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區域農業發展一直是高考命題的熱點,以熱點區域或典型區域的區域圖為背景材料,結合相關圖表資料,考查區域特征、區域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及發展方向,突出表現地理知識在解決區域發展中的應用。
例1 下圖示意我國39°N附近某區域,讀圖,完成(1)~(3)題。
(1)圖示區域土壤鹽漬化最嚴重的地區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限制丙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溫度
(3)如果乙地區大規模引水灌溉進行農業開發,將會導致( )
A.甲地區植被退化 B.乙地區沙化
C.丙地區荒漠化 D.丁地區植被改善
解析 (1)本題考查土壤鹽漬化的分布。圖例中顯示有冰川,該地河流主要為冰川融水補給,河流有時令河,會發生斷流現象;結合該地緯度判斷該地區位于我國西北地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地勢低洼處,地下水位較高,氣候干旱,蒸發強烈,容易產生土壤鹽漬化。根據圖中等高線判斷,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勢低洼,土壤鹽漬化最為嚴重。所以本題選擇D選項。(2)根據圖示:丙地區附近等高線稀疏,坡度較小,地形較為平坦;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強烈;夏季白晝長,溫度較高。所以限制丙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所以本題選擇B選項。(3)題考查流域綜合開發。該河的主要補給水源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流向為從甲流向丁。如果在乙地區大規模引水灌溉進行農業開發,會導致下游地區水量減少,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將導致下游丙、丁地區出現荒漠化。所以本題選擇C選項。
答案 (1)D (2)B (3)C
點撥 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如下:
①生產強度。強度合理,使農業資源得以持續利用;強度不合理,容易破壞自然環境
②對植被的影響。地表植被的改變影響地表環境、地表輻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環
③不合理的生產方式。過度放牧使得草場退化、土地荒漠化;大水漫灌會導致土壤鹽漬化
④農業生產技術。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結;廣泛使用農藥使農產品和土壤受到污染
在分析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活動帶來的影響時要抓住主導因素,如南方地區陡坡開荒主要引起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產生石漠化;西北地區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土地荒漠化;華北地區及寧夏平原、河西走廊等灌溉農業區,不合理灌溉易引起土壤鹽漬化等。另外,對該知識點的理解應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
例2 下圖中陰影部分所示地區以干旱嚴重而聞名,像一條帶子纏繞在渭河北部,被稱為“旱腰帶”。這里人口密集,且貧困人口多,是扶貧開發重點區。讀圖回答(1)~(2)題。
(1)“旱腰帶”地區不合理的農業開發導致的惡性循環是( )
A.水土流失加劇墾荒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產量降低擴大墾荒面積
B.土地荒漠化產量降低擴大墾荒面積荒漠化加劇墾荒植被破壞
C.植被破壞土地荒漠化產量降低擴大墾荒面積荒漠化加劇墾荒
D.墾荒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產量降低擴大墾荒面積水土流失加劇
(2)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旱腰帶”地區應( )
A.利用草場資源優勢發展牧業
B.封山育林,發展旅游業
C.發揮氣候資源優勢發展林果業
D.修筑梯田,發展糧食生產
解析 (1)圖示地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墾荒導致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2)“旱腰帶”地區氣候干旱,林果業生產既能充分利用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氣候資源優勢,又能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統一。
答案 (1)D (2)C
點撥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方向有以下幾種:
①調整農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
根據各地的實際條件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業的比重,各業要全面發展;重視發展第二、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②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積極推進農畜產品深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建設,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改良不利于農業耕種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澇威脅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條件,創造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
④加快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依靠科技,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增加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⑤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鹽堿化以及林木亂砍濫伐等現象,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創造優良的生態環境。
[練習]
讀某地景觀圖,回答(1)~(3)題。
(1)根據圖中景觀判斷,該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國的( )
①黃土高原 ②云貴高原 ③江南丘陵 ④華北平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關于該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正確的是( )
①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 ②擴大水稻的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產量 ③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延長生產鏈 ④應用大型農業機械,發展立體農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該地區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是( )
A.風沙危害嚴重
B.水土流失嚴重
關鍵詞:區域分工;可持續發展;農業;發展
一、農業區域分工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農業區域分工可持續發展是指特定區域建立在當地比較優勢基礎之上的產業分工和專業化方向不斷強化、細化的演進過程。所謂強化是指區域分工在規模和范圍上的不斷擴大;所謂細化是指區域分工由農產品大類主產區向品種主產區的發展。農業區域分工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農業區域分工和專業化所賴以建立的區域農業比較優勢的可持續發展。影響一個區域農業比較優勢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資源稟賦、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因此,農業區域分工和專業化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農業區域分工所依賴的生產要素的可持續發展,即區域分工條件下主導專業化產品持久的、不斷增加的資源動員能力或吸引能力。在影響區域比較優勢的渚因素中,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勞動力具有不斷減少的規律,農業資本有機構成具有不斷提高的趨勢,農業技術進步也具有經濟系統內生的必然性,只有自然資源稟賦的變化結果會因利用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合理利用,用養結合,則自然資源的再生產能力就會不斷提高,人們就可以持續利用;相反,如果利用不當或過度利用、只用不養就會降低自然資源的再生產能力,自然資源就會趨于枯竭。可見,自然資源環境的不斷改善是農業區域分工可持續發展的首要的基礎性條件。
二、農業區域分工可持續發展機理分析
新增長理論認為分工是經濟內生增長的源泉,分工本身也是經濟系統內生的,這樣就形成了分工與經濟增長相互促進、不斷提高、持續發展的人類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內在機制。分工所產生的交易費用,也會因進一步的分工和技術創新而趨于下降,因此,分工本身具有不斷演進的內在機理。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從這里得出結論,認為農業區域分工的可持續發展也是自然而然的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因為:首先,新增長理論所指的經濟增長并不是可持續增長,而是一種長期的增長趨勢,分工所具有的自我演進趨勢也只是出于對交易費用的降低。我們這里所指的農業區域分工可持續發展是基于對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從而不斷提高區域分工條件下農業產業體系的效益。其次,農業區域分工所依賴的自然資源環境是一種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因而存在過度利用的傾向,易于導致生態系統再生能力退化、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可以看出,農業區域分工可持續發展并非易事。因此,探討農業區域分工可持續發展的機理,對于把握影響農業區域分工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及其過程,更好地實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區域分工可持續發展可以簡化成一個動態的經濟生態系統。這個系統的基本特征是區域農業經濟系統和區域生態系統的共生共榮、協調相長的關系。在這兩個子系統中,包括光熱、降雨、地下水、環境、一般技術等公共物品類的生產要素,以及聯系和規范它們之間關系的制度、文化習俗、觀念等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私人物品性質的生產要素由低收益部門向高收益部門流動是基本規律,耕地的減少具有不可逆轉的剛性,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下降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資金是否流向農業取決于農業的資金利潤率大小。因此,農業區域分工可持續發展就要求,一方面,要在盡可能保護好耕地的條件下,用好養好現有耕地,不斷提高土地的自然再生產能力和經濟產出;另一方面,要在農業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的同時,不斷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從而增強對農業科技的需求和正確應用,增強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農業區域分工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農村制度創新
制度的創新或變遷有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與此相反,強制性制度變遷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實行。誘致性變遷必須由某種在原有制度安排下無法得到的獲利機會引起。然而,強制性制度變遷可以純粹因在不同選民集團之間對現有收入進行再分配而發生。制度變遷或創新的動力來源于制度變遷或創新可能帶來的預期收益。當預期收益超過預期成本時,一項新制度安排就會被創新。因此,通過這些因素促成的制度創新,一定會帶來經濟增長。由此可見,農村制度的創新必須建立在市場經濟體制這一基本經濟制度之上,并沿著這一路徑深入和細化。
2.農業技術創新
西北地區區域分工可持續發展,也需要“可持續農業技術”的支持。這些技術一方面要不斷強化西北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的優勢,另一方面要通過技術創新不斷縮小本地區的劣勢。在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必須圍繞特色農業、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體系建設,以提高農業及其相關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從多層次加快科技成果向農業及相關產業領域轉化的速度,特別是在以下方面要有所創新:(1)以早地集水、節水灌溉、保護地栽培、改土培肥、優良品種等為重點的綜合種植技術;(2)以畜禽品種選育與改良、家禽籠養、瘦肉型豬快速育肥、牛羊圈養育肥、秸稈青貯與加工、草場改良、飼料開發(綠色飼料)與加工、畜禽疾病綜合防治等養殖技術;(3)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外觀質量、內在質量、環保質量標準化技術;(4)農產品精深加工、包裝、儲運、銷售技術;(5)荒山荒地綠化技術;(6)沙漠治理技術及沙產業開發技術等。
3.農村教育體制改革
自然環境的破壞、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各項制度創新的滯后、農業科技供給與需求不足都與教育落后所造成的勞動力素質低下有緊密的關系。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程度和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的主要參數。根據目前我國地區廣大農村條件差,大學生畢業后不愿回家鄉,而絕大部分農村高中畢業生都要回鄉務農的實際情況,農村教育體制亟待改革,這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生產技能。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知識經濟的興起,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不斷提高農業勞動者的職業技術水平和技能顯得尤為重要。與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將其重點放在普通理論知識的教育不同,職業技術教育則注重與職業技能緊密聯系的教育與培訓,強調的是使用性。職業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互為補充相互滲透。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區域分工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工程,要求系統各因素之間相互促進、良性循環。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農民脫貧致富的愿望,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就易于進一步惡化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如果不能很好的處理發展經濟和保護恢復生態環境的關系,也可能使生態環境狀況雪上加霜。因此,地區農業區域分工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必須在以下方面做出長期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農業旅游經濟
農業旅游經濟是以鄉村原始的生態環境為平臺,以生態農業生產和鄉村民俗文化和農民生活方式為旅游資源,運用可持續發展理論對農業資源的觀光開發和布局進行營銷設計,以保護自然生態為目的,集合了生態農業生產和農村旅游,展現了生態農業建設、農事勞作、體驗農村風土人情,是獲取農業知識和地域文化的一種新型生態旅游項目。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通過體制變革和技術的運用,以有效利用資源和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保證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滿足當代人及其后代對農產品需要的不斷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涵蓋了農村、農民、農業以及生態環境領域,強調人類社會的可持續性、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以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要求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1]
3創意農業旅游
3.1創意農業旅游的概念提出
創意農業旅游是適應社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克服目前傳統農業旅游的不足,找出一條創意+農業+旅游的農業旅游形式。筆者認為:創意農業旅游是以農業創意環境為背景、以創意農業和鄉村文化為資源基礎,通過運用創意學、旅游學、美學、經濟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對農業資源、鄉村文化的整合,將創意元素作為農業旅游的核心,以創意農業生產和創意旅游為主要功能,集創意農業建設、科學管理、創意旅游商品生產與游人參與創意農業、參與農事勞作、體驗鄉村情趣、獲取農業知識為一體的一種新型創意旅游活動。[2]
3.2創意農業旅游的內涵
由創意農業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創意農業旅游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到農業創意環境中進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動的開展以創意元素為核心;三是促進農業、農業旅游、創意農業可持續發展。
創意農業旅游實際上包含了上述創意旅游、創意農業和農業旅游的主要內容,可以說是從農業旅游的角度對三者的優化結合。從創意旅游的角度,它強調在旅游者參與互動、以創意元素為基礎的前提下,開展旅游活動。從創意農業的角度講,它把旅游產品貫穿于具有高技術含量、高創新效益、高價值含量的“三高”創意農業生產中。從農業旅游的角度講,它將現代科技成果與傳統農業精華相結合,在充分利用現代農業資源的基礎上,通過規劃、設計、施工,把農田建設、農藝管理、產品生產、原料加工和游客參與融為一體。它把創意農業觀光、農事勞作、農業研修、鄉村度假、農家旅游、鄉村民俗風情旅游、手工藝品制作和購物等旅游活動建立在創意農業的基礎上,是創意農業生產、創意旅游活動、創意環境三者合為一體進行開發的一種“創意型”旅游方式。
作為農業旅游的一種形式,創意農業旅游與傳統農業旅游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建立的資源基礎已由一般農業轉變為創意農業,它以創意學、旅游學、農業景觀學、美學、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來指導具有旅游價值的創意農業資源和創意農業產品的開發和布局。
4創意農業旅游與區域農業經濟的關系--以海南為例
海南省1988年建省以來。一直把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重點發。以此帶動省內經濟發展1988―2009年海南 省旅游產業總收入連年均以兩位數字遞增 (其中2008―2003年為17.03%,2003-2009年為13.41%)。遠高于國民經濟發展速度。農業旅游以形式多樣、功能齊全、服務范圍廣泛不斷地將農業與旅游聯系起來。特別是2009年12月31日 《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進一步推動海南省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促進農業旅游資源的形成,各種創意農業旅游應運而生。目前,海南農業旅游的主要形式有農家樂、休閑農業、現代農業展示示范園等幾個模式。
創意農業旅游形式即農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同風光、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創意的構思活動、新穎的主題,吸引市民前來吃、住、玩、游、購、娛的旅游區形式或者通過農業高新技術在示范同的展示與示范,游客觀摩、農民學習模仿,使農業技術推廣由行政命令型轉變為示范帶動型,為農業科技 成果輻射推廣做貢獻。海南省休閑農業示范點2011年就有33家,其中著名的有: 海口綠楓農莊、文昌龍泉鄉園、香世界莊園等這些示范點每年接待客流量達上萬人次。使當地農村人均收入增加了一千多元以上。 創意農業旅游對區域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作用有以下幾個共點:
首先,為實現農民就地轉移就業,參與現代產業分工和分享現代產業利益找到了有效途徑。據海南省旅游局統計,2008年底海南現有農家樂近50個,年接待游客量達到70多萬人次。實現收入l500多萬元。在農家樂工作的農民每年凈收入在1.0―1.5萬元之間。
其次,提升產業層次。創新農業旅游是將農業與旅游結合在一起,實現了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相互促進發展。在創新農業旅游中,既要做到發展生產,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由單純提供農產品向提供生態產品、文化產品、休閑產品的轉化升級,從而帶動農產品加工業農村商貿旅游業等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最后,實現協調發展。創新農業旅游作為一項溝通城市與農村、市民與農民、農業與旅游業的復合型新興產業,它的發展順應了城鄉社會融合的要求,促進了城鄉互動、市民與農民的交流。[3]
5創意農業旅游如何可持續發展
創意農業旅游帶動著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是區域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旅游如果缺少統一規劃、過度開發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嚴重問題的出現,必將導致當地農業經濟陷入困境,因此如何使創意農業旅游得以循環發展至關重要。
5.1利用市場機制,優化政府宏觀調控
政府是循環經濟的責任主體。要改變農業旅游園區職能不清、角色不明的命運,必須從轉變政府職能人手,加強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合作,優化政府主導作用的宏觀調控機制。依托市場,通過制定規劃,政策引導,依法管理,經濟激勵,科技發展和教育宣傳等手段多層次全方位地推進,保障旅游景區可持續發展。
5.2加強法制建設,完善環保法律體系
加強法制建設,促進旅游資源開發有序進行是發展農業旅游循環經濟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一些規范農業園區與旅游景區開發和建設的政策法規,頒布《農業旅游發展指導規范(草稿)》《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檢查標準(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等。
5.3依托高新技術,大力推進環保技術在農業旅游中的應用,保持“農游合一”特色
從農業旅游項目的規劃開始就要重視循環經濟理論及其配套技術的應用;在產業開發的過程中注重修復技術,及時對農業旅游開發活動造成的環境破壞進行修復。因此要加強環保技術的研究和開發,變先污染后治理為“源頭削減和事后修復并重”的模式,建立環境保護協調機構,優化環保旅游產品結構和產業組織結構,加快農業環保技術和產品的推廣應用,推進農業旅游環保產業體系的建設,最終達到農業旅游的全面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