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地理課中的地圖教學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讀圖能力地圖是地理課堂中的一種有效的教學道具,讀圖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地理學習的一種能力,教師對地理知識的語言描述是不可能代替地圖教學的作用的。作為一線的地理教師一般來說都會通過地圖進行地理教學,然而部分教師在地圖教學中方式較為簡單,采取放羊式的讓學生識記的手段。這樣一來,地圖教學在地理課堂上的功用就難以顯現,學生對識圖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學生不知道如何運用地圖,教師要結合教學的重點難點與讀圖的基本常識結合起來,這樣學生讀圖才會有針對性,讀圖能力才會有所提升。
一、掌握基本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的讀圖習慣
地圖是空間地理信息的一種形象展示,在地圖中有很多的“地圖語言”,這些地圖語言是讀圖的第一步,只有認識了這些語言我們才能讀懂地圖。比如在地圖中,方向、比例尺、圖例、標注以及經緯網等基本的地圖語言使我們必須要牢牢掌握的,教師在地圖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打好基本功。除了這些基本的地圖語言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掌握一些示意圖的基本知識。比如,氣溫、降水量等的柱狀圖、直線圖、曲線圖,地形的剖面圖以及一些地理空間的分布圖,等等。這些在地理課教學中也是比較常見的,這些示意圖的語言也是十分豐富的。
在讓學生掌握讀圖的基本語言的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讀圖方法,讓他們在拿到一幅地圖或者一張示意圖的時候,知道從哪里入手,這樣就避免了讀圖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讀圖一般來說要按照地圖的內容來進行,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讀圖技巧,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圖過程中注意規律的總結,什么樣的地圖應該重點注意什么。比如,我們在看一張地形或者是降水量的分布圖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注意地形和降水量的空間分布,不同的地理空間里會呈現出不同的情況。在看世界人口分布增長的示意圖的時候,我們就要既要注意人口在空間上的不同,也要注意人口在時間上的變化。
二、引導學生進行動手繪圖,提高學生的繪圖能力
地理學習更多是依靠空間形象思維,讀圖也是空間形象思維的一種延伸,但是僅僅通過讀圖,學生并不一定能夠將知識牢記。讀圖的目的不是簡單的會識圖,而是讓學生在腦海里能夠留下一個空間印象,等到用到相關知識的時候,能夠從腦海里隨意的調取。因此在讀圖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動手繪圖,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繪圖能力,另一方面能夠檢驗學生看圖的效果和強化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記憶。教師可以讓學生繪畫簡易地圖,或者教師將事先繪制好的簡易的地圖,讓學生進行空白填空;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地理填充圖冊進行練習。
學生在進行動手繪制簡易地圖的時候,教師要進行正確的引導,要讓學生知道繪制地圖并不是把地圖繪制的惟妙惟肖,十分逼真,而是用筆勾勒出基本的輪廓,并能夠知道一些重要地理信息的方位即可。在初中地理課中,我們學習的空間分布圖是比較多的,比如各大洲、大洋、國家、地區以及山脈河流等。學生只要能夠繪制出他們的方位,大體的輪廓,山脈河流的走向以及所處的經緯度就達到目的了。比如,在學習湘教版《中國的河流》繪制黃河的地圖輪廓時,學生必須要明確黃河的“幾”字形走向,并且要注明黃河的發源地,經過的省份,經過的平原、高原,經過的重點城市以及從哪里入海等信息。
三、挖掘地圖中的深層信息,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在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時候,僅僅滿足于對地圖信息的辨認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求學生能夠對這些基本的信息進行整合,進行思考,這樣學生才能從地圖中獲得更為有價值的信息。在考試的時候,題目的設定除了一些基本的知識外,有一部分體現能力的題目,也都是通過挖掘地圖的信息而設定的,因此在平時讀圖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挖掘深層次的內容。比如,在學習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氣候》這一章節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結合課本介紹和地圖冊了解我國的氣候特征是什么以及我國降水的基本規律是什么。這些都是基本的知識,學生通過自學或者相互交流很容易得出答案,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去探究形成這種氣候和降水規律的原因。這種探究原因的題目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地圖冊中地球五帶的分布圖,中國的地形特點等來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
在讀圖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在地理課中,一些表面的地理現象都是有一定的地理原因的,而這種原因需要學生深挖地理信息進行得出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聯想能力對于學生學習地理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在讀圖時要注意知識之間的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只有這樣才能將知識相會融合,從而正確認識地理現象。
總之,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題中之義,也是提高學生地理分析能力以及空間感性認識能力的必要手段。學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技巧,才能夠進行地理知識的融會貫通,地理概念才會不再抽象,學生掌握的知識也就會更加牢固。教師要將讀圖教學貫穿于教學之中,在地理知識學習中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在讀圖能力的提高中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
參考文獻:
1 結合鄉土事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布魯納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鄉土事物便具有這個優勢,鄉土事物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更加具體、更加生動、也更加熟悉,因此通過鄉土地理事物教學能有效地抓住學生的心理,增強學生地理感性知識,鞏固、擴大和加深課堂所獲得的地理基礎知識,而且更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如在“海陸變遷”一節中。在講到海陸是如何變遷時。筆者就以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作為事例進行教學,這些海底古森林遺跡就在離我們學校不到500米的深滬灣海灘上,同學們都見過,倍感親切。這樣經常地把鄉土地理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深深感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
2 用鄉土地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學生掌握好讀圖識圖的能力對他們將來能否自主學習地理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地圖也是中考的重要門檻,近年來泉州中考地理科試卷中各種類型地圖總數均達到20張以上。因此提高學生讀圖識圖能力的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最熟悉的鄉土地圖做為研究對象,讓學生掌握方法,并加以推廣,對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平時筆者要求學生觀看《泉州天氣預報》、《泉州新聞》等節目,加上學生平時也有的走親訪友、耳濡目染,他們對泉州的縣市已經有一定了解。這樣到了教《泉州政區圖》這課時,復印一些空白的泉州地圖讓學生填充,老師只需調動學生的地理聯想力,把他所知道的事物應用到我們所學知識點上,學生很快地就能填好。
3 利用鄉土材料,喚起愛國、愛家鄉的熱情
鄉土地理材料,既為學生所熟知,又為學生所喜愛,用來做事實例證時,往往比普通的文本材料更有效。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運用學生自己身邊生動實在的地理事實材料,和對家鄉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提供一些有趣的家鄉材料,讓學生深思細想??梢詥酒饘W生對家鄉的熱愛,鼓舞學生樹立建設美好家鄉的豪情壯志。如介紹泉州“充滿活力的僑鄉經濟”,說到泉州經濟迅猛發展,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教師可以補充一些具體數據或事例,如:泉州市現轄7個縣(市)均跨入福建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縣(市)行列。晉江、南安、惠安、石獅和安溪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等。尤其是介紹到晉江連續幾年排在全國“百強縣”前列時,學生異常激動,以家鄉為榮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再比如,學生對家鄉改革開放前、后的各種變化都抱一種強烈的認知欲望,教師可以利用這點,用事實對學生進行鄉情的教育。引導學生向父母等老一輩了解幾十年前的飲食服裝、居住環境、家用電器以及交通工具狀況,對比現在的生活。通過這種活動,他們感受到了自己家鄉的巨變,激發熱愛家鄉、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情感,把鄉情教育寓于國情教育之中。
4 結合鄉土實踐,培養學生實踐探究能力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內容豐富,與鄉土地理教學有關的實踐內容就有野外觀察、社會調查和鄉土地理考察。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引導學生去完成《泉州地理》教材中設計的社會調查和野外考察等實踐內容,指導學生觀察本地的土地、植被、環境、工農業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并形成照片、調查報告、鄉土地理小論文等實踐成果,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
通過鄉土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周邊環境,主動與客觀世界對話,讓學生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能逐漸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分析事物的習慣和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
5 結合鄉土事實,感觸人地關系
結合人地關系理論,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特征,而且要使學生認識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形成全球意識和環境價值觀念,提高適應、保護和改造環境的自覺性和能力。學生理解人地關系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知道周圍所存在或事或物。如在介紹泉州的自然資源時,向學生介紹泉州曾經是水鄉地區,湖泊河流較多,改革開放前河里魚蝦成群,河水清澈見底。但近十年來,由于人類在生活、生產中的不合理利用,從工廠排放的大量廢水,農民施放的農藥隨雨水流到河涌里,導致河里魚蝦幾近絕跡,水質變濁,居民飲用的水源受到嚴重的污染,人們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威脅。并且隨著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大量的湖泊被填埋,換成了民宅或工廠。在個別鄉鎮,更是出現了水荒。我校所在村莊安裝自來水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村里漂染廠造成的水污染太嚴重,導致井水無法飲用。這些都是人地關系不協調發展的后果。通過鄉土事實教育,學生驚訝不已,發現原來自己的生活的環境已經遭到如此嚴重破壞,環保意識自然而生,此時教師加以引導,便能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價值觀。
6 結語
初中鄉土地理教學是可嘗試的。正確認識中學鄉土地理教學的意義,靈活運用鄉土材料來進行教學,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地理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和手段。而進行鄉土地理教學的好壞,關鍵還在于教師的引導。因此,教師也須不斷去搜索各方面的鄉土地理資料,經常研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以便及時獲得鄉土地理教學的最新資料,從而應用到教學中。
參考文獻:
[1]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地理[M].第9版.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地理 地圖教學
地圖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知識的基礎,也是地理教學的主要工具。教學中經常運用地圖,可以加強地理課的直觀性、形象性與趣味性,對于提高地理課的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鞏固記憶、培養能力等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地圖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教會學生閱讀地圖
七年級學生還很小,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較差。教師應該了解學生,耐心細致、有步驟地都會學生閱讀地圖。
首先,看圖的標題。地圖標題注明了地圖的屬性,這是閱讀地圖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方法,圖片大量增加,分散到各章節中,所以首先要指導學生找準地圖,了解不同地圖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地圖。其次,看地圖圖例,地圖注釋。這是指導學生看懂地圖的基礎,許多學生填注地圖時,不是尋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圖例,而是強記填注內容在圖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學生記憶的難度,又常常出現將海洋名稱填注在陸地上,把國界線當成了河流等張冠李戴的笑話。最后,看地圖內容。教師要緊扣地圖主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地圖標題、圖例進行思考,從地圖上獲取地理信息。
例如我在講東南亞一節時,引導學生看《中南半島河流與城市的分布》圖時,首先告訴學生這是一張地形圖,通過學習我們要了解掌握的是中南半島地形的分布特點以及對河流、城市分布的影響,并提出問題。然后指導學生先看分層設色地形圖圖例,了解不同的顏色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說出中南半島各地區的不同海拔高度及范圍,并回答我提出問題。學生們非常熱情地討論,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很順利地總結得出北高南低的地勢導致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并根據河流上、下游的相對高度推斷出上游水湍急,水力資源豐富;下游河谷展寬,泥沙沉積形成沖積平原。
二、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冊和地理掛圖進行教學
由于地理研究對象的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的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和地理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方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地理課以前,學生對地圖有一些認識和了解,對地圖很好奇,如不加以引導很快就消失了。老師要引導他們,促使他們喜愛地圖。對地圖產生興趣。為此,老師應適時提出一些能激發同學閱讀地圖興趣的問題,如在緒言課上讓同學看地圖冊找出:亞洲在東西半球中的哪個半球,中國在亞洲的哪一部分,甘肅省在中國的什么位置。有時結合時事提出問題。在講地圖時我注意先讓同學們利用已有的讀圖知識討論如何看地圖,同學們發言很積極,各抒己見。在同學們發言的基礎上指出其不足,注意讓其區分地圖和一般的圖畫有何不同,適時提出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三個基本要素的問題。并逐一認真講解,打好基礎。然后要求同學們運用所學的知識,回答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如:同學們從蘭州乘火車去北京旅游可以走哪些路線,經過哪些省,大概有多遠;去桂林旅游向什么方向走,沿途經過哪些大山和大河。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對地圖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鞏固了地圖三要素的知識。此外,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郊游,觀察山川地貌取得感性認識,促使學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圖描述聯系起來。使同學們感到地圖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很有用的,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學習地理知識的得力助手。把地理知識和地圖結合起來,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興趣的源泉在于知識的運用,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功感。沒有成功感的興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學知識成功的運用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興趣十足。
三、認真設計地理略圖,提高地理教學效果
在地理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設計地理略圖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點,又能培養學生直接學會畫地圖的基本技能。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邊講邊畫,學生邊聽邊記,學生的注意力隨著老師的筆觸和語言自然轉移,做到了視聽結合,頭腦并用,思維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記憶,并且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