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直以來,人們對歷史學科認識存在誤區,認為就是死記硬背,把知識點背下來就行了,學生認為中考開卷考試,也不重視。那么,作為初中歷史教師,如何巧用教材――打造高效歷史課堂?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善用導入,激發學生求知欲
一段段精辟的課前引言,撞擊著學生的心靈,激發著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和興趣。如在上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2課的時候,我就問學生“中國歷史上有一位,而且是唯一一位女皇帝,你們知道她是誰嗎?”有的學生說是武則天,有的說是慈禧太后。等同學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后,我才開始講新課。進而,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既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又增長知識,真正達到學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二、巧用歷史文獻資料,增強學生理解運用能力
現在的歷史教材中往往穿插著大量的文獻資料,有些是重要文獻,有些是名人名言和警句,有些是民間諺語,這些是教材立論的依據。恰當運用,既能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又能提高學生語言素養,增加對歷史的親近感,還能培養學生運用史料理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能力。
三、活用歷史地圖,提高學生讀圖識史的能力
人們常說“政史地不分家”,特別是史、地兩門學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沒有正確的地理空間概念,學得的歷史知識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在歷史教學中,適時利用歷史地圖,架構歷史的空間概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理解力,也有助于一些重點難點問題的突破,可以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四、妙用輔助材料,拓展學生知識面
新課標人教版歷史教材的正文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的主要內容,而課文中大部分的楷體字,則是供同學們自學和閱讀的內容。有的是與課文密切相關的物質文明、社會生活、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知識;有的是對歷史人物的簡介。利用得好,就能開闊學生的眼界,引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動機。
五、利用歷史圖片,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打開現行初中歷史教材,可以看到許許多多栩栩如生的歷史圖片,有珍貴的文物古跡、杰出的歷史人物、重大的歷史事件、精美的藝術作品等,這些插圖是歷史的真實寫照,教學中恰當組織學生賞析,既能形象直觀地再現人類社會過去的歷史,又能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六、應用引導,優化討論
作為教師要應用、引導課堂討論,使討論緊緊圍繞教學內容進行,以教材為依托。因而教師要適時引導討論,有效監控、管理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行為和反應,不要讓學生的討論偏離討論主題,課堂討論要始終圍繞實現討論的目標來進行。
總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關鍵在課堂,打造高效課堂關鍵在老師。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教師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課堂上,就讓我們抱著吸納革新的態度,將打造高效課堂的改革真正落到實處吧。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課堂效率;高效;措施
一、課前準備充分,教學目的明確
初中歷史課堂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是老師備課不足,課堂教學目標目的性不強,造成課堂時間浪費,教學目標無法完成。因此老師要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落實。備課環節中,老師需要針對學生具體學習情況,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取舍,這樣可以減少教學過程中的無用功,提高本節課的教學效率。此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針對性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再者,歷史老師需要具備靈活的課程預設能力,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進行下一步安排,并在課后及時反思教學中的不足,及時改正。
二、改善原有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模式
(一)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開展歷史教學
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內容知識點年代較為久遠,因此學生在不了解過去的情況下,很難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老師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為學生營造歷史重現的情境??梢圆捎枚嗝襟w為學生播放有關歷史事件的視頻資料。比如,我在指導學生學習《中華文化的勃興》時,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是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以及他的教育理念。如果單純依靠書本無法達到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我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年輕人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在公園散步,以及公交車上小學生為老年人讓座的視頻和圖片,這樣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孔子的“仁愛”觀點,以此來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再者,對于韓非提出的政治主張,我也采用課件的形式,并在圖片的上方配上文字“還是刑罰管用!”表達韓非的心理活動。這樣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帶動課堂效率的提高。
(二)組織學生建立學習小組,開展合作式學習
學習小組的建立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此種方式進行教學可以將以往的教學模式打破,將課堂交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學習積極性。老師在組建學習小組時需要注意分組的合理性,要根據學生的性格、學習特點等進行分組,并合理安排小組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不同小組成員之間的平衡性。老師可以將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安排到小組中,并由組長分配組員各自的任務,這樣學生可以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受到集體榮譽感,對于學生自信心的建立有重要意義。長此以往,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由原來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另外,老師可以組織小組之間開展歷史辯論會,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這樣不同形式的教學模式會顯著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采用情景化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老師可以根據某個重要的歷史事件,讓學生自行組織有關該事件的情景劇。分配好每個人的不同角色,以歷史小話劇的形式讓學生切實感受當時的歷史氛圍。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極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并且在與同學和老師的互動中,留下對所學知識的深刻印象。再者,老師也可以收集有關歷史的典故,這樣類型的小故事更能引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比如,在學習《》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飾演其中的人物,采用短劇的形式幫助學生學習其中的知識點,劇中可以采用文言文和白話文并存的形式來表現,由此加深學生對該節知識點的掌握。
三、增強歷史和現實之間的聯系性
增強歷史和現實的聯系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措施。比如在學習《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時,老師就可以向學生展示過去人們衣食住行的圖片,并分析過去與現代的不同之處。這樣在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基礎下,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教學設計
一、正確認識高效課堂
什么是高效課堂?高效課堂是高效型課堂或高效性課堂的簡稱,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課堂基于高效教學。從此我們可以看出,高效課堂的核心是高效,高效的主體是學生,而課堂只是組織形式,是手段,是過程。
在目前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對高效課堂的認識存在很多的誤區,過于追求課堂形式而忽略了教學效果,注重了課堂活潑性而忽略了知識的嚴肅性,舍本求末。主要有以下幾個誤區:
1.讓學生動起來就是改革
死氣沉沉、毫無生氣的課堂固然不足取,但熱鬧非凡的課堂又如何呢?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會發現這種現象: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的大張旗鼓的表演,脫離文本教材的熱鬧非凡的自由發揮,這些形式上看似對教學的改革,實際上卻背離了最本質的東西。選擇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適合本校學情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挖掘、改進,打造出自己獨到的一面,需要時間的磨礪,更需要個人的奮斗與不懈的努力。所以說任何教學的改革都應是提高課堂的實效性,不能只看到表面的轟轟烈烈,還要透過現象,去看本質性的東西:包括學生的動是真動還是假動,這樣的動與所學內容是否有聯系,能否起到激發興趣、深化學習內容的作用。
2.培養個性就可以無視紀律
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人才和創新型人才。個性與紀律規范是互不矛盾、不相沖突的。如果高效課堂教學很隨意,學生上課可以無組織無紀律,美其名曰“張揚個性”,可謂大錯特錯。沒有紀律的課堂是無效的,紀律是學習的保證。紀律的好壞與教師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教師的態度決定學生的態度,有時“破壞紀律的不是學生,而是老師”,隨隨便便的教師就會培養出隨隨便便的學生。臺灣作家劉墉也提出:自由有個必要條件,就是不能影響到別人的自由;自由的基礎是自制和守法。
3.重視教學方法的探尋卻忽略了自身素質的提升
如果把教學方法稱之為一把“利劍”,那么教師自身良好的素質和教學經驗就是“內功”,一個人要想成為“教學中的高手”,單靠外在包裝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加強自身的道德素養和業務素質。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在教學之余,要注重完善自我的知識結構和素養,提高自身素質,營造一個學習的氛圍,多讀書,多積累。古人云:三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語言無味。對于教師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
二、如何構建歷史高效課堂
歷史學科具有內容多、跨度大、任務重、時間緊的特點,初中生對于歷史的學習還處于初級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歷史教學任務除了讓學生知道歷史“是什么”“為什么”以外,還得培養學生初步的唯物史觀,培養學生基本的歷史學習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歷史責任感。所以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比起其他學科來說任務更加艱巨,這也一直是歷史教師不斷探討的問題。要真正達到歷史課堂的高效,必須具備以下幾點:
1.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鉆研教材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前提
歷史新課程標準是歷史教學的領路者,歷史教師要領會課程設計的新理念與新思路,明確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歷史教材是教學的基本工具,歷史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歷史教師更應有淵博的歷史專業知識,具有扎實的教學基礎。這離不開歷史教師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史學理論,不斷汲取知識充實自己。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課堂的高效。
2.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關鍵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學生對所學知識一旦產生興趣,就會產生一種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望,就會對其中的奧秘進行主動、積極地探索,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更是離不開這個前提。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種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币虼?,要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必須高度認識興趣在學生學習歷史過程中的動力和作用,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自覺地、持久地、主動地學習歷史。
3.鼓勵學生積極自主參與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可能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人人都有參與和發展的機會。當然,高效地參與不只是行動上的呼應,更重要的是思維的同步、情感的共鳴。同時這里的參與,不僅有學生個體參與的深度和有效度,也要有學生參與的廣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參與應該是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主動參與、真實參與,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4.構建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高效的氛圍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橋梁
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在這個雙邊活動中,包含師生的交流。當師生相互了解,與學生建立起一種親密融洽的關系時,學生就會把教師當作朋友,把教師傳授的知識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關注每一位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及時予以鼓勵,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在課下也要多和學生接觸和交流,使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無話不談的朋友。這樣,歷史教師的課不再刻板,而是有滋有味,有利于高效課堂的達成。教師還要經常聽取學生對于本學科學習的建議,也要盡可能尊重學生意愿,選取合適的學習方式。教師更要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不能挖苦諷刺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要以真誠的眼光關注學生,以親切的語氣教導學生,以信任的心態引導學生,營造融洽、和諧、高效的氛圍。
5.調動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情感因素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催化劑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擁有良好的主導情緒。如果教師缺乏激情,情緒平淡、低落、無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學內容中原有的底蘊和豐富的內涵就得不到良好的展現。因此,課堂教學中以教師自己的快樂情緒來影響和感染學生的快樂情緒,會使學生思維活躍,更高效地接受信息輸入。教師也要善于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情感因素。這些都是提高課堂教學活力及效果的催化劑。
三、歷史高效課堂評價
歷史課程標準中指出:“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積極進取的評價機制,歷史教學評價應以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全程評價,充分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倍酝臍v史教學評價的諸多弊端嚴重妨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新一輪課改的背景下,應對歷史教學評價進行初步探索,以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進行評價是歷史課程實施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重要環節。及時評價可以了解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改善教師的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尤其是學完一課及時評價,這不僅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關注,也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的關注,更是對學生本節課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