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西方教育理念差異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差異;影響;重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通過語言的各種形式被傳承、記載、表達出來。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沒有語言,文化就失去了載體;沒有文化,語言就成了無源之水。要想真正學會一種語言,就必須懂得該語言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如果只懂語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語言與文化的這種密切關系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必須重視文化教學。
一、文化差異與中學英語教學之間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文化有著種種深刻而廣泛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英語學習的障礙是多方面的,并且滲透到新教材和英語學習的其他領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介紹,能夠使學生對文化的內涵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這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也是正確理解、把握和運用英語的關鍵所在。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聽力理解的影響
聽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們了解信息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是我們日常交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或通過媒體或通過面對面的方式進行交流。與母語一樣,聽力也能使我們擴展知識和信息,愉悅身心和陶冶情操。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諸多差異,使其成為影響學生英語聽力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聽力材料的文化色彩越濃,理解起來難度越大。很多學生由于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尤其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在聽力過程中,雖能聽到每個詞句,但對整個聽力信息的理解仍然有困難。如下列一段對話:A: Can you speak German? B: Oh, no. It’s all Greek to me. “It’s Greek to me”出自莎士比亞。據說他只懂一點拉丁文,而對希臘文全然不懂。在口語中,用來表示“我全然不懂;我全然不知”。由于不了解這個文化背景知識,在聽的過程中僅從字面上去理解是會有困難的。
因此,學習英語必須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學習他們的風俗習慣、價值信仰。在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有必要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注重語言形式的同時關注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文化素養,以更好地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口語的影響
口語能正確表達一個人的思想、 情感 ,這種表達能夠促進交流 ,幫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體現一個人的形象、學識、氣質和修養,得體的口語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由于中西方國家的歷史、風土人情、傳統習俗、文學藝術和價值觀念的不同 ,兩種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相應地在語言的表達內容和表示形式上有著跨文化的差異。這些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 ,如打招呼、 委婉語、感謝與贊美等。因此英語教學既是一門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語言教學,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接觸與傳播。所以 ,我們平時的英語口語教學中應注意跨文化因素 ,即通過課文學習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讓學生了解所學內容的文化內涵 ,了解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史地、文學及當代社會概況 ,體會中西方價值觀念。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對閱讀理解的影響
許多英語學習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英語閱讀過程中即使掌握了足夠多的詞匯、相當多的語法知識和閱讀技巧,對所閱讀的材料仍然難以理解。這種理解上的障礙大多源于跨文化因素。一個語言學習者,如果對使用該語言的民族的文化不夠了解,那么在閱讀該語言文章的過程中就會遇到很大的障礙。學生的文化知識越豐富,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也就越強,只有這樣才能在閱讀理解中真正地領悟作者的意圖。
(四)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學生寫作的影響
中西方在語言應用方面的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者的英語寫作具有很大的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的具體表現。隨著英語綜合運用水平的提高,由非語言因素,即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語篇結構、語言風格、篇章主題等問題則突顯出來,成為影響英語寫作能力提高的潛在因素。因此,在英語寫作的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寫出地道的英語,就應從文化的角度培養學生掌握漢英在詞法、句法、語篇結構等方面的差異,增加西方文化知識教學內容,將文化教學融入語言教學,提高學生文化意識,增加寫作實踐,從而有效地提高其英語寫作能力。
總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每一種語言都反映了使用該語言國家所特有的文化現象,只有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學生才能把握英語的語言本質和思想內涵,才能更準確地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也不能只是單純的“語言教學”,還應融入“文化教學”,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有機地結合地起來,幫助學生較好地了解英美國家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掌握漢語和英語之間的文化差異。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縮短學習周期,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消除文化障礙,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使英語教學真正成為“在學中用,在用中學”,以交流為目的的教學。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 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 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關鍵詞: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體現
在實際的中學英語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及教學進度的影響,教師普遍較為注重對單詞和詞組的記憶,課文的講解及語法點的灌輸而忽視了對有關文化差異知識的講授。其實,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如果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不了解,就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交流上的障礙甚至帶來對方的誤解。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體現
1、
佛教在中國有著千年的歷史,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很大的影響。佛教認為生命是一個輪回(即前生、今生、來生),固漢語中用“三生有幸”來表達無比的榮幸。也因為佛教的緣故,和尚、尼姑在漢語中出現率極高,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等成語。而在西方國家,人們普遍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God)創造了人類,所以常說:“God bless me!”(上帝保佑!)“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傳說耶穌是在星期五受難的,所以英語里有“Black Friday”(意為“災難的一天”),如果你不知道這個淵源,就不會明白”Black Friday”的含義。
2.答語和感謝
漢文化的“謙虛”根植于儒家“禮”的傳統思想,而西方文化強調個體與個人的價值,提倡“實事求是”與“自信”。因此在接受贊揚時,就有不同的表現。有個笑話能很好的體現這一點:在聚會中,Jack稱贊中國同事的妻子漂亮,這位同事的妻子謙虛地說:“哪里哪里”,但是Jack不明白這是中國人自謙的一種表達,就說“眼睛漂亮”,這就是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困惑。
3、打招呼
無論是聽相聲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中國人習慣也喜歡以“你吃了嗎?”作為一種日常的打招呼的方式,這樣的打招呼語幾乎不分時間和場所,讓人感到熟悉和親切。而如果你以這樣的方式和西方人打招呼,他們會誤以為你想請他吃飯。因為英語國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所以和不同國家的人打招呼時,應當注意不同類型的話題和方式。
4、介紹
在英語課本中”What’s your name?”常被用來詢問對方的名字,在中國學生中這樣的詢問方式也較常見。而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My name is?”,這樣對方如果愿意的話會很自然地說出自己的姓名和相關信息。當在面試等特定的場合需要問及對方姓名時,常說“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倘若使用“What’s your name?”,會讓人覺得不禮貌。
5、個人隱私
由于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國人初次見面時喜歡詢問對方年齡、婚姻、收入等問題以表示關心、拉近距離。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很反感,他們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他人去向時常用:“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而這在英語國家中也被認為窺探別人隱私,是不恰當的談話內容。
6、稱謂
在中國,由于龐大的家庭及家族體系,在稱謂中有七大姑姨之多,但在英語中一個簡單的aunt就可以代表這一切。在漢語中,因不同的成員間的關系,在稱謂中有舅舅、叔叔、大伯、姑父等多種表達,在英語中一律叫uncle,似乎簡單了許多。但英語中對女性有著多種稱呼,如“Mrs”(用于已婚女性),“Miss”(未婚女性)等。
7、禮儀
拿餐桌禮儀舉個例吧:中國人待客時為表示熱情周到,通常會擺滿一桌佳肴,席間敬酒夾菜。而西方人往往覺得太過浪費,通常待客菜肴較為簡單,也不勸酒夾菜,一切都只是一句:Help yourself!讓人覺得較為隨意。
再如,在西方國家常可看到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請她就坐。這就是英語課本中提到的“Lady first”的解釋。
二、有效減少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所產生的影響的措施
減少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需要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中,要不斷引導學生清楚地意識到文化差異,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正確的使用英語。
1、鼓勵學生進行適當的課外閱讀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對語言的學習有促進作用,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適當的課外閱讀。并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的合理選材,通過閱讀學生對不同的文化會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在以后使用英語的過程中更能準確的選擇語言形式。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生活方式及價值觀的改變,派生出許多新的語言,而這些語言往往率先出現在一些較時尚的報紙、雜志、廣播中,如:walk on air(非常高興),cost an arm and leg(非常昂貴)等,因此鼓勵學生閱讀將成為一個有效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良好方式。
(2)多舉行介紹中西方文化的講座
除了在課堂上進行比較差異教學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經常在本校開設有關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講座,或以校本課程的形式進行補充來激發學生了解世界的熱情,增強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只注重語法和詞匯教學而不注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講授是不可取的,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是在真正學習一門語言,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敏銳性和洞察力。當然這也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師必須要有較高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英美文化素養,并盡量多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進行針對性的講解。
參考文獻:
[1]關士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P57-59.
[2]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P112-115.
關鍵詞:大學校訓 教學教育理念 價值取向
基金項目:本文獲2014北京市本科生培養-大學生科研訓練“從中西方大學校訓析中西方教育文化之差異”的資助
一、引言
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它不僅反映學校辦學教育理念、治校精神,也集中體現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是大學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大學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的理性審視、理想追求及所持有的教育觀念或哲學觀點。價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體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取向。
由于地理、歷史、文化等因素,中西方大學校訓的內容和表達方式有所不同。中西方大學校訓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西方大學教育理念中價值取向的不同,而大學教育理念中價值取向的變化、發展也影響著大學校訓的變更。
校訓為比較研究中西方大學教育理念中的價值取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突破口。迄今為止,雖然也有一些學者對此話題作過一些探討,如《近代中國大學校訓――大學教育理念的追求》(周谷平,2005)、《中西方大學校訓之比較研究》(張競碧,2009)、《中西方大學校訓之比較研究》(陳靜,2011)、《中西方高校校訓的價值取向比較研究》(向鵬,陳鳳,2008)等,但是將校訓與大學教育理念中的價值取向結合起來的研究并不多。基于對百來所中西方名校校訓的搜集和比較,本文將簡要分析其反映出的中西方大學教育理念中的價值取向。
二、中西方大學校訓比較
(一)內容
1.中國大學的校訓大多強調培養人的品性,內容以崇尚道德、學習知識為主
例如,清華大學的校訓為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倡導學生養成自強的品性、博大的胸懷和德行。南京大學的校訓“誠樸雄偉,勵學敦行”,其中“勵學”二字在古文中常出現,宋真宗寫過一首名為《勵學篇》的詩,勸勉人勤奮學習;“敦行”見于《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是激勵學子努力學習,多行善舉,養成良好品德的意思。武漢大學的校訓“自強、弘毅、求是、拓新”除了“拓新”是鼓舞學生開拓創新外,“自強、弘毅、求是”都要求學生養成良好品德,并尋求知識。還有很多中國名校的校訓都有這一特征。如:復旦大學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東南大學的校訓“止于至善”;湖南工業大學的校訓“厚德博學、和而不同”;中山大學的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蘭州大學的校訓“博學篤行,自強為新”;華南理工大學的校訓“博學慎思、明辨篤行”等。
2.由于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響,西方大學校訓的內容主要是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
例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訓“真理必將使你獲得自由”(拉丁文:Veritas vos liberabit.英譯: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校訓“愿知識之光普照大地”(拉丁文:Fiat Lux.英譯:let there be light.);芝加哥大學校訓“讓知識充實你的人生”(拉丁文:Crescat scientia, vita excolatur. 英譯:Let knowledge increase so that life may be enriched.)。
(二)表達方式
(1)中國大學校訓句式工整,常用對偶句、排比句,如廣州大學校訓“博學篤行,與時俱進”、長沙大學校訓“德求崇,學求悟,體求健”、中國地質大學校訓“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等。
(2)西方大學的校訓多為單一陳述句結構,簡潔明了,如:英國劍橋大學的校訓:“Here, light and scared draughts.”(此地乃啟蒙之所,知識之源。)哈佛大學校訓:“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拉丁文原文: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sed Magis Amicus VERITAS.中文譯文: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
三、價值取向比較
(一)中國大學教學教育理念中的價值取向
從中國大學校訓的內容和表達形式中,不難看出以崇尚道德和學習知識為主,對仗工整的中國大學校訓沿襲了中國古代傳統的儒家文化中厚德、博學和尋求四平八穩的價值取向。
中國大學校訓中頻繁出現的詞如厚德、自強、行善、博學等,究其源頭大多來源于《論語》《大學》《禮記》等中國儒家經典,強調道德價值和求知價值。道德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核心,這種傳統文化就決定了中國大學校訓以德育為先,注重培養學生的品行,然后才是智力的培養。在求知這一價值取向中,中國校訓主要強調去獲取知識、學習知識,而關于創新的很少。中國大學校訓句式工整的表達方式也主要受中國古代家訓和對聯的影響,要求對仗工整,顯現出四平八穩、力求嚴謹工整的價值取向。
(二)西方大學教學教育理念中的價值取向
西方大學校訓的內容和表達形式中,雖然受到宗教的影響,但是主要內容還是追求真理和自由,這種簡單流暢的陳述句式校訓體現了西方大學教育理念中追求自由的人生價值和追求真理的求知價值。中國社會注重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然而西方社會則注重個體價值和個人的發展,這也體現在了校訓上。中國大學校訓時常會出現“團結”“奉獻”等字眼,注重個人對集體作出的貢獻和集體的力量;而西方大學校訓則頻繁出現“freedom(自由)”“liberty(解放)”等詞,強調個人對自己本身的自由狀態作出努力和個體的力量。西方大學校訓中的求知價值則更側重創新,而非被動接受前人的思想。
四、結語
校訓是一所學校的精髓,它充分體現著一所學校甚至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大學教育理念中的價值取向。好的校訓是一所學校的精神財富,不僅可以在本校學生和教師當中形成一種向心力,也可以給外人留下對這所學校的深刻印象。在中西方校訓對比中,淺要分析中西方大學教育理念中的價值取向,可以通過校訓這種客觀存在的事物,反映出抽象而復雜的大學教育理念價值取向。由于地理、歷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大學教育理念的價值取向也稍有差異。中西方大學教育理念都重視求知,不同的是中國大學教育理念更重道德、重集體,西方大學教育理念更重自由、重個體。文化使然,校訓和價值取向卻無好壞之分。
參考文獻
[1] 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國大學校訓[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2)
[2] 劉略昌.國外著名大學校訓薈萃[J].科技英語學習,2007(10):30.
[3] 王彩霞.試探中西方校訓之差異[J].大學教育科學,200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