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水生態治理措施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摘要:河流水環境污染已經成為我國環境污染的一個主要來源,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影響人居環境的主要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河流水污染的現狀,隨后對河流水環境生態的治理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能為保護河流水環境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河流;水環境;治理措施
作者:許亞寧(遼寧省昌圖縣環保局112599)
引言
我國的水環境生態不容樂觀,尤其是我國的北方地區。我國的北方地區是指昆侖山—秦嶺—淮河一線以北,氣候為半濕潤型。北方地區的水資源比較缺乏,其水資源總量占全國的19.9%;人均水資源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不僅如此,該地區的水污染也較為嚴重,根據國家環境監察數據顯示,海河、遼河、松花江等水環境較差,水質不容樂觀。
1我國河流水環境生態現狀
我國的河流水環境可以概括為水匱乏和水污染并存。以我國的北方水環境為例,干流的水質通常優于支流,干流上游的水質優于下游的水質,經過城市時的水污染現象更加嚴重;經濟發達地區的水環境比經濟欠發達地區惡劣。河流的主要污染物為氨氮、揮發酚和有機物,其次為積淀物中的重金屬。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的利用率比較低,再加上北方地區的地表水流量比較低,因此,該地區的水質自凈能力較弱。由于水資源缺乏和水污染,許多地區用水主要依靠河流用水,這樣帶來的后果是加劇了水環境的破壞和河流的污染。
2我國河流水環境生態治理的措施
目前我國的河流水環境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干旱、洪澇災害和水污染。這三個問題中,問題最大的就是水污染。由于政府水利部門對水資源的利用缺乏長期的綜合考慮和開發,從而又進一步加劇了水環境的污染和水資源的短缺。為了應對河流的水環境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治理:
2.1完善相應法律法規體系
河流是水資源的主要來源,國家層面應該從法律的角度對河流水資源的保護出發,加大治理力度。目前,我國已經相繼出臺了一些水資源保護措施,比如水法、水土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實施細則、海洋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律的出臺和實施為我國水環境的生態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是,我們仍然有不少企業枉顧國家法律,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做出破壞水環境生態的行為,比如偷排污水,導致許多河流污染嚴重,河流的下游居民無法正常用水。環境保護部門和水利部門應該聯合執法,加大對中小企業不法排污的整頓和清理,及時淘汰落后的產品、設備和生產工藝,定期進行復查,防止死灰復燃,一經發生,應當堅決取締,對河流有重污染企業的新建、改建的相關項目進行嚴格審批,嚴格執行環境評價制度,在審批、評價、驗收等環節要把好關。
2.2加大宣傳,提高污水征收費用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我們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絕對不能以犧牲環境的代價來換取經濟的發展。必須從娃娃抓起,在全社會樹立起保護環境、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加大宣傳力度,倡導全社會保護水資源,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深入研究水資源條件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和要求,確定合理的產業布局和經濟結構,應該在保護水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根據各地區的河流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特點,確定發展方面和區域重點,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對于河流旁邊的重污染企業,要果斷關停或者整頓,直至達到國家的排放標準。為了更加有效地減少污水對河流的污染,根據條件加快建設河流城市污水處理廠。應該加大投資力度,對城市的廢水和排不管網進行同步建設,適當提高征收污水處理費,減輕財政負擔。
2.3提倡科技治理,提高科研開發和攻關能力
依托現代先進科技,加快減排技術推廣和開發,啟動一批國家級的重點項目,推進減排技術的研發,依靠合理的管理和先進的技術來獲取河流水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的高效率,高效益,低成本,和高水平,加速環保產業和產品的發展,提高水污染防治設施的產品標準化,大力開發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處理技術。
2.4排入河道的污染物要全面實施總量控制
污染物總量控制就是以區域水環境承載能力為依據,控制區域排污總量,使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區域水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往對污染物排放實行的是濃度控制,只要廢污水濃度達標就可以排放,不管排放總量,這樣其實不能從根本上遏制水污染增長趨勢。總量控制的實施可以彌補濃度控制所帶來的不足,首先總量控制可以有效防止污染源稀釋排放,從總體上將水體中的污染物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內,并且通過對水環境容量的分配,可以避免區域因新污染源而對水體造成污染。全面開展水資源保護規劃工作,逐步建立完整的科學的河流水資源規劃體系。
3結束語
水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我們不能讓河流成為排污場、垃圾場,有效地治理河流水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應該建立長效的河流保護和治理機制,徹底改善水環境質量,營造出美好的生態家園。
參考文獻:
[1]匡亮,高華民.淺析城市河流水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13).
[2]王婧.淺談城市河道水環境生態治理的措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7).
[3]陸平.淺談潮河河流生態恢復治理工程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與對策[J].科學中國人,2015(11).
關鍵詞:生態環境用水;計算方法
一、研究生態環境用水的目的和意義
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本。陸地水文過程與生態環境變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直接關系到區域水文狀況與水文環境的好壞,而區域水文情勢則對生態平衡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長期以來,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往往沒有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的水資源分配問題,致使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出現退化,表現出類似上述的各類自然生態問題。為根治這些生態環境問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務院制定并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隨著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開展,生態環境用水問題將越來越突出,研究我國生態環境用水,對于實現我國水資源區域間、部門間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續發展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生態環境用水的計算方法
計算時需考慮的幾個指標:①河流流量指標:一般情況下,河道內應保證60%的水質達標水量,流量減少會直接影響其生態功能。人類為維持生活、生產和生態的河道外用水,一般不應超過河流徑流量的40%;②湖泊的面積與水量:城市水體面積的比率直接關系到城市空氣的濕度和溫度,是城市生態的重要指標。采用河湖占城區面積比來反映城市水生態狀況;③濕地指標:濕地面積比率反映了濕地影響的大小。以濕地面積、濕地水體面積和濕地比率作為衡量濕地狀況的指標;④地下水指標:地下水位直接反映了地下水儲量,如果地下水位很低,不僅不能補給地表水,而且濕地和河流就很難蓄住水,地表植被也難以生長。抽取地下水后,地下水位應不低于保持原植被的水平,更不能造成地面沉降;⑤水質指標:水質狀況決定了水體發揮什么樣的功能和發揮功能的大小,污水危害生物的生存,降低水的生態功能。水體水質是反映水體好壞的定量體現;COD是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實現“總量控制”的重要指標;污水處理率反映了污水治理的程度,決定著進入水體污染物的總量。流域排污總量,應在河流徑流量的1/40以內,以達到自然稀釋,超標的一定要達標排放。
三、濕地生態環境用水
濕地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但關于濕地生態環境用水的核算,還沒有具體可行的方法。目前關于濕地生態環境用水量的核算,大多參照河流生態環境用水進行核算。如濕地基本生態環境用水量,可采用濕地的陸面和水域蒸發量代替。
四、回補超采區地下水生態環境用水量
在地下水超采區,用于保護與恢復地下水位所用水量即為回補超采地下水生態環境用水量。1993年世界銀行的水資源政策文件明確了地下水可再生性維持的標準,即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決不能超過地下水補給量,但缺乏有關生態環境用水量的確定標準,因此計算比較困難。
(1)全局出發,實現水資源的優化、合理配置:水資源優化、合理配置的主要目標就是協調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動態關系,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配置,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保證經濟社會、資源、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其實質就是提高水資源的配置效率和水的分配效率,在一個特定流域或區域內,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并舉,對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合理解決各部門和各行業(包括生態環境用水)之間的競爭用水問題。
(2)建立健全水權管理體制,加強生態環境用水的權屬管理:在過去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體制下,水資源使用成本近乎為零,擠占生態環境用水被看作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水資源任意開發利用,很難避免無序侵占和浪費。當水資源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時,其使用價值相應提高,這就更加劇了資源的無序侵占與過度利用。而這種無序侵占與過度利用所造成的外部不經濟更加明顯,如河道斷流、生態環境惡化等。
水權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明晰用水者的權益界定。特別是生態環境水權的確立及其水權主體的明確,則將有利于保障生態環境用水,從而保障公共利益。從國外經驗看,生態環境水權通常由政府機構監管或由專門成立的非政府公共機構享有。南水北調水資源的分配為調整界定初始水權、確立生態環境用水權提供了最好的契機。而這一水權,在初期可以暫時由流域機構等各級水權管理機構分級監管,待時機成熟后再轉入特定的公共機構。
此外,水權制度的引入,可以改變過去取水許可以一次性授權水量分級標準而不控制總量的弊端,真正實現由流域機構統一管理水權,并通過省(自治區、直轄市)際水權管理權限的劃分等法定程序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分級管理相應的水權,必要時省也可以通過市(地區)際水權管理權限的劃分等法定程序授權市(地區)分級管理各自的水權:從而,在總量上控制、限制和避免超量用水,真正保障生態環境水權名實相符。
(3)實施水資源分類分級優化配置管理:目前,在流域內的水資源管理體制下,水資源的管理方式較為粗放。首先,從水資源的特性上看,尚未將可更新的水資源(如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與難以更新的水資源(如更新時間達千年以上的深層地下水)加以區別對待,也未將可以導致地面沉降、含水層破壞的承壓水超采與一般潛水超采相區別。這實際上模糊了生態環境破壞成本,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在今后的水資源管理中,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深層地下水的開采以及承壓水超采的限制,一方面在取水(水權)許可中嚴加限制,另一方面可通過提高水資源費等手段提高取水成本。
其次,在流域水管理中還有必要建立鼓勵水資源優質優用,污水監管的管理模式。如,一般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后達到農業用水標準的,可以再利用;農業回歸水經過必要的處理后,還可以進一步用作濕地、河口沖淤等生態環境用水。而水資源優質優用的目的,則是通過對不同水質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可利用水量。其關鍵在于,污染的控制方式。一方面,需要通過清潔生產降低污染物總量,促進水資源保護,嚴格控制生態環境污染,提高水資源質量;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利用導污、治污、天然降解等治污手段,最大限度地合理提供生態環境用水。
此外,還應注意到,由于流域生態環境破壞積重難返,生態環境的恢復必定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因此,選取合適的治理恢復目標極其重要。從用水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分析,上游生態環境用水是最容易獲得和保障的;河流的排鹽、排沙及魚類泅游等功能的恢復、河口沖淤平衡的實現以及河口生態恢復則可能需要數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
五、結語
生態環境用水還是一個新近提出來的新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是開展生態環境建設的必然需要。但對于“生態環境用水”的內涵仍需進一步研究探討,這是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續利用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內容。目前,生態環境用水量分析和計算方法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今后需要加大其研究力度,提高生態環境用水量分析的合理性和計算的準確性,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維護生態平衡、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衷平,楊志峰,崔保山,等.白洋淀濕地生態環境需水量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05,(8).
[2]趙斌,董增川,徐德龍.區域水資源合理配置分質供水及模型[J]人民長江,2004,(2).
[3]胡永宏.綜合評價中指標相關性的處理方法[J]統計研究,2002,(3).
[4]趙翔,崔保山,楊志峰.白洋淀最低生態水位研究[J]生態學報,2005,(5).
關鍵詞:生態;修復技術;水環境保護;治理措施
治理水環境污染比較常見的方法是通過有效控制污染源的方法達到的,但是這種方法有很多的弊端,受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比較大并且制約作用很明顯。通常情況下是沒有辦法達到預期目的的,而且治理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很多時候還可能出現嚴重的反彈現象。很多研究和實踐的事實表明,水環境的污染問題就是明顯的生態環境問題,所以一定要利用生態學的手段和方法去處理這個問題,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環境污染的現狀。
一、生態修復技術原理
生態修復是水環境污染治理比較高的階段和層次,充分利用一些特有生物的特殊功能去吸收相關的污染物質,從而達到凈化水污染,恢復生態平衡的目的。生態修復技術能夠改善生態系統的結構,恢復受損的物種群體,使水生生態系統更加的完善,把原來失去的生態系統功能更加完善的進行修補,從而達到水生生態系統自我完善和修復的最終目的。
生態修復技術主要是使用生態學技術和手段,盡可能的去控制和調節水的流量和狀態,改善水污染的現實。重視相關結構的重建或者改造工作,比如說河岸邊坡的結構類型等,還要重視相關水域的生物多樣性,使水體擁有完善的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并且達到生態平衡。在上世紀80年代,作為一種投資小并且效益高的治理環境污染技術,生物修復技術開始流行起來,其主要是使用那些特殊的微生物在某些特別的情況下去消除那些污染環境的物質,這樣一來環境的污染問題一定能夠處理的妥當。
生態修復技術能夠很自然的實施下去,而且投資比較少,一般花費僅為化學法或者物理法修復一半左右。生態修復技術有很多優點,包括安全性、經濟性、實用性、系統性等,因此成為治理水污染最重要的技術手段和方法。生態修復技術充分把握和利用水生系統的自然規律,利用生態治水的理念,實現自然生態的修復和發展。
二、生態修復主要技術手段
(一)水生植物修復技術
有的水生植物能夠和水中的污染物在微環境下達到共生,還可以利用生態系統的競爭關系控制一方的繁衍,比如說在營養物質和水能的利用上,一些水生植物和浮游藻類就是競爭關系,這樣引進水生植物能夠有效的控制藻類的瘋狂生長。與此同時利用可以將水中營養物質吸附的能力,除去污染物質并且能夠加速有機物的分解。
水生植物修復技術最為常見的就是人工濕地技術。人工濕地技術是生態治理技術,最近幾年來發展迅速。在處理各類工業廢水的污染問題上效果顯著,尤其是在石油化工、重金屬冶煉等方面,在雨水的處理等方面也得到了較大推廣。利用這種方法能夠有效的改善水體的水質,充分利用理化生的共同作用來進行污水的凈化,是人工濕地的基本原理。利用濕地表面積大的功能除去水體中的懸浮物,從而達到過濾的目的,這種方法的顯著優點是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能夠有效的降解有機物。
但是這種技術還是有一些弊端,因為水生植物本身的成長速度比較慢,處理的效果只有長期的時候才能顯現出來,受客觀條件影響比較大;面對那些水質相當差的生存環境來說,有時候連水生植物都沒辦法生長,這樣也就成了另一種污染物,得不償失。
(二)土地處理技術
土地處理技術是一種存在時間比較長效果很好的水處理技術。利用的最基本材料就是土地,充分發揮植物和土壤的凈化作用,進而達到自我調控的目的,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水體的凈化。土地處理的類型包括很多種,比如快速和慢速滲濾、地表漫流等。根據具體的經驗表明,在去除有機物方面土地處理的效果比較好。
(三)生物膜法處理技術
生物膜法處理技術說的是利用天然材料巨大的表面積為載體,為微生物提供附著的空間,這樣就能夠更好的降解污染物。這種方法降解污染物的效率高,可以在短時間內高強度負荷的工作,所占用的有效空間比較小,作用周期短,可以有效的節約資金。除此之外,運行管理的成本可以更好降低,像那些治理污泥問題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而且受外界的影響也比較小。
(四)水生動物修復技術,
水生動物的食物種類比較多,像水里的藻類、有機物都可以當做水生動物的食物。在提升水體的透明度,減少水中懸浮物等方面作用顯著,水生動物可以把水中的食物鏈進行延長,這樣凈化效果就比較好,再配合比例合理、防止過度的繁殖,除去水體中過度的有機物,調控水生生態系統,增加系統的安定性,改善物質循環,這樣下來就一定能夠達到凈化水體的目標。
三、結束語
把環境生物學原理應用在生物修復上,利用微生物的生命周期活動,把水中的污染物進行有效的降解、消除,進而使水體凈化;利用生態工學進行生態修復,創造生物多樣化的生存環境,為生態修復打造良好的基礎,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達到水環境保護的最終目的,形成和諧統一的治理體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