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分子生物學的認識范文

分子生物學的認識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分子生物學的認識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關鍵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臨床醫學;學習興趣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醫學科學中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1,2]。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大部分醫科大學學生認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醫科大學中最難的一門課程,比較難學。經過多年的教學觀察和問卷調查,覺得學生之所以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習的興趣不高及產生畏難情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學生的相關背景知識薄弱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化學與生物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醫科大學學生的化學和生物學基礎一般都較弱,特別是有些專業招生是文理兼收的,如護理專業,衛管專業等。他們的理科基礎就更薄弱。而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代謝章節的學習過程中涉及大量的有機化合物和有機反應。這些化合物和反應的名稱是學生很少見到過的,在這種情況下要記住并理解這些化合物及化學反應對學生來說是十分困難的一件事。在遺傳信息傳遞的內容中,不僅涉及復雜的高分子化合物和復雜的反應,也會涉及生物學的內容,比如病毒、線蟲、細菌等等,而學生對這些物種都不太熟悉。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中出現了一系列新的領域,比如:表觀遺傳學、生物信息學等。尤其是生物信息學更需要一些計算機、數學和統計學等知識。因此,學生在學習中會感到格外的困難。此外還有復雜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都讓學生感到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學習十分困難。

二、學生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我們通過調查發現,部分臨床專業的學生認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這門課只是基礎課。他們將來畢業主要是做醫生和護士,而不是從事科學研究,并且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與臨床醫學的關系不大,不象專業課那么重要,片面的認為只要專業課好就行,把基礎課放在一個不重要的位置,因此,對生化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三、教學方法單一,理論與臨床脫節

隨著招生人數的增加,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教學課時減少,尤其是實驗課時的減少較為明顯,這些都使得教師沒有時間進行基礎知識與臨床疾病關系的討論。結果使學生覺得生化和分子是化學課程或者是生物學科的課程,與醫學科學關系不大。長此以往喪失了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興趣。

然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加強學生對其重要性的認識,并且在教學中結合臨床醫學培養學生學習該學科的興趣和動力。如何做好臨床和該學科的結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在回顧歷史中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醫學發展史上,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對醫學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歷年來的諾貝爾獲獎情況中可以知道,許多重大的醫學發現都是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比如:蛋白質、核酸方面的研究、維生素B1、維生素K等的發現、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謝闡述、染色體理論的建立、胰島素的發現、糖代謝的研究、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蛋白質測序技術、DNA測序技術、PCR技術、基因定點突變技術、真核基因表達調控的分子機制、RNA干擾現象的發現等等都被授予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3]。這些重大發現為醫學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而使醫學科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一頁――分子醫學時代。通過這些重大事件的講解,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在醫學科學中的重要性,并且激起學生利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知識探討生命現象的興趣。

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與疾病的發病機制

幾乎所有的疾病發病都能追尋到其發病的分子機制,而這一點正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內容之一。教師可以在授課是結合這一點,利用學科知識來解釋一些常見病的發病機制,從而加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學科重要性的認識以及培養其學習興趣。對于學生覺得最難學習的代謝來說,可以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所學的代謝知識來解釋糖尿病的發病機理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糖尿病是胰島素缺乏引起的血糖升高,進而導致代謝紊亂,出現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那么為什么胰島素缺乏會出現這些情況呢?我們可以從剛剛學過的胰島素對糖代謝、脂代謝和蛋白質代謝的調節及三大物質代謝的相互聯系來解釋其發病。胰島素缺乏時,機體不能利用葡萄糖供能,只能利用脂肪和蛋白質分解供能。這樣就導致血糖水平升高,高血糖導致饑渴感滲透性利尿,因而多飲、多食和多尿;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加強導致消瘦[4]。盡管學生沒有學習過糖尿病的知識,但通過簡單臨床背景知識的介紹,然后運用所學習的物質代謝知識,很容易使學生理解糖尿病的發病機制,這既加強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也激發了其學習興趣。

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與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知識不僅能夠解釋疾病的發病機制,也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得到體現。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對一些常見疾病診斷和治療介紹,使學生能夠認識到本學科在醫學科學中的重要性及培養其應用本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比如常見的乙型肝炎診斷,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過本學科最常用的技術熒光定量PCR(real-timePCR)技術來檢測乙型肝炎病毒的DNA含量,而血清谷丙轉氨酶可以判斷患者肝臟是否收到損害。因為谷丙轉氨酶在干肝臟細胞中的含量最高,當肝臟細胞受損傷時,該酶就釋放入學,從而導致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3]。這樣學生就能夠認識到PCR技術及一些基本知識在醫學診斷中是非常有用的,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知識還用于理解疾病的治療措施。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建立了許多新的治療手段,基因治療就是最好的例證。基因治療包括很多種,涉及許多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知識,包括:基因矯正、基因置入、基因敲除、反義DNA及RNA干擾等許多新技術。

四、通過病例討論增加和激發學生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興趣

在實驗教學或理論教學進行到一個階段,我們可以采取課堂討論的形式,利用一個階段學習的知識來認識一種或一類疾病,這樣既能夠加強學生對學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能夠學會如何應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我們在學期結束曾經討論癌癥這一疾病。從癌癥的發病機制、診斷到治療都涉及到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知識。目前關于腫瘤發病機制的學說,主要是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理論,即癌基因的過度表達或者抑癌基因低表達可能是腫瘤發病的基本原因。這樣我們就能夠熟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內容并能夠用于實踐。再如腫瘤的化學治療,許多抗腫瘤藥物,比如5-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等,都是堿基或核苷酸等的類似物。那么這些類似物為什么能夠治療腫瘤或者說殺死腫瘤細胞呢?這些藥物結構上與堿基或核苷酸類似可以通過酶的競爭性抑制作用的來抑制核苷酸的合成或干擾DNA和RNA的功能[3]。這樣學生就能夠了解酶競爭性抑制、核苷酸的合成、DNA的復制和RNA轉錄以及細胞的生長繁殖等知識很好地運用在疾病的治療中。所有這些涉及了很多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知識。這樣我們能夠運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知識來認知腫瘤的發病機理及診斷治療等等。

五、臨床醫學貫穿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始終

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史到蛋白質與核酸、從物質代謝到遺傳信息傳遞、從分子生物學技術到細胞信號轉導都與臨床醫學有關。比如從乙醇能夠是蛋白質變性,認識到臨床使75%乙醇消毒的原理;從核酸的代謝,我們認識到核酸沒有營養價值;從膽固醇代謝,我們認識到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理;從基因突變認識到遺傳性疾病。我們在教學中充分認識到學生的目標是學習醫學科學,始終把臨床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聯系起來不僅使學生認識到臨床醫學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在多年的教學中,學生一直反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較為難懂、并且枯燥無味的一門科。通過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及不斷實踐、總結、提高,我們認識到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教學中通過與臨床醫學的形式多樣的結合,不僅能夠使學生認識到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在醫學科學中的重要性,并且培養了學生對本學科的極大興趣。我們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通過不斷的摸索實踐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興趣,為我國的醫學教學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戴雙雙,婁桂予,高敏等。臨床醫學本科生物化學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2):335-336.

[2]郭小芳,田智,周鋒等.醫學高校生物化學教學的探索.醫學教育探索[J].2010;9(9):1199-1200.

[3]查錫良主編.生物化學[M].第七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

[4]高谷,馬建華.代謝組學的研究進展及在糖尿病中的應用.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J].2010;30(2):126-128.

第2篇

關鍵詞 分子生物學 兒科 基因工程

中圖分類號:Q7文獻標識碼:A

1 分子生物學為兒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驅動力

兒科這種稱謂源自于歐洲,在15至16世紀之后,受到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整個科學技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醫學也不例外,但是這一時期的兒科是包含在產科以及內科里的,產科與內科依據病兒的年齡分別診斷,也就是說這一時期,兒科并沒有獲得獨立的研究與發展。世界上第一個兒童醫院于1820年在法國巴黎誕生,14年之后的1834年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二個兒童醫院。此后,兒科作為一個獨立學科進入人們的研究視野。早期的兒科研究內容主要針對的是小兒疾病的診治。兒科疾病的診治也主要是依據成人疾病診治。對于兒童不同年齡所不同的生理、病理現象及其特點認識不足,對于兒童成長的環境、膳食、營養、衛生、保健等影響因素的認識也并不多。此后隨著營養學、免疫學、細菌學等一些學科的快速發展,學術界對于上述問題也有進一步的認識。到了21世紀,物質代謝、免疫學等學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抗菌素、激素、預防接種等獲得極大發展,兒科領域的研究也突飛猛進,兒童的營養性以及感染性疾病有了新的控制方法,發病率與死亡率不斷下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費明翰調查作為典型的第二次流行學革命對于學者們研究兒童的生活方式、心理-行為對疾病模式的意義產生了極大影響,甚至可以說是革命性的,這也是兒科首次對醫學革命做出的巨大貢獻。

不可否認的是,在分子生物學出現之前,兒科的研究基本上都局限在傳統的疾病診治的經驗桎梏中。分子生物學雖然在20世紀50年代產生之后就是生物學研究的前沿,其深度和廣度是人類有史以來從未達到過的。分子生物學的成果給兒科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其廣闊的空間。在傳統兒科研究的主要驅動力中主要包括三個驅動力,也即科學驅動、技術驅動與技巧驅動。在分子生物學產生以前,這些驅動力是分割的,但是分子生物學產生之后為兒科研究的這些驅動力進行了整合,分子生物學在針對兒科研究里的發現、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等方面都展現出強勁的展動力。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分子生物學為解決兒科發展所遇到的一些特殊性、個案性、疑難性問題時提供了清晰的思路、犀利的靈感以及獨特的視角,為兒科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驅動力,從而大大促進了兒科的發展。

2 分子生物學拓展了兒科研究范圍提高了發展質量

分子生物學理論主要包括DNA結構、中心法則、基因調控等方面的研究,分子生物學里基因工程的發展對于傳統的病毒學、生物學以及遺傳學都產生了革命性影響。眾多常見兒科疾病的病原學診斷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舉例而言,目前已分離出的呼吸道病毒已超過百種、腸道病毒近百種。這些病毒參與了從呼吸道到消化道以及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疫苗和化學治療的發展使過去的難治性疾病得到了較好的控制。有關遺傳性疾病(染色體疾病、遺傳代謝性疾病)診斷和治療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使從前無法認識和處理的上百種疾病有了正確的解釋與治療手段。分子生物學的診斷方法以令人眩暈的速度遍及兒科各個疾病。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帶來的各種變化極大拓展了傳統兒科學的研究領域,對于兒科學知識的豐富也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在阿波羅登月以及人類基因組計劃等活動之后,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也明顯加速。這也使得人們更進一步的對兒科的疾病、健康以及生命現象本質的研究上達到的一個高峰。人們不再像傳統的兒科研究,只關注兒童疾病的診治了,對于兒童的健康以及生命質量也作為關注的重中之重。對于兒童成長的環境,研究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自然物質環境,對于兒童成長的心理精神環境關注增多。分子生物學的產生及其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新一代的兒科研究工作者們所面臨的任務、機遇以及(下轉第53頁)(上接第11頁)挑戰與前輩們發生了改變,前輩兒科研究工作者的重點在于通過兒童疾病診治降低兒童死亡率和發病率,當前的研究者重點在于保持這一局面并提高兒童生活和生命的質量。如傳統的研究對于兒童的孤獨癥抑郁癥關注不夠,但是分子生物學產生之后,人們的關注明顯提高了,如北京大學醫學遺傳中心的鐘南、張茜醫生在其《兒童孤獨癥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中專門論述了分子生物學對兒童孤獨癥的影響。分子生物學的產生與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兒科研究的范圍,大大提高了研究的質量,這種質量的提高主要是通過提供新的途徑與方法來實現的,如朱汝南、錢淵、王芳、劉成貴等人的《分子生物學方法在兒童流行性感冒監測中的應用》一問中就認為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它可在短期內突然發生,起病急,蔓延快,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甚至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兒科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突然大量增加往往是流感流行的晴雨表,因此兒童中的流感監測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在他們的研究中,充分利用了經典病毒學方法(病毒分離和血凝 (HA)試驗)對兒童中流感流行情況進行監測的同時,還建立了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和鑒定流感病毒,并對近年A3型流感病毒分離株的血凝素基因進行了序列分析。又如,著名遺傳學家吳希如在20世紀90年代就逐步建立并開展了兒科分子生物學及分子遺傳學研究。對于分子生物學在小兒驚厥、癲癇及其相關遺傳病機制等領域的影響與作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

參考文獻

[1]鐘南,張茜.兒童孤獨癥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8(3).

[2]龍華.分子生物學前沿[A].全國首屆動物生物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

第3篇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分子影像學;醫師;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1-0186-02

分子生物學的誕生拓展了人們對于疾病的認識,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內容涉及到生命的本質,它的出現對生命科學有著巨大的沖擊,尤其是對醫學有著重要的影響[1,2]。現代醫學條件下,從分子水平認識疾病并尋找對策已成為醫學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和技術被廣泛的應用于影像醫學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中,與之交叉產生的新興學科――分子影像學,已然成為影像醫學的前沿與熱點[3,4],學習和利用分子生物學的知識對于廣大醫生,特別是影像科醫生來說有重要的意義,有助于我們了解行業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提高科學研究和臨床診療水平。然而廣大醫生,特別是影像科醫師在實際工作中常常面臨知識缺乏或老化的問題,原來掌握的理論和技能在疾病診斷、發病機制的研究、療效的跟蹤和評估等方面越來越受到制約。因此,隨著分子影像學的出現和醫學分子生物學的交叉與發展,今后的影像臨床和科研中要求影像醫師能夠掌握與其工作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從而有效地為臨床工作及科學研究服務。

一、分子生物學在影像醫學發展中的意義

近20年來,分子生物學在理論和應用上都取得了重要進展,其理論與技術已滲透到生命科學的諸多領域,而影像醫學與其結合產生的新型學科――分子影像學更是走在影像醫學發展的最前沿。分子影像學的出現和發展將從根本上改變未來的醫學模式,引領整個醫學影像學發展的方向[5]。與傳統的影像診斷學不同,分子影像學借助于分子探針應用醫學影像成像設備非侵入性地對活體的生理病理過程進行觀察,其優點是在器官或組織結構的形態變化之前,從分子水平進行定量或定性的可視化觀察[6]。例如通過標記腫瘤產生過程的關鍵分子然后進行影像學檢查,既可以顯示出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的解剖改變,也可以追蹤觀察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病理生理變化,有助于疾病的早期明確診斷和發生機制等的研究。在藥物開發和作用機制研究中,通過標記藥物本身或者其作用靶點可以直接顯示藥物在體內的變化或靶點的改變,從而為藥物的篩選和作用機制的研究提供直觀的實驗依據。分子影像學技術不僅為生命科學相關的基礎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而且也在臨床研究和轉化醫學等領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7]。在未來的個體化醫學模式中,分子成像技術可能會同時融合疾病的分子診斷和治療跟蹤系統,在早期診斷疾病的同時進行治療并跟蹤其治療后的變化,從而實現疾病診療的一體化。

二、影像醫師學習分子生物學知識的必要性

分子影像學是分子生物學和醫學影像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分子影像學利用現有的一些醫學影像技術,如核醫學、核磁共振和光學成像方法等,通過特異性的分子探針的設計和應用,能夠對人體內部的生理或病理過程中在分子水平上發生的變化進行在體成像,安全無創,可重復行強,在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療效評價、發病機制等的方面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分子影像學是一門新的交叉學科,作為影像醫師要想掌握并應用好,除了原有的影像學知識外,還要學習和掌握分子探針的制備原理和技術、信號通道及相關機制、腫瘤靶點的篩選和定位等相關知識和技術,而這些都屬于分子生物學的范疇。分子影像學使影像檢查從原來單純觀察解剖結構轉向功能性分析,從主觀診斷轉向客觀的定量分析,因此影像醫生必然要整合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或合成化學等方面的知識,在研發分子探針、篩選基因靶點等方面不斷努力,借助于先進的影像學成像手段早期、直觀的顯示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效果及轉歸等,實現分子影像學的長遠發展。而且隨著相關技術的興起,分子影像學越來越注重對個體化表型差異的分析,這也為實現個性化醫療,即精準醫療,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未來,分子影像學將推進個體化治療的發展進程,例如許多腫瘤的診斷靶點,也可作為治療靶點,通過篩選關鍵靶點,定制對應的特異性分子探針,應用分子影像的個體化分析為病人“量身定做”最佳治療方案,并能予以跟蹤、評價,從而實現診斷治療的一體化。總之,掌握分子生物學知識對提高影像科醫師綜合診療水平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國普通高等醫學院校都已開設了分子生物學課程及其相關的實驗教學,也有相應的規劃教材和實驗教材,因此畢業于醫學院的影像醫師大多具備了一定的醫學分子生物學知識基礎,但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技術不斷地更新,這就迫使影像醫師仍需要不斷地學習,以便了解分子生物學的最新進展。而對于沒有學校學習基礎的高年資醫師而言,分子生物學是個嶄新的領域,需在重新學習[8]。

三、影像醫師加強分子生物學知識學習的途徑

影像醫師應認識到加強分子生物學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并積極主動地加強分子生物學知識的學習。除了醫院、學科或科室有組織的進行學習外,更重要的方法還是自主學習,通過有效地繼續教育獲取必要的理論及技能。在繼續教育的過程中,影像醫師應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如實際工作中需要對疾病的發病機制、藥物作用機制、療效評估等研究較多,還必須全面地學習醫學分子生物學的最新理論和相關技術,才能更好服務于實際工作中。影像醫師獲取分子生物學知識的途徑有很多:

1.全面系統的學習基礎知識。影像醫師應根據自身的基礎選擇相應的教科書或參考資料,可以優先選擇國家規劃教材,以便由淺入深的掌握分子生物學的理論,明晰各種常用名詞、術語,了解分子生物學涉及的研究領域。近年來大學的網絡公開課程建設日趨完善,還可以通過慕課等進行在線的視聽學習[9],有助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在有一定基礎的前提下,再通過專業雜志和文獻,了解最新的進展和研究動態。

2.明確方向,學習相關的專業技術。分子影像學的研究涉及到多個學科的知識,因此在學習中,影像醫師應明確自身的研究方向,有針對性的學習。應用互聯網學習操作簡單、便捷,易于被廣大醫生接受,而且其內容全面、檢索便捷等優勢也已在醫學繼續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通過維普、知網、同方等專業網站,有針對性的篩選文獻和資源進行學習。另外和可以進入到分子生物學的網站、論壇等進行瀏覽、搜索等,既能緊跟前沿動態,還可以與他人互動交流、進行討論。

3.注重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參加專題學術講座或會議,尤其是國家級或國際性學術交流活動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學術交流,可以較快的了解分子生物學在影像醫學中的應用和最新動態,而且在交流過程中,可以與同行及專家進行直接的溝通,交流并獲得必要的指導和幫助[10]。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單單依靠影像科醫師無法發展分子影像學,唯有與分子生物學等交叉學科的專家精誠合作,才能更好的推動分子影像學的發展和臨床應用。哈佛大學分子影像中心Weissleder教授曾指出影像醫師應該切實肩負起開展分子影像研究工作的任務,要與基礎學科相互溝通,發揮各自的優勢,協同合作。因此加強合作與交流能夠更好地解決分子影像學發展中所涉及的問題,有效的促進影像醫師分子生物學的學習和研究。

總之,分子生物學是目前公認的最具活力的醫學帶頭學科。分子影像學的出現是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技術推動影像醫學發展的直接表現。作為新時代的影像醫師,必須重視分子影像學的研究,學習和應用好與之相關的分子生物學等基礎知識和技術,才能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需要,更好的服務于科研與臨床醫療工作。

參考文獻:

[1]馮作化.醫學分子生物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1.

[2]方福德.醫學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歷程和展望[M].醫學與哲學,1999,20,(1):17-20.

[3]張龍江,宋光義,包顏明.分子影像學的研究和進展[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2,36(10):950-953.

[4]董鵬,王濱,孫業全,等.淺析分子影像學學科建設與影像醫學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6):117-118.

[5]申寶忠.無限潛能魅力彰顯――分子影像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4,(5):353-357.

[6]Perrone A. Molecular imaging technologies and translationalmedicine. J Nucl Med,2008,49(12):25N.

[7]申寶忠,王維.分子影像學2011年度進展報告[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1,(8):132-16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电影在线免费完整观看 | 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资源 |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 男女涩涩网站 |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 | 欧美性影院 | 久久男人资源站 | 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 真实国产网爆门事件在线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 综合精品在线 |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就去吻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另类 | 婷婷丁香久久 | 婷婷色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电影网 | 污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 | 香蕉影视| 男人天堂网站在线 |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 | 四虎www成人影院 | 亚洲福利一区福利三区 | 久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蜜桃 | 中文字幕一级毛片视频 | 在线免费观看色 | 午夜小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免费色视频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 | 欧美性色综合网 |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 久久er热视频在这里精品 | 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avtt亚洲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