚哥”其實是清炒菠菜,“花好月圓”是“蝦仁炒雞蛋”,這樣富有詩意與美感的菜名就比以簡單食材命名的寫實菜名更具吸引力。
2. 使人產生心理距離之美,回味無窮。在菜名中運用某些修辭手法可以產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和“余音繞梁”的藝術效果,使食客不僅品嘗到菜品的美味,而且賞其型、悅其色、知其故事,與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品味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與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其意蘊不可謂不悠遠。如“燕草如碧絲”讓人充滿了對曼妙春色的向往;而“佛跳墻”則使“壇子煨菜”不僅平添高雅,更融入了有趣的故事與傳說。
(二)多種修辭手法在菜名中的運用
1. 用典。用典就是在說話或寫作中運用古代歷史故事或有出處的詞語已達到言簡義豐或委婉含蓄的效果。中國菜名中頗多用典,其中的代表之一是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很多人都從字面上理解“狗不理”,覺得比較矛盾,如果這包子連狗都不理,不愛吃,那它還怎么被人們追捧呢?其實,它的起源是因為店主高貴友的綽號。據傳,高貴友小名叫“狗仔”,其幼時脾氣極為倔強,倔起來的時候就是家里他最喜歡的小狗來逗他,他都不理睬。所以,街坊鄰居們就取笑他,送給他一個“狗不理”的綽號。后來,高貴友苦學廚藝,他制作的包子選料講究,技藝獨到,每個包子十八個褶,形似含苞白菊,味道極其鮮美,不僅深受當地食客的贊揚與青睞,更是名揚全國與海外。
另外,“過橋米線”的美好傳說、“回鍋肉”的經典做法、“叫花雞”和“富貴雞”的緣分相撞,等等,也都涉及許多典故,富有文化內涵。
2. 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通常是用形象的事物來比喻比較生疏的事物,用具體的事物來比喻比較抽象的事物的,而菜名中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我認為在更大程度上是為了增添美感,增添特有的情味。例如,把豆芽叫作“龍須”,用“白玉”比喻豆腐,將雞爪稱作“鳳爪”,把蛋花美稱為“芙蓉”等,而用“春苗吐艷”“銀牙蓋被”來命名“清炒豆苗”和“豆芽炒蛋”這兩道菜,是不是讓你感覺既形象又美麗呢?
3. 諧音雙關。諧音就是利用漢字同音或近音的現象,用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本字,產生辭趣的修辭格。雙關,指有意識地使用同一個詞語、同一句話,在同一個上下文中,同時兼有兩層或者兩層以上的意思,包括諧音雙關和語義雙關。菜名中使用的一般是諧音雙關。
使用諧音雙關取的菜名,不僅有不同于一般菜名的高雅性,而且將菜肴的內容、命名者的寓意蘊含其中,給食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用“絕代雙驕”命名青辣椒炒紅椒,用“年年有余”稱呼紅燒魚,給清炒鮮蘑菇冠以“綠野仙姑”之名,是不是既別具風情又富有內涵呢?
4. 委婉。在講話時不直陳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詞加以烘托或暗示,讓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似乎含義越深越多,因而也就越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或為了避諱而用之。例如,般若湯――佛家代替酒的說法;鳳爪――雞爪;口條――豬舌之類。
5. 夸張。夸張指為了啟發聽者或讀者的想象力或加強所說的話的力量,用夸大的詞語來形容事物。菜名中運用夸張可以使菜品含義更飽滿,充滿吸引力和好奇心。例如,千張――豆腐皮的一種,表現其層數之多;什錦――多種原料的組合,從數量和形象兩方面夸張。
6. 擬人。擬人就是把物比作人,使它具有人的外表、個性或情感。使用擬人手法的菜名富有形象感和聯想感,新奇引人。例如,悄悄話――豬耳朵與豬舌拼盤,群英薈萃――各種蘿卜的拼盤,子龍脫袍――傳統湘菜中的炒鱔魚。
7. 疊音。疊音,古代又叫“重言”或“復字”,疊音詞語在朗讀上富有音樂的節奏感與韻律美,在內容上使詞語的意義更加突出,增強了對事物的形象描繪。例如:棒棒雞、渣渣肉、擔擔雞、么么喳喳珍珠糖水等。用這些疊音詞來具體描繪菜品的特點,讀來朗朗上口,既制造了一種特有的音響效果,又使菜名活潑而富有活力。
三、中國菜名蘊含的文化內涵
文化的內涵可以體現在各個領域,而中國菜名中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其中可以說有文化名城,有才子佳人,有流傳千古的典故,有人們對生活情趣的追求等等,處處體現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底蘊。
(一)菜名傳達的美好寓意及特定愿望
中國人普遍有一種趨吉心理,在許多場合都喜歡討口彩,表達自己渴望健康、幸福、平安、合合美美等美好愿望。這種文化特點也滲透到飲食文化中,從菜名中體現出來。例如,在中國人一年中最為重視的年夜飯上,“年年有余(魚)”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而“瑞雪豐年”――雞蛋、銀杏、西蘭花、白玉菇、腰果素炒,“五谷豐登”――五谷素炒,“錦上添花”――什錦拼盤,“芝麻開花節節高”――芝麻玉米蒸糕等等,都傳達出了中國人希望生活富裕、企盼美好生活的心愿。同樣,在婚宴上,人們也會使用一些特定的菜名,如:奶湯魚丸一般被命名為“魚水相依”,紅棗桂圓蓮子羹一般稱為“早生貴子”,蓮子紅豆沙叫做“百年好合”,等等,其用意就是為了寄托對新婚佳偶的美好祝福,同時烘托婚禮的喜慶氣氛。
還有一些菜品源于某個特定的歷史事件,反映了人們在當時情境下的特定愿望,有的流傳下來,有的則成為一個特定時期的符號象征。
例如,“龍鳳配”是古荊州的一道傳統名菜,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相傳三國時期,周瑜設假招親之計想誘騙劉備到東吳,然后將其軟禁。不料卻被諸葛亮將計就計,使劉備招親弄假成真,留下了一段“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笑談。劉備帶著孫夫人回到荊州,當地人民為慶賀這一段“龍鳳呈祥”的佳話,便用了以鱔魚為龍、以雞喻鳳的形象手法,烹飪出這道至今流傳的名菜,在喜宴特別是婚宴上,成為象征吉祥如意的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
時期,在重慶等地的菜館中出現了一道名為“轟炸東京”的菜,它是在剛剛油炸出鍋的鍋巴上,澆上燒滾海參或者蝦仁的湯,二者相遇,會發出的一陣噼里啪啦的響聲,象征東京遭到了炸彈的轟炸。當時許多人到菜館點這道菜,來表達自己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恨。
(二)菜名中體現的中國儒道佛文化
中國菜名中除了體現廣大百姓的普遍心態,還滲透了儒道佛的思想文化。
作為中國“圣人之家”的孔府是儒家的代表傳承,孔府菜作為漢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很多菜名包含了儒家的入世思想。例如,“孔府一品鍋”的命名源于孔氏后代承襲衍圣公,在明、清兩代封爵為“當朝一品”官銜;而“帶子上朝”“懷抱鯉”都是菜品一大一小放在同一個餐具中,寓言孔家輩輩為官、代代上朝。
佛教素食與佛教傳入中國及其在中國的發展密切相關,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豐富,由寺廟到凡俗的發展過程。近年來由于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佛教素食被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愛,成為我國飲食文化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它的許多菜名都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如羅漢果、戒香條、般若菜、南海藏珍等,其制作方法和風味也別具一格。
發源于我國本土的道教,其飲食文化更是以養生長生為目的,注重“春溫補,夏生津,秋滋陰,冬滋補”的養生理念,會根據季節的不同將食譜內容進行變更,從而使每道菜都更具藥食調理與養生的效果,其菜名也多與道教思想密切相關。如,“陰陽魚”“乾坤蛋”“五行歸一統”“三清至尊會”等等,道教文化韻味十足。
(三)菜名中包含的地名、人名等人文特征
1. 包含地名的菜名通常以菜品的發源地或成名地來命名,突出其地域色彩。如道口燒雞、德州扒雞、北京烤鴨、無錫排骨、揚州炒飯、西湖醋魚、東江釀豆腐、大理沙鍋魚、鎮江肴肉等,這些菜品無疑也成為當地宣傳揚名的一張名片。人們到了一個地方,除了觀賞當地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北京烤鴨”“西湖醋魚”等更是為世界人民知曉和喜愛,成為這些城市的一張代表名片。
2. 中國菜名中包含的人物既有才子佳人,如:東坡肉、貂蟬豆腐(又名漢宮藏嬌)、宮爆雞丁、貴妃雞等;又有凡夫俗子,如:叫花雞、麻婆豆腐、宋嫂魚羹等。此類包含人名的菜名之所以廣為流傳,一方面是名人效應的產物,一方面常常借助皇帝大人龍顏大悅的“東風”。例如,“狗不理”包子。據說,當年為了巴結慈禧太后,特地送“狗不理”包子給慈禧品嘗,慈禧吃后頗為喜愛,派人專程去天津買包子。于是,“狗不理”包子的名聲由津門傳遍全國。
(四)菜名中包含的典故
中國菜名中包含的典故頗多,既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也有詞牌曲牌、詩詞歌賦。例如,“哪吒童雞”“鯉魚跳龍門”“群龍搶珠”“佛跳墻”不乏神話玄幻色彩;而“鴻門宴”“桃園三結義”“霸王別姬”則與歷史人物息息相關;“過橋米線”象征了平民夫妻樸實無華的愛情;“草船借箭”演繹了諸葛亮的超群智慧;“魚圓傳奇”則體現了君王的殘暴……而人們由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形象演繹出來的“韭菜炒兩個雞蛋”“切成長條的蛋白”“煮好的幾方白豆腐”“浮著幾片蛋殼的清湯”這四道所謂菜品,大概只能讓我們嘆服中國廚師的機智與無限想象力啦!
四、中國菜名在命名時應注意的問題
了解中國菜名與漢語言修辭手法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傳承中國飲食文化。同時,我們的飲食文化也在不斷的發展和創新,因此,在為菜品命名時就需要我們更好地繼承前人的傳統,力求使達意傳情盡可能適切、圓滿,使菜名與菜品相得益彰。
1. 避免盲目追求雅、貴、華。菜名要符合菜品本身的材質和特點,即遵循得體性、有效性和平衡性原則。如一味追求奇巧,會使他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甚至造成誤解,必然影響表達效果。例如,在網友們吐槽的菜名中,用“波黑戰爭”命名菠菜炒木耳,把“海帶燉豬蹄”起名叫“穿過你的黑發的我的手”,是不是聯想太豐富啊?
2. 力求同感聯覺的完美效果。同感聯覺就是使菜名在聽覺、視覺、味覺還有意味上都能相互連結,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在這幾方面達到一個平衡點,不能某個方面過重,否則也會影響食客對這道菜的印象。例如,被網友稱為最奇葩的菜名之一的“哆來咪”,據說它原來的名字很普通,叫蟹粉蝦仁。有一次,明星張曼玉來吃飯,問起這道菜的原料組合,大廚介紹說是一兩蟹黃、二兩蟹粉加三兩蝦仁。不知道張曼玉怎么一下子就聯想到了音符,建議改名叫“哆來咪”,于是菜名就一直保留到現在。但是,如果我們看到這道菜,還真不知道蟹粉蝦仁怎么能和“哆來咪”搭上關系。
3. 注意語法語義的正確性。有時候人們在為菜品命名時,可能為了突出效果會忽略這一點,但如果作為國際傳播的話,強調這一點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應該讓準確的中國語言文化在其他國家流傳。
結語
語言和文化不可能徹底脫離關系,正因為兩者在各個領域的結合才會有那么多精彩的作品出現。“民以食為天”是中國傳統的思想淵源,“飲食文化”也一直備受關注,作為一道菜的“頭牌”的菜名自然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字面上看,這么多菜名各有千秋,或用典、或比喻、或擬人、或夸張……不管是最初的想法還是刻意的改動,其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所體現的漢語言特色都與中國文化兼容并蓄,成為漢語言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菜品的名稱與其內容能夠達到完美的統一,可以說是一道菜的最高境界。因此,我們也希望眾商家在宣傳菜品的過程中,能夠恰當運用漢語修辭,正確挖掘文化內涵,把中華飲食文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譚汝為.中華菜肴命名藝術談[J].修辭學習,2002,(2).
[2]鐘安妮.論中國菜名中的文化內涵[J].探求,2006,(1).
[3]周仁平.試論漢語菜肴命名中的修辭運籌與修辭造詞[D].成都:四川大學,2005.
[4]吳禮權.修辭心理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陸嫁祥.修辭與文化的關系[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6).
[6]鐘安妮.論中國菜名中的文化內涵[J].探求,2006,(1).
[7]謝瓊.中國菜名的社會文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7,(7).
關鍵詞:成都地名 社會文化內涵 結構形式
一、引言
成都是四川省的省會,被譽為“天府之國”,是中國西部地區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成都同時也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隨著時代的變遷,今人已無法復現歷史原貌,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就不能得知以前的概況,通過積淀下來的語言文字,我們可以對歷史窺視一二。其中最有特點的非“地名”莫屬。
本文以成都市區三環線以內的地名為對象,結合《成都大詞典》和“成都市地圖”,擬通過對成都地名的得名之由、地名反映的社會文化內涵和對語言研究的重要性進行分析,以期得出成都這一歷史文化古城的概貌。
二、成都地名的社會文化內涵
1.地名記錄了經濟類型及其發展情況。
成都自古以來就是人民聚居之地,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集市貿易、商業作坊不斷壯大。“漿洗街、鑼鍋巷、染房街、騾馬市、草市街、東打銅街、南打金街”仿佛一幅幅描繪著成都工藝發展的畫卷在我們眼前展開。
2.地名記錄了歷史和有關傳說。
“升仙湖、天仙橋路、二仙橋街、迎仙橋、送仙橋、望仙橋街、金仙橋路、神仙樹公園、龍潭寺、文殊院、花牌坊”等地名的由來帶有傳說色彩。
3.地名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意識。
“陜西銜、燕魯公所街、江南(會)館、金玉街、江漢路、洛陽路、西安南路、西安中路”是外來移民對祖籍懷念之情的表達。
三、成都地名的語言類型
1.語音特點。
成都話是四川官話的代表,具有其獨特的特點。通過對成都地名的語音研究,我們可以得出成都話聲韻調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聲母特點
成都話的聲母(包括零聲母)共計20個:p、ph、m、f、t、th、n、ts、?h、s、?、?、?h、?、?、k、kh、?、x、?。
同普通話比較,成都話聲母有下列特點:
1)成都話無卷舌音聲母t?、t?h、?、?,普通話念卷舌音聲母的字,成都話分別歸入齦音聲母?、?h、s、z。例如,“石室巷”中的“石室“普通話為[?? ??],成都話讀作[s? s?];“正通順街”中的“正”和“順”普通話為[t???]、[?un],成都話讀作[???]、[sun]等。
2)成都話n、i不分,古泥母三四等字讀? ,其余泥來母讀n。如:“萬年場”的“年”成都話讀作[?ian];“雙林路”的“林”成都話讀作[nin]等。
3)成都話有?聲母。普通話除? r外的開口呼零聲母音節,成都話都加? 。如“西安南路”中的“安”成都話讀作[?an]。
4)成都話古曉組字u韻前讀為f,如“升仙湖”的“湖”成都話讀作[fu],“互助路”的“互”成都話讀作[fu]等。
(2)韻母特點
成都話的韻母共計36個:?、? r、i、u、y 、a、ia、ua、o、yo、e、ie、ue、ye、ai、iai、uai、ei、uei、au、iau、? u、i?u、an、ian、uan、yan、?n、in、u?n、yn、a?、ia?、ua?、o?、yo?。
同普通話比較,成都韻母有以下特點:
1)二等見系開口字成都話讀作洪音。如“東勝街、商業街、提督街”等的“街”成都話讀作[kai];“多子巷、桂花巷、寬窄巷子”等的“巷”成都話讀作[xa?];“解放路”的“解”讀作[kai]等。
2)臻攝一三等端泥精組合口字失去-u-介音。如“九如村、竹林村”的“村”成都話讀作[?h?n];“孫家灣、孫家院子、孫家碑”的“孫”成都話讀作[s?n]等。
3)深臻曾梗入聲三四等開口幫端見系讀ie。如“七道堰”中的“七”成都話讀作[?hie];“航天立交橋”中的“立”成都話讀作[lie];“力寶大廈”中的“力”成都話讀作[lie]等。
(3)聲調特點
成都話和北京話一樣,都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類,入聲歸為陽平調。在今天成都話的3929個常用字(據《方言調查字表》的收字)中,來自古入聲的540字,其中今讀陽平的達500字,占93%。
2.詞匯特點。
地名一般有通名和專名構成,就現代漢語的標淮地名來說,有“專名定位、通名定類”的說法。通名是是指普遍存在的有明顯共性的地理實體,如江、鄉、街、城;專名是區別共性地理實體的特定名稱。
成都市地名有以下幾種組合形式:
(1)傳說/歷史事件(+專名)+通名
浣花溪、濯錦江、龍潭寺、猛追灣、養兵
、洗面橋、金仙橋、送仙橋、神仙樹、五丁橋等。
(2)政府機構/駐地(+專名)+通名
督院街、提督街、藩署街、藩庫街、布后街、廳署街、都司街、鹽道街、學道街、南府街、總府路等。
(3)姓氏/人名(+專名)+通名
張家巷、趙家村、沈家院子、焦家墳壩、花牌坊、蘇坡橋、子龍塘、武侯祠、張儀樓、子云亭、方正街、君平街、將軍衙門等。
(4)物產名稱(+專名)+通名
紅牌樓、騾馬市、金牛壩、華西壩、槽營壩等。
(5)身份名(+專名)+通名
喇嘛寺、壇神廟、狀元街等。
(6)意愿+通名
通惠門、九如村、華美村、萬福橋等。
(7)建筑名+通名
文殊院街、馬王廟街、張爺廟街、玉皇觀街、小關廟街、皇城壩、營門口、宋公橋街、祠堂街等。
(8)數量詞+通名
五塊石、一心橋、二仙橋、三圣街、四馬橋、五塊石、七道堰、九里堤、萬里橋。
關鍵詞:東北民俗文化;民族品牌;動畫產業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0-0134-02
中國動畫何時能騰飛?如何才能騰飛?相信作為年輕一代的中國動畫創作者在心里無數次地問過這個問題。動畫片是內容產業,故事是根本。目前的中國動畫作品大多題材落后,抄襲現象嚴重,大部分動畫作品缺少中國特色元素。情節、娛樂、情感、智慧與藝術是動畫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好的動畫作品應該是一部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作品,不但故事要好、情節要吸引觀者、并且有極強的娛樂性和真情實感的流露,還應該處處體現出本民族的文化價值。就目前我國動畫作品與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的動畫作品相比,有很多地方存在著較大差距,而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怎樣在國產動畫作品中發展發揚民族文化并創立民族動畫品牌。
一、當今中國動畫的發展方向
動畫片是傳播文化與思想的載體,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著較深的影響,我國動畫的實際情況卻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國產動畫落寞,不僅產量少,供求關系不均衡,還普遍存在“有教無樂”的情況,動畫作品的故事內容和創作方向沒有從實際的市場需求出發,沒有考慮到大多數觀者的欣賞口味,使本來就不多的動畫產品不被大眾接受。從而使我國的動畫市場直接讓日、美、韓等國家出品的動畫片所占領,并導致我國大量的青少年對異域文化的追逐和對本民族文化的缺失。
針對這一問題,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大力挽回國產動畫的主導權。早在2005年,國務院組織相關部門對動漫產業開展專項調研;2006年,以文化部為牽頭單位的扶持動漫產業部際聯席會議正式成立,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財政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標志著國家從專項資金、獎項扶持、稅收優惠、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宣傳推廣等方面對動漫產業進行扶持。在政府和業界的共同努力下,十年來,動漫產品、動漫企業、動漫產業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動漫產業成為文化產業中最具增長實力和發展潛力的行業之一。
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我國的動畫產業迅速發展,各個動畫公司借助這種強力勢頭推出了許多動畫作品,其中不乏精品,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這期間也出現了較多數劣質的動畫作品,最大的問題就是模仿國外優秀動畫作品模式,從故事情節到人物造型,無不將山寨精神進行到底。暴力打斗情節充滿其中,沒有靈魂的故事、經不起推敲的情節、陳舊的故事題材、觀眾年齡的低齡化定位,使得我們的動畫作品不被大多數國民觀眾所接受。
在藝術表現方面,東、西方觀眾在審美和題材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盡管我們民族的神話傳說被美、日等國拍攝成動畫片,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他們與我們所處的地域不同,生活環境、語言、心理素質、文化程度不同,對于中華上下五千年積累的文化底蘊理解的不同,對于風俗的觀念和態度自然不同。所以注定國外拍攝的以我國神話傳說為題材的動畫作品只能描寫出我們故事的形,卻描繪不出我們民族的魂。當今中國動畫發展的唯一生存之道就是堅持自己的特色,堅持中華民族本土的特色。實現民族性與現代性互補,正如魯迅先生在《致陳煙橋》中所說:“現代的文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的。”動畫的創作又何嘗不是如此。深厚久遠的傳統文化情思與精神在廣大華夏民族血液中奔騰不止,非任何“舶來品”可以取代,這也正是發展本土動畫與“入侵者”的動畫相比的顯著優勢所在。
美、日等國的動畫片雖好,但是中國觀眾在美、日等國出品的動畫作品中是得不到我們民族自己的情感生活的,它們與中國畢竟有太多的文化差異,民族文化的不可復制、不可替代的屬性是國產動畫創作應該秉承的文化資源、知識資源和創作資源。國產動畫要想在本土化發展道路上謀求進一步的突破,最重要的是:大力發展本民族特色,避免抄襲,避免故事的內容與表達形式過于簡單化與低幼化,注重動畫作品的娛樂性,走中國特色的動畫創作道路。只有將本土文化資源作為創作基石,以本土的現實和本土的體驗為出發點,在對本土的民俗文化資源進行深層次開掘的同時把動畫影片的觀賞性和生產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以民族文化的特色出現的動畫作品,堅守本土化的動畫創作,必將受到本國動畫觀眾的關注與世界動畫業的矚目。同時,我國的動畫創作者們還要多挖掘中國元素的國際表達能力,利用自身的優勢做好本民族的動畫作品,未來中國原創動畫產業將會有更好更廣闊的發展。
二、東北民俗文化在動畫產業中的成功運用
在美、日爭相拍攝有中國元素的動畫作品的時候,我國的動畫創作者們并沒有對美、日等國的動畫公司取材中國傳統故事花木蘭、神筆馬良、西游記憤憤不平,而是吸取國外動畫公司的創新與拍攝經驗,反思我們對于本土民族文化的忽視,積極創作反映我國民俗特色的動畫作品。在這期間中國的動畫創作者們選用本土神話傳說故事為原型加以創新,制作出了有濃郁中國特色元素的地區民俗文化題材的優秀動畫作品。
提到民俗文化,在幅員遼闊的中國有著眾多的民族文化圈,每個民族文化圈都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我們根據自然環境中地形、氣候、土壤、特產的差異,把中國民俗文化分為多個民族民俗文化圈,其中為首的、最讓人熟知的民俗文化圈非東北民俗文化圈莫屬,在這片白山黑土上孕育了漢族、滿族、朝鮮、鄂倫春、赫哲等民族,這些民族在各個時期形成不同部落,同時社會經濟發展也不相同,但其民族風俗大致是一脈相承。在東北地區還流傳著許多神奇的神話傳說與獨特的民俗習慣。如長白山天池水的神秘傳說、薩滿文化中的風俗習慣、祭祀風俗、神話傳說等等。
20世紀90年代由中央電視臺動畫部出品,吉林電視臺協作制作的經典國產剪紙動畫系列片《人參王國》在全國各大電視臺播出,此片是表現東北民俗動畫片的佼佼者,這部動畫是根據東北地區流傳的民間傳說“天池怪獸”和“人參娃娃”的故事原型展開的。該動畫用極具中國特色的水墨畫手法制作,輔以皮影戲式的人設造型使該片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同時,它的故事創作反映了長白山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風土文化等特征。
2009年由吉林動畫學院師生共同創作完成的104集大型原創動畫片《長白精靈》在多家電視臺播出,此片在業界引起了較大的轟動。本片以美麗富饒的長白山天池及人參之鄉為背景,并以東北特色物產作為人物設計的原型,其特有的東北民俗民風,讓人觀后有樸實豁達的親切感和歸屬感。更為宣傳白山黑水,發展吉林旅游事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以上兩部具有鮮明中國民族特色的優秀動畫片充分挖掘了東北民族的人文精華和歷史文化寶庫,不僅拯救民間即將失傳的神話傳奇故事,同時也滿足了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和獵奇心理。并在民間故事的基礎之上發展創新,給人們創造出一個新穎、奇幻、有特色的神話故事,其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節和豐富多彩的帶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人物造型是我們學習與創作的榜樣。
三、發展東北特色動畫產業
東北濃郁的民族文化集中體現了東北地區各民族的集體想象力和創造力,具有很強的渲染力和感染力,同時也被賦予了不同的美學特點和文化功能。對于動畫創作者來說,無視身邊的生活習俗,聽而不聞,只顧模仿別國成品動畫模式,這樣創作出的動畫作品自然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缺乏濃厚生活氣息的,此類動畫作品必定觀者寥寥。但是一味地民族化也是不可取的,民族化固然是中國動畫創作的立足之本,但是我們在運用的時候也要講求一個度或一個時機。在東北的民俗文化中,有著大量的民俗素材可以提供給我們動畫創作者們靈感,依據這些民族風格元素,同時結合現在觀眾的審美特點,我們可以創作出具有濃郁東北民俗風格的動畫作品。
在東北地區一些具有特征性的民俗文化逐漸得到大家的關注。這些具有鮮明特色的東北風俗文化元素可以為東北地區的動畫產業生產提供創作源泉。最具特色的當屬滿族民俗文化最為人們所熟知。如薩滿教巫師在祭祀中使用的臉譜,這些有代表性的臉譜在大量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鬼神形象的視覺圖譜,并得到人們的持久認可,同時這種臉譜化的圖譜也承載了薩滿文化的精神崇拜與人們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寄托。再如滿族薩滿教流傳的《佛托媽媽》《音姜薩滿》等神話傳說,還有東北民族飲食習俗、服飾特征、禮俗信仰、居住習俗等等,這些素材都可為東北地區的動畫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原始創作基礎。
據統計,2010年至2013年動漫產業產值(銷售收入)平均增長速度在24%以上,超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15個百分點,高于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4個百分點。可見在政府大力扶持發展動畫產業的今天,文化產業市場的需求給東北地區動畫創作產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發展以東北民俗文化為主題的動畫產業,樹立民族品牌,可以拉動東北地方經濟的發展。
四、結束語
一個民族的文學藝術,只有根植于本民族的生活與文化土壤,反應本民族的生活、文化特點,塑造民族性格,在藝術表現上顯示出本民族的特色,才容易引起其他民族的觀賞興趣,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
東北歷史悠久,民俗文化特色鮮明,其中有很多有待動畫創作者發掘和開發的民族民俗資源。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要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繼承為起點,以創新為推動力。發展東北特色動畫產業,也就是發展屬于東北的文化產業,培育我們的文化品牌,將東北民俗文化特色品牌推向世界,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富育光.圖像中國滿族風俗敘錄[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2]韓養民.中國風俗文化導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3]王冀中.動畫產業經營與管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4]鐘敬文.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M].北京:中華書局,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