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對高考改革的看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語文;高考作文;立意角度;備考
中圖分類號:G633.34;G632.47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0-0070-01
語文學習關系到一個人的終身發展,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關系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對于中學生來說,語文素養的提升主要有三條途徑: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
一、命題意圖
2016年高考新課標Ⅱ卷作文很好地貫徹了關于高考命題“一點四面”的改革主題,一點就是要在高考當中體現立德樹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當中體現核心價值、傳統文化、依法治國、創新精神四個方向。Ⅱ卷的作文雖然沒有直接涉及到傳統文化的考查,但語文素養即是人文素養、民族素養。語文素養的考查,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民族文化的考查。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中國在經濟突飛猛進的同時也涌現出了很多問題,傳統文化不斷流失,青少年對閱讀的漠視,對母語的麻木。Ⅱ卷作文對語文素養的考查正是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文化,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提高人文素養,傳承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材料立意解讀
對于2016年高考的這道作文題,與其名曰“任務驅動型”,不如說是“駕軛鞭軌型”,不要求立意創新有多大的發散,只求駕在軛中的牛,在牛鞭驅使下順著規定好的路線或犁溝往前拉。如果不能入軌于“上述三條路徑”,或立意只偏執于說“語文素養”之于“人的終身發展”“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的自信”的作用、意義等,這就算未執行“任務指令”,脫題了。“比較上述三條路徑”a.課堂有效教學,b.課外大量閱讀,c.社會生活實踐。這里的“比較”一詞大有文章。并非是比較論述三條路徑的高下優劣,“比較”是一個“考證識別甄選抉擇”的構思立意過程。于是選擇立意的角度只能在 “任務指令”下組合:a、b、c、ab、ac、bc、abc。當然,立意角度要“正中下懷”,以楊玉環在李隆基前起舞作比,剝一句《長恨歌》詩句,最好是“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眸吻題別”。如果你只盯著“課堂”,只算是“凝眸”,是順著說,跳的是“國標”,不抓眼球;如果你關照“課外”,卻有“含情”,是接著說,跳的是“芭蕾”,有點意思;如果你觸及“實踐”,更為“親吻”,是“兜底說”,跳的是“探戈”,拓展有力。于是立意視角的價值取向就很明確了,“課堂教學”小于“課外閱讀”小于“生活實踐”,即“順著說”小于“接著說”小于“兜底說”。從內容的豐富充實、表達的全面深切、發展的特色凸顯而言,上列七個角度中前三個角度勝于后四個角度,兩組內細擇優選,可形成如下兩個不等式:a
三、備考啟示
1. 核心價值觀依然是主流
高考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有其被賦予的社會功能。它既要有選拔的功用,也要引導社會的輿論方向。因此,在備考時要抓住“一點四面”的教育改革思路,完善作文題目的選材或提高作文題目自主編擬模擬程度,進而提高作文備考的效度,更好地訓練考生的審題意識與選材意識。
2. 注意思辨思維能力培養
Ⅱ卷的作文題可謂側重于思辨思維考查的典范,考生在比較提升語文素養的三大途徑時,需要思辨地看待問題。三大途徑都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考生要善于在三大途徑優缺點的全面思考中來思辨地論證分析。在備考時,教師要注意培養訓練學生的思辨思維。
3. 關注生活,以小見大
高考作文常從生活切入,然后來探討一個有一定價值引導的問題。Ⅱ卷通過語文學習來探討語文素養,進而談到國家軟實力和文化自信,以及Ⅰ卷通過漫畫獎懲之后來探討教育的相關問題等都是屬于這種思路。高考作文選材常以既是考生熟悉的、有話可說的,又是反映社會現實的、有一定價值引導的內容呈現,因此在備考時要培養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在作文題目的命制或選擇中注意選擇的標準。
4. 培養學生表達看法的能力
培養學生“文字文雅地、條理清晰地、思維縝密地”表達個體對某事的體會和闡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Ⅱ卷寫作要求有“請根據材料,從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出發,比較上述三條途徑,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這體現了高考作文引導考生關注個體生活,表達個體感受,而一些考生在這方面顯得稚嫩,在表達個體的體會和看法時,文字單調,思維淺顯,甚至是記賬式的呆板。所以,培養學生“文字文雅地、條理清晰地、思維縝密地”表達個人對某事的體會和闡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是作文備考中需要關注的內容。
四、 結束語
近些年高考語文作文的重要性和受關注度與日俱增,研究高考語文作文的命題趨勢和應對策略都是十分重要的。備考中應培養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思辨思維能力、對生活的關注以及表達看法的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基礎教育 高考制度 高考改革
一、對現行高考的看法
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已30多年,30多年來,高考扛起了為國家選拔人才的重任,雖然社會上對現行高考的非議比較多,但是,從整個發展歷程來看,高考起到了為國家選拔人才的作用,在不斷的改革中,逐漸走向成熟。在高考招生中通過不斷自我革新,在招生機制和招生工作的透明度上,充分體現了公平、公正,在制度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打破了社會上人為的等級劃分,為每一個考生都提供了展示自我學識水平的平臺。由此看來,關鍵不是對現行體制的改革,而是自我完善,在現有基礎上,使之更加透明,讓更多的考生、家長及全社會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高考招生過程,消除他們內心深處對招生的誤解。
二、為什么要對高考進行改革
1.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直接和招生相結合。這樣高考和招生就成了既對立又統一的一對矛盾,二者緊密結合,“一榮俱榮,一損俱損”。2.在選拔過程中高考額外肩負起了一個不屬于自己的使命,對求學路上的學子做“終結性”評價。真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為自己招來不少非議聲。3.和基礎教育有機結合。作為基礎教育的終結者,必然會成為基礎教育的指揮棒,在此過程中肩負了另一個使命“塔臺”的作用,指引基礎教育向前發展。基礎教育的發展必須以“塔臺”的指令為主,否則是要付出“代價”的。基礎教育放棄了自己的使命,自己的發展方向,而緊緊盯著“塔臺”,時刻關注“塔臺”隨時發出的指令,擔心因錯過“塔臺”指令而誤入“歧途”或“落后”于同行。4.作為廣大學子一心向往的“象牙塔”,招攬“人才”過程就像工廠的流水線一樣,也失去了自我,唯成績是從,尤其是稍有名氣的高校,每年高考招生結束后,以招收了多少名狀元為榮,而不考慮在這個熔爐中能否歷練出寶劍,考生更加不顧自身因素和環境因素,對名校“趨之若鶩”。5.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考核緊盯高考升學率,學校對教師的考核緊盯中、高考升學率和每學期的期終統考成績。在這種情況下,校長給一線老師施壓。不管是職稱晉升還是外出培訓,學生的成績成了唯一指標,必然導致一線教師緊盯考試,因為學生的成績決定老師的“命運”。然而,所有一切帶來的不利因素最后都指向了高考,高考成了替罪羊。
三、對教育部1+5方案的認識
“教育部將出臺‘總體方案’和關于高考、外語一年多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考試招生違規處理等5個配套‘實施意見’。”1.外語一年多考,能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考試結果分等級還是分數,在招生過程中占多大比重?如果考試結果是實際分數,就必然會出現一年組織多少次考試,學生就會參加多少次考試的情況,這樣肯定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如果分等次則情況會好很多,考試成績在規定區間內等級是一樣的,學生會結合平時的情況對考試成績作比較,只要是正常發揮就不會再考試。只有極少數發揮欠佳的學生會參加下次考試,這樣既避免了資源的浪費又考出了學生的真實水平。2.綜合素質評價能否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高校招生過程中,是否和現在一樣只看高考成績?一線教師的評先、晉職及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年終考核只要和高考掛鉤,就必然導致綜合素質評價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素質評價成為表面文章,表里不符。綜合素質評價在高校招生過程中能否起作用?在整個招生中占多大比重?這些將決定綜合素質評價的真實性。3.考試招生違規處理,能否做到考試的絕對安全,能否保證招生過程的完全公平、公正和透明。
四、對高考改革的看法及建議
在現行的評價制度下,只要高考和招生連在一起,人們對高考的質疑就無法消除,高考必然肩負終結性評價的重任,怎么改革都無法讓每一個人都滿意。
高考總是媒體焦點,今年,種種高考新聞中,有兩條頗具意味。一是高考全國平均錄取率預計將達72.3%,比去年增加近4個百分點。另一條是在“自授文憑”的南方科技大學,45位自主招收的學生此前發出公開信表示要拒絕參加高考。
30多年前,高考平均錄取率還不到10%,與那個年代相比,今天的考生真應感到欣慰和慶幸。超過七成的錄取率,體現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成果,但如何保證高校生源質量,提升基礎教育水平,則成為新的課題。
另一方面,思想觀念日漸多元,對學歷、文憑的看法也日漸多樣。從北大清華的自主招生,到南科大的改革,高考體制外的選才探索,也有了強大的現實基礎。同時,單一的考試方式問題漸多、積弊漸重,與時代對教育、對人才的要求有所脫節,高考制度出現“裂縫”,高校招生方式不斷多元,個人成才途徑不斷豐富,也是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高考錄取率上升、南科大學生“拒考”,從正反兩個方面,佐證著高考改革的必要。
雖然說高考自恢復之日起不曾停止改革的步伐,但時代在進步,教育在發展,社會和個人在需求、心理上的變化,遠遠快過高考改革的步伐。而高考不僅是高等教育的“入口”,更對基礎教育起著導向作用,是教育改革的“風向標”和“指揮棒”。高考改革,必然要直面新的挑戰、解決新的課題。
改變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高考,它不僅是為高校選拔人才,更寄托著無數學子和家長對未來的希望,是社會流動、個人上升一個必不可少的通道。
因此,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應是高考改革的基本前提。一段時間以來,高考作弊、高考移民、高考加分等等,引起廣泛質疑和詬病。在這種情況下,北京、上海、黑龍江等地取消或縮減加分項目、加分幅度,可謂必然選擇,也體現著高考價值的重塑和回歸。
一些人對為高考改革探路的高校自主招生、綜合素質評價等,還心存芥蒂,不愿認同。在他們看來,誠信體系尚未健全的社會,除高考分數外,很難保證其他評價方式的真實性、可靠性。“一考定終身,分數論英雄”的標準,相對仍較為客觀和公正。這種擔心有一定道理,但高考改革一定要等到社會誠信體系建立起來才進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