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加強學生德育教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思想品德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
思想品德課是我國小學德育的主要課程,比較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上好了品德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以指導他們的行為。我們要要將品德教育融入生活,將生活實際與書本結合在一起,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學生,從正反兩面全面地展示現實生活、人情世故,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判斷力,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利用晨會、隊會開展德育教育
晨會、隊會多以班級為單位,形式生動活潑,針對性強,時間短,收效快,是小學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常見的途徑。有經驗的老師便會抓住這一途徑,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抓住教育的最佳時機,在最近、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最新的問題、形成學生良好的作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在學科之間滲透德育教育
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除思想品德課以外,其他學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不分學科,它貫穿于所有的學科當中。例如,語文教學,可以充分利用課文內容中豐富的思想品德因素對學生進行教育;數學教學中也可以利用其學科特點,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各學科教材中許多內容都可以用來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
四、在勞動和社會實踐中落實德育教育
勞動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自我服務勞動、手工勞動、社會公益勞動和值日生打掃衛生、簡單的家務勞動都能激發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培養勞動觀念、學習勞動技能、形成勞動習慣。
五、在豐富的主題活動中強化德育教育
教師在選擇和設計德育活動時,首先應考慮到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活動組織的既淺顯易懂,又富有教育意義,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如“我愛我的家鄉”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學生“了解家鄉風土人情、學習家鄉山歌諺語、走訪家鄉歷史遺址、探尋家鄉文化名人、采訪家鄉英雄人物、說說家鄉旅游景點和豐富特產、知曉家鄉近遠景規劃”,讓學生走進家鄉的本土文化,對家鄉的文化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并在探究過程中繼承、發揚、創新家鄉的本土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六、在良好的育人環境中滲透德育教育
環境能夠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優美的環境能夠凈化人,陶冶人的情操,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積極的影響。加強環境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渠道。優美、整齊的校園環境、健康的文化活動、和諧的師生關系、良好的校風,都是無聲的教育。學校良好的風氣和師生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也是一種強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中學生教育德育:發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校教育的核心工作不光是讓學生掌握全面深層的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中學生就是未來的主要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問題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前途和命運。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其心理生理發展仍然不成熟、可塑性強比較強,也就是說,如果有正能量指引、引導著他們,他們就會走在成才的道路的上,而一旦被社會負能量感染、或者是放任他們在社會中不聞不問,那么當他們在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時就很容易被社會的不良風氣所感染,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上。中學生德育教育問題勢在必行,而且十分緊迫,我們首先來分析中學生目前在德育方面的一些表現:
一、中學生現狀令人堪憂
1.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屢見不鮮
近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呈上升趨勢,例如某女生由于是留守兒童,從小沒有得到很好的監管,那么到了初中,感覺自己“翅膀硬了、能夠自立了”,經常出入網吧,隨后被社會不法分子盯上,自認為是遇上了社會上的“大好人”,殊不知已經做了社會不法分子釣魚的魚餌。與社會不法分子合謀拐騙了不少未成年少女去偏遠地區,在違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被捕之后,該女生仍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可見,德育教育的疏忽,是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
2.日常行為極不規范
在中學校園里我們經常會聽到學生胡侃,三五人成群結隊“結幫拉派”、社會上的“行話”、網絡上的俗語脫口而出,臟話臭話隨口流露,這其中也不乏女生。更有少部分學生有小偷小摸的行為,如在人多或經營店主不注意的情況下會偷拿正在出售的商品,他們本身并不是買不起這些商品才導致偷竊行為的發生,究其原因,在他們看來:反正沒人看見,不拿白不拿,別人也拿了,我不拿的話,豈不是吃虧了?這種歪曲思想的形成,正是因為沒有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造成上述現狀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社會風氣的影響,家庭對孩子的溺愛,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此問題在農村表現的更為明顯),學校對德育教育的不重視等。那么我們該如何進行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呢?下面來闡述我的幾點建議:
二、加強中學生德育教育我之見
1以班會為基礎,增進德育意識
班會課,我們是再熟悉不過的了。我們認為好的班會課應該是教師與學生智慧的結晶、師生或學生之間情感的交融、學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黃金時段。但我們發現有的人缺乏這種意識,班會課成了“自習課”,成了傳達布置工作課。我們可以把班會課變成學生們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形式可以是多樣式的,例如,學生們平時上課已經厭煩了說教式的課堂,那么在班會課上就可以采用多媒體的形式,用真人真事現實說法,通過觀看相關視頻影像,讓學生們各抒己見,這樣在無形中給學生灌輸德育意識。
2努力抓好后進生的轉變工作
后進生通常是指學習不好或無心學習的學生,而這二者之間,如果少了德育教育指引的環節,二者變成了惡性循環,及越是學習不好便越是無心學習,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家庭原因:如農村家庭中的留守兒童、缺乏家庭關愛,學習的主觀條件不足,又如家庭父母離異等造成的學生感到無人親近,無心上學;二是學校的原因,學生可能在不同的課堂多次受到教師的批評、同學們的嘲笑;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產生了失落心理;三是學生個人原因,學生自身就沒有大的志向,感到讀書沒什么前途,不想學習,結果就破罐破摔。為此,我們要注重對后進生的德育教育問題,要經常鼓勵后進生積極上進,努力抓好后進生的轉變工作。例如,他們做了好事,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要多親近和關心他們,與他們促膝談心,對他進行理想、前途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和促成他們對學習感興趣,充滿信心,迎頭趕上;要堅持建立學校和家長聯系制度,共同分析學生出現的問題及商討解決的辦法,抓住后進生的心理和特點,共同做好轉變工作。
一、中學生與德育
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主要建設者和接班人,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前途和命運。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其心理生理發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強的特點,他們在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時能否全面認識理性分析問題不僅是部分人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
眾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思想準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個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當代青少年面臨更多的機遇和史無前例的挑戰,只有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他人和社會,才能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學生現狀令人堪憂
青少年違法犯罪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近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呈上升趨勢,接二連三發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觸目驚心。某校學生由于學校考試中四門功課不及格,難以向家人交待,竟將父母和奶奶殺死,然后自殺。厭學隊伍日漸擴大。據對部分學生抽查,近20%學生不愛學習、不想學習,他們大部分抱有讀書沒用的想法,認為只要有錢便可暢行天下。他們整日無精打采或上課睡覺,周末整日泡在網吧,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置之不理,甚至有學生逃課曠課長達數周的現象。
總之,中學生表現出的種種現象令人堪憂,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思考,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整個社會都有責任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
三、如何進行德育教育
(一)重在實踐,體驗過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德育,把德育置于一個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們的做法是“重在實踐,體驗過程”。做到三個結合,即以人為本與依法治校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學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廣泛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進感情獲得友誼。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大家和諧共處,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從而形成良好的校風。
(二)創建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學習成績的優劣,除了個人主觀努力外,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幫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使班內形成濃厚的學習氣氛,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全體學生相互切磋,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鼓勵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互幫互學,除了課堂上相互切磋外,課余時間要提倡彼此為師,相互激勵。為了搞好學習上的合作,課堂上,還要根據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座位,把優等生、中等生與學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讓他們在學習上互相幫助;課下,根據自愿結合的原則,成立課余“學習互動小組”,相互質疑問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討。或在優等生和后進生之間開展“一幫一”活動,發揮優等生的傳、幫、帶作用,促進后進生在學習上的轉化。在班會上舉行學習經驗交流會等措施。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強化合作行為,促使學生普遍提高學習水平。良好的學風,促進整體學生成績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趕奔優異的好風氣。
(三)營造誠信教育氛圍,優化育人環境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環境對人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開展誠信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不同角度營造氛圍,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通過現實生活中生動的事例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爭論,引發學生產生內心震動。充分利用黑板報、教室標語作為宣傳陣地,著力營造誠信教育的氛圍,感染學生,使學生關注誠信教育。如組織學生出版“誠信專刊”,闡述誠信的含義,列舉誠信的事例,對涌現出來的誠信人物加以表揚。
(四)采用榜樣教育法
樹立榜樣,讓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學生,在樹立榜樣時,既要注重樹立優等生榜樣,又要特別注重樹立中等生、學困生的榜樣,發現他們的優點,并加以發揚他們的優點,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成為不同方面的榜樣,可以是勞動方面的,可以是助人為樂的,可以是守紀律的,可以是文藝的,可以是體育的,等等。總之,要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引導每個學生學習做人的道理,讓他們在互相學習中不斷提高完善自己。
(五)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教師從事的教育實踐是一種道德實踐。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內涵,教育這種以人為主體的教育實踐活動,是以對人性善惡的認同為邏輯前提的。盡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對人性善惡的緣起說法不同,但都堅持認為人在合理的教育環境中是可以棄惡從善的,教育是教人棄惡揚善的活動。教師的道德素質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品質,會全面地展現在他的專業活動中,全部顯示在學生的面前,成為影響學生和教育學生的現實力量。教師可以在一舉手、一投足之間就自然的、率真的表現自己的風范,不是靠說教和強制,而是在一種“潤物細無聲”,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發揮充分的作用,教師必須以身作則、模范言行、嚴于律己、作風正派,才能為人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