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語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美學價值;語言藝術;學習動機;語言工具
一、英語的歷史淵源與歷史地位
人類社會一直在不斷變化,語言作為人類表達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在不斷發展變化。英語是當今文化交流的主要語言,尤其在跨文化交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歷史背景及藝術特征是人類語言的寶貴財富。
英語與世界的融合主要是通過被三次語言入侵及后來兩大英語國全方位的擴張形成的。三次文化入侵分別是公元6世紀末基督教會(Christian church)及拉丁語的傳入――第一次文化入侵。第二次文化入侵:從公元793年開始,北歐的維京人(Viking)開始入侵不列顛島,英語的詞尾變化逐漸消失。1066年,法國的諾曼底(Normandy)公爵入侵不列顛島,使得法語對英語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這是英語受到的第三次文化入侵。
英語語言的歷史發展和其特征具有美學藝術(Aesthetics art)的魅力。其文學與藝術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階段:古代、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新古典主義時期(Neoclassicism time)、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 time)、20世紀初期、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和現代及當代的文學與藝術。早在中世紀的杰弗瑞•喬叟(1340-1400;Geoffrey Chaucer)到文藝復興的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時期,英語就已經奠定了其文藝和藝術語言(Art language)在歷史上的地位、影響與作用。所以,英語在近、現代社會完全扮演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語的角色和聯合國主要的官方語言(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 and United Nation official language)。更為重要的是,英語語言文化的歷史地位是在世界及歷史的發展與變遷中吸取了其他先進語言的藝術精華而發展和確立的。這也使得它能夠成為世上獨一無二的通用語。
二、英語及語言藝術
英國人歷來以紳士風度聞名于世。言行舉止得體、溫文爾雅,語言談吐文明優雅而有感染力則為一名紳士所必備的條件。這要求人們在平時講究語言談吐和言行舉止,注意藝術語言及語言藝術的應用,包括言辭措詞的修飾與表達,以增強語言的藝術表達及語言的藝術感染力。在英語的藝術美中,修辭是一門生成的藝術,修辭是通過包括言語在內的符號傳遞,有意識地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影響他人決策與行為并打動他人取得預期效果的言語交際。這種能夠引起共鳴的修辭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如高級英語中的一些句子就是很好的證明:(1)We shall fight him by land, we shall fight him by sea, we shall fight him in the air, until,with God’s help, we have rid the earth of his shadow and liberated its peoples from his yoke.這個句子的表現力非常強。三個排比句氣勢恢宏,顯示了丘吉爾打敗納粹的堅強決心。而后面兩個暗喻,將希特勒的影響比作陰影,納粹的壓迫比作牛軛,恰當而生動。(2)Ship in the Desert.“沙漠之州”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題目,船停泊在沙漠中是人們很少見過的景象,因此能夠有效地喚起讀者的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趣。(3) You pass from the heat and glare of a big, open square into a cool, dark cavern which extends 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 losing itself in the shadow distance. 作者用heat, glare與cool, dark 形成對比寫出了中東集市的特點,繪出了一種從外向內的動態美。人們從日常生活中開始發現與挖掘語言的美學價值,甚至在各種藝術創作中也嘗試并充斥著這種美學價值觀念。英語的藝術語言和語言藝術也由此相應發展了起來。這正是英語語言美學藝術及其美學價值(Aesthetic value)的集中體現。而英國語言的全球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大英帝國之后又是美國的雄霸世界,隨之而來的就是英語國家對世界經濟的入侵及思想文化的加速傳播,以至英語文化成了世界文化近幾百年來溝通與交流最重要的主流文化。英語的語言藝術和語言美也體現在高級英語中的一些句子上面。
(1)Then as you penetrate deeper into the bazaar, the noise of the entrance fades away, and you come to the muted cloth-market.
句子中動詞penetrate十分生動,包含了要刺破隔膜,即穿過人群才能走到市場深處的意思。
(2)The very act of stepping on this soil,in breathing this air of Hiroshima, was for me a far greater adventure than any trip reportorial assignment I’d previously taken.
這個句子用詞非常謹慎細致。Soil是個有情感味的單詞,比country, land更能表達作者心中的感受。
(3)In what conceivable way dose our car concern you?
公爵夫人在這里用了一個反問句,對Ogilvie進行尖銳地反擊,加強了語氣的同時更凸顯了她的嚴厲及其對對方的厭惡。
(4)I knew more about retreating than the man that invented retreating.
這句話馬克?吐溫說得極為幽默,具有諷刺的意味。眾說周知沒人發明撤退,撤退是一軍隊用語,指畏懼對方或考慮到戰略的需要而后腿,這里充分說明了當時馬克?吐溫所在的軍隊是一支紀律松懈和腐敗的部隊,所以馬克?吐溫選擇了離開。
三、英語藝術語言和語言藝術對英語學習與文化交流的影響
由于英語的特殊社會歷史背景及其獨特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內涵,使得英語思想文化演變成了人類近現代和當代的主流思想及文化。人類只要還有對美的向往、愿望與追求,就永遠不會失去對生活的追求與勇氣。通過英語美學藝術語言及語言藝術的欣賞、學習與交流,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營造英語學習的最佳環境,提高學習者的自身語言意識、語感與情感交流以及審美觀(Aesthetic standard)、思想情操 (Thought sentiment)、道德觀念(Morality),拉近各民族與國家間的距離,更使得我們在追求民族與社會發展過程中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在與世界各國、各民族的競爭中能走在世界與時代的最前沿并立于不敗之地,成為一名真正的世界公民。這也是世界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下邊以一首中國古代詩人杜甫的《登高》中英文對照來反映英語藝術語言的音美、形美、意美特征。
登高The Height Climbed
風急天高猿嘯哀,The wind is swift, the sky is high, and gibbons sadly sigh;
渚清沙白鳥飛回。The isle is clear, the sand is white, and birds to and fro fly.
天邊落木蕭蕭下,The boundless falling leaves are rustling down and down;
不盡長江滾滾來。The endless Youngtze waves are rolling on and on.
萬里悲秋常作客,Many miles from dear ones grieve me oft in fall as stranger;
百年多病獨登臺。Many years of illness see me here a lonely climber.
艱難苦恨繁霜鬢,Hard and troubled times have made my temples frost white;
潦倒新停濁酒杯。A poor and anguished heart has stopped my drinking of wine.
這首詩語言簡潔洗練、節拍緊湊、音韻和諧。譯詩幾乎都是選用單音節、快節奏的單詞,構成兩行七音步抑揚格的詩句。除句尾押韻外,還有行內的sky, high, white都和sigh, fly同的。此外,第一行的頭的“s”(swift, sky, sadly, sigh)都能產生優美的音響效果。而且像wind和swift,sadly和sigh連用,以及fro和fly的連用本身就能傳達出一種特別的語境效果,使人由聲音產生聯想,似乎身臨其境,感受到那急速的風聲,那哀嘆的猿聲。(鄭詩鼎P185)在“poor”和“anguished”一起用來修飾“heart”的句子中,使人聯想到精神上的痛苦和身體上的疾病導致了詩人心力交瘁。總之從詩中可以看出英語言的藝術美的特征。
故而,學習或是欣賞英語的語言文化,促進并提高、民族間文化的交流,從而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得以發揚光大,這恰是思想開放與先進的表現。世上任何國家與民族的強盛都是在開放思想與溝通交流中走向世界甚至引領世界的。英語如果沒有被多次的文化入侵(Cultural invasion),并依托先進而強大的經濟、政治與思想文化為動力基礎,在發展中實現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不會有今天的歷史地位。
四、英語藝術語言及語言文化與學習動機的激發
由于英語的世界語言主導地位,導致全世界范圍的英語學習熱潮。連創建“瘋狂英語”的李陽也不禁驚呼“整個亞洲都是英語學習的海洋!”但同時他也提醒英語學習者:“英語首先是一項技能(English is a skill.)。第二,英語只不過是一種工具(English is just a tool.)。只有熟練掌握并運用這個工具去學習、交流、談判、推銷,我們才能在全球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第三,英語很簡單,類似中國的拼音。(English is easy, just like Chinese pinyin.)第四,英語不是外語(English is no longer a foreign language.),是全世界各個民族用來交流的國際語言。中國人應該把它當作第二母語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英語。第五,英語能讓中國人更加聰明、更加有智慧和氣質。
所以,英語學習無論是教還是學,關鍵是寓樂于教與學中。在學中享受對美與追求的快樂,在快樂中收獲知識的樂趣。故而,教與學不必拘泥于傳統的嚴肅教學氛圍,而是應該開放思想,大膽嘗試,讓學生去欣賞并享受藝術語言的快樂氛圍與魅力。不必只為教而教,更不應該只教而不育;學生也不須只為學而學,而應樂在其(學)中,學而樂得其所。
英語作為一門國際性的語言,已充分顯示了它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它的藝術特征是語言學習中的寶貴財富,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其藝術特點,指導學生分析和理解,從中獲取語言隱含的文化內涵,提高跨文化交際學習的意識。
參考文獻:
1.李賦寧,《英語史》[M].商務印書館,1998.
2.楊育彬,藝術語言的美學功能[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1.意大利語言學家對語言學習的分類
意大利擁有長期的移民歷史(北非人的移入和意大利人向北美的移出),所以意大利語言學界對“外語”學習的研究也格外關注。如今,意大利語言學家將語言習得的方式主要分為兩類,即“獲得”(acquisizione)和“習得”(apprendimento)。第一種方式強調語言學習者暴露于語言應用文化環境并受其影響,不自覺的對其他個體進行模仿,從而學會語言;第二種方式則是語言學習者自覺的以學生的身份參與到有組織的教學當中,從而學會語言。意大利語言學家指出,只有這兩種方式共同應用,才能融入所學語言的環境,擺脫“母語”(madrlingua)的思維方式對“外語”(linguastraniera)的影響,熟練應用一門外語。由于學生學習環境的局限,真正做到以“獲得”這種方式學習語言是不可能的,所以為彌補這個缺陷,只能以主動的方式去學習、認識所學語言存在的文化,從而達到學習并熟練應用一門外語的目的。
2.文化認識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
2.1文化認識對語言被動接受能力發展的重要性
學生學習外語如孩童學習母語一樣,最先發展的是語言的被動接受能力,即“聽”、“讀”。這個階段主要考驗的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但在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對接觸的單詞、語法、句式十分熟悉,但不能明白所接觸內容的含義。此時,與其說是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不足,不如說是學生對語言所存在的文化認識的不夠。
例如在點餐時,顧客要求“Ulla diavola,per favore”(請來一份辣火腿披薩)。Diavola在意大利語中為“魔鬼”的陰性形式,由于在意大利文化中,惡魔的圖像常與紅色一同出現,而食辣會使臉色變紅,所以在餐飲語言中,diavola就與辛辣食物聯系到了一起。
意大利的歷史源遠流長、宗教氛圍濃重,許多俗語與典故都與歷史事件、神話故事或宗教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用Uovo diColombo(哥倫布之蛋)比喻看似困難,實則容易的問題;用Filo d’Ariana(阿里阿德涅之線)比喻使人走出復雜問題或情況的線索、建議,用L’antico serpente(古蛇)比喻撒旦等,學生如不了解文化背景是完全無法從字面意思理解的。
2.2文化認識對語言主動創造能力發展的重要性。在語言被動能力發展的一定的階段之
后,語言的主動創造能力,即“說”、“寫”,開始形成并發展,這時學生已從被動接受信息轉化到了主動傳遞信息的階段。此時對文化背景的認識與了解,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所學語言國人們的思維方式,從而更好的與他人交流、流利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避免不必要的尷尬與不愉快。
非常典型的例子,低年級學生練習對話,場景為兩人在街上偶遇相互打招呼,就有學生照中國人的習慣問到“Hai mangiato?”(你吃了嗎?)這在中國只是一個簡單的打招呼,而在意大利人看來則是對他共同進餐的邀請。在這種情況下,只需要根據簡單的問“Come stai\sta?”(你\您好嗎?)或者“Ciao!”(嗨!)即可。
對文化的了解也能夠使學生在交流中更多的運用俗語、典故,使自己的語言更“意大利化”,表現出自己良好的語言素養。
2.3文化認識對學生學習的推動
關鍵詞 社會文化教學 語言能力 雙語教育 語言與環境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4-0148-01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 H.DonglasBrown 在Principle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一書中指出:在某種意義上,外語教學是力圖解決語言的文化內涵,也就是說,語言來源于文化,但是又用于反映該文化的各種特征。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掌握和使用一門外語,就必須能較為全面地了解運用這門外語所依附的社會文化。美國人類學教授、社會語言學家德爾?海姆斯(Dell Hymes,1972)首先提出了交際能力學說。80年代初,加拿大學者卡納爾和斯溫(Cenale & Swain,1980/1983)拓展了交際能力的相關概念,豐富了交際能力學說的內容。他們提出交際能力至少包含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等四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因此,教學中對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也越來越受到關注。而英語學習的過程,涉及到了交際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強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更好地跨越不同的文化障礙,特別是在有明顯差異的文化特征上加以指導,以便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正確地應用文化知識,有效地進行學習。
一、文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
“culture(文化)”一詞,來源于拉丁文“culture”,作為“文化”,其豐富的內涵不僅僅是指某種藝術、某篇小說、詩歌或者戲劇,這種狹隘意義上的文化現象,而是含有價值觀念,風俗習慣,以及社會道德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是一個社會長期以來形成并積累下來的整體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世界上有多種文化形式,甚至在一個社會的文化中還可以分裂出許多小的文化類別,這種國家之間、地區之間、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是我們進行交流時不得不加以考慮的因素。否則,語言學得再好,也難以正確運用。
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意義,因此對某些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除講清其概念意義外,還要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同時還可以適當擴展其知識內容。例如:“狗”一詞在英漢文化群體中的文化意義相差甚遠。漢語中用“走狗”“喪家狗”等來形容令人厭惡的人,以狗組成的詞組多含貶義,如“狗血噴頭”“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而英語中則有“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的成語,因為他們認為狗是人類的好朋友。又如,英語單詞“dragon(龍)”與中國的“龍”,在象征意義、美學內涵,以及語言應用上均存在極大的差異。西方人把龍看成是動物中最恐怖的一種,它們傳播瘟疫,糟蹋莊稼,以吃人為樂,被譽為貪婪的掠奪者,嗜財如命的守財奴,而在“dragon(龍)”構成的習語中則指“惡魔”“魔王”,如“Dragon Lady(盛氣凌人的女人)”等;與此相反,在中國龍是受敬重與崇拜的對象,因此它們掌握河、湖、海,負責施云布雨,供奉它們的龍王廟隨處可見。通過這樣的了解和對比會加深學生的理解。再比如,英語中表示親戚關系的只有概括詞,如“uncle, aunt, cousin, grandmother”等,而漢語中卻只有表示具體關系的詞,如“叔、伯、舅、外公”等。“I have a sister.”看似簡單,實際上要翻譯成漢語并不容易,如果沒有上下文可判斷,“sister”是譯成“姐”還是“妹”就夠傷腦筋了。
二、文化知識的學習要行之有效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影響文化知識學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有效利用教學設備,盡量營造跨文化氛圍,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綜合性英語教學改革,學習中的由師到生的核心轉變,多媒體、互聯網等現代教學設施的應用可以對學生更生動、直觀地進行文化導入,進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