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環保管理策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青海公路綠化與環保 公路建設
近年來,隨著青海公路建設市場的快速發展,公路建設中所涉及到的環保問題也日益受到重視。為了使公路綠化與環保問題在青藏高原真正得以解決,必須要從公路設計、建設、管理、養護全方面得到各部門的大力配合。
同時,隨著青海高等級公路的快速發展,許多經過綠化與環保的高速公路已成為青海獨特的公路景觀。所以這就要求在公路設計、建設中,既需要設計者根據青海公路各沿線特殊的地貌情況,全面考慮綠化與環保問題,又要嚴格控制建設者在建設中的環保施工。在管理與養護中加強公路沿線的綠化,使青海的公路景觀成為高原獨特的風景。
一、青海公路綠化與環保現狀
青海大部分地區可利用土地資源質量差、水資源貧乏、氣候惡劣、自然植被覆蓋度偏低,生態環境脆弱。其中平原、盆地面積不到l0%,約有48%的土地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m以上的高寒地區,且年平均溫度偏低,大部分地區在10℃以下,并有近一半地區年降雨量在200mm以下。因此,青海地區公路生態環境建設具有特殊性和艱巨性。
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高等級公路建設已成為青海基礎設施的投資熱點和重點,不可否認,高等級公路的快速發展,使路域經濟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收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這一地區資源、環境和人口之間的矛盾,生態環境問題凸現。
二、現階段公路建設中存在的環保問題
1.公路建設普遍存在邊坡以及借棄土石方地點處理不及時,甚至不進行事后恢復的問題。由于青海地區山地具有眾多誘發災害地貌作用的環境因素,塊體運動、泥石流等災害地貌過程普遍而頻繁,并且表現出群發,突發和長發的特點特殊的地理條件,裸露土壤會為降水匯流提供了特定邊界條件和動力來源,同時,也使邊坡土壤中含水量降低,土質松散,更易風化。隨后與之相伴的就是坡面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坍塌體滑坡阻塞河流、溝谷,淹沒道路,中斷交通,以公路沿線問題最突出。
2.由于征遷工作遺留問題及設計不太重視環保工程,沿線田地,民居臨近路基,會給青海地區帶來潛在的公路廊帶的健康隱患。青海地區高等級公路建設過程中,由于受傳統的經濟學影響,總是認為資源是一種自然存在,因沒有附加人的勞動而不具備價值。因此,為自然資源的存量從未被納入傳統的公路效益體系中,在研究公路經濟效益增長指標時,既不反映經濟效益增長所導致的生態破壞、環境惡化和資源浪費代價,也不反映自然資源存量下降及其缺乏的程度。
3.設計單位環境意識差,再加上設計任務重和一味追求經濟造價等原因,單一注重公路本身的功能作用。設計中高填方路堤和深挖方路塹方法被廣泛采用、施工地區的地質勘探不細致.排水系統設計不夠完善,造成潛在水土流失和由此引起的養護階段巨大經濟負擔。公路設計中教條理解技術規范,原則性強但靈活性不足,缺乏人性化考慮,造成了青海地區公路建設過程中高填深挖路段多,高路堤和高邊坡大量增加,并且還正在增加,同時也增加了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的機率。青海地區的行車效果,大量裸露的巖石和混凝土視覺效果非常差,也不利于吸收高原強烈的陽光和汽車尾氣,與高速公路快捷舒適的特點不相協調,還會影響高速公路的行車安全。
實際公路環保工作中存在兩種傾向:一是不夠重視,投入嚴重不足。其次是公路建成后,路域綠化有不切實際、栽種名貴外來樹種的現象,忽視了公路的特點和當地的生態特點。其實,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最好的公路植被就是當地的一些速生耐寒耐旱耐鹽堿的樹草種,如沙棘、白楊、紅柳、芨芨草等。樹種是沒有生態上的貴賤的,只有由于對生態要求的異同而形成的不同成活率。目前在整個西北地區,不論是噴播技術還是人工播種技術,在植物選擇上多采用壽命較短、固土能力有限的外來草坪草中,這樣一來,公路的生物防護就表現出了短期行為。而這些樹木草木在幾年后將出現退化、荒蕪,防護效果將明顯降低,給公路養護工作帶來困難。
三、在公路綠化與環保中采取的積極措施
公路建設必然影響環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設,其施工、營運其造成的環境問題會更加嚴重。在當前高等級公路大建設時期,由于過多地重視發展速度和數量,正常工程設計時間和施工期被大大壓縮以及施工階段對環境管理的忽視也是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來公路自建設開始的整個生命周期都將對環境產生一系列強烈的負面影響,而青海高等級公路建設起步雖然較晚,但發展速度卻很快,可技術和手段又較落后,加之受社會對整個公路環保認識和資金的限制,公路路域生態保護與公路工程同步設計和實施的設想還未實現,所留下的生態問題將會影響沿線區域的環境質量和持續發展,因此,在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如何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既是保護自然環境、公路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協調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今后環境科學的一項十分緊迫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青海公路綠化與環保公路建設
近年來,隨著青海公路建設市場的快速發展,公路建設中所涉及到的環保問題也日益受到重視。為了使公路綠化與環保問題在青藏高原真正得以解決,必須要從公路設計、建設、管理、養護全方面得到各部門的大力配合。
同時,隨著青海高等級公路的快速發展,許多經過綠化與環保的高速公路已成為青海獨特的公路景觀。所以這就要求在公路設計、建設中,既需要設計者根據青海公路各沿線特殊的地貌情況,全面考慮綠化與環保問題,又要嚴格控制建設者在建設中的環保施工。在管理與養護中加強公路沿線的綠化,使青海的公路景觀成為高原獨特的風景。
一、青海公路綠化與環保現狀
青海大部分地區可利用土地資源質量差、水資源貧乏、氣候惡劣、自然植被覆蓋度偏低,生態環境脆弱。其中平原、盆地面積不到l0%,約有48%的土地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m以上的高寒地區,且年平均溫度偏低,大部分地區在10℃以下,并有近一半地區年降雨量在200mm以下。因此,青海地區公路生態環境建設具有特殊性和艱巨性。
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高等級公路建設已成為青海基礎設施的投資熱點和重點,不可否認,高等級公路的快速發展,使路域經濟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收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這一地區資源、環境和人口之間的矛盾,生態環境問題凸現。
二、現階段公路建設中存在的環保問題
1.公路建設普遍存在邊坡以及借棄土石方地點處理不及時,甚至不進行事后恢復的問題。由于青海地區山地具有眾多誘發災害地貌作用的環境因素,塊體運動、泥石流等災害地貌過程普遍而頻繁,并且表現出群發,突發和長發的特點特殊的地理條件,土壤會為降水匯流提供了特定邊界條件和動力來源,同時,也使邊坡土壤中含水量降低,土質松散,更易風化。隨后與之相伴的就是坡面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坍塌體滑坡阻塞河流、溝谷,淹沒道路,中斷交通,以公路沿線問題最突出。
2.由于征遷工作遺留問題及設計不太重視環保工程,沿線田地,民居臨近路基,會給青海地區帶來潛在的公路廊帶的健康隱患。青海地區高等級公路建設過程中,由于受傳統的經濟學影響,總是認為資源是一種自然存在,因沒有附加人的勞動而不具備價值。因此,為自然資源的存量從未被納入傳統的公路效益體系中,在研究公路經濟效益增長指標時,既不反映經濟效益增長所導致的生態破壞、環境惡化和資源浪費代價,也不反映自然資源存量下降及其缺乏的程度。
3.設計單位環境意識差,再加上設計任務重和一味追求經濟造價等原因,單一注重公路本身的功能作用。設計中高填方路堤和深挖方路塹方法被廣泛采用、施工地區的地質勘探不細致.排水系統設計不夠完善,造成潛在水土流失和由此引起的養護階段巨大經濟負擔。公路設計中教條理解技術規范,原則性強但靈活性不足,缺乏人性化考慮,造成了青海地區公路建設過程中高填深挖路段多,高路堤和高邊坡大量增加,并且還正在增加,同時也增加了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的機率。青海地區的行車效果,大量的巖石和混凝土視覺效果非常差,也不利于吸收高原強烈的陽光和汽車尾氣,與高速公路快捷舒適的特點不相協調,還會影響高速公路的行車安全。
實際公路環保工作中存在兩種傾向:一是不夠重視,投入嚴重不足。其次是公路建成后,路域綠化有不切實際、栽種名貴外來樹種的現象,忽視了公路的特點和當地的生態特點。其實,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最好的公路植被就是當地的一些速生耐寒耐旱耐鹽堿的樹草種,如沙棘、白楊、紅柳、芨芨草等。樹種是沒有生態上的貴賤的,只有由于對生態要求的異同而形成的不同成活率。目前在整個西北地區,不論是噴播技術還是人工播種技術,在植物選擇上多采用壽命較短、固土能力有限的外來草坪草中,這樣一來,公路的生物防護就表現出了短期行為。而這些樹木草木在幾年后將出現退化、荒蕪,防護效果將明顯降低,給公路養護工作帶來困難。
三、在公路綠化與環保中采取的積極措施
公路建設必然影響環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設,其施工、營運其造成的環境問題會更加嚴重。在當前高等級公路大建設時期,由于過多地重視發展速度和數量,正常工程設計時間和施工期被大大壓縮以及施工階段對環境管理的忽視也是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來公路自建設開始的整個生命周期都將對環境產生一系列強烈的負面影響,而青海高等級公路建設起步雖然較晚,但發展速度卻很快,可技術和手段又較落后,加之受社會對整個公路環保認識和資金的限制,公路路域生態保護與公路工程同步設計和實施的設想還未實現,所留下的生態問題將會影響沿線區域的環境質量和持續發展,因此,在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如何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既是保護自然環境、公路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協調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今后環境科學的一項十分緊迫的重大課題。
1鹽化工基地企業概況及環境保護現狀
1.1鹽化工基地及入駐企業概況樟樹市鹽化工基地始建于2005年,是一家利用地下豐富的巖鹽資源,大力發展氯堿生產及精細化工的省級鹽產業特色工業園區。截至目前為止共引進化工企業23家,累計簽約資金120億元。現階段,基地投產(含試生產)的14家企業共擁有主產品16種、副產品6種,所需原材料共計27種、催化劑3種。經過十年的發展,基地已基本形成了以巖鹽礦山企業晶昊鹽化為龍頭的“原鹽—純堿”產業鏈。
1.2企業污染防治設施建設情況鹽化工基地內已建成企業都按照環評“三同時”要求配套建設了污染防治設施,在建的企業污染防治設施也正在施工當中,在企業申請試生產時便可投入運行。其他企業的污染防治設施若能保證管理維護到位及正常運轉,則基本上能夠做到達標排放。
1.3環境影響評價及“三同時”制度落實情況除鹽化工基地整體已通過省環保廳規劃環評審批之外,鹽化基地內23家企業共30余個項目均已在省、宜春市環保部門辦理了環評手續,并獲得了相關的環評批復。另外,已建成投產的14家企業所屬大多數項目已通過了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其余項目亦在積極調試設備,準備近期申請驗收。
1.4基地環保基礎設施配套情況鹽化工基地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土建早已完工,設備安裝已就緒,已開始進水試運行。該廠屬于全省第一批統籌統建的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采用的是加強型生化處理工藝。但因鹽化基地酸堿交雜、成份復雜、氯離子含量較高,在基地內化工企業廢水(特別高含鹽廢水)預處理不達標的情況下,極易因酸堿超標及毒性化學品作用造成停運或運轉失效,難以達到預期的處理效果。
1.5基地內企業環境管理情況目前,鹽化工基地內企業集群已初具規模,但形態五花八門、所涉行業眾多,其產品工藝同殊迥異、污染成因錯綜復雜、環境管理亦參差不齊,均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少數企業管理高層環保意識淡漠、只管掙錢不管環保,只想收益不論公益;部分“小散粗放”企業,投資實力欠佳、倉猝上馬,環保治污能力不強;個別無良企業與環境執法部門玩“貓捉老鼠”,存在一定的偷排偷放現象。
2建議
為嚴控風險、清潔生產、和諧人居,進一步做大做強鹽化基地,實現鹽化基地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針對存在環境風險和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2.1嚴把“三座”關口,控源浚流打造綠色生態園區一是嚴把項目“引進關”,提高招商引資質量。根據鹽化基地入駐企業現狀及上、下游產業發展方向,變“撿到籃子全是菜”為“定向招商”,堅持“寧缺毋濫、求大放小、宜聚莫散”的原則,多招填空補鏈項目,少進無關僅要企業;多招財雄體大項目,少進小散雜亂企業;多招工藝成熟項目,少進試驗孵化企業;多招清潔生產項目,少進高污高耗企業,確保引進企業“污染可治、風險可控、項目可行”。二是嚴把基地“規模關”,區域擴張適可而止。基地發展應適應當地的資源秉賦及環境承載能力,追求“規模適度、恰到好處”,而不能“貪大求全、無限擴張”。應在充分論證的前提下,合理劃定基地的發展規模,并據此配套建設污防基礎設施。同時自覺維護規劃的“權威性”,無重大變化不能擅自更改規劃初衷,以保證基地發展沿著預定的軌道穩步前行。三是嚴把污企“淘汰關”,拓寬出口嚴管重罰。完善入駐項目的退出機制,堅決做到列入限期淘汰的項目,一律按期關閉;環境違法行為累糾不改、屢抓屢犯的項目,一律停產整頓,直至關停;環境風險居高不下,多次釀生環境事故的項目,一律予以清退,確保基地內項目的“新陳代謝”迅捷通暢,實現基地“常建常新、綠色清潔、持續發展”的建設目標。
2.2設立“三道”防線,嚴防死守確保基地本質安全一是倡導“制防”,筑牢企業環境管理制度防線。積極推動基地企業環境管理制度體系建設,嚴格落實“排污口規范化設置、污染防治設施運行臺賬、環保執行情況總結報告、企業環境信息定期公開”等制度,做到環境事項“大小有人管、巨細有記錄、全程可追溯、群眾好監督”,從而推動企業的“陽光經營”及污防設施的“透明運作”,激發企業環境管理“內力”,從源頭杜絕污染事故的發生。二是突出“人防”,鞏固環境事故責任防線。巧借“兩高”重新修訂刑法中環境污染罪名司法解釋、降低環境定罪門檻的契機,重新構建基地企業的環境責任體系,明確企業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要求企業層層落實相關責任,明確到事、落實到人,并形成文字材料上報管委會及環保局,為相關人員套上環境責任追究的“緊箍咒”。一旦發生環境事故,依據企業上報內容,直接追究相關人員的經濟、行政及刑事責任。同時,加強環境應急體系建設,定期開展“安全、消防及環保”三位一體應急演練。三是依靠“技防”,構筑自動在線預警預報防線。一方面要求涉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化學品的企業在各危險工(地)段布設泄漏超標報警及自動連鎖裝置,一旦發生泄漏便可自動報警并切斷污染來源;另一方面加緊構建基地在線自動監控平臺,要求所有入駐企業必須安裝自動在線監控監測設備,早日實現污染源點的實時、全天候動態監管,讓超標、超總量排污及偷排偷放行為無處遁形,及時預警風險苗頭及事故隱患,做到“早發生、早處理、早安全”。
2.3堵塞“三個”漏洞,查遺補缺推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健全鹽化基地排水管理機制,“環環相扣”確保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借鑒發達地區先進經驗,由政府行文對鹽化基地內企業外排廢水濃度作出具體要求,并強制執行,確保含鹽廢水各項指標達到污水處理廠接管標準要求。另外,按照浙江上虞的“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模式,全面安裝自動在線監測、監控設施,建立健全鹽化基地排水管理機制,多頭管理、多級設防,杜絕超標排放現象,確保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發揮實效。二是完善基地排污管網,“適度超前”打造環保百年工程。一方面根據未來納污需求,加大主要管網口徑,同時要求企業在雨水管上安裝“三通閥門”,以便將含有大量跑冒滴漏化學品的初期雨水納入污水收集池中進行處理。另一方面繪制基地管網分布及走向圖,企業接入基地雨、污水管網應實行“明管化”設置并及時在圖上標注,且需按照“一企一閥一計量儀”的原則,安裝計量監測儀器,并在沿途地面窨井蓋上標明水流流向及企業名稱,以便各部門突擊檢查、現場監測,也有利于迅速分清事故責任,免得“相互推諉、死不認賬”。三是構建基地邊界截污管渠,“釜底抽薪”杜絕基地廢水四處溢流。要求基地按照“只設一個雨污總排口、雨水禁止直接排入附近溝渠”的原則,歸攏排污管網水流出口,徹底解決雨污水“多處開口、四下漫溢”的現象。同時,在邊界處建設截污管渠,及時收集基地內的“不明來水”,“物理隔離”避免產生污染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