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盈利能力現狀范文

盈利能力現狀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盈利能力現狀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 我國制造業企業的融資現狀及對策分析 我國環保設備制造業現狀分析 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分析 我國制造業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現狀研究 管理會計在我國制造業企業中的應用分析及建議 論我國制造業企業物流改革 我國玩具制造業發展現狀及策略探析 淺談我國機械制造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我國機械制造業的現狀特點及發展方向 我國通信制造業發展現狀及升級路徑研究 我國制造業新產品開發與銷售現狀分析 我國制造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 我國制造業升級路徑分析 我國制造業的市場結構分析 我國制造業企業成本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我國制造業企業應收賬款管理問題及解決對策 我國制造業企業跨國并購績效的影響因素分析 我國制造業企業存貨管理問題與對策分析 我國制造業企業技術效率的影響因素分析 我國制造業出口結構及影響因素分析:以浙江為例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企業利潤的下滑對宏觀經濟整體增長造成的嚴重影響,引起了政府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因而,對于企業盈利能力現狀的認識,尤其是對我國企業以利潤為主要指標的盈利能力下降的解釋,成為我國制定經濟政策時不得不面對的重大問題。

現有文獻中對于企業利潤與盈利能力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將其解釋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劉易斯拐點(LTP)之后的必然現象,企業長期的利潤增長依靠的是低要素成本,特別是低勞動力成本,而當這一條件消失之后,企業的盈利能力迅速地下滑(蔡P,2010;Aghion, P,et al.,2009);二是從市場結構變化與競爭力的角度來解釋。有學者認為企業的利潤率水平主要與市場的壟斷程度和企業競爭力兩個因素相關(金培,2007),利潤率的下降可能伴隨著市場壟斷程度的下降和市場整體競爭程度的不斷提高,因而企業利潤的下降并不一定是負面的,其可能會促進企業競爭力的提升(Porter,2005;曲h,2008)。

因而,我國企業利潤率的快速下降,既有可能是經濟下滑的一個重要信號,也有可能是經濟正在發生轉型升級的外在表現。如何科學地認識這一變化,對于政策制定者尤為關鍵。已有實證研究證明政府的管制所形成的壟斷利潤是企業高利潤的主要來源(曲h,2008),因而企業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突破政府管制,將主要的精力用于分配性努力,形成制度型企業家(汪偉,史晉川,2005)。但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 這種制度突破的空間越來越小,企業越來越需要通過創新能力的提升來獲得利潤(程虹、宋菲菲,2016)。然而,現有文獻對于我國企業盈利水平現狀以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仍然存在著缺憾,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缺乏較新較全的數據分析。目前對于我國企業利潤現狀的分析,主要使用的是國家統計局的工業企業統計數據庫,該數據庫并未覆蓋占我國企業數量絕大多數的中小型企業,因而難以真實反映我國企業整體的盈利狀況。學術研究中所使用的企業數據,主要是2007年公布的中國工業企業統計數據,其不僅在時間上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滯后性,且在數據質量上存在著各類問題(聶輝華等,2012)。二是對于我國企業利潤下降的現象缺乏較為深入的實證研究。國家統計局等對于企業利潤下滑做了一般性描述,從需求不足、成本上升、工業品價格下降等方面分析其原因。但總體而言,現有文獻并沒有對于企業利潤下滑進行定量分析。為此,本文基于最新的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數據(CEES),對企業的盈利現狀進行全面分析,同時對影響當前企業盈利水平的幾個主要因素進行實證分析。本文的目的,是要在對不同類型企業的盈利狀況進行客觀分析的基礎之上,得出影響企業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借以為延緩企業盈利能力下滑提出政策建議。

本文對于現有文獻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第一,使用了隨機抽樣的一手企業調查數據,能夠對企業的整體盈利狀況做出全面評價;第二,基于我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來對我國企業的盈利狀況進行分析,特別是結合勞動力成本上升的特定背景,分析其對于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本文余下的內容安排是:第二部分介紹本文所使用的數據指標以及數據的描述性統計;第三部分闡述我國制造業企業盈利現狀的特征性事實;第四部分是對我國制造企業盈利現狀的解釋;第五部分是結論與政策建議。

二、數據說明與描述性統計

(一)數據說明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自于武漢大學等單位開展的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CEES),該調查于2015年實施,調查了企業2013、2014年的狀況。這一數據調查對于企業盈利狀況分析的主要優勢在于:

第一,調查了較為全面的企業盈利指標。該問卷重點調查了企業的財務指標,包括工業增加值、利潤、銷售收入、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固定資產凈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指標。因而,能夠滿足多維度的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第二,調查涵蓋了不同規模的企業樣本。現有文獻使用的主要是規模以上企業的數據,忽略了大量的中小型企業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結論的穩健性。CEES基于經濟普查的企業全樣本數據進行隨機抽樣,對于各種規模的企業均有所涉及,因而能夠全面地反映企業的盈利狀況。

第三,CEES數據的匹配性。該數據不僅囊括了企業盈利狀況的基本數據指標,同時還調查了與企業相匹配的勞動力的基本狀況,如勞動力工資狀況、受教育程度、技能狀況、社會保障狀況等指標,這有助于對勞動力這一影響我國企業盈利能力重要因素進行更為深入而細致的分析。

(二)數據指標的描述性統計

本文主要參考了金碚、李鋼(2007)所提出來的企業盈利能力概念,其主要指企業的利潤狀況,在衡量指標上主要使用了企業銷售利潤率(利潤總額/銷售收入,ROS)。但他們同時指出,企業的利潤率并不是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唯一指標,實際上盈利能力是一個與企業競爭力密切相關的概念,更高的盈利能力代表更高的市場競爭力。而企業高利潤率既有可能是由于企業的競爭力較強,也有可能是由于市場的壟斷性較強。因此,企業的盈利能力應結合企業所處的行業狀況進行研究。

本文選取了企業的銷售利潤率來表示企業的整體盈利狀況,用凈資產利潤率來表示企業盈利與投入的關系,即企業的經營效率狀況。同時,本文還考察了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以所在行業的進入壁壘狀況來控制行業的市場結構,以企業研發投入、人力資本、進出口、產品質量、管理水平、企業家能力等變量來控制企業競爭力。

三、特征性事實

(一)企業利潤率整體穩定

調查表明,企業整體的銷售利潤率為555%,較前一年提升了092個百分點,而官方統計,2014年

(二)勞動密集型加工型產業利潤下降明顯,新興消費類產業利潤趨穩

從不同行業的銷售利潤率來看,主要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利潤整體偏低且呈下降趨勢,如紡織服裝業利潤率為268%,紡織業利潤率僅為121%,均遠低于平均利潤率水平。一些新興的消費類產業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平均利潤為577%,略高于總體利潤率,且較上一年度提升了05個百分點。這一行業是我國制造業的主導行業,在隨機抽樣的樣本中占據18%以上的比重,對于維持制造業整體利潤率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利潤率高達1324%,較上一年提高了664個百分點。此外,部分行業利潤遠高出平均利潤率水平,如醫藥制造業為2188%,煙草制造業為1526%,且均較上一年有所上漲,這可能與其行業的壟斷性有關。整體而言,不同行業的利潤水平整體趨穩,反映出企業轉型升級的趨勢,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于受到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的壓力,其利潤率迅速下滑。部分行業仍依賴較高的行業進入壁壘而保持了較高的利潤率。然而,利潤率的高低僅僅是企業盈利能力的一個方面,這些行業的企業盈利能力的具體變化,將在第四部分進一步控制行業進入壁壘等因素以后得到更為穩健的結論。

(三)利潤率隨著市場份額提升而增長

企業的利潤率與其市場勢力密切相關,一般而言具有壟斷能力的企業能夠獲得更高的“壟斷溢價”,競爭市場中的企業一般只能獲得平均利潤率。用不同的市場占有率來代表企業的市場勢力,分組統計表明(圖1):銷售利潤率隨著企業市場份額的變化,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利潤最高的組別為市場份額占1%~10%的企業,達到541%,最低的為小于1%的企業為391%,市場份額占50%以上的企業平均利潤率為525%,要低于1%~10%的組別;從年度變化來看,市場份額小于1%的企業平均利潤率出現了067個百分點的下降,而市場份額為1%~10%以及50%以上的企業則分別出現了222個百分點和039個百分點的增長,因此充分的市場競爭使得企業的利潤率下降,但具有一定市場勢力的企業也現出了較大幅度的利潤增長。

表3不同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及其變動

〖2〗行業名稱平均利潤率2014平均利潤率2013利潤率變動數量占比39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5.77%5.26%0.51%18.42%38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 4.62%4.14%0.47%10.18%33金屬制品業 7.15%6.56%0.59%8.42%18紡織服裝、服飾業2.68%3.29%-0.60%7.89%30非金屬礦物制品業6.22%-11.00%17.22%7.37%1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0.80%-1.47%0.67%5.61%34通用設備制造業5.18%7.16%-1.99%4.56%24文教、工藝美術、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0.01%-1.69%1.70%4.39%29橡膠和塑料制品業9.39%10.03%-0.64%3.86%17紡織業1.21%1.13%0.07%2.98%23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13.24%6.60%6.64%2.98%35專用設備制造業 8.15%9.17%-1.02%2.98%13農副食品加工業3.09%2.10%0.99%2.63%21家具制造業 8.63%12.78%-4.15%2.63%40儀器儀表制造業1.06%0.82%0.24%2.46%36汽車制造業6.68%4.62%2.07%2.28%22造紙和紙制品業 31.21%9.17%22.04%2.11%27醫藥制造業 21.88%18.81%3.07%1.58%32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1.37%1.44%-0.07%1.23%26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3.68%3.59%0.08%1.05%31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1.97%1.17%0.80%1.05%15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3.57%3.52%0.06%0.88%20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3.24%3.21%0.02%0.88%37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5.64%4.22%1.42%0.70%14食品制造業2.07%1.21%0.87%0.53%16煙草制品業 15.26%13.86%1.40%0.35%5.58%4.64%0.94%

圖1不同市場份額企業的利潤率變化(四)企業經營效率穩中趨降

企業利潤率的增長,除了與市場勢力相關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即企業的經營效率。判定企業經營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是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金碚,2007)。一般而言,凈資產收益率的提高表明,企業主要是通過經營效率的提升,而不是通過投資規模的擴大來獲得利潤。表4顯示,企業整體的銷售利潤率有所提升,但是凈資產利潤率出現了略微下降,因而企業的經營效率未見顯著改善。其中凈資產收益率較低的行業主要集中于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業、紡織服裝和服飾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值得注意的是,兩大主要行業――電氣機械、計算機,雖然利潤率有所上升,但凈資產利潤率均有下降,分別下降了1991和265個百分點。因而,企業利潤的增長可能很大程度上仍是通過擴大投資規模來達到,企業經營效率沒有得到顯著的改善。

(五)政府審批與管制顯著影響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

政府的行政審批與管制對企業造成了一定的進入壁壘,增加了企業的制度交易成本,從而影響企業的利潤水平。但同時也可能為進入的企業形成一定的壟斷優勢,提高其利潤率。圖2表明,政府的管制與審批因素對企業銷售利潤率的影響呈現出倒U型,即一開始隨著管制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然后隨著管制程度的提升而下降。其原因在于,政府的管制與審批本身會導致行業的壟斷效應,因而越是利潤高的行業,其審批強度就越大,如煙草、醫藥等行業;管制程度較小的行業,更接近于充分競爭市場,因而使得行業的利潤率下降。從年度變化來看,政府審批與管制較小的企業,銷售利潤率呈現出一定程度的上升,而管制程度較高的企業,其利潤率則呈現出略微的下降。從靜態來看,政府的審批與管制使得一些企業獲得較高的壟斷利潤,但是從動態來看,由政府管制而帶來的利潤率優勢并不能持續,只有放開管制、充分競爭的行業才能夠保持較好的盈利能力。

圖2政府管制與審批對企業銷售利潤率的影響注:圖中的無、較小、中等、較大和完全,分別表示企業對于這一因素的妨礙程度的評價。

圖3顯示了政府管制與審批對于企業凈資產收益率的影響。總體而言,凈資產收益率與政府管制程度之間也呈倒U型關系,但在形態上有一定差異。審批與管制程度“較大”的企業組,其凈資產收益率明顯較低,而該組的銷售利潤率卻較高,反映出政府的管制與審批雖然帶來了較高的利潤率,但其整體效率不高,企業需要依靠較高的投資或負債來支撐其經營。從動態來看,不同管制程度的企業組的凈資產利潤率呈現出明顯的分化:管制程度在“中等”及以下的企業組,其凈資產利潤率較為穩定,或有一定程度上升;而管制程度為“較大”以上的企業組,凈資產收益率則呈現出明顯的下降,其中管制程度為“較大”的企業凈資產收益率下降了9個百分點,管制程度為“完全”的企業組,凈資產收益率在887%的低水平下還下降了3個百分點。這進一步說明,政府的管制與審批導致了一部分企業形成了壟斷地位,獲得了較高的壟斷利潤,但其對于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卻是負向的。政府的管制因素降低了企業提升效率的內在動機,不利于企業向高盈利能力轉型。

圖3政府管制與審批對企業凈資產收益率的影響

綜合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發現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盈利能力正處在轉型期,整體利潤水平較為穩定,但凈資產收益率趨降,這表明企業的整體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存在不足。依靠投資驅動的傳統發展模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雖然部分行業在市場競爭中展現出較高的盈利能力,但仍有較大比例的企業依靠政府行政管制所形成的進入壁壘而獲得高利潤。在第四部分的實證分析中,本文將進一步地控制企業、行業和地區因素,考察市場競爭、行政壟斷、勞動力成本等因素對企業利潤水平和盈利能力的影響。

四、回歸分析

(一)基準回歸

本部分將進一步分析在企業利潤率的主要影響因素中,哪些是最為顯著的。根據金碚等(2007)提出的企業盈利能力理論,企業利潤的主要影響因素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企業所處行業的市場結構,即是壟斷的還是競爭的,一般而言壟斷程度較強的行業平均利潤率較高,而競爭越充分的行業利潤率越低;二是企業自身的競爭力要素,如企業的技術能力、創新水平、質量水平、勞動生產率等因素;三是政府的規制因素,政府對企業的規制既可能對企業的利潤產生負面的影響,也可能使得企業的利潤較高,但對其盈利能力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據此,本文的回歸模型設定如下:

Profitij=β0i+β1iX1i+β2iX2i+β3iX3i+β4iXci+Dj+εij

其中Profitij表示第j個行業第i家企業的利潤率,X1i是市場競爭程度向量,主要包括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行業的進入難度、市場需求狀況等變量;X2i是企業的競爭力向量,主要包括企業的研發強度、質量水平、勞動者技能等;X3i代表政府對于企業的管制程度、政府補貼等變量;Xci為企業的其他控制變量向量,主要包括了企業的規模、勞動力成本、固定資產投資、融資成本、出口狀況等變量;Dj為行業虛擬變量。

表5的回歸結果表明,企業資產規模對企業的銷售利潤率無顯著影響,企業研發強度(研發支出與銷售收入之比)對企業的利潤率的影響顯著為負,品牌和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對利潤率的影響顯著為正,而企業的市場份額(占50%以上的取值為1)對于利潤率無顯著效應。這說明,企業正處于一個轉型期,一方面原有的依靠壟斷或市場勢力來獲取高利潤的空間已經非常小,需要通過質量的提升、勞動力人力資本的積累等來獲取利潤;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的企業仍處于轉型初期,科技創新投入對于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效應還不明顯。科技創新需要一個較長的積累過程,大部分企業還不具備依靠科技創新來顯著提升其盈利水平的能力。控制企業的市場份額、勞動生產率等因素以后,政府對企業的管制強度,對于銷售利潤率無顯著影響。控制其他變量以后,高新技術企業的利潤率顯著高于非高新技術企業,平均約高出10%。在控制了高新技術企業這一虛擬變量后,企業的品牌、員工受教育年限的效應均不顯著,這說明企業的質量與人力資本對利潤率的作用,主要是通過高新技術企業這一變量來體現的。

6):研發、質量、人力資本等因素的效應均不顯著,政府的管制與審批對凈資產收益率的效應為負,但不顯著。這進一步地說明了,政府的管制雖然對于企業的利潤率無顯著性影響,但對于企業的經營效率則可能存在負影響。此外,高新技術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要顯著地高于非高新技術企業,出口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也更高,表現出更高的經營效率。這驗證了,出口企業雖然并不存在利潤“溢價”,但卻可能在經營效應上表現出更高的水平。 (-2.020)行業固定效應控制區域固定效應控制Observations410410407407407Rsquared0.5520.5520.5740.6030.615值,即變動一個單位企業利潤增長的百分比,其主要反映了對企業盈利能力提升的效應。回歸結果顯示,企業的品牌、人力資本水平等要素對企業的利潤增長具有顯著的正效應,有品牌企業較無品牌企業利潤約高出40%~50%,員工受教育年限每提升一年可增加利潤約30%。研發強度變量和政府管制變量仍不顯著,而高新技術企業變量對利潤增長顯著為正。

(二)分組回歸

為深入考察不同類型企業的盈利能力狀況,本文進一步地對企業進行分組回歸分析。本文主要選取了三個分組變量:政府管制程度(強和弱)、市場份額(高和低)以及出口(是和否)。選取這三個分組變量的原因是,首先,政府的管制強度影響了企業的制度交易成本,同時對于其他企業的進入造成了一定的壁壘,從而可能對于企業的經營模式產生影響,已經進入管制強度較高行業領域的企業,其創新激勵可能會降低;其次,市場份額的高低決定了企業的市場地位,因而企業可能更多地依賴壟斷地位帶來的利潤,使得產品創新能力下降;再次,選擇是否出口作為分類變量,是為了考察出口和非出口企業在盈利能力上可能存在著差異性(Fryges & Wagner, 2010;蘇振東、洪玉娟,2013等)。

按不同管制程度的分組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表8),管制程度較強的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對于企業的銷售利潤率有顯著的負效應,而在管制程度較弱的組中,研發投入對于利潤率是顯著為正的效應,同時高新技術企業變量對于凈資產利潤率的效應只在管制程度為弱的組別顯著為正,品牌和員工受教育年限對于利潤對數也只在管制程度為弱的組別中顯著為正。這均表明,政府的管制對于企業的經營效率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其既抑制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激勵,也削弱了企業的質量、人力資本等要素的效應。在政府管制程度較強的行業領域,企業可通過較高的進入壁壘而形成利潤優勢,從而降低研發、質量、人力資本等方面的投入激勵。

按不同市場份額分組回歸分析表明(表9),研發投入只有在市場份額較高的組別顯著為正,而在市場份額較低的企業中,其效應是顯著為負的,其原因在于研發投入效應的發揮需要一定積累,因而只有具備一定市場份額的企業,才有能力進行研發投入。在凈資產收益率的回歸中,員工的受教育年限在低市場份額中顯著,而在高市場份額中不顯著,這說明了在較為充分競爭的市場中,人力資本所能發揮的效應更大。

表10的回歸結果表明,研發強度在出口企業中對于利潤率有顯著的正效應,而在非出口企業中其效應則顯著為負。同時,高新技術企業變量也只在出口企業中具有顯著為正的效應。這表明,出口企業確實存在著“干中學”效應,其不僅能夠提高技術研發的效率,還能夠促進資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企業的整體經營效率。

(三)主要的結論與討論

對于企業主要盈利能力指標回歸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結論:總體而言,企業的人力資本水平以及高新技術企業對于利潤具有顯著為正的效應,而研發強度則具有顯著為負的效應;政府的管制壁壘對于企業的利潤率無顯著影響,但對于凈資產收益率具有負效應;從企業的異質性來看:政府管制較強的行業,其盈利能力顯著較低,表現為技術創新、人力資本等要素在企業盈利能力提升的作用中并不顯著,甚至顯著為負,這反映出在管制較強的行業中,企業缺乏內在的創新激勵;市場份額較高的企業,其在研發投入、人力資本等方面的效應要顯著更高,證明了企業的市場份額與研發、人力資本之間存在著互相促進的效應;出口企業在研發投入、人力資本等方面具有更明顯的優勢。以上回歸結果突出地反映出,我國企業正處于盈利能力模式轉型的過程,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企業開始出現了盈利模式的明顯分化(程虹等,2016)。

首先,企業的盈利模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的主要盈利模式是依靠高投資和低要素成本,以及大量空白的市場需求。大部分企業只要投資就可以獲得利潤,而突破政府設置的進入壁壘是決定企業利潤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由進入壁壘而形成的壟斷地位與企業的利潤水平正相關。但隨著市場需求的飽和、政府管制壁壘的日益減少,原來依靠管制壁壘而獲得壟斷“租金”的空間已越來越小,而更多地需要依靠企業的人力資本提升、產品質量改進和管理效率提高等供給能力提升,才能持續性地獲得利潤。

其次,市場競爭對于提升企業盈利能力的優勢日益顯現。雖然越是充分競爭的行業領域,其利潤率越低,但是在我國企業轉型的過程中,競爭越是充分的企業其利潤增長的速度越快。相反,競爭程度越低的行業,雖然在短期內能夠保持較高利潤,但長期來看其利潤優勢會逐步消失,會被越來越多潛在的進入者所替代。

再次,企業的技術創新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回歸分析中,企業的技術研發強度對于企業的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等指標均呈現出顯著為負的效應。這并不代表技術創新對企業的盈利能力提升不重要,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我國企業仍處于技術創新的起步階段,原始創新真正形成市場收益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同時,通過分組分析可以發現,出口企業和高市場份額企業中,研發創新投入對于企業的利潤率具有顯著為正的效應,這表明我國仍有部分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取得了一定優勢,也說明出口企業的“干中學”效應仍有一定空間。

五、政策建議

基于一手調查數據的分析,本文發現我國制造業企業正處在一個盈利模式轉型期。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進行適當的政策引導,加快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最終促進企業發展模式的轉型。

(一)有效減少政府的管制壁壘

政府管制壁壘是導致部分企業轉型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企業仍可能被動地依靠政府的行政管制壁壘而獲得高利潤,而不是主動地加快自身的轉型,從而使得轉型升級的進程延滯,這是導致企業整體盈利能力不高最為重要的制度原因。為此,本文建議減少政府的行業進入壁壘,政府主要定規則、定標準,而讓企業競爭性地進入,降低企業經營的制度易成本,消除企業依賴政府的行政壁壘來獲得高利潤。同時,要進一步增強市場的競爭程度,充分的市場競爭可能降低企業的利潤率,但從長期來看有利于企業競爭力的形成,從而有助于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此外,應當減少政府不必要的補貼,消除政府對本地區企業的“父愛主義”,引導已經不具有盈利能力企業退出市場,加快“僵尸企業”的消亡。同時,要將各類補貼轉化為稅收減免,提升企業投資高新技術企業和進行質量創新的內在激勵。

(二)進一步發揮出口企業的“干中學”效應

出口企業在盈利模式上,更多地轉向質量和人力資本方面,表明我國企業在參與國際市場分工的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技術積累,具有盈利模式轉型的基礎條件。因此,加快我國制造業企業盈利模式轉型的重要路徑,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參與更高層次的國際分工,以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不斷地邁向價值鏈的高端。具體而言,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提高企業的標準能力,使得我國企業制定的標準更多地轉化國際標準,從而降低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于企業造成的不必要損失。另一方面,還要有選擇地“引進來”,提升外資利用的質量,單純引進外資擴張經濟規模并不利于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應利用我國的智力和人力資源優勢,吸引國際上技術能力強的企業,提高我國整體技術創新能力。

(三)促進企業供給側質量提升

目前依靠高投資的規模速度型盈利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而產品質量、員工人力資本等要素對于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效應十分顯著,因此應加快制定有利于企業盈利模式轉型的政策建議。減少對企業的質量規制,如減少對于企業進入的事前許可等,同時制定面向中小型企業的質量專項,實施面向中小企業的標準導入培訓,全面提高中小企業的質量配套能力。加大對于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我國勞動力紅利消失以后,人力資本紅利即將到來,建議進一步降低務工人員落戶城市的門檻,尤其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技能型人才,為企業的盈利能力轉型提供良好的人力資源基礎。

參考文獻:

[1]程虹、宋菲菲,2016:《新常態下企業經營績效的下降:基于企業家精神的解釋――來自2015年廣東制造業企業-員工匹配調查的經驗證據》,《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Cheng, H. and F. Song, 2016, “The Decline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under the New Normal: An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Entrepreneurship”,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1.]

[2]程虹、劉三江、羅連發, 2016:《中國企業轉型升級的基本狀況與路徑選擇》,《管理世界》第2期。[Cheng Hong, Liu Sanjiang, and Luo Lianfa, 2016, “The Situation and Path of Enterprise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4794 Employees in 570 Enterprises”, Management World, 2.]

[3]陳艷瑩、鮑宗客,2013:《行業效應還是企業效應?――中國生產企業利潤率差異來源分解》,《管理世界》第10期。[Chen Yanying and Bao Zongke, 2013, “Industry or Enterprise Effect? The Decomposition of Chinese Productive Service Enterprises Profit Margin Sources”, Management World, 10.]

[4]陳艷瑩、吳龍,2015:《新企業進入對制造業在位企業利潤率的影響――基于逃離競爭效應及其異質性的視角》,《中國工業經濟》第8期。[Chen Yanying and Wu Long, 2015, “Impact of New Entries on Profitability of Manufacturing Incumbent Firms from the View of Competition Escape and Its Heterogeneity”,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8.]

[5]金碚、李鋼,2007:《中國企業盈利能力與競爭力》,《中國工業經濟》第11期。[Jin Pei and Li Gang, 2007, “Improvement Of Profitability Vs Company’s Competitiveness”,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11.]

[6]蔡P,2010:《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經濟研究》第4期。[Cai Fang, 2010, “Demographic Transition,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Lewis Turning Point in China”,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4.]

[7]陳仲常、吳永球,2005:《中國工業部門資本利潤率變動趨勢及原因分析》,《經濟研究》第5期。[Chen Zhongchang and Wu Yongqiu, 2005, “The Tendency and Causal Analysis of Capital Profit Rate Change in Chinese Industry”,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 5. ]

[8]樊綱、王小魯、馬光榮,2011:《中國市場化進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經濟研究》第9期。[Fan Gang, Wang Xiaolu and Ma Guangrong, 2011, “Contribution of Marketization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9.]

[9]邁克爾?波特,2005,《競爭優勢》,中譯本,華夏出版社。[Porter, M. E., 2005, “Competitive Advantage”, Huaxia Press.]

[10]聶輝華、江艇、楊汝岱,2012:《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的使用現狀和潛在問題》,《世界經濟》第5期。[Nie Huihua, Jiang Ting, and Yang Rudai, 2012, “The Status and Potential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Database”,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5.]

[11]曲h,2008:《中國工業產業利潤差異及其決定因素――2000~2004年中國工業企業的經驗證據》,《山西財經大學學報》第12 期。[Qu Yue, 2008, “Difference of Profit and the Determinants in China Industry: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from 2000 to 2004”,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12.]

[12]蘇振東、洪玉娟,2013:《中國出口企業是否存在“利潤率溢價”?》,《管理世界》第5期。[Su Zhendong, and Hong Yujuan, 2013, “Does There Exist ‘Margin Premium’ In Chinese Export Enterprises: 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y Using Stochastic Dominance and Generalized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ana“gement World”, 5.]

[13]萬華林、陳信元,2010:《治理環境、企業尋租與交易成本:基于中國上市公司非生產性支出的經驗證據》,經濟學(季刊)》第2期。[Wan Hualin and Chen Xinyuan, 2010, “Governance Environment, RentSeeking and Transaction Cost: Evidence from the NonProductive Expenditures of Chinese Firms”,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

[14]汪偉、史晉川,2005:《進入壁壘與民營企業的成長――吉利集團案例研究》,《管理世界》第4期。[Wang Wei, and Shi Jinchuan, 2005, “Barriers to Entry and Growth of Private Enterprise: GREE GROUP Case Study”, Management World, 4.]

[15]張杰、黃泰巖、蘆哲,2011:《中國企業利潤來源與差異的決定機制研究》,《中國工業經濟》第1期。[Zhang Jie, Huang Taiyan and Lu Zhe, 2011, “Study on the Determine Mechanism of the Source and Differenc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Profit”,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1.]

[16]Aghion, p., R. Blundell, and R. Griffith, “The Effect of Entry on Incumbent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The 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9, Vol. 91(1), pp.2032.

[17]Mann, H. M., 1966, “Seller concentration, barriers to entry, and rates of return in thirty industries, 1950~1960”,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Vol .48(3), pp. 296307.

[18]Martins, P. and Y. Yang, 2009,”The Impact of Exporting on Firm Productivity: A Metaanalysis of the Learningbyexporting Hypothesis”,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Vol.145, pp.431445.

[19]H. Fryges, H. and J. Wagner, 2008, “Export 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First Evidence from a Continuous Treatment Approach”,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Vol.144, pp.695722 .

The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of the Profitability Statu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Empirical

Research Using the CEES Data

Luo Lianfa and Han Xiao

(Institute of 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Wuhan University;Coordination Innovation Center of

Macro Quality Management in Hubei Province)

第2篇

盈利能力理論及其應用分析

一、盈利能力的內涵。盈利能力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利用各種經濟資源賺取利潤的能力,它既能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銷售水平、現金獲取水平、降低成本水平,又能反映企業資產的營運效益、獲得報酬控制風險的水平以及未來的增長潛能。對上市公司而言,利益相關者關注股東報酬的高低、債權人債務的安全程度、經營業績及公司的健康發展,這包括現實的盈利能力和潛在的盈利能力。因此,本文調整了以下因素:證券買賣等非正常項目、已經或將要停止的營業項目、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等特別項目、會計準則和財務制度變更帶來的累計影響等。

二、盈利能力影響因素分析。為了準確合理地分析公司的經營效益和盈利狀況,需要了解決定盈利水平的各種因素。由于上市公司的特殊性,影響其盈利能力的因素較為復雜,大致可分為非財務因素和財務因素兩種。

首先,非財務因素包括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兩個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全球經濟形勢、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發展水平、行業或產業發展的情況、產品所處的市場環境等。雖然外部環境變化萬千,但是內部條件的改善可以更好的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充分利用外部環境,優化企業內部因素,化劣勢為優勢,增強自身活力,擴大市場占有率,這些都能夠有效地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其次,財務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生產經營盈利能力。生產經營盈利能力是指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實現一定的營業收入或消耗一定的資金而取得的利潤額,它反映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賺取利潤的能力,是企業最基本的盈利能力,同時也是其他盈利能力的基礎;二是資產盈利能力。它是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分析,公司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必須具有一定的資產,資產的各種形態應有合理的配置,并要有效運用;三是所有者投資盈利能力。所有者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投資報酬,公司投資報酬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現有投資者是否繼續投資,以及潛在的投資者是否追加投資。企業存在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為股東創造財富,由此出發,所有者投資盈利能力是評價企業盈利能力的核心要素。

海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框架構建

一、研究對象選取。由于ST類上市公司經營凈利潤為負,且風險溢價較大,盈利能力穩定性很弱,因此剔除ST類上市公司。以2010年審計財務報告的非ST類A股海南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共包括17家上市公司,涵蓋農業、制造業、交通運輸業及房地產與建筑業等多個行業,這些公司都是各個行業發展中突出的代表性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海南整體微觀經濟體的盈利能力與企業活力,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借鑒意義。

二、指標體系構建原則。在研究海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過程中,勢必要涉及對評價體系的研究。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需要系統地綜合現有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充分考慮如何體現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內涵,力求使指標體系兼顧科學性、全面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科學性。企業盈利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應該準確地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實際情況,以便于企業通過與競爭對手的比較,發掘企業的贏利潛力;二是全面性。影響企業盈利能力的因素較多,因此需要一系列相互依存的指標,來從各個不同角度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剖析,從而全面準確地反映盈利能力的狀況;三是目的性。企業盈利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目的是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狀況,發現影響企業盈利能力的原因,指出改善企業盈利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終有利于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四是可操作性。在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內涵的前提下,指標體系的設計,盡量與現有的會計統計制度相銜接,同時做到指標含義明確,具有一定的現實統計基礎。

三、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為了綜合全面地評估海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本文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中借鑒平衡記分卡方法,采用加權平均的綜合分析方法來構建海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評估體系,主要考慮生產經營盈利能力、資產盈利能力與所有者投資盈利能力幾個方面。

首先,生產經營的盈利是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標,是企業獲利能力的基礎,主要包括營業利潤率,主營業務利潤率等指標;其次,資產盈利能力能夠放映企業整體資產的運營效率及盈利基礎,主要包括總資產收益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等指標;最后,所有者投資盈利是核心,是權益投資者最關心的指標,也是財務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礎,其核心指標是凈資產收益率。

海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統計分析與建議

一、海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統計結果與分析。根據上文對樣本的選取和盈利能力評價指標的構建,主要從生產經營盈利能力、資產盈利能力與所有者投資盈利能力三個方面予以評估,其具體統計結果如下表:

從以上統計數據可知,2010年17家樣本上市公司中,海南航空、海南椰島、海南瑞澤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表現最強。農業板塊、醫藥板塊的整體盈利能力較好,而計算機服務行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的盈利能力不甚理想。由此,上市公司盈利狀況的行業分布也揭示出未來海南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及上市資源配置的重點。總體看來,2010年海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顯著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整體偏低,成本費用控制能力較弱。2010年海南上市公司簡均的凈資產收益率約為12.26%,低于A股上市公司總體盈利水平。另外,大部分公司盡管銷售毛利率較高,但最終的凈利率與凈利潤卻不甚理想,這反映出上市公司成本費用控制需要改善的問題。二是盈利能力波動性較大,可持續性較弱。由于主營業務發展方向不明確,核心競爭力薄弱等原因,上市公司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不足,因而造成盈利能力的連續性較差。

二、改善海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對策建議。針對以上分析的海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存在的問題,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首先,突出公司主營業務,強化投資管理。主營業務獲利能力是公司盈利能力的基礎指標,也是公司長期穩定盈利的根基所在。海南上市公司具有主營業務不明確,資產重組頻繁等特征,由此造成公司核心競爭能力不足,特色優勢領域不能有效發揮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做精做專主營業務的同時,強化投入資本管理,防止過度分散化投資是提升海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關鍵之一。

其次,優化組織結構,強化公司成本費用控制水平。成本費用控制能力較弱是造成海南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為此,提升主營業務收入,做大做強主營業務是一個方法;另一個方法是優化組織結構,減少期間費用支出,提高公司的成本費用利潤率,減少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耗費,提高資產的利用效率,進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第3篇

【關鍵詞】湖南省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盈利能力

湖南省上市公司在全國上市公司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總體,對湖南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為湖南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其潛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公司的經營業績不夠理想。同時普遍存在資產負債率偏低、負債結構不均衡、流動負債比率過高等問題,從而制約著湖南省上市公司的發展。

一、湖南省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現狀分析

(一)資本結構指標定義

(二)資本結構描述性分析

資本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績效和長遠發展,按照“由于負債的節稅效應,負債的公司因能獲得所得稅抵減和杠桿利益,一定比例的負債可以大大降低公司的綜合資本成本,從而比無債或低債的公司有著更高的市場價值”這一資本結構理論,可知公司在經營狀況較好時,應多舉債以降低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提高公司的市場價值。理論上湖南省上市公司也應較好地利用負債這個工具來提升公司的市場價值,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經統計分析發現,湖南省上市公司整體平均資產負債率水平偏低,歷年的平均負債率均在55%以下,而且近幾年還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具體情況如表2。

對湖南省上市公司十年資本結構財務數據的描述性統計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可發現湖南省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表現為:

(1)湖南省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較低

從表2可以看到,湖南省上市公司2000-2006年的資產負債率平均值分別為37.69%、42.77%、44.1%、45.9%、48.13%、50.29%、52.37%,成逐年上升的趨勢,說明湖南省上市公司資本結構中債務融資比率逐漸上升,企業逐步放棄股權融資的觀念,更多地嘗試負債融資,隨著湖南上市公司的不斷成長,其抗風險能力增強,公司能夠承受更大的財務風險,達到了資本結構的平均水平。但是自2007年到2009年,資產負債率平均值分別為51.31%、50.4%、48.5%,就總的情況來看,湖南省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處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區間里,2007-2009年這三年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這與2007年發生的金融危機有關。理論上認為資產負債率保持在50%左右是較為合理的,但是,有些專家認為資產負債率維持在60%左右才符合我國國情。因此可見湖南省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目前還沒有達到標準。

資產負債率的水平跟公司的現金流量的速度正比,目前過低的負債比率反映出湖南省上市公司沒有充分利用“財務杠桿”,進一步舉債的潛力很強。所以湖南省上市公司應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優先考慮債務融資,以改善公司的不合理的資本結構,利用財務杠桿,降低資本成本,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2)負債結構不合理,表現在流動負債比率較高,有些公司甚至不存在長期負債

湖南省上市公司2000-2009年流動負債比率平均值分別為88.35%、84.39%、81.98%、85.03%、84.79%、87.19%、86.17%、85.75%、85.36%、83.93%,可以看到湖南省上市公司的流動負債水平一直處于很高的狀態,負債結構不均衡,上市公司流動負債占負債總額的比重高達80%以上。這主要是因為上市公司的凈現金流量不足,導致公司需要過量的短期債務來維持正常的經營活動。這說明了湖南省上市公司利用債務資金時普遍偏好流動負債,流動負債水平明顯較高,公司面臨的償債壓力和財務風險很大。這樣通過使用過量的短期負債來保證公司的正常運行,對公司而言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對于流動負債的內部構成,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其他應付款等。

與之相對的,湖南省上市公司2000-2009年長期負債比率平均值一直處于0.2以下,這說明其長期負債水平很低,公司未能有效地利用長期負債。這也反映了湖南上市公司獲得長期負債資金的途徑非常有限,很難利用財務杠桿增加企業收益。具體表現在長期負債的構成主要是長期借款,資金過度依賴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債券籌資很少。如果再考慮到流動負債中的短期銀行借款,那么公司對銀行的依賴程度更高。在金融市場環境發生變化,遇到銀行信貸政策緊縮,利率上調時,湖南上市公司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資金周轉困難,從而導致資金嚴重緊缺的局面。同樣,這些也都說明了湖南省上市公司的資金來源單一,影響了公司的籌資規模和資本結構的彈性,從而增加了上市公司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成為了公司經營的潛在隱患。

二、湖南省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現狀分析

(一)盈利能力指標定義(見表3)

(二)盈利能力描述性分析

從表4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湖南省上市公司2000年到2009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值分別為:9.99%,10.28%,7.83%,6.23%,2.38%,-6.63%,8.88%,14.76%,6.24%,7.34%,對于凈資產收益率的評價,指標值越高,說明投資帶來的收益越高,合理范圍一般以10%為界線,超過為好,低于則差。從湖南省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只有2001年和2007年超過了10%,2005年甚至出現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值為負數的情況,所以可以看出湖南省上市公司的整體盈利能力情況并不樂觀。另外,凈資產收益率可衡量公司對股東投入資本的利用效率,公司盈利能力水平低會直接導致留存收益少,造成湖南省上市公司內部融資比例不足,導致其不允許過多的負債融資。

總資產報酬率指標值越高,代表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好。就湖南省的情況來看2000-2009年總資產報酬率平均值分別為5.58%,5.24%,3.97%,3.7%,1.99%,0.62%,4.1%,4.72%,2.79%,3.81%,呈逐年下降趨勢,說明盈利能力并不高。

銷售凈利率是衡量公司在一定時期的銷售收入獲取的能力。該指標反映每一元銷售收入帶來的凈利潤的多少,表示銷售收入的收益水平。與凈利潤成正比關系,與銷售收入成反比關系,也意味著公司在增加銷售收入額的同時,必須相應地獲得更多的凈利潤,才能使銷售凈利率保持不變或有所提高。根據表4來看,湖南省上市公司2000-2009年的銷售凈利率平均值分別為15.4%,10.1%,4.86%,4.94%,2.93%,-4.8%,5.31%,8.54%,3.64%,7.73%,2000年到2005年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到2005年甚至達到了負值,2007-2009年這三年的情況也是有升有落并不穩定。通過分析銷售凈利率的升降變動,可以促使企業在擴大銷售的同時,注意改進經營管理,提高盈利水平。由此可見湖南省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還有待提高。

參考文獻:

[1]Frank,Murray Z,Goyal,Vidhan K.Capital Structure Decisions[J].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3(9).

[2]李寶仁,王振蓉.我國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與資本結構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4).

[3]沈杰.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與資本結構實證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9).

[4]洪錫熙,沈藝峰.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

[5]王娟,楊鳳林.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最新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2(8).

[6]張佳林,杜穎,李京.電力行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的實證分析[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7(3).

[7]陳佩佩.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獲利能力的實證研究——以我國房地產行業為例[J].經濟論壇,2009(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青草| 国产视频亚洲 | 一色一情一欲一乱 | 亚洲自偷精品视频自拍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影院 |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影院 | 欧美成人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 四虎免费永久网站入口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四虎网站| 日本男人的天堂 | 亚洲日比视频 | 亚洲精品蜜桃久久久久久 |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 一区二区不卡久久精品 | 尤物国午夜精品福利网站 | 小蝌蚪视频在线观看国语版 |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 亚洲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激情五月婷婷在线 | 欧美精欧美乱码一二三四区 | 一级毛片在线全部免费播放 | 青草久久久 | 自拍偷拍一区 | 自w时看的视频 | 国产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 欧美人成在线视频 | 久久精品免费 | 四虎影视久久久免费 |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 | 在线免费观看羞羞视频 | 欧美四虎 | 亚洲精品第四页中文字幕 | www.sese五月天|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大全 | 一级域名网站在线观看 |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