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教學管理體系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教學管理是管理者結合高職院校教學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發展需求,按照特定的目標、原則以及方式實施科學的教學調控與管理,以保證各項教學工作的有序化開展,高職教學管理具有綜合性、連續性及系統性的特點。文章將結合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實際情況,分析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教學管理體系,希望能夠對高職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一、當前高職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教學管理中主要存在著教學管理機制不夠靈活,教學評價方式較為片面以及學生實踐場所較為匱乏等問題。
(一)教學管理機制不夠靈活
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機制需要結合高職學生的性格特點、時展的特點進行靈活更換,進而滿足不同時期的教學管理需求[1]。但是當前很多高職院校中多采用著傳統的教學管理方式,沒有結合當前市場變化的特點進行適當改革,這種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院校學生的未來發展。
(二)教學評價方式較為片面
當前教學評價的方式多結合學生的考試成績而開展,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而綜合評定學生的整體能力。這種教學評價方式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特點,學生的技能考核、綜合素質等方面內容沒有突出,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課堂教學指導活動也不利于有效創新,難以真正結合問題提升教學總體質量[2]。
(三)學生實踐場所較為匱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需要與實踐活動充分結合,進而真正發揮教學的價值,使學生更好、更快的適應到未來的工作崗位當中[3]。但是在當前的高職教學管理活動中,存在著學生實踐訓練場所不足的問題,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不足,一些學生畢業后難以適應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對高職學生的未來發展十分不利。
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高職教學管理體系構建策略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高職教學管理體系,可以通過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工學結合教學質量評價方式以及組建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等方式構建。
(一)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中涉及人才培養的具體方式、具體內容以及人才會具備的技能水平。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與優秀的用人單位之間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使高職學生能夠真正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培養更多的“訂單型”人才,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率,真正使每一位學生都滿足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例如高職院校在教學教學體系構建之前,可以進行綜合的企業調研活動,深入了解企業對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技能水平要求等等,并結合高職院校專業教學的特點,制定專業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式等等,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崗位操作技能有機結合,做到理論與實踐、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強調學用結合,學以致用,注意崗位的針對性、實用性,不斷提高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成效。
(二)創新工學結合教學質量評價方式
教學管理的目標在于保證與提升教學質量,新時期背景下需要加強教學質量評價,結合教學過程進行全面監控與管理,保證高職院校各項教學管理活動的有序化、科學化開展,達到各個階段、各個環節的預期目標。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單一的高職院校教學評價方式不再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一些學生存在著工作中工作態度不佳、工作質量較差的問題。基于這些問題,需要加以適當的改革與創新。高職院校需要創新高職教學評價的方式,將單一的高職院校評價管理方式轉變為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共同評價的方式,通過多方面的指導和評價,保證評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進而為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有效數據支撐。在實際的評價過程中,需要建立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和評價活動的全面化特點。高職院校首先可以強化外部監督隊伍的建設,融合企業、學生家長等多方面的能力,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監督和管理,其次學??梢詷嫿ǘ嗲赖慕虒W信息反饋系統,通過問卷調查、訪談以及在線問答等多種方式,及時了解用人單位、家長以及其他同事對學生的評價情況,保證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教學管理的價值,并結合評價的結果及時調整教學指導方式,不斷提升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綜合質量。
(三)組建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
教師個人的教學指導能力、專業能力及職業素養等均會直接影響高職學生的未來發展,新時期背景下,高職院校需要組建一支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為高職學生的未來發展創建良好的條件。例如高職院??梢怨膭顚B毥處熒钊胄袠I、企業進行實踐鍛煉,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并將這些專業內容,職業中會遇到的各項問題融入到課程教學活動中,使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活動能夠更加貼近于工作實際。另外,高職院校可以完善教師的能力標準,結合發達國家教師能力標準的相關規定,提升對高職院校教師的個人職業道德、專業基礎知識以及教育科技應用能力的要求,不斷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
結束語
工學結合模式在高職教學管理中的應用,是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體系創新的重要表現。高職院??梢酝ㄟ^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工學結合教學質量評價方式以及組建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等方式,真正解決當前高職教育中教學管理機制不夠靈活,教學評價方式較為片面以及學生實踐場所較為匱乏等問題,為高職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發展平臺,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率,增強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柴蓓.探析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學管理體系的構建[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02:80+82.
[2]林小星.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對高職教學管理改革的要求[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05:100-103.
一、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和特征
所謂新型學徒制,是相對于過去的學徒制而言的。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企業和學校合作的基礎上,以企校協同為平臺,以企業師傅和院校教師的言傳身教為支撐,以培養和提高學徒的能力素質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這一模式有別于傳統的學徒制和單純的學校教育,較好地解決了以往教學方式帶來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知識與能力割裂的問題,是對傳統企業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創新。新型學徒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組織和政策支持2014年9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開展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要求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2015年7月,人社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的主體地位,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院校參與的原則,采取“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培養模式,即由企業與教育培訓機構合作,采取企校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脫產或半脫產培訓等模式共同培養新型學徒。
2.企業和學校合作企業和學校深度合作,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和人才培養措施,采取半工半讀、工讀交替的形式,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人才培養。充分發揮企業和學校各自的優勢,使學徒進企業工作的同時,還可以進學校學習理論和專業知識,從而使學徒得到全面、系統的培養和鍛煉。這期間,學徒有著“學徒”與“學生”的雙重身份,企業師傅和學校教師則主導著雙導師教學,極大地提高了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這一模式既為企業節約了人力成本,也為學校創造了經濟效益,還為學徒提供了學習機會,將高職院校教育與經濟發展有機聯系起來,體現了現代職業教育的時代性、創新性和實踐性。
3.歷史和現實要求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可謂根植于歷史,立足于現實,著眼于未來。在我國,這一模式雖然起步較晚,但其生命力已經被實踐證明,并越來越被大眾廣泛接受和認可。高職院校采取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其重要意義在于“四個有利于”:有利于將企業職業素養和院校人文素養有機融合,并貫穿于企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有利于提升地方產業和高職院校雙向互動、共同成長的能力,提高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和社會聲譽;有利于實現企校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并通過實訓信息化平臺達成信息共享;有利于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契合,真正實現教學、生產、科研、實踐等環節的有機結合,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發展。
二、構建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教學管理體系
1.實施課程改革,建立教學課程管理體系為了與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相適應,更好地推動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發展,必須對高職院校教學課程實施改革,建立與改革相配套的教學課程管理體系。為此,新型學徒制要堅持“企業主導、院校參與”的原則,以企業為主導確定具體培養任務,由企業和高職院校分別承擔,并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體系,將企業發展理念和職業教育特色有機融為一體,不斷深化教學課程管理改革,努力提高學徒的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安全生產規范、職業素養等。
2.加強師資建設,建立師資隊伍管理體系師資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對教學改革能否順利實施有著直接影響。國家有關部委要求各地要促進企校雙方密切合作,打破現有教師編制和用工制度的束縛,探索建立教師流動編制或設立兼職教師崗位,加大企業與學校之間人員互聘共用、雙向掛職鍛煉、橫向聯合進行技術研發和專業建設的力度。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行雙導師制,在企業培養主要是通過企業導師帶徒方式,在培訓機構培養主要是采取工學一體化教學方式。為此,職業院校和合作企業必須共同建立師資隊伍管理體系,既要體現院校特色優勢,又要體現企業責任擔當。一方面,試點院校要將企業實踐納入教師考核并作為晉升依據,合作企業要選拔優秀人才擔任師傅并將其教學任務納入績效考核;另一方面,企校雙方要共同實施系統性的師資培訓計劃,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實力。
3.實行彈性學分制,建立新型學徒培訓體系推行高職院校彈性學制和學分制。高職院校應主動作為,積極與相關企業溝通協調,爭取承擔企業學徒的教學培訓任務。要結合實際情況,對企業學徒采取彈性學制,實行學分制管理。鼓勵和支持學徒正確處理工學矛盾,可以分階段完成學業,學分達到規定要求就可獲得高職院校畢業證書。通過這一方式,可以極大地調動學徒的工作熱情和學習積極性。為此,職業院校應根據各企業崗位的特點,采取任務驅動、項目牽引、實習檢驗等教學方式,積極構建新型學徒培訓體系,使學徒培訓向著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方向發展。
1.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和控制實踐教學活動是完善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沒有明確的標準和規范,缺乏與之配套的實踐教學實施文件,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實踐過程及實踐效果的信息鏈條,更不談上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實踐教學的實施全憑教師的責任心,教學管理部門沒有制度與機制做保障,監管工作無從下手。而對于某些崗位實習課程,有的院校采取學生自行聯系實習單位離校實習,畢業前上交實習報告與實習鑒定的做法。該做法不是不行,但更多的院校疏忽對于學生實習過程的監管。因而,實踐教學活動與實踐內容得不到根本的保障,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
2.實踐教師實踐能力參差不齊。理論上講,實踐教學課程實施教師應該有著豐富的工作實踐經驗,并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但在實際教學中,嚴重匱乏實踐經驗的教師承擔著超負荷的實踐(實訓)課程,如會計分崗位綜合實訓。有些院校雖然是聘請企業會計技術人員擔任實踐指導教師,但由于缺乏相對系統的理論知識,在實際指導中出現的問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從而使實踐教學質量大大折扣。
3.實踐教學活動保障條件不充足。實踐教學活動的實施離不開必要的實踐教學場地和設備。就會計專業而言,提供校內實訓場地與實訓設備相對較為容易,絕大多數高校都能夠實現。如建設有手工賬務處理實訓室、會計分崗位實訓室、會計電算化實訓室等,并配備有用友、金蝶等財務教學軟件。但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存在一定的難度,例如,實訓基地數量不夠,崗位有限,工作內容受到限制等原因使得只能部分學生進入崗位實習,或是進行非對口崗位實習等,影響了實踐教學質量。
4.實踐教學活動存在隨意性。首先,實踐教學內容安排存在隨意性。一般來說實踐教學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展開實踐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專業實踐操作能力與職業素質。其開設的實踐課程是必須的也是固定的。但一些高職院校受社會條件、人為條件等限制而隨意變動或刪除實踐活動。其次,實踐教學活動過程存在隨意性。由于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缺乏監管力度與制度保障,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遲到、早退,分組實踐搭便車,教師只演示,讓學生機械化操作而不進行必要引導、指導與評價。隨意性的實踐教學活動損害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與嚴肅性,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水平。
二、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建設
制度文件是構建實踐教學活動管理體系的關鍵內容,也是進行實踐教學活動監控的重要基礎與關鍵依據。實踐教學所有階段的工作均應符合體系制度文件的要求,在受控狀態下實施。制度文件的編制是一個從整體到局部,從頂層到底層逐步細化的過程。其一般包括制度文件與作業文件(實踐教學文件)。
1.規范的制度文件建設。制度文件是描述實踐教學管理要求與質量要求的文件,包括實踐教學組織機構、實踐教學過程中教職工的職、權、責的關系,是保障實踐教學管理水平與教學能力水平的質量保證。
2.齊全的實踐教學文件建設。作業文件是有關實踐教學活動如何開展實施的記錄的詳細描述,是實踐教學活動的程序化文件。以實踐教學方案編制、實踐教學計劃制定、實踐教學標準的編寫、實踐教學指導書的編寫、實踐教學材料的準備、實踐教學的實施與過程的記錄、實踐教學評價與成績鑒定、撰寫實踐報告等文件,反映實踐教學活動的原始記錄稿。以指導書、任務書的形式規范學生的具體工作,指導其學習。以試題庫、考核辦法來規范對學生的評價,制定實踐技能考核標準及辦法,通過嚴格的考核獲得學分。
三、實踐教學管理內容
1.實踐教師教學指導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師是學院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擔任各實踐教學管理教師、指導實踐教學的教師。首先,加大力度對實踐教師的培養和引進,主要是指導實踐教學的“雙師型”教師和指導生產教學的“生產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逐步形成初、中、高級人員的合理師資結構。其次,實踐教學人員應有明確的分工和相應的崗位職責。實踐教學人員要按照各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規范,積極承擔實踐教學工作,努力完成各項實踐教學任務。
2.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是保障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之一。實習基地是否具備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條件,實習基地的各級領導是否配合學生的實習工作,所提供的技術文件、資料等能否滿足教學要求等,直接影響到實踐教學的質量。首先,制定和實施實習基地定位管理,使教學實習基地不僅能很好地發揮各項功能作用,同時還能使基地的管理工作真正達到科學化和規范化要求。比如進行實習單位考察,規定雙方權利、義務等并簽訂法律合同等以保障實習過程中學生能夠順利實踐。其次,在實驗室的建設上注重仿真性、先進性和完整性,盡可能仿真或模擬職業環境,特別是專業實驗實訓室能夠直接接觸生產一線已經成熟且廣泛使用的技術,模擬崗位環境,使教學環境和條件接近生產一線。
3.實踐教學過程監管。實踐教學活動管理體系中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建立組織保障,依據制度文件,采取多種質量監控手段,實施過程監管。首先,采取階段檢查,即期初、期中、期末分別對實踐教學活動所需要實踐資料文件、實訓室、實訓基地的準備情況,教學過程及成績評價等進行監控。階段檢查主要是保障實踐教學活動順利圓滿的完成。其次,采用實踐教學過程的抽查聽課與參與的方式。主要保障實踐教學活動能夠按照教學內容與教學標準保證質量實施教學。最后,采用多方評教方式以監控實踐教學活動的實施質量。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