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古代文化傳承的途徑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全面學習與了解古代文學的需要。程千帆先生指出,中國文學中方輿色彩,細析之有先天后天的差異,先天者,原乎自然地理;后天者,原乎人文地理。無論自然還是人文原因,中國文學充滿了地域色彩,這是其發展歷程中的重要特征。這一特征在研究中受到了重視,但教學中以時間為脈絡的分期與講授方式,造成學生對古代文學地域性特色了解的缺乏,必然引起學生對古代文學認識的片面性。要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選擇某一地域為窗口,在教學中滲透與引入其地域文化信息資源,幫助學生透視地域文化與文學的關系,從而彌補單一時間為軸來審視古代文學的發展之缺陷。因而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不能忽視地域文化資源的引入,這是中國古代文學自身特點提出的要求。
2.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依賴地域文化資源?,F今中國高校教學改革出現面向經濟、文化建設,面向地區發展服務的大趨勢,古代文學作為提升學生人文底蘊的重要學科,也需要加強實踐教學使傳統課程教學煥發新的活力,從而也使學生從書本知識的單一獲得轉向實踐考察理解與現實運用。這一實踐教學的開展就要以地方文化資源為依托,依靠地域文獻資源、地域文化生態資源、地域戲曲資源等開展實踐教學。同時,每一所高校,都會受到其所在地域的地方文化浸潤,校園文化、師生語言、衣食住行等都會帶上地方特色,這些為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展開實踐教學無形之中提供便利。
3.學生參與地方文化保護的現實需要。培養學生文化傳承和保護意識,加強和提升其人文底蘊,這也是古代文學教學目標之一。而在教學中最能引起其興趣同時又切實可行的途徑是以地方文化資源為對象,激發、培養其傳承和保護意識,以實際行動參與到文化保護事業中來,成為本地文化保護的青年主力軍。這將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對學生而言,發動學生在文化保護的目標驅動下自主地通過社會調查、實地考察、文獻考證等方式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對地方文化做積極、深入的了解,必將提升他們的地方文化底蘊。另一方面,對地方文化保護來說,高校生源與畢業生就業地的選擇都會帶有當地地方色彩,從而使得高校學子在校期間與畢業后都會成為地方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與見證者,那么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加強他們對地方文化的了解,參與地方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勢必對地方文化的建設發展、地方文化的宣傳具有不可忽視的促進和推廣作用。
二、地域文化滲入古代文學教學
地域文化以各種形式留存在今天的生活中,筆者認為適合引入教學的文化載體形式以傳世文獻、文化名勝古跡與地方戲曲三種為主。
1.傳世文獻資源的引入。許多高校都坐落于歷史文化古城,對古代文人而言或為居留之地、或為漫游之所、抑或貶謫之驛,往往留下了大量吟詠佳作。以湖南衡陽為例,許多唐宋文人都曾過往,如李白、杜甫、劉禹錫、柳宗元、宋之問、張說、儲光羲、齊己、坡、秦觀、辛棄疾等等,而留下吟詠之作的文人從漢代至清朝一直沒有中斷過,這些都是記錄衡陽歷史文化的珍貴傳世文獻。在教學中,將這些有關衡陽的地域文獻資源滲入課堂講解或作業中,來自衡陽和湖南的同學會對這些地域文獻懷有鄉土情結,更容易產生認同和求知欲。這類地域文獻是我們探尋古代文學中的地域文化之重要文獻。教學中,地域文獻資源的引入,可以從多方面探索進行:首先,文學中的地域文化之課堂分析。對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代表性地方風物,課堂講解分析時可著重分析,同時讓學生由此展開材料搜集與尋找,并形成對此作專門探討的小論文或文章。從而強化學生地域文化意識,也使他們由一般性知識點接受轉變為自己動手開展研究性學習,達到深刻理解和領會。例如筆者在課堂講授到王勃《滕王閣序》“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范仲淹“衡陽雁去無留意”等涉及“衡陽雁”的詩詞時,會引入學校所在地衡陽的雁城文化,激發他們對衡陽雁文化認知和了解的興趣,再布置相關作業讓他們通過文獻查找來完成。其次,地域文化的專題講授。學生們因為對本地文化有親切感和認同感,可以采取專題講座的方式講授有關本地文化的形成歷史、傳播與接受情況,如文人的貶謫與流寓帶給地方文化傳播的影響,歷代有哪些文人居住和來過,他們的作品對當地文化的傳播會產生什么作用。這些探討利用得更多的是地方文獻資料,因而在講解的時候,可以同時介紹哪些文獻中會保留有關本地的文化資料,是以哪些文獻載體為主,并結合今天傳承和保留下來的歷史文化進行比較分析,拉近時空距離,讓學生對以往僅僅存留于故紙堆的概念性知識有更深刻的親身感受。例如南岳衡山是許多文人都曾吟詠過的,那么我們可圍繞唐代文人對南岳衡山由自然景觀轉向人文景觀的文化形成中有何作用的議題來深入探討。再次,地域文化名人的學習社團。許多城市都有自己引以為傲的本地歷史文化名人,許多都成為當地的歷史文化名片,學生也成立一些社團和興趣小組專門學習和探討這些名人留下的相關著作。比如明末清初的偉大思想家王夫之是衡陽人,學生就成立了船山學社,進行學習調研活動,加強對本地文化的了解。
2.文化名勝古跡的探尋。名勝古跡與文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往往相映生輝,相得益彰。但凡有名勝古跡處則有文學產生,而文學的流傳又有助于名勝古跡之名聲流傳的久遠與廣博。有鑒于二者之親緣關系,開展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少不了對文化名勝古跡的探尋。
(1)地區名勝文化采風。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闡釋觸景生情對創作的重要性,文學學習也一樣要講求緣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讓學生通過地區名勝文化采風進入情境感受文學不失為有效途徑。許多城市融名山名水名城為一體,自然也有不少的名勝去處,這就成為所在高校進行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文化生態資源。現今許多學校文藝學科都組織學生進行文化采風來培養學生,這即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具體組織形式。筆者所在高校,每年都會組織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選擇地區名勝進行采風學習,對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實踐能力不失為有效嘗試。在對名勝古跡的采風活動中,可先要求學生熟悉歷代吟詠此名勝的佳作,讓他們在情境中感悟古人,同時也可讓他們創作相關擬作,在習作中感受古人如何描繪勝景。
(2)文化古跡的實踐考察。文化古跡是一個城市文明的標志和歷史的見證,也是地域文化靈魂的彰顯,同樣也是古代文學開展實踐教學不可忽視的。選擇高校當地的歷史文化古跡,作為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課堂,將存留在文本上的文學作品轉變成實物和古跡等看得見摸得著的載體形式呈現給學生,無疑加強了熏陶和感染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文化底蘊。以衡陽市為例,留存的文化古跡就有石鼓書院、杜甫墓、杜甫祠、禹王碑、南岳碑刻,借助對這些古跡的考察,同學們可以在情境中走入古人的生活,從而感悟文學的魅力,也體會古人詠物論史的具體情景。
3.地方戲曲資源的滲入。戲曲文學是元明清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表演作為基礎的特點讓戲曲文學的學習不能單獨停留在平面的劇本文學,而應該觸及和擴展到對戲曲舞臺藝術的了解。但古代戲曲藝術博大精深,因而引入地方戲曲資源成為了解戲曲舞臺藝術的捷徑。地方戲曲資源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親近感、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以及教師與藝人間的直觀互通性等,為高校教改創造了切實可行的有利條件,同時獨特的地方戲曲品牌資源是鄉情教育的典型材料,也是學生獨特審美視角教育的最佳方案。具體的引入方式可依當地的戲曲資源情況而定,方式之一,可以請本地優秀的戲曲演員來演繹經典戲曲作品選段,演繹的形式可以直接請入課堂演唱文本,也可以針對課堂講授需要,先錄制好相關唱段的視頻,在講授過程中逐步播放。這種演唱往往加入了當地戲曲的地方特色元素,而且時間長短、演唱內容等可根據課堂需要而定,一方面讓學生在學習作品的同時感受到家鄉氣息,另外也比網絡戲曲資源更能有針對性地配合教學。方式之二,成立興趣小組,搜集整理當地的戲曲資源,了解地方戲曲發展情況。如筆者曾指導學生以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形式對祁劇、衡州花鼓戲、衡陽湘劇和衡陽漁鼓等衡陽地方戲曲的傳承和發展現狀做調查研究。
三、古代文學教學實踐參與地方文化保護
地域文化滲入教學的同時,教學也可參與到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來。通過教學實踐培養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讓他們成為地方文化保護的中堅力量,可行的方式大致有:
1.開設地域文化課程增強本土意識。高校青年學生是當地建設的生力軍,也自然將成為地方文化的傳承者,那么在校期間培養其地方文化保護意識,必然對今后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開設地域文化課程,以課程為載體,增強學生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的意識不失為其中重要的途徑。如開設一些地方戲曲欣賞課程、地方民俗文化等選修課程,讓學生在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同時,也系統了解地方文化,培養文化自豪感和本土意識,在這一過程中也進行了地方文化的傳承工作。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會在日常生活中關注本土文化因素,在潛移默化中積極投身地方文化保護和宣傳,從而為本地文化宣傳增添新力量。
2.實踐教學參與保護。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在現實中必然需要以具體的文化實體或文獻文本為參照對象,那么我們在選擇這些參照對象的時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當地文化景點、本地古籍文獻為教學案例進行教學,則在將書本知識轉化到現實運用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對當地文化知識的了解,熟悉了地方文化保護,從而讓實踐教學活動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例如講到文人的貶謫與文學創作的關系,可以帶領學生去當地著名文化景點,讓學生考察這些景點有哪些文人在貶謫之時曾來此登臨賦詩題文,歷代主題有何變化,查找這些景點的歷代文獻記載,并要求以作業的方式來完成。學生在這些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加強了對本地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通過查找歷代文人的題詠,則既增強古代文獻知識又培養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讓學生自發地投身于本地文化的保護與宣傳的事業中來。
1.全面學習與了解古代文學的需要。程千帆先生指出,中國文學中方輿色彩,細析之有先天后天的差異,先天者,原乎自然地理;后天者,原乎人文地理。無論自然還是人文原因,中國文學充滿了地域色彩,這是其發展歷程中的重要特征。這一特征在研究中受到了重視,但教學中以時間為脈絡的分期與講授方式,造成學生對古代文學地域性特色了解的缺乏,必然引起學生對古代文學認識的片面性。要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選擇某一地域為窗口,在教學中滲透與引入其地域文化信息資源,幫助學生透視地域文化與文學的關系,從而彌補單一時間為軸來審視古代文學的發展之缺陷。因而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不能忽視地域文化資源的引入,這是中國古代文學自身特點提出的要求。
2.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依賴地域文化資源。現今中國高校教學改革出現面向經濟、文化建設,面向地區發展服務的大趨勢,古代文學作為提升學生人文底蘊的重要學科,也需要加強實踐教學使傳統課程教學煥發新的活力,從而也使學生從書本知識的單一獲得轉向實踐考察理解與現實運用。這一實踐教學的開展就要以地方文化資源為依托,依靠地域文獻資源、地域文化生態資源、地域戲曲資源等開展實踐教學。同時,每一所高校,都會受到其所在地域的地方文化浸潤,校園文化、師生語言、衣食住行等都會帶上地方特色,這些為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展開實踐教學無形之中提供便利。
3.學生參與地方文化保護的現實需要。培養學生文化傳承和保護意識,加強和提升其人文底蘊,這也是古代文學教學目標之一。而在教學中最能引起其興趣同時又切實可行的途徑是以地方文化資源為對象,激發、培養其傳承和保護意識,以實際行動參與到文化保護事業中來,成為本地文化保護的青年主力軍。這將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對學生而言,發動學生在文化保護的目標驅動下自主地通過社會調查、實地考察、文獻考證等方式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對地方文化做積極、深入的了解,必將提升他們的地方文化底蘊。另一方面,對地方文化保護來說,高校生源與畢業生就業地的選擇都會帶有當地地方色彩,從而使得高校學子在校期間與畢業后都會成為地方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與見證者,那么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加強他們對地方文化的了解,參與地方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勢必對地方文化的建設發展、地方文化的宣傳具有不可忽視的促進和推廣作用。
二、地域文化滲入古代文學教學
地域文化以各種形式留存在今天的生活中,筆者認為適合引入教學的文化載體形式以傳世文獻、文化名勝古跡與地方戲曲三種為主。
1.傳世文獻資源的引入。許多高校都坐落于歷史文化古城,對古代文人而言或為居留之地、或為漫游之所、抑或貶謫之驛,往往留下了大量吟詠佳作。以湖南衡陽為例,許多唐宋文人都曾過往,如李白、杜甫、劉禹錫、柳宗元、宋之問、張說、儲光羲、齊己、坡、秦觀、辛棄疾等等,而留下吟詠之作的文人從漢代至清朝一直沒有中斷過,這些都是記錄衡陽歷史文化的珍貴傳世文獻。在教學中,將這些有關衡陽的地域文獻資源滲入課堂講解或作業中,來自衡陽和湖南的同學會對這些地域文獻懷有鄉土情結,更容易產生認同和求知欲。這類地域文獻是我們探尋古代文學中的地域文化之重要文獻。教學中,地域文獻資源的引入,可以從多方面探索進行:首先,文學中的地域文化之課堂分析。對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代表性地方風物,課堂講解分析時可著重分析,同時讓學生由此展開材料搜集與尋找,并形成對此作專門探討的小論文或文章。從而強化學生地域文化意識,也使他們由一般性知識點接受轉變為自己動手開展研究性學習,達到深刻理解和領會。例如筆者在課堂講授到王勃《滕王閣序》“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范仲淹“衡陽雁去無留意”等涉及“衡陽雁”的詩詞時,會引入學校所在地衡陽的雁城文化,激發他們對衡陽雁文化認知和了解的興趣,再布置相關作業讓他們通過文獻查找來完成。其次,地域文化的專題講授。學生們因為對本地文化有親切感和認同感,可以采取專題講座的方式講授有關本地文化的形成歷史、傳播與接受情況,如文人的貶謫與流寓帶給地方文化傳播的影響,歷代有哪些文人居住和來過,他們的作品對當地文化的傳播會產生什么作用。這些探討利用得更多的是地方文獻資料,因而在講解的時候,可以同時介紹哪些文獻中會保留有關本地的文化資料,是以哪些文獻載體為主,并結合今天傳承和保留下來的歷史文化進行比較分析,拉近時空距離,讓學生對以往僅僅存留于故紙堆的概念性知識有更深刻的親身感受。例如南岳衡山是許多文人都曾吟詠過的,那么我們可圍繞唐代文人對南岳衡山由自然景觀轉向人文景觀的文化形成中有何作用的議題來深入探討。再次,地域文化名人的學習社團。許多城市都有自己引以為傲的本地歷史文化名人,許多都成為當地的歷史文化名片,學生也成立一些社團和興趣小組專門學習和探討這些名人留下的相關著作。比如明末清初的偉大思想家王夫之是衡陽人,學生就成立了船山學社,進行學習調研活動,加強對本地文化的了解。
2.文化名勝古跡的探尋。名勝古跡與文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往往相映生輝,相得益彰。但凡有名勝古跡處則有文學產生,而文學的流傳又有助于名勝古跡之名聲流傳的久遠與廣博。有鑒于二者之親緣關系,開展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少不了對文化名勝古跡的探尋。(1)地區名勝文化采風。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闡釋觸景生情對創作的重要性,文學學習也一樣要講求緣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讓學生通過地區名勝文化采風進入情境感受文學不失為有效途徑。許多城市融名山名水名城為一體,自然也有不少的名勝去處,這就成為所在高校進行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文化生態資源?,F今許多學校文藝學科都組織學生進行文化采風來培養學生,這即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具體組織形式。筆者所在高校,每年都會組織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選擇地區名勝進行采風學習,對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實踐能力不失為有效嘗試。在對名勝古跡的采風活動中,可先要求學生熟悉歷代吟詠此名勝的佳作,讓他們在情境中感悟古人,同時也可讓他們創作相關擬作,在習作中感受古人如何描繪勝景。(2)文化古跡的實踐考察。文化古跡是一個城市文明的標志和歷史的見證,也是地域文化靈魂的彰顯,同樣也是古代文學開展實踐教學不可忽視的。選擇高校當地的歷史文化古跡,作為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課堂,將存留在文本上的文學作品轉變成實物和古跡等看得見摸得著的載體形式呈現給學生,無疑加強了熏陶和感染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文化底蘊。以衡陽市為例,留存的文化古跡就有石鼓書院、杜甫墓、杜甫祠、禹王碑、南岳碑刻,借助對這些古跡的考察,同學們可以在情境中走入古人的生活,從而感悟文學的魅力,也體會古人詠物論史的具體情景。#p#分頁標題#e#
3.地方戲曲資源的滲入。戲曲文學是元明清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表演作為基礎的特點讓戲曲文學的學習不能單獨停留在平面的劇本文學,而應該觸及和擴展到對戲曲舞臺藝術的了解。但古代戲曲藝術博大精深,因而引入地方戲曲資源成為了解戲曲舞臺藝術的捷徑。地方戲曲資源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親近感、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以及教師與藝人間的直觀互通性等,為高校教改創造了切實可行的有利條件,同時獨特的地方戲曲品牌資源是鄉情教育的典型材料,也是學生獨特審美視角教育的最佳方案。具體的引入方式可依當地的戲曲資源情況而定,方式之一,可以請本地優秀的戲曲演員來演繹經典戲曲作品選段,演繹的形式可以直接請入課堂演唱文本,也可以針對課堂講授需要,先錄制好相關唱段的視頻,在講授過程中逐步播放。這種演唱往往加入了當地戲曲的地方特色元素,而且時間長短、演唱內容等可根據課堂需要而定,一方面讓學生在學習作品的同時感受到家鄉氣息,另外也比網絡戲曲資源更能有針對性地配合教學。方式之二,成立興趣小組,搜集整理當地的戲曲資源,了解地方戲曲發展情況。如筆者曾指導學生以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形式對祁劇、衡州花鼓戲、衡陽湘劇和衡陽漁鼓等衡陽地方戲曲的傳承和發展現狀做調查研究。
三、古代文學教學實踐參與地方文化保護
地域文化滲入教學的同時,教學也可參與到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來。通過教學實踐培養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讓他們成為地方文化保護的中堅力量,可行的方式大致有:
1.開設地域文化課程增強本土意識。高校青年學生是當地建設的生力軍,也自然將成為地方文化的傳承者,那么在校期間培養其地方文化保護意識,必然對今后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開設地域文化課程,以課程為載體,增強學生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的意識不失為其中重要的途徑。如開設一些地方戲曲欣賞課程、地方民俗文化等選修課程,讓學生在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同時,也系統了解地方文化,培養文化自豪感和本土意識,在這一過程中也進行了地方文化的傳承工作。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會在日常生活中關注本土文化因素,在潛移默化中積極投身地方文化保護和宣傳,從而為本地文化宣傳增添新力量。
2.實踐教學參與保護。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在現實中必然需要以具體的文化實體或文獻文本為參照對象,那么我們在選擇這些參照對象的時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當地文化景點、本地古籍文獻為教學案例進行教學,則在將書本知識轉化到現實運用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對當地文化知識的了解,熟悉了地方文化保護,從而讓實踐教學活動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例如講到文人的貶謫與文學創作的關系,可以帶領學生去當地著名文化景點,讓學生考察這些景點有哪些文人在貶謫之時曾來此登臨賦詩題文,歷代主題有何變化,查找這些景點的歷代文獻記載,并要求以作業的方式來完成。學生在這些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加強了對本地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通過查找歷代文人的題詠,則既增強古代文獻知識又培養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讓學生自發地投身于本地文化的保護與宣傳的事業中來。
3.學生研究性學習項目的參與。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高校教育必須大力培養創新人才,使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為目的的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是高校改革教育教學的一個重點。它需要學生立足所學,從實際背景和問題出發,轉變學習方式,崇尚創造,從而在學習中獲得個性解放,提升自身能力。具體到古代文學的學習,則需探究地進行,這既包括對古代文學本身的探索學習,也包括運用古代文學知識去探究社會生活。那么地域文化則可成為學生運用古代文學知識來分析社會生活的重要對象。筆者在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課題選題時,以當地地域文化為對象展開研究,如探討古人吟詠當地的文學作品在旅游開發中的作用,討論當地街道、道路命名中體現的文學作品之應用,分析當地樓盤命名及宣傳中古代文學作品之顯現等等,這些研究性學習項目以當地地域文化為研究對象,運用古代文學知識對此進行探討,從而達到運用古代文學知識去探究社會生活的目的,也提升了學生對古代文學的綜合理解和運用能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地域文化作為學生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分析對象,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為學生所關注,并展開分析探討,這無疑是對地方文化重要的傳承性保護。
【關鍵詞】古代漢語教學;傳統文化;傳承
古代漢語作為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歷史學、中文秘書學、教育學、哲學等許多文科專業都需開設的一門重要的社會科學課程,它在承擔起培養學生古書閱讀能力的同時,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我們的教學自然應當充分發揮其學科優勢,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方法,肩負起育人的職責。
一、古代漢語教學的傳統文化傳承作用
(1)促進華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漢語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具有非同尋常的社會作用,一方面在現代社會,從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漸減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離我們又比較遙遠,古代文獻資料又是用文言寫成的,這種語言對現代人來說已日漸陌生,這更增加了文化傳承的難度。古代漢語是學習、傳承傳統文化遺產的基礎所在,要使文明延續,沒有捷徑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漢語文言這把開門的“鑰匙”,才能讓我們領略無限風光,在閱讀、思考、傳承和創新中繼承文明,使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2)構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園。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下來的文化。傳統文化是針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遺產,是迄今為至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史上偉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因此傳承文化時,對那些締造過我們民族精神,價值趨向的核心思想必須繼承下來,它是我們精神的家園。(3)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學生作為一名合格社會公民,主要應解決做“人”的問題。古代漢語教學,要在著眼字、詞、句教學的同時,更注重領會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人文情懷,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體味中華文化的精神魂魄。時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滲透到許多領域,傳統文化正在經受著不同程度的沖擊。為了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文明的成果,我們寄希望于有識之士的倡導,寄希望于普通民眾的熱愛,更寄希望于對古代漢語教學的更上層樓,因為它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有著其他專業無可比擬的優勢。(4)發揮傳承文化的載體作用。古代漢語課要發揮文化載體的作用,擔負起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職責,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己任,因為這關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學習古代漢語,有助于掌握古代優秀文化遺產,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養,堅定民族自信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傾注了無數先哲心血的這筆財富是由文言文這種語言形式寫成的,要了解這些文化,必須具備閱讀經典作品的能力。(5)發揮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的鑒別作用。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深邃厚重。漫長的歲月里,祖先為我們留下了璀璨奪目的文化典籍,這些遺產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天文、地理、醫藥、衛生、服飾、禮儀、典章制度等諸多領域,它們都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而這一切都是以古漢語文言的形式保存下來的。因此,我們要學習、繼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為今天服務,就必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這就必須熟悉古漢語的語詞、語言、語法構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功能的措施
通過古代漢語教學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具體措施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傳統的古漢語教學中,教師將這門課僅僅視作學習其他課程打通語法、掃除文字障礙的工具。新時期的教學改革首先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正確引導。要求學生多記誦名詩名文,從而加大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的力度。還可以適時地結合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觀念。其次,選取好的教學內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睂嶋H上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崇高道德標準就存在于我們的古漢語教學內容中,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教學需要進行選擇。再次,改革教學方法。古代漢語教師不能一成不變地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應及時地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精心組織古漢語教學,注重弘揚民族精神。比如,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文化解讀的教學模式、生動活潑的圖片等再現古文字、歷史、詩詞畫面,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準確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識的積極意義,從而受到美的熏陶。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