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道德規范的意義范文

道德規范的意義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道德規范的意義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道德規范的意義

第1篇

關鍵詞: 大學生 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建設 奠基意義 實現途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萬丈高樓平地起”――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里巷俗語,以其簡明而平實的哲理,指導著人們的各種社會實踐,并產生積極的效應。我們在設計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時,應該十分重視大學生的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的構建問題。如果我們對這個問題沒有足夠而清醒的認識,那么我們的許多美好的愿望,就往往會因脫離實際而成為空中樓閣。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第一,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內容無序的現象不在少數。無序,通常表現為較強的隨意性,并往往因隨意而失去教育的針對性,乃至形成人人“喝大鍋藥”的局面;第二,一些教育機構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基本道德的嚴重滑坡估計不足,甚或麻木,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教育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其應有的基礎性地位也沒有得到真正的確認。不少人仍習慣于進行大而空的說教,這就嚴重背離了道德規范教育的施教規律。

一、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及其體系

什么是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是作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應具備的關于做人、做事、處人、處世的基本的價值理念及其所奉行的行為準則的統一。彰顯人類文明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應具有社會性、健康性和發展性的基本特點。所謂社會性,即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須符合社會主義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時代要求,如合作精神、集體主義、創新理念、環境意識等;所謂健康性,即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具有正直向善、追求進步、奉獻利他,以及愛國守法、共同富裕等基本的內涵特質;所謂發展性,即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的深厚而廣泛的土壤,必將具有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巨大潛力,從而成為社會整體道德進一步升華的條件和推力。

黨和國家圍繞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建設所倡導的相對完善的一系列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標的組合,我們稱之為“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體系”。大學生群體是落實這一目標體系的非常重要的對象。

二、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的奠基意義

《論語?八佾篇》中的一段對話,對我們這個命題就很有啟發意義――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說的是畫中女子的燦爛的笑容和黑白分明的美麗的眼睛。以子夏的聰明而言,這個意思他應該是知道的。關鍵是“素以為絢兮”,他可能不理解,所以請教老師。“絢”,即“絢麗多彩”,是對畫中的女子形象在色調方面的描述。孔子的回答并沒有就畫論畫,而是借畫喻理,通過說明繪畫效果與繪畫材料之間的關系,來闡述人的基本道德修養與人的行為方式之間的必然聯系。所以他說“繪事后素”――先有了潔白的繪畫材料的底子,即“素”,然后才有絢麗多彩的人物形象。子夏果然心有靈犀一點通,他馬上明白了老師的“畫”外之音,于是由畫而人,發出了“禮后乎”的關鍵一問。意思是“人在日常行為中的外在的禮節,要以人內在的道德修養為基礎嗎?”這一問使孔子非常高興,于是便叫著子夏的名字說:“商(子夏的名字)呀,你的話啟發了我啊。可以與你討論《詩》了。”“起予”,表現了孔子的自謙,也是孔子對子夏的委婉的贊揚。看來,孔子不愧為教育家。這段對話中的“素”的概念,可類比于本文“基本道德”的概念,“禮”的概念,我們不妨把它活用為現代社會中“法規”的概念。那么,我們就不難得出“法治社會的形式秩序須以人們的普遍的道德秩序為基礎”的結論。由“素”而“絢”的成畫過程,既是一個人由凡而賢而圣的不斷向著高尚的社會人目標升華的過程,又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由穩定和諧,繼而不斷走向更加富裕文明的過程。“糞土之墻”不能作為繪畫的底子,無基本道德規范的人,很難使他成為理想的道德高尚的社會公民。同理,一個基本道德規范底子很薄的社會,也很難實現真正的法治國家的目標。

基本道德規范是本、是源,其他都是末、是流。“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大學》語)。沒有好土是難有好花的;先后錯位,也是有悖施教規律的。有了最基本而廣泛的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堅實土壤,才會有“素以為絢兮”的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社會主義道德之花的開放,才能更有效地全面實現黨和國家提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這也許是重視基本道德規范教育的積極的社會意義之所在罷。

三、實現大學生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教育目標的途徑

在傳統道德教育的目標上,儒家由小到大依次提出了“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的具有嚴密的先后邏輯關系的目標體系,其中“意誠、心正”即“思想純正”,也是基礎目標。當然,思想純正是不能流于虛泛的,它有一整套被高度概括了的規范人的行為的原則要求,如孝悌、謹信、愛眾、親仁等。今天,根據時代的特點,同志在《進一步加強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講話中,不僅強調了“要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的指導思想,而且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性目標。怎樣實現這些目標呢?竊以為可從“對己、對人、對事、對社會”的四個方面,確立大學生基本道德規范建設的基本途徑,并引導大學生經常性地用“四個對”來檢驗和省察自己。試分述如下:

對己:就是要學會通過讀書修身,使大學生明白什么是人生價值取向的正確定位。學生在持之以恒的閱讀學習中,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才能有效避免是非顛倒的錯位,才能給自己定好位。定位的過程,就是知榮辱的過程,就是甄別與選擇的過程。當然,這個過程也是道德內化和靈魂升華的過程。《論語》開篇第一句就講“學而時習之”,把學習放在首要的和第一的位置,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從種種社會丑惡現象中不難窺見其不學習或不會學習甚或錯誤學習的根源。如有的學生經常打架斗毆,卻自以為“英雄”、“大丈夫”,這是因為他不懂得“英雄”和“大丈夫”的高尚意蘊,乃在于具有“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仁以為己任”的天下胸懷。子不教,父之過;生不教,師之惰。當今的中小學生,仍未擺脫應試教育的羈絆,在他們所受的系統人文教育依然欠缺的情況下,大學教育應當擔負起補課的責任。這種補課,不只是貼標簽式的說教,或靠幾次轟轟烈烈的活動所能奏效的。國家要為大學生提供系統的人文學習的文本,即修身讀本,激發他們熱愛閱讀的興趣,培養健康閱讀的習慣,還要加強對學生閱讀的組織、指導與管理。這樣,才有利于逐漸實現學生對自己的人格塑造,培養起他們與時俱進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讀書修身的過程,就是“明理、悟道”的過程。明“理”,不僅是明“禮”的前提,而且是“愛國守法”和“團結友善”等諸多良好品德形成的前提,更是實現大學生自律自強的根本所在。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以為,書是大學生進步的階梯。讀好書,就是和好人對話,讀哲人的書,就是和哲人對話。我們把“打造‘學習型’社會”的口號喊得很響,問題是,我們把大學生的關于人文修養方面的讀書生活真正重視起來并關心到位了嗎?

對人:對人的核心是“信”,即誠信。有信易和,無信則悖。“信”是立身之本,“和”是樂群之則。信,不僅體現生命自身的真實價值,而且賦予了生命更大意義上的社會價值。和,則是要學會與人為善。沒有與人為善的胸懷,就沒有“團結友善”的人際關系。這個“和”,不是不講原則,而是“和而不同”,是講榮辱是非的。“信”與“和”表現為對人的態度與行為方式的同一性。現代社會是個需要合作的社會,對大學生來說,面對師長、同學、班集體,面對學校這個小社會,以及他們將要融入的大社會,無不涉及與人打交道的問題,無“信”何以立身?無“和”何以處事?

對事:對事的核心是敬業。敬業就要知責任,會擔當,敢擔當,善擔當。知責任要的是責任心、精細心,會擔當要的是思路和能力,敢擔當要的是熱情和干勁,善擔當要的是勤儉自強的精神,要的是效率和效果。這些都是基本道德規范應有的體現。在學校生活的有限范圍內,學校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做事的條件,讓學生通過做事來實踐敬業精神。

對社會:對社會的核心是奉獻。我們的目標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所謂“合格”、“可靠”,就是說,大學生要為社會的健康與和諧發展作貢獻,為社會的政治文明與經濟繁榮作貢獻,站在時代的前沿,服務社會,奉獻社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否則,就很難說“合格”與“可靠”。奉獻的本質是愛,沒有奉獻精神、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也就無從談起了。

第2篇

一、誠實問題的相關案例

在學校的道德討論課中,教師向學生呈現了這樣一組案例:

案例一:A是二年級的學生,在一次語文單元測驗的前一天晚上由于生病未能好好復習,第二天考試時遇到一題不會作,恰巧那道題在書本的某頁提到過。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朱迪偷偷地翻開書并瞄到了答案。

案例二:B是初三的學生,為人熱情,學業成績處于班級上游,不少同學有問題都會請教他。有一次學校組織一場模擬考,這次考試關涉到保送重點中學的資格且名額有限。在考試過程中出現一道數學題,這道題之前有同學向他請教過,他也向他作了解答。考試的結果是,那位同學以幾分之差與保送資格失之交臂,而B同學則穩當入圍。后來才知道那位同學所差分數恰是前幾天向B請教過的那題的分值,為此他憤慨不已。

案例三:C是一位奴隸,某天不小心打碎了主人最珍愛的古董,主人早前便揚言,誰要打碎了這個古董,必死無疑。為免遭一死,當主人盤問時,C撒了謊,將一切嫁禍于家里不能為自己辯解的小貓。

案例四:D是一名醫生,他有一名重癥患者,家屬一直都向他隱瞞病情。有一天這位重癥患者終于忍不住,向他詢問自己的病情。他陷入了兩難,因為一般情況下,如果病人知道自己的真實病情會加重患者病情。這一情境下,他面臨著這樣的難題:“病人有權了解自己的病情,醫生須誠實告知”和“誠實告知病人后,可能不利于治療”。經過理性思考,他最終選擇向病人隱瞞病情。

案例五:E是初一的學生,有一天走在大街上碰到一群衣著怪異、拿著長棍馬刀的小青年經過,他們堵住他詢問剛才有沒看到一位穿紅衣、中等身材、臉龐瘦削的男子經過,朝哪個方向走的,并揚言要殺了他。D很害怕,其實他剛剛確實見到過這樣一個人,考慮再三后他還是指向了相反的方向。

當遭遇以上的倫理問題時,我們如何評判各種“不誠實”的行為?是否依然堅持誠實是絕對的道德規范?倘若堅持其中至少一個不是絕對的,這一困難是否可避免?道德規范本是追尋“善”的依據,當遵循一種規范將引發不良反應時,是否還有必要堅持下去呢?在此引發的便是關于“誠實是否是一種絕對的道德規范”的爭論。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需厘清誠實和絕對的道德規范的相關含義。

二、誠實和絕對道德規范的意蘊

1.誠實

何謂誠實?在我國,如今稱謂的“誠實”,即先秦儒家指稱的“誠”。它作為一個具體的課目,包含著豐富的道德規定。儒家從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三個層面對此進行了剖析:一是在本體論上,“誠”指萬事萬物的客觀實在性,即天道的必然性和規律性。故《禮記?中庸》云:“誠者,天之道也。”誠就是實際存在、真實無妄的意思。二是在認識論的意義上,指對“天道”的客觀真實的反映,即“人道”效法“天道”的真實性,尊重客觀規律。故《中庸》又道:“誠之者,人之道也”。三是在價值論的意義上,指尊重事實和忠實本心的待人接物的態度,即真實反映事物求真,誠實無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朱熹有云:“誠,實理也,亦誠愨也。由漢以來,專以誠愨言誠。至程子乃以實理言,后學皆棄誠愨之說不觀。《中庸》亦有言實理為誠處,亦有言誠愨為誠處。不可只以實為誠,而以誠愨為非誠也”。“誠愨”即“誠實”,“無欺”不僅指不欺騙別人,同時也指不欺騙自己。由于“誠”的基本含義是“實”,所以“誠”后來發展為“誠實”。從倫理學角度看,誠實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可概括為待人處世的一種真實無妄、誠實無欺的態度和品行。[它包括語言和行動兩方面,而屬于行為范疇。誠實和欺騙并不取決于所傳達的信息在客觀實際上的真假,而取決于傳達的信息在傳達者的主觀動機中之真假。誠實便是動機在于傳達真信息的行為。

2.絕對的道德規范

伊曼努爾?康德(I.Kant)認為道德規范是一種絕對命令。要弄清絕對道德規范的含義只要明晰何謂“絕對命令”。從某種程度上說,“絕對命令”是相對于“假言命令”而言的。通常我們所說的“應該”這個詞是與道德無關的。例如“如果你想成為一名教師,就應該獲取教師資格證”。其模式是:倘若我們有某種欲望,并認識到某種行為能幫助達成這一愿望,于是便得出結論:我們應該遵循這些行為規則。康德稱這些為“假言命令”。在此,“應該”的約束力依賴于我們有相關的欲望,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拒絕相關的欲望來逃避它的約束力。相反,絕對命令屬于道德義務,不依賴于我們特定的欲望。其形式不是“如果你想要某個結果,那么你就應該做某事”,而是“你應當做某事,就這樣”。因為理性的存在使得人們能接受絕對命令,不管你的特殊需要和目的是什么。

根據康德的觀點,作為一個有理性道德行為的人,就意味著被“普遍法則”――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例外地堅持的道德規范所指導,誠實就是一種絕對的道德規范。[5]這一規范將誠實作為普遍的道德規范,要求我們在待人做事時毫無例外地做到真實無妄、誠實無欺。

三、案例解析

1.基于結果論的辯護

在闡明這些有關誠實的問題時可采用結果論的倫理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強調行為的善惡取決于行為的后果,某種行為道德或不道德由它的結果來決定。其主張是正確的行為是使善最大化的行為。它常見于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主張中,英國哲學家杰尼米?邊沁(J.B.Bentham)和約翰?斯圖亞特?密爾(J.S.Mill)提出關于社會公正最有影響力的觀點,其核心理念就是社會政策制定的依據是“為大多數人獲得最大利益”的原則。[7]這種推理方式存在這樣一種傾向:把一部分人視為達到另一部分人的目的的手段,即為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少數人的利益,其最終目的是使“善”的最大化。那么,何為“善”呢?在柏拉圖看來善有許多意義,它可以述說實體,如神或努斯;可以說性質,如德性;可以說數量,如適度;可以述說時間,如良機;可以述說地點,如適宜的住所等等。善的事物有兩種:一些是自身即善的事物,另一些是作為它們的手段而是善的事物。具體運用到誠實與否這一具體事件中,首先需確定撒謊可能帶來的好處,那就必須在撒謊和誠實分別帶來的收益和傷害的多少方面作出權衡。如上文所述,醫生的“不誠實”有助于患者的治療,E的“不誠實”可以挽救他人的生命,這些“不誠實”都包含有向善的含義,它們自身雖然難以說就是善的事物,卻因其在特定的情境中作為一種獲取善的手段而導致良好的結果,因此,它仍是一種德性。

然而,康德堅持撒謊是錯誤的。首要理由是:禁止撒謊直接從屬于絕對命令。第一,我們應該只實施這樣的行為,它符合我們能夠決意普遍采納的規范。第二,如果我們要撒謊,我們會遵循“撒謊是允許的”這一規范。第三,這個規范不可能被普遍采納,因為它會弄巧成拙:人們將停止彼此信任,那么,撒謊就沒用了。因此,我們不應該撒謊。在某些情況下,誠實的結果是不好的,而撒謊的結果是好的。然而,我們不能確定行為的結果會是什么,好的結果不一定到來,壞的結果也不一定發生。因而,最好的策略是避免已知的惡――撒謊,讓可能的結果順其自然,即便結果是壞的,他們也沒用錯,我們決意盡我們的責任。因此,經過全部深思熟慮的誠實是神圣的,并且是理性要求的絕對命令,不受任何權宜方案的限制。

針對康德的推理,哲學家伊麗莎白?安斯康(E.Anscombe)提出質疑,認為康德思維中的撒謊僅僅是撒謊,而沒將它與其他任何的特殊情境結合起來。倘若沒有關于行為的適當描述的約定,他的關于可普遍化準則的規范是無效的。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我們能非常確信誠實的結果會是什么,此時便無需猶豫要否誠實的問題。雖然我們會承擔撒謊的壞結果的道德責任,但我們不承擔誠實的任何壞結果的相似責任。所以,康德的論證是有待商榷的。

2.“不誠實”的四種類型

上文案例中呈現了不同情境下遭遇的誠實問題,概而言之,包含以下四種類型:

案例一:為自身利益,品德缺陷而不誠實。當“不誠實”后可以得到某些利益(A為了取得好成績,借此獲得老師、同學的贊揚以滿足自身的虛榮心等),主體會傾向選擇“不誠實”。“誠實”畢竟不是一種直接可當作“利益”的東西。這種是一般意義上的“不誠實”。

案例二:可能涉及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中B錯把那道題的錯解當成正解授予他人,其主觀目的并不是誤導他人,而是主體由于感官、知識、能力等的局限性,而把某些假象當成事實。在說謊者看來,他們真誠地相信自己的看法是對的。這種“不誠實”十分隱蔽,且說謊者因自以為是而較容易導致拒絕反省。第二種情況跟案例一中相似,由于保送重點中學的名額有限,受利益驅使,B在知曉正解的情況下故意將錯解授予他人,其主觀動機在于傳遞假信息,目的在于誤導他人。

案例三:C由于暴力,人最基本的權利(如生命權)受到威脅而不得不對主人撒謊。在這一情境下,主體預先知道“誠實”將會招來不利的后果時,對這種不利后果的恐懼通常會戰勝誠實的愿望,最終選擇用“說謊”來擺脫被迫害的后果。

案例四、五可以歸類為他人利益指向的“不誠實”。這類謊言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活動指向對象的利益而說的“謊言”,案例四中醫生不告訴重癥患者真實病情就屬于這種情況。另一類是為了“第三方”的利益而“說謊”。這類謊言是為“說謊”雙方以外的其他主體的利益而說的“謊言”,案例五中E之所以不告訴持長棍馬刀小青年他們所追殺的人的具置,就是想挽救那位“第三方”。

中國古代的儒家也認為誠實不是絕對的,不是無條件的。《論語》記載:

儒家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子路》)

因此,言信行果不一定能做到孝悌,也就是說信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孟子也曾說過:“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13]信服從義,義是最高的原則。所以,儒家并不把誠信看成絕對的,在特殊情況下是可以失信的。

第三、四種類型便可納入儒家所言的特殊情況之中。《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孔子的一句評論:要挾、強迫的盟,神不會理會的。亦如亞里士多德所言:“面對已預見的危險,處于判斷和邏各斯而做出撒謊的行為是出于品質的”。因而,何懷宏在《良心論》中否定康德“拒絕一切謊言”說,認為“我們并不是主張有些謊言是可以提倡的,而是主張有些謊言是可以原諒的。”介于此,我們將前兩種謊言稱為“非必要的謊言”,后兩種稱為“必要的謊言”,且后兩者屬于可被原諒的范圍內。在此,需當心“謊言”被必要化,即“非必要的謊言”被當作“必要的謊言”。“誠實”是常態、是缺省值,“必要的謊言”是異態,是特殊情況,“必要的謊言”必須受到嚴格的限制。

四、對學校中誠實教育的啟示

在當前的教育改革實踐中,誠實教育的實效性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學生對誠實問題不求甚解,各種應避免的不誠實行為屢見不鮮。鑒于誠實并非是一條絕對的道德規范,“對誠實與否一概而論同樣會毀滅誠實的德性”。因而,在誠實教育實踐中不僅要教學生“要誠實”,更重要的是要告知學生“誠實的理由”及“誠實的條件”,讓學生知道在哪些特殊情境下可以選擇“不誠實”,即對待誠實問題要根據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對于適當的人和出于適當的原因進行合理的選擇:對于為了自身利益,而主觀動機在于傳遞假信息的“不誠實”是一種品德缺陷應堅決杜絕;由于感官、知識、能力等的局限性,將自以為真的假信息傳遞給他人及主體遭遇暴力威脅的“不誠實”應給予原諒;而為他人指向的利益而“不誠實”應予以提倡。概而述之,對待誠實與否的困惑,應持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即恪守中庸的原則,既無過,又無不及,在道德實踐中掌握誠實行為的分寸與尺度。這一對待誠實的態度凸顯了具有理性的道德主體在具體道德實踐中的明智選擇。

參考文獻

[1] 魯芳.道德的心靈之根――儒家“誠”論研究.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王淑芹.信用倫理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3] 王海明.道德哲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 斯圖亞特?雷切爾斯.道德的理由.楊宗元,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 黃向陽.德育原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 肯尼思A.教學倫理.洪成文,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7]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克倫理學.廖申白,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第3篇

一、充分認識新時期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直接關系到中小學德育工作狀況和億萬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民族的未來。加強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師的師德素養,對于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和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長期以來,廣大教師教書育人,敬業奉獻,贏得了全社會的尊重,教師隊伍中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在今年發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震區廣大教師奮不顧身地保護學生,表現了崇高的師德精神。在新形勢下修訂并重新印發《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對于激勵和引導廣大教師向全國教育系統的模范教師,特別是抗震救災英模教師學習,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自覺規范思想行為和職業行為,做讓人民滿意的教師,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全面準確地理解《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年修訂)》的基本內容

《規范》的基本內容繼承了我國的優秀師德傳統,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勢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對中小學教師應有的道德品質和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規范》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起指導作用,是調節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教師與國家、教師與社會相互關系的基本行為準則。《規范》不是對教師的全部道德行為和教育教學工作的要求,不能取代學校的其他各項規章制度。《規范》的許多內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相關條文的具體化,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在學習貫徹時應注意和教育法規的學習結合進行。

三、認真做好《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年修訂)》的學習宣傳和貫徹實施工作

1.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系統工會和中小學校要高度重視,并認真組織好《規范》的學習宣傳。要通過開展主題學習、研討會、座談會等形式多樣和扎實有效的教育活動,組織廣大教師深入學習和貫徹《規范》,幫助廣大教師全面了解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統一思想認識,規范職業行為,全面提高師德素養,營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學校領導要言傳身教,率先垂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四虎永久在线播放 | 午夜免费福利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院 | 中文在线电影 | 亚洲午夜精品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 欧美在线日韩在线 | 一级理论片 | 一级国产仑乱 | 月婷婷色狠狠 | 亚洲视频国产视频 | 久久网站视频 | 曰本一区二区 | 国产网站麻豆精品视频 | 伊人精品视频 | 欧美深夜福利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 成 人 黄 色 激 情视频网站 |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电影免费在线看精品国产 | 五月天激情婷婷大综合 | 偷拍电影网站 | 自偷自拍亚洲综合精品 | 亚洲毛片在线观看 | 羞羞的网站 | 最近中文字幕最新在线视频 | 亚洲好视频 | 久草电影天堂 |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 中国一级淫片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a级高清免费 | 日韩欧美不卡视频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 亚洲综合福利 | 最近免费中文完整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精品欧洲久久婷婷99 | 男女男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亚洲福利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