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低碳發展概念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靖港,位于望城縣西北的湘江西岸,古溈水與湘江的匯合處,南距長沙市城區25km。在“南船北馬”的中國古代交通時代,靖港即為古湘江航道上的一個重要交通節點,長沙城最大的外港。而這些都為古鎮當時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必要的優越交通條件。再加上其以湘江為軸帶的經濟腹地十分廣闊富饒因此當時也得到“小漢口”的美譽,近些年來隨著當地政府對古鎮旅游的重視程度和開發力度的不斷增強,靖港古鎮及其特色古鎮群旅游區的客源市場前景廣闊。2008年9月更是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稱號。在低碳經濟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的今天,坐擁如此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的靖港古鎮也正在經歷著一個朝著低碳旅游轉型的關鍵時期。
一、低碳經濟概念及低碳旅游
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是指一個經濟系統只有很少或沒有溫室氣體排出到大氣層,或指一個經濟系統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首次提出于2003年英國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經過數十年來的不斷探索發展,低碳經濟的概念已經滲透到了經濟生活中的各個領域。而低碳旅游得益于其獨有的行業優勢一直走在低碳發展轉型的前沿,是一種通過運用低碳技術、推行碳匯機制和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以獲得更高的旅游體驗質量和更大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一種可持續旅游發展新方式。
二、國內外古鎮低碳旅游業發展的模式及其成功經驗
古鎮的低碳化旅游發展雖然目前還處在初級的探索階段,但從國內外古鎮的一些積極的轉型嘗試中依然能總結出一些不錯的經驗,歸納起來有以下四種主要的發展模式:
1.政府驅動型低碳旅游發展模式
政府驅動型低碳旅游發展模式即政府在低碳旅游的發展中起著很大的主導作用,政府致力于發展低碳旅游,并動員多方部門,利用多方資源,來實現低碳旅游更快、更好發展。如今,各國政府越來越關注低碳環保問題,如美國政府相繼頒布《清潔空氣法》、《低碳經濟法案》等來為低碳旅游提供立法保障,英國政府公布《低碳轉型發展規劃》白皮書,將二氧化碳的減排指標落實到各個領域等,而我國許多旅游景區在進行低碳旅游發展時,政府都起著極大的作用。具體的成功案例有:
周莊
在“保護古鎮,建設新區,發展經濟,開辟旅游”總體規劃下,當地政府一直堅持古鎮保護與開發并舉。在古鎮保護委員會的主導下,周莊實現了“三線入地”,即將電線、電話線和電視天線埋到地下,并使污水處理工程基本運行;政府相關部門還控制外來車輛、景區私家車、公務車及出租車進入景區,大量使用環保旅游觀光車、電瓶車、人力車、手搖船等交通工具,并設計規劃了徒步游、自行車游等低碳出行路線,開發了水上特色體驗游等一批低碳旅游產品;相關部門還回絕了從上海轉移出來的一批高耗能、高效益項目的落戶要求,從而維護了周莊低碳旅游的發展。
2. 旅游者和居民驅動型低碳旅游發展模式
在此發展模式中,旅游者和當地居民是發展低碳旅游的核心,旅游者和居民有著強烈的低碳環保理念,旅行者在旅行過程中會選擇能產生更少二氧化碳的旅行方式,當地居民自覺減少日常生活的碳排放量,并積極參與到低碳旅游的發展建設中來,從而直接地推動了旅游地的低碳旅游的發展,如在意大利,“低碳生活”已深入人心,當地居民非常注重節電、節氣等,具體案例有:
意大利麗暉谷
麗暉谷不大,當地居民也只有4900人,但是它自有一番韻味。作為宏偉的阿爾卑斯山下的一個小鎮,它不僅是滑雪、滑冰等冬季運動的最佳場所,還有著極富盛名的自然人文風光。當地在低碳旅游業的發展十分注重低碳旅游者本身,通過積極宣傳低碳理念和鼓勵游客和居民自覺減少旅游活動中的碳排放量的方式,并采取在居民社區中推行碳匯機制,有效減輕景區運營過程中碳排放的壓力。
3.企業驅動型低碳旅游發展模式
此發展模式的特點是企業在低碳旅游發展中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在此發展模式中,企業會具有更環保的經營理念,在對景區的開發利用中,會更注重對景區的保護,采用先進的低碳技術,引進先進的低碳設施,提供低碳性、環保型旅游產品,對員工進行相關培訓等。將企業的利益與古鎮的低碳發展緊密相連。
鳳凰古城
鳳凰縣在剛開始發展旅游業是政府主導的,然而,鳳凰縣當時是國家級貧困縣,財政困難,并沒有充足的資金進行文物的保護和旅游開發,并且,在官辦經營中,也沒有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于是,鳳凰縣政府將8個景點經營權轉讓給黃龍洞公司50年,黃龍洞公司入駐鳳凰縣之后本著“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投資大量資金,采取了修復城墻、消防、防雷防護等多種保護措施,并且,黃龍洞公司對古城的衛生工作實現了公司化管理,設置和古城風格相稱的垃圾桶,在山地上種植樹木,增加綠化帶,這種種做法,既提升了古城的環境,還在無形中提升了居民的素質,極大地促進了古城低碳旅游業的發展。
4.技術驅動型低碳旅游發展模式
低碳旅游的發展離不開相關的科學技術,要實現古鎮旅游業的循環發展,很大程度上都要依托于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比如說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術,降低碳排放量的交通工具技術,低碳建筑技術等。使低碳旅游的發展更加科學化,智能化。具體來講:
滕頭村
滕頭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建設優美生態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把生態環境建設與村莊建設結合起來,改善人居環境。其依托科學技術,積極構建低碳系統。道路上采用的是‘風光能’環保路燈,地上地下沒有架鋪一根電線,均靠風力發電和太陽能蓄電池來提供能源;污水處理采用的是先進的人工生態綠地污水處理系統,它利用模塊中基質、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態三者協同作用,達到對污水的凈化處理,并且實現了節能、節水、節地的目的。
三、靖港古鎮發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1.自然環境方面
(1)低碳旅游有利于古鎮景區的生態環境的保護
隨著我國旅游展業規模的擴大,旅游景區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現象逐漸顯現。發展低碳旅游,可以有效地形成古鎮景區生態環境的保護機制,防止出現旅游業發展過程中“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現象。低碳旅游還可以從衣、食、住、行、娛、游、購等行業提供的旅游產品入手,倡導清潔生產、節約消費,使古鎮旅游活動中的參與者在消費行為上最大程度地減少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破壞,從而使古鎮景區在旅游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實現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處。 在實地調查中我們發現,靖港古鎮的整體風貌雖然并未受到較為嚴重的破壞,但是粗放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的確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尤其是在旅游旺季,當前來古鎮旅游的游客人數較多時,同時卻也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小的壓力,嚴重威脅著原本脆弱的靖港古鎮景區生態。因此發展低碳旅游,從而減少傳統旅游業發展對當地生態造成的壓力是非常必要的。
(2)古鎮低碳旅游的發展是全球性環境問題治理的微觀表現
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嚴重影響到了全世界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全球變暖更是引起了諸多關注。而根據研究發現,目前旅游業要對世界范圍內二氧化碳排放承擔 4%-6%的,其中 32%來自公路交通;40%來自航空交通;21%來自旅店。而我國傳統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其碳排放量的不斷增大。將“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旅游業的發展中,發展綠色旅游產業,減少二氧化碳在旅游行業的產生與排放,實現低碳化的旅游業發展已經迫在眉睫。現在也有不少古鎮型的旅游業配合國家的戰略,在旅游規劃、旅游產品、旅游營銷等各個領域積極實施低碳旅游發展戰略,使之旅游產業發展達到“低碳化”。靖港古鎮旅游業發展也應該積極響應國家的趨勢,作為古鎮型旅游景點之一,與其他古鎮型旅游景點一同承擔全球性環境問題治理中的一部分“低碳責任”,這對生態文明時代的人類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人文經濟方面
(1)能夠充分發揮古鎮的人文資源優勢
靖港古鎮低碳旅游景區的建立,不僅可以更好的展現古鎮豐厚的歷史底蘊和厚重的民俗文化而且可以讓景區居民,旅游者親身體會到低碳生活,從而使低碳理念得到廣泛的傳播,為建造低碳社區、低碳城市打下堅實的基礎。低碳城市的創建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這卻又是個龐大的工程,且放眼全世界尚無成功的案例。不過創建古鎮低碳旅游景區可操作性強,且更具有現實意義,在世界各地已有成功的先例。由此打造古鎮低碳旅游景區來為創建低碳城市奠定基礎是非常必要的。
(2) 古鎮低碳旅游的發展可以有效地推動古鎮旅游產業結構升級
發展低碳旅游是古鎮旅游轉型最佳的切入點和契機。將低碳旅游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低消耗、低排放”融入到古鎮發展中,使古鎮旅游產業功能由單一的經濟功能向復合的社會功能而轉變,促進旅游經濟從簡單的經濟效應向多元化的綜合效益轉型升級,也促使其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靖港古鎮的旅游文化產業暫處于較為低端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商鋪以家庭作坊型經營為主。靖港古鎮發展低碳旅游,可以使這種生產模式得到轉變,開創出更多的商機,為當地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3)古鎮低碳旅游的發展有利于古鎮的可持續性發展
古鎮低碳旅游的發展從旅游資源的開采方面,否定了竭澤而漁的做法,將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與旅游開發相結合,使其發展做到不破壞當地的自然環境,不損壞現有和潛在的旅游資源,合理的地利用旅游資源,保護已開發的現有資源的情況下,在環境,社會,經濟三效合一的基礎上持續發展。這樣的發展既滿足了當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完美地體系了古鎮低碳旅游發展的可持續性。
傳統的旅游發展模式給靖港古鎮當地的可持續性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傳播到該地區的旅游業發展中,是非常緊急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靖港古鎮發展低碳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1.靖港古鎮發展“低碳旅游”符合當今發展的諸多趨勢
(1)我國各類產業都在積極地進行轉型升級,旅游業也是其中之一。將粗放型的發展模式轉變為集約型的發展模式,是我國各種產業都在進行的嘗試。而靖港古鎮發展“低碳旅游”產業積極地順應了這樣的趨勢。
(2)當今環境問題已經威脅到了全人類的生存,發展達到與環境的和諧,進而做到可持續性,也是世界各國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我國政府也是非常注重產業的可持續性,也曾多次頒布相關的政策文件。靖港古鎮發展“低碳旅游”積極地響應了可持續性發展的趨勢。
2.靖港古鎮在低碳旅游的開發上具有諸多優勢
(1)靖港古鎮歷史悠久,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景觀,而且還有諸多保存較好的人文資源景觀,至今仍保存著“八街四巷七碼頭”的街鎮格局,它們與古民居、古作坊、古商鋪、古碼頭、古驛站、古橋、古井等共同構成了靖港古韻悠悠的古鎮風貌.若將其人文景觀作為低碳旅游轉型的重點方向,則不僅會降低其相對開發成本,對低碳旅游產品吸引力的提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我國正積極地研究發展“低碳經濟”,“低碳旅游”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靖港古鎮臨近湖南省省會長沙市,隸屬長株潭國家兩型社會建設區。若靖港古鎮大力發展“低碳旅游”,這樣即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相干政府部分在政策上的傾斜,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3)國內外已經有諸多古鎮型景區成功地將“低碳旅游”付諸實踐,靖港古鎮可以借鑒并吸取其“低碳旅游”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結合自身的區位條件,更快更好地發展“低碳旅游”。
五、基于低碳經濟角度對靖港古鎮發展和轉型提出建議
1.發展低碳旅游業需要把握的問題
(1)樹立低碳理念,強化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古鎮的低碳發展離不開多方利益主體的共同促進,在積極營造低碳發展的氛圍時候需要有針對性的擴展到政府部門,景區管理者,游客,當地居民這四大低碳旅游核心利益主體當中。古鎮旅游業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具有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優勢,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并將低碳理念下各方低碳消費者的需求轉化為推進古鎮旅游低碳化的根本動力,靖港古鎮的低碳旅游業發展才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2)倡導低碳行為,鼓勵發展低碳技術
低碳經濟的核心任務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因此古鎮旅游在低碳化的進程中要始終把握其核心任務,并緊緊抓住旅游生產低碳和旅游消費低碳兩個發展基本點,最大程度的推進“食,住,行,娛,游,購”等旅游核心環節的低碳化改革,倡導清潔生產和節約消費,盡可能的減少旅游活動中的碳排放量,加速人們的行為轉變。同時以此為契機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利用資本的力量大力發展低碳環保技術,淘汰古鎮的落后產能,促進古鎮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2.發展低碳旅游業需要注意的重點
(1)強化規劃引導,充分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合理做好古鎮旅游產業的發展布局,有效避免無序化的旅游發展對靖港未來經濟產業所造成的沖擊,最終實現古鎮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輔相成的局面。
(2)制定政策措施吸納其他古鎮低碳發展的先進經驗。制定出臺適當的產業導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資金配套政策;完善低碳旅游發展理論;形成一套以景區內部旅游主體為核心的利益最大化驅動機制和以政府主導的外部動力機制循環促進的,多元的,完整的古鎮低碳化旅游發展動力系統。
(3)營造良好投資環境,吸引具有一定投資實力,并且對于靖港的低碳旅游發展契合度較高的旅游企業落戶。針對某些低碳旅游項目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地方政府應利用其獨特的社會資源優勢,聯合有關金融機構積極進行低碳融資方面的探索,如在相關企業低碳旅游項目貸款方面給與適當傾斜,鼓勵旅游開發企業發行以未來景區低碳旅游收入為擔保的“綠色債券”等都不失為一種好的嘗試。
(4)把握特色產業,發展和鼓勵例如油紙傘,布鞋生產加工等具有靖港特色的傳統手工業。地方特色是吸引游客及地方形象定位的關鍵因素。從實地調研及走訪的方式我們發現,鎮上一些建筑、小吃和民間手工藝品與其他古鎮大同小異,而本身的特色資源挖掘不夠,在同類競爭色表現不明顯.事實上相對于那些旅游特色不鮮明,缺乏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一些具有靖港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顯然更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5)完善接待設施,提高低碳旅游產品的開發層次。由于地方特色不明顯,且當地接待設施不完善,游客在靖港古鎮停留的時間較短,大多數的游客行程為一日游。在靖港,街道狹長,但路邊沒有供游客休息的長椅等設備,也沒有休閑性的交通設備如腳踏車或電瓶車等;其次,靖港旅游產品仍是觀光類的初級旅游產品,缺乏體驗式和互動型的活動類產品。而游客在這里不應該只能看到“靜態的”靖港,對古鎮古人的風俗只停留在“看”的層面上,沒有“參與”其中樂趣,因此開發多層次的低碳旅游產品就顯得尤為重要。
(6)引進和培養高素質旅游人才,提升景區從業人員的素質。低碳旅游作為一個近些年才被廣泛提起的領域,隨著低碳經濟發展進程的不斷深入必定會出現相當數量的人才需求,靖港景區的低碳化轉型離不開他們的貢獻。
六、小結
盡管靖港古鎮在進行低碳化旅游轉型的過程中勢必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在環境壓力日趨嚴重的今天,順應時展的潮流。不斷汲取國內外古鎮發展低碳旅游的成功經驗,走出一條真正適合靖港的發展轉型之路,才是實現當地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 羅維.湖南望城靖港古鎮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8:9-13
[2] 覃業銀.都市特色古鎮休閑旅游開發研究――以長沙靖港古鎮為例[J].經濟地理,2011,(2):33-36
[3] 馬勇,劉軍. 國內外低碳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 湖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9(1): 106-110
[4] 黃文勝. 論低碳旅游與低碳旅游景區的創建[J]. 生態經濟,2009 (11): 100-102
[5] 張鐘元,鄭向敏,蘭曉原.國外低碳旅游發展動向及其啟示[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1,(1): 17-21
[6] 楊軍輝,國內外低碳旅游研究述評[J]. 經濟問題探索,2011 (6): 112-115
[7] 石培華,吳普. 中國旅游業能源消耗與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 地理學報,2011(2).
[8] 余含,古鎮低碳旅游發展研究――以湘西地區為例[D]. 吉首大學,2012.
關鍵詞:MIDI 音序器 音源 發展
從1983年MIDI協議問世至今,MIDI音樂的發展已經經歷了30多個年頭。在這30年當中,MIDI音樂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在近十個年頭,MIDI音樂技術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然而,MIDI技術自始至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計算機技術的制約,而且主要體現在對音源技術發展的制約上。因此,MIDI音樂技術的發展不僅體現了音序器的進一步完善,也更體現到了音源技術的發展。
一、MIDI技術實質的變化
從1983年MIDI協議問世到大容量采樣音源問世(約2000年前后)這一段時間,MIDI的概念僅僅指一種協議化的信號傳輸。但到大容量采樣音源問世后,MIDI技術的概念卻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原因是在大容量采樣音源沒有被廣泛使用前,MIDI音樂制作中常用的音源大多都基于GM音色表構建,雖然音質有所區別,但音色表排列順序基本都是相同的,我們用不同的音序器(軟件或硬件音序器)打開同一個MIDI文件并進行播放時,可正常播放,很少有音色排列混亂的情況發生。而隨著大容量采樣音源逐漸被應用于MIDI音樂制作中時,音序器軟件開始支持VSTI,這對于MIDI音樂的發展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動作用,在此以后的MIDI音樂制作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制作”。這時,不同品牌的音序器軟件迅速發展,如:CUBASE、SONAR、PROTOOLS等,而且用這些音序器軟件生成的文件已經不是簡單的MIDI文件,而被稱為“工程文件”。CUBASE以cpr作為擴展名;SONAR以cwp作為擴展名等。這種命名方式預示著音序軟件正朝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尤其是近十年間,MIDI音樂的發展體現了MIDI音樂制作技術實質的變化。
二、音序器的發展
近十年來音序器的發展表現在:功能進一步完善,不同品牌的音序軟件體現出一定的個性化發展趨勢。如cubase。目前cubase最高版本為7.5,從5.0開始新增VST Expression功能,該功能類似于它本身的“程序改變”功能,但比“程序改變”功能更強大,而且比較直觀。在沒有VST Expression功能之前,單個MIDI軌道完成一種樂器的所有演奏法可以通過KONTAKT自帶的new instrument bank配合cubase的“程序改變”功能或SONAR的“事件改變”功能來完成,但對EAST WEST公司的“好萊塢”系列管弦樂音色卻束手無策,VST Expression功能的出現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使種類繁多的“好萊塢”系列虛擬樂器的演奏法在一個MIDI軌道上就可完成,使整個工程文件顯得“干凈”、一目了然,這一點體現了cubase軟件在“個性”發展上的特點。
三、軟音源的發展
近十年來軟音源的發展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除了VIENNA、EAST WEST這兩大以主打管弦樂音色的巨頭公司外,一些公司諸如:Native Instruments、vir2、8dio、Cinesamples等也都迅速發展起來。管弦類音源發展趨勢表現為:容量越來越大;音質越來越好;演奏法越來越全面;同時還表現出一定的智能化、人性化,而且對電腦硬件要求也越來越高;電聲類和合成類音源的發展表現為:容量增幅比管弦樂要小些;可調控性增強;也具有一定的智能化、人性化,對電腦硬件有一定的要求。
(一)管弦類
管弦類音源在以上趨勢上表現最為明顯,主要原因是采樣數目增多必然導致音源體積增大,這里所說的“采樣數目”同時也包含不同話筒位置的采樣。如:EAST WEST的好萊塢系列音源,僅弦樂部分就有326G,有四個話筒位置,是目前對計算機要求最高的音源軟件之一,但也是綜合性能最好的弦樂音源之一;又如Spitfire公司的管弦樂音源,僅小編制弦樂就有116G,有三到四個話筒位置。在這里要說明:“話筒位置”指錄制采樣時話筒的擺放位置,可以真實的還原樂器演奏時不同位置聽到的不同聲音,一般有CLOSE近場、FAR遠場、 STAGE舞臺、SURROUND環繞四種。管弦類音源容量增大的另一個原因是采錄的樂器演奏技法也越來越全面。如好萊塢系列音源,光斷奏就有tight和loose兩種類型,每一類又分spic、Staccatissimo和stac三種。
(二)電聲類和合成類
電聲類和合成類音源在容量上也有一定的增幅,其可調性和逼真程度卻與十年前的此類音源有本質的區別。如Mixosaurus Expert Virtual Drums,這套鼓音源共18張DVD,容量有一百多G;再如BFD3的KONTAKT版有30多G;還有vir2的吉他和NI公司的電鋼琴音色等容量也都不小。這些音源共同特點是可調控性較強,同一個音色可調出多種效果,為后期混音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民樂類音源雖然也有一定的發展,如EAST WEST公司和BEST SERVICE公司都做過一些,但還沒有形成像管弦類和電聲類一樣的規模和體系,所以暫不論述。
通過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用三個字來總結其發展規律:大、精、智。大即容量;精主要指樂器演奏法;智指智能化和可調控性。這便是近十年MIDI音樂技術發展的基本概況。
參考文獻: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生態;低碳
1.發現問題
哥本哈根會議在2009年12月召開,把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環保這些概念逐漸帶入人們的視線,那么他們的概念是相同的嗎,還是互相之間存在著什么差異呢?
2.概念追溯
2.1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
環境問題跟可持續發展概念有著明確聯系,在1980年的時候第一次明確出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在世界自然保護同盟所出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可持續發展”被作為正式定義是在《我們共同的未來》由布倫特蘭夫人在1987年所主持。
可持續發展觀可以解釋為五方面:①發展作為其首要核心,因為作為物質基礎的生態危機的解決只有發展才能做到;②環境與發展兩者是一個辯證的關系,也正是要做到經濟、社會和環境三者和諧共存;③可持續發展觀指的是不再遵循傳統發展方式,拋棄以前三高的“高投入、高消費、高污染”生產以及消費觀念,完全的來利用資源和能源本身的財富;④另外從倫理的角度加入了代際公平的理念,要承擔對子孫的責任,發展不能超出環境的承受。⑤可持續發展觀還有代內公平原則。
2.2低碳及經濟
低碳(low carbon)的概念是排放較低的溫室氣體,針對全球的氣候變化這樣一個大背景所提出。雖然在1898年,瑞典科學家斯萬Ahrrenius曾經揭示二氧化碳排放量過高最終會致使全球變暖,不過還是在20世紀70年代,因為科學家們漸漸了解和研究透徹了地球的大氣系統,逐漸對二氧化碳排放量引起重視。于是逐漸的在198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同世界氣象組織(WMO)之間誕生了政府間的氣候變化會議(IPCC),于1990年了第一份確認氣候變化科學依據的評估報告。1997年12月《京都議定書》通過,該決定旨在抑制全球變暖限制發達國家對大氣排放溫室氣體的量。2009年12月19日,聯合國對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舉行的會議即第15次締約方會議,正是大家所熟知的哥本哈根會議結束在一片吵嚷聲中,會議并未有實質性的談判成果產生,不過卻使得全社會開始不斷關注和熱議氣候問題以及碳減排。
因為“低碳”的不斷出現,研究方面也衍生出很多新的名詞,其中最普遍出現的就是低碳經濟、碳源、碳排放量計算、CO2捕集和封存、碳匯等等。而且這些概念也正被不斷滲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類似低碳社會、低碳經濟、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低碳城市、低碳社區、低碳文化、低碳哲學、低碳生活方式等等,變得幾乎所有可能的詞匯都跟低碳扯上關系。不過關于低碳到底能走多遠在我們生活中延伸多久,實際上如今的低碳還只是針對可持續發展問題別的能源消耗以及CO2減排,雖然還不足夠大到包含可持續發展的方方面面,不過卻還是出現擠壓可持續發展和綠色概念的大趨向。
3.概念辨析
可持續發展、生態、低碳是有著相互聯系又相互辯證的概念關系。
3.1首先是時間不同使用的頻率不同
研究概念產生的歷史和來源不難看出,“生態及生態建筑”是比可持續發展產生更早的一個概念,因為生態學的旺盛而在20世紀60年代被廣泛應用。又因為環境和能源危機的逐漸逼近,70年代的時候,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被人們所逐漸接受,其地位的正式確立是在1987年,而在之后的90年代可謂無比盛行,綠色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相比比較官方又帶著些政治色彩,綠色在民間比較常被使用。而“低碳”是其中最有政治色彩的,不過這也得益于推動者政府首腦,并在2009年最終代替可持續發展和綠色,成為頻率最高的詞匯。總的這么概念其實都是一個綠色文明。綠色文明也就是要在地球上建立一種人類理智生存的模式,而不是單純的用物質擴張和技術進步來對自然進行統治。基于新價值觀念,所以人類生活方式進行重建,也就是根本轉變消費和生活方式,合理處理物質欲望,尊重和對自然界所有資源的文明利用,這是綠色文明的核心所在。
3.2應用的范疇不同
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寬泛的概念,不過在建筑領域卻是與人類的住區研究相結合,“可持續發展”一詞的確是在住區層面應用廣泛,如Sustainable Community。而跟“可持續發展”相比,“低碳”就是一個相對比較政治化的詞匯,當然它的應用范圍也逐漸擴大。從首先出現的低碳經濟、低碳城市、低碳社區,逐漸到現在的低碳建筑、低碳生活,幾乎各個領域都有著一些以“低碳”作為定語的新詞,看來低碳已經深入到人類的生活。
3.3研究的重點不同
從這些詞匯的來源和定義就不難看出,它們在各自領域的著重點不同。“生態建筑”所探討的是如何將城市作為一個系統加以研究,運用生態學遠離和生態喜用、進化等概念研究城市發展的演變。兩者之中,低碳所強調的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要完成的目標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圍繞碳減排發展出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技術、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等延伸出的新觀念。而可持續發展其首先強調的就是要發展,是在追求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盡可能少的對環境進行破壞。另一種叫做“綠色”的概念則是作為一種象征意義,它是把環境的關注擺在首位,追求與自然界的和諧共進,這也就是意味著要做到盡可能的降低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4.結語
即使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這些詞匯的關注點不同,但是相互之間的聯系卻很緊密,因為它們都是在世界能源危機以及環境危機的大背景下,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它們的統一目的是把維護人類生存、減少能源消耗作為最終的終極目標,其實這在根本上關注著人類和地球生死存亡的大事。總之,對這些概念的研究和探討也都是為了更好的為人類造福,讓人類在享受舒服生活的同時,不會對未來和自然界,造成隱患的危害,也不能是消極的對后代資源的一次性利用,還和諧的進行發展以及共存,實現可持續發展,建立低碳環保的消費觀和生活模式。(河北省滄州市環境監測站;河北;滄州;061001)
參考文獻
[1] 劉永明.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J].武漢建設,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