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文學研究的角度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教學 意義 策略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的意義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受到自身生活經歷的限制,還不能對事物進行有效的理解,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不僅關系到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也關系到學生情感的升華,理解能力和記憶力的提高,它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強化記憶,提高理解水平
對于小學生來說,分析綜合理解問題的能力較差,沒有掌握一定的記憶技巧和方法,大多數的知識完全依賴的就是機械式的死記硬背和強化記憶。小學生不同于成年人,雖然機械記憶效果不佳,但對于小學生來說,這個階段還沒有教好的記憶方法,并且機械記憶對小學生來說還不容易忘記。對小學語文課文和知識的朗讀也是強化記憶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講究口出、眼到、耳隨和心腦并用,只要語文教師留給學生一定的朗讀時間,學生一般就能熟記和背誦這是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小學生在沒有完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機械地去讀去背,忽略了文章本身的美,達不到學習這篇文章的最初目的。我們知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要小學生反復的朗讀文章,熟爛于心就會慢慢的體會其中的三昧,領會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寓意。朗讀講究有節奏有情感的閱讀文章,可以通過學生齊讀、分角色朗讀、默讀等方式而進行,在品析文章語言文字的同時,理解其中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二)有利于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養
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朗讀在所有的言語活動中起的關鍵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朗讀是提高小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較好方法。小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時,對于課文中的字詞和語句進行細嚼慢咽,慢慢品味和誦讀就會不自覺的領會語文的魅力,培養一定的語言,自然而然就會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對于朗讀課,老師可以自身也可以借助其他教學媒介的力量進行發音標準化的朗讀教學,小學生模仿能力較強,他們會跟著正確的字詞發聲,一些小學生長期以來讀錯的字詞很快就得到了糾正,并且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
(三)有助于提高表達能力,體會文章的情感
小學生模仿能力強,而自身的言語表達能力這個階段還處在形成和發展的階段,要想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必須進行大量的針對性的練習,朗讀教學就是一種重要的手段。朗讀講究字正腔圓,標準發音,這不但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普通話水平,還有利于讓他們強化對語言和文字的應用和表達,長此以往自然也就會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語文朗讀的教學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內容而是通過朗讀可以擴大自身的閱讀視野,慢慢在品味課文的時候,體會文章的情感。
二、語文教學中優化朗讀教學的對策研究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朗讀教學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加以重視,不斷長信朗讀教學的方法,采取適宜的措施促進朗讀教學的健康發展。
(一)加強朗讀訓練
對于小學生而言,朗讀的訓練應該循序漸進。對于朗讀的基本要求就是讀字正確,發音準確,朗讀流利,稍帶感情。小學生剛開始接觸漢字,讀課文時需要邊讀邊想漢字的讀音,朗讀速度自然比較慢,為此我們必須加強朗讀訓練。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合適安排時間,盡可能的讓學生多朗讀,同時豐富朗讀資源,不能泛泛而讀,要深入細致的去品味。在朗讀訓練的過程中,要強調學生必須用普通話,注意咬文嚼字,做到發音準確,聲音洪亮,具有一定的節奏和情感,做好停頓。
(二)規范朗讀要求,做到精益求精
初讀課文,要求讀正確,字的讀音正確是朗讀的基礎。初讀課文時,就得把好關,讓學生對照拼音把字音讀正確。所謂正確:一要做到每個字都要發音正確,讀好輕聲、兒化等;二要做到文章字句的恰當停頓。再讀課文,讀流利。流利是朗讀好的前提。組織學生再讀時,把處理得不夠正確的句子或難讀的句子或本課重點的句子提取出來讀,讀中悟意,讀中抒情,讀中升華。精讀課文,讀出情。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移情入境,將自己對文章的情感體驗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表達出來,加強情感體驗。朗讀的目的就是實現小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駕馭能力,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素養,提高自身表達能力。
(三)學貴得法,創新朗讀教學方式
一直反復向小學生強調應該這樣讀,那樣讀,小學生有時不能理解,不能真正把老師口授的方法運用起來,甚至會出現反感的情況,所以教給他們具體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這樣他們在以后的朗讀學習中就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朗讀方法了。范讀,教師的范讀,對學生的朗讀有極大的影響力,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向師性,他們的模仿能力超強,如果語文教師有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做到聲情并茂,有感情的流露就會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在評價中練讀,小學生表現欲較強,但又有一定的自尊心,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所以在朗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有效的評價機制,通過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當然這里的評價以鼓勵為主。分角色讀,對一些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內容,可以采用“角色朗讀”、“表演讀”。每當我開始分角色朗讀時,學生總會積極的參與進來,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對于語文朗讀教學學習的濃厚興趣,這就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略讀;三略三重;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18-0079-02
自新課改推行以來,人教版新課標教材由三年級每冊的8篇略讀課文,到四年級增至14篇,五六年級的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達到了1∶1的比例。可見,略讀課文在整套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長期以來,教師更多關注的是精讀課文的教學,而對于略讀課文怎樣教、怎樣學一直沒有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略讀課文的教學,筆者認為應是“三略三重”。下面以《卡羅納》教學實踐為例,談談對略讀課文教學“三略三重”策略的思考與探索。其中,“三略”策略是:
1.教學目標求簡明。教學目標是課堂的出發點和歸宿,正確把握教學目標,能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過高、過全、過細的目標導致教學結果是“魚與熊掌無法兼得。”我們要求略讀課文中將目標精簡,抓住重點,展現閱讀的重點,將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即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根據此標準,筆者將《卡羅納》的教學目標確定為:①認識5個生字。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讀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情的語句,感受大家對卡羅納的真切關愛之情。③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懂得在別人遭遇不幸時,給予幫助和關愛。
2.教學過程求簡要。崔巒老師指出:略讀教學的過程設計要“粗”,建筑簡約的教學框架。教學過程不宜過細過精,要留給學生整塊的自主閱讀、整體感知的時間和空間。在略讀課文之前,有一段“提示語”,既自然地把學生的學習由精讀過渡到略讀,又提示了略讀課文的學習要求和方法,使兩類課文形成一個整體,更好地發揮訓練閱讀、遷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這段“提示語”。
《卡羅納》 的課前提示語是:“海峽兩岸骨肉同胞的全力救助,挽救了小錢的性命。下面的課文選自《愛的教育》,體現了另一種關愛之情。默讀課文,看看面對遭遇不幸的卡羅納,大家是怎樣做的;再說說你從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啟發。”這為我們提供了課文學習的一般流程:自主閱讀――交流談論――積累拓展。根據提示,筆者將教學分為以下四個環節:①導入新課,回顧梳理;②初讀課文,整體感知;③品讀句子,體會感悟;④學會安慰,拓展延伸。
3.教師引導求簡練。教師的引導最根本的是要做到“放開”。要讓學生更多元地理解文本就要為他們提供更開放的閱讀,尋找準確的著力點,使教學更突出,更集中。《卡羅納》這堂課,我們就抓住“在課文中劃一劃,哪些句子讓你感受到了大家對卡羅納的愛;然后小組內交流,說一說對這些句子的感受;再自己試著有感情地讀一讀句子。”這么一個著力點,在教學中重打細敲,結果讓學生有了多方面的收獲。
略讀課文教學的“三重”策略是:
1.重自主學習。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是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讓學生學會閱讀,會用課內所學的方法開展課外閱讀實踐,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因此,教師首先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自讀自悟。適當抓住一兩個重點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抓住要點,忽視枝節,只把要點弄清,不必把每段每句都搞清楚。《卡羅納》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兩個主要教學環節:①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試著用一句話歸納課文主要內容。②品讀句子時,請學生再輕聲讀讀課文,哪些句子表達了大家對卡羅納的關愛,在旁邊寫寫批注。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討論,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只在學生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適當給予點撥指導,真正地把讀書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站在舞臺中間,把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讀書方法用于閱讀實踐,逐步提高自學能力。
2.重語言積累。積累是理解和表達的橋梁,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在大量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略讀課文教學要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大量貯存語言信息,積累語言材料。教學《卡羅納》時,當學生充分閱讀后,結合課文板書,筆者設計了一則小練筆,讓學生仿寫:
有時候,愛是一句溫暖的話語,帶來陣陣暖意;
愛是__________,送來__________
愛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愛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我們留心感受,愛,無處不在。
寫后四人小組交流,推薦好的句子說一說,再將幾句話連成一首美美的小詩。此時學生已深入到濃濃的愛的世界中,寫話、說話時興趣盎然,積極性很高,有的學生甚至寫了幾段,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重遷移延伸。教育家顏元認為,讀書人求知識,不經過“習”,“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知”,心上思過,口上講過,書上見過,都不得力,臨事時依舊是所習者出。遷移運用對于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相對于精度教學而言,略讀教學在遷移運用的方面承擔著更重要的任務,因為略讀教學不只是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取信息、習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不斷的語文實踐中運用方法、培養能力。在《卡羅納》教學總結階段,筆者提出:這篇課文節選自日記體兒童小說《愛的教育》,書中以小學生的口吻,記述了發生在四年級小學生中的一百個感人的故事。小說在1886年發表后,轟動了意大利文壇,先后被譯成許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請學生課后認真讀讀這本書,寫寫讀后感。
這樣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也拓展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增長了閱讀量。
總之,略讀課文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表達能力的重點所在。只要正確認識,教學得法,它發揮的作用并不比精讀課文小。因此,略讀教學也能很精彩。
參考文獻:
[1]高玉.略讀教學策略初探[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09,(5).
但是,當今的語文教師在應試教育的作用下,教文言文重講解輕朗讀,仍醉心于對課文微言大義的分析,大用早已被葉圣陶、呂淑湘等前輩批判的逐句翻譯的方法。他們講出了自己的高深學問,卻耽誤了學生學習語言的大好時光,造成了語文教學效果的少慢差費。這里既有觀念的問題,也有習慣和操作技術的問題。可是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逐字逐句串講翻譯,滿堂灌的方法顯然已經不適用。表面上看,學生像完全懂了,但卻是一種被動地接受,一種不動腦筋地獲得,學生缺乏自主性、能動性,更談不上享受獲取知識的樂趣。久而久之,學生對文言文也就產生了厭倦情緒。
針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創造性地繼承和發揚朗讀這一優良的傳統的教學方法,重新審視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下面從四個方面談朗讀的作用:
一、在朗讀中喚起美感 、引發興趣
文言文采用朗讀法教學也正是符合學生心理,激起美感從而引發學習興趣。新編高中語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質優美、人文性強的好文章。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把文中意境和神韻先聲奪人地渲染給學生,開啟學生的心扉,將其率先帶入特定的境界,師生共同營造一種情感上的“和諧共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情境,為朗讀作好情感上的準備。同時,.教師在布置朗讀前對課文的講析盡量講究語言的抑揚頓挫,語調的變化; 對朗讀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學生在朗讀前沒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讀的整個過程始終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態。此外,朗讀時也可選擇一些意境接近的樂曲來播放,在音樂的配合下朗讀,可大大地擴展想象的范圍,提高悟性,觸發靈感,凈化情緒,塑造良好的情境。還能強化學生的“角色”意識,增強朗讀效果。同時通過學生涵泳朗讀,逐漸品味文中獨特意境美,激發美感而引發對本文學習興趣。在美感作用下,學生怎會沒有學習課文興趣呢?教師朗讀課文后,就是對學生不作任何要求,學生也會自覺地去讀注解、讀課文,弄清字句等。這樣的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岳陽樓記》里這樣一段文字: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這里,“四年春”、“巴陵郡”、“人和”、“百廢”、“作文”等詞,同今天語言的詞性、詞組結構形式都差不多,讀時就不必再有大的拓開。像“謫守”、“越”這些詞。其語義、用法在今日已不常見,讀時應把它與別的詞語有所拓開為好。 除了根據理解上的難易情況來把握朗讀中的拓開與否以外,當然還應依據朗讀者思想感情的延續和轉換的需要來掌握。
二、在朗讀中鍛造想象、激發創造
語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繪聲繪色的人物描寫、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都對學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鑄著作者十分豐富的想象。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詞語,善于引導學生根據生動形象的文字描繪,通過聲情并茂地朗讀和生動形象地描述,從而誘發學生的再造想象,在頭腦中喚起與詞語相關聯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以產生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體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例如講授《促織》中成名捕蟋蟀一節,用輕聲朗讀“側聽徐行”,“如尋草芥”,“冥搜未已”,用急促聲朗讀“逐而得之”,學生就會隨著老師輕重緩急、高低長短朗讀,結合自己捕捉蟈蟈兒的情景產生聯想,再現出成名捕蟲難,失蟲心焦,復得而喜的人物形象。
三、在朗讀中增強語感,提高表達
文言文的語言習慣雖然離我們現代語言習慣遠,但它必竟是那個時代凝練的概括性強的語言,何況現代漢語語言是對古漢語語言的繼承和發展,它們之間有不可割斷的血緣關系,甚至現代漢語語言還有直接保留的古代語言,可以說文言文是培養語感、進行語感訓練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材料。文言文朗讀教學則是培養語感,進行語感訓練,提高表達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用高低、強弱、緩急長短的語調,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使學生如臨其境,提高對語言的感受能力。
例如,教授《鴻門宴》時,教師可以用昂揚急促的語調朗讀樊噲闖帳的一番話,讀出樊噲的憤怒,使學生感受樊噲忠誠與耿直,堅毅與勇敢。
四、在朗讀中體會內容、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語言很講究語氣、語調、語勢、語感,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如果不朗讀,很難把握作品中應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對文言作品必須通過朗讀將無聲的語言變成有感情的音響,使它充滿活力,跳躍著生命,從而使學生從內容、感情、特色全面地體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