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技術創新發展模式范文

技術創新發展模式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技術創新發展模式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技術創新發展模式

第1篇

關鍵詞:科技服務業 技術創新模式 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42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c)-0198-04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Solving the issue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 and creating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accelera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This paper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as well as proposed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deas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difficulties and main issue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 in Yunnan Province.

Key Words: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Technical innovation model;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2014年10月,國務院了《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科技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作用強等特點?!笨萍挤諛I快速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1-2]。

我國科技服務業仍處于發展初期,存在著市場主體發育不健全、服務機構專業化程度不高等問題[3]。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的客觀要求,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關鍵一環[4]。

以云南省科技服務業為例,分析當前科技服務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對技術創新模式進行了探討和分析,提出了技術創新發展思路。

1 科技服務業現狀-以云南省為例

1.1 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云南省有科技服務業1 600家,在新材料、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節能環保、信息技術、新能源等領域建立了產業技術服務體系(如圖1所示),充分發揮科技服務業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2 規模化發展速度加快

云南省科技服務業從業人員532.1萬人,累計實現增加值3 679.78億元,占全省GDP的42.1%,上繳稅金445.4億元,呈現出良好地發展態勢,涌現了一批產品科技含量較高、具備較強產業競爭力的科技服務業,規?;l展速度加快。

1.3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1.3.1 人才隊伍壯大

云南省科技服務業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吸引和造就了一批技術服務人才,全省科技服務業從業人數9.6萬人,從事科技服務活動的人數1.87萬人,隨著科技服務業的發展不斷壯大,技術服務人員數、素質不斷提高,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如圖2所示)

1.3.2 投入持續增加

經費投入是科技服務活動的核心,企業是科技服務活動的主體??萍挤諛I投入的各項強度指標是衡量企業科技服務水平的重要標志。(如表1)

1.3.3 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從云南省科技服務業創新成果產出統計情況來看(如圖3所示),累計申請專利2 680件,其中申請發明專利1 084件;獲授權專利1 770件,其中獲授權發明專利500;擁有軟件著作權1 070件,制定企業標準4 960個,注冊商標2 300個,獲得新藥證書87個。

2 科技服務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對云南省科技服務業的現狀分析,挖掘科技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建立科技服務業存在主要問題分析模型,更好地推進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如圖4所示)

2.1 內部因素

2.1.1 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影響和決定科技服務業的關鍵性因素之一,KaoruNabeshima等(2007)分析了創新能力對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作用[5]。由于科技服務業是以知識和技術為基礎的科技服務業,因此創新尤其是技術創新是科技服務業的動力核心,當科技服務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創新能力將成為影響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要素。

2.1.2 人才團隊

人才團隊是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根本。目前在人才團隊方面主要存在引進難,留住更難的問題,一方面企業自主創新環境相對薄弱,引進高層次人才有困難,企業后備力量與開發潛力弱;另一方面企業雖然人才引進來了,但留不住,在“成材”后流失嚴重。另外,部分科技服務人員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和認可,在職稱評定工作方面滯后,使技術服務人員的價值未得到體現,影響了人才的激勵。

2.1.3 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是影響科技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變量之一,資源共享、協同作業、優質服務、高效管理等是主要的規模經濟。Breandan 和Timothy(2007)認為:為探尋規模經濟,大的科技型服務企業會提供復雜的定制服務,小的科技服務企業會提供標準化服務。通過對科技服務業現狀的分析,規模經濟對科技服務業發展促進作用日益顯得重要。

2.1.4 資金投入

創新資金欠缺、融資渠道不暢是科技服務業面臨的資金問題。資金多用于維持正常的生產運轉,列入技術服務的資金不多,且多流于計劃,導致科技服務活動缺乏持續性和系統性;部分資金靠企業自籌,導致企業主動性不高,特別是處于技術研究開發、還沒有新產品上市的公司來說,資金投入顯得尤為重。

2.2 外部因素

2.2.1 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對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具有顯著的作用,強大的經濟實力會為科技服務業提供資金、人才、設施等方面的支撐。同時,經濟發展程度,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科技服務需求,經濟發展水平高,科技服務的需求會相應提高。因此,科技服務業的發展,都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

2.2.2 政府行為

(1)政策制定。

政策的失衡性和歧視性,造成了科技服務業競爭環境的非公平性,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因數和交易成本,不利于科技服務業的健康發展。在財政政策上,有關科技服務業相關服務沒有納入到制度框架內;在稅收激勵政策上,基本享受不到優惠;在金融政策上,缺乏相應的抵押品、信用記錄和擔保者,使科技服務業難以利用這些金融政策。

(2)融資體系。

近年來,各級政府出臺了支持科技服務業創新發展的資金,提供了一系列的融資服務,支持了企業的創新發展。但同科技服務業急劇擴大的需求相比,融資體系方面的問題還十分突出:由于服務市場的不確定性高、風險很大,投資者望而卻步;從經營安全性考慮,商業銀行不愿意給予科技服務業貸款支持;科技服務業產權關系復雜,退出機制不健全,導致風險投資缺乏動力。

(3)平臺建設。

科技服務業創業初期,迫切需要社會提供技術支持、信息咨詢、人員培訓等服務體系[7]。科技服務業雖然發展較快,但與國外相比,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方面都還有很大差距,這在客觀上制約了科技服務業技術服務體系的建設。此外,加之對科技服務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缺乏整體的規劃布局,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運行機制需要進一步地探索和創新,導致科技服務業公共技術服務體系的建設困難重重。

整體來看,科技服務業的創新強烈,但創新能力卻很薄弱,面臨眾多困難和問題,僅僅依靠自身難以完成創新的使命,需要采取多種措施支持科技服務業的創新發展,這既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也是科技服務業創新發展的迫切需要。

3 科技服務業創新模式分析

目前,對科技服務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科技產業集聚機理、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社會資本、經濟增長與科技產業集聚的關系、科技產業集聚的產業政策和實證研究[6]。國內外學者對科技服務業創新的研究,始于Schumpeter[7]將創新視為一個新的生產函數引入企業生產運營之中,Chesbrough[8]、David[9]先后提出了科技服務業創新模式。

3.1 創新模型的建立

前蘇聯科學家阿奇舒勒創建了發明問題解決理論(TRIZ理論――發明原理、進化趨勢和科學效應),為人們提供了科技創新思維的系統途徑[10-12]。運用物場分析方法,首先確定科技服務業技術創新中的具物質、作用對象物質及將它們聯系起來的場,然后針對問題搭建物場模型,通過物質、場的引入、改變和彼此搭配來尋求模型相對應的解,最后與實際結合,找出解決方案,具體如圖5所示。

科技服務業的管理、技術和團隊在技術創新模型中處于主動地位,企業與其創新模式的作用或影響是相互的。結合科技服務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看到,技術創新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外部的資源,包括資金、政策和發展環境。因此,創新模型中的作用對象物質,即創新模式的實現,需及時有效的資金、政策、技術和人才等。

科技服務業技術創新的模式多種多樣,包括資源整合、協同創新等,通過彼此搭配來優化企業對創新模式的作用,解決現有創新問題。協同創新可認為是通過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相互作用,來主導企業未來的創新發展,技術創新過程是一個突破陳舊模式的過程,也是一個對環境和市場學習與適應的過程,其在孕育技術進步與發展希望的同時,也包含著失敗風險;管理創新則主要是為了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效開展而對企業戰略、管理機制、組織結構和運營方式進行調整。

3.2 創新模式分析

根據上述科技服務業技術創新模型,結合科技服務業發展現狀,提出科技服務業創新的具體模式,如圖6所示。

(1)科技服務業在技術服務創新過程中,其協同創新模式主要體現在管理制度創新、組織機構創新和服務方式創新3個方面。

管理制度創新,能強化企業管理、服務和團隊決策力與向心力,保障技術服務創新中重大決策的連續性和正確性,提升技術服務創新效率,減少創新成本;組織機構創新可建立良好的組織結構,協調各部門行動,調動部門項目組成員積極性,是技術服務創新成功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服務方式創新是企業對技術服務過程中涉及到的各種資源進行組織和整合,服務方式的創新或改造不只是意味著改變企業技術與標準,提供創新技術服務,還需轉變包括組織生產資源、調配客戶服務等在內的整個服務體系,從而提升企業技術服務創新效率。

(2)科技服務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的資源整合。

面對技術服務創新過程中的資金缺口,通過科技金融工具或手段,采用政府支持、以技引資等方式解決創新初期的資金缺口,充分考慮企業盈利能力和財務風險,有效拓展企業融資渠道。

面對技術缺口時,應積極構建產學研合作體系,充分利用自身技術優勢與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及時跟進了解國內外領域最新技術動態,通過合作開發方式消化、吸收和再開發新技術,從而及時彌補企業在該領域的技術缺位。

創新人才缺口是科技服務業開展技術創新的瓶頸之一,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填補該缺口是企業獲得技術創新成功的重要基礎。創新人才缺口的填補方式主要有:內部培養、外部引進。內部培養是在企業中選擇有潛力的人員,以創新項目為載體,使之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專業人才;外部引進是指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引進所需的全部人才,在短時間內產生人力資源優勢。

4 結語

科技服務業隨社會對科技創新依賴度的提高而快速增加,科技服務業具備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使其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場所和落腳點,并對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創新產生著極大引領與帶動作用。然而,現階段科技服務業在技術創新發展中面臨著諸多困難,加強對科技服務業創新發展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論與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N].科技日報,2014-10-28.

[2] 李建標,汪敏達.北京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4):51-56.

[3] 段利民.我國科技服務業發展區域非均衡性研究[C]//第十一屆中國技術管理(MOT 2014)年會論文集.2014:438―447.

[4] 王中華,趙曙東.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9(7):45.

[5] Michael Schuman. Escaping the Middle Income Trap [J].Time, Aug 13 and Sept 1,2010.

[6] 張清正.中國科技服務業集聚的空間分析及影響因素研究[J].軟科學,2015(8):45.

[7] 克利斯?弗里曼,羅克?蘇特.工業創新經濟學[M].華宏勛,華宏慈,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8] 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y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9] VIKAS A AGGARWAL, DAVID H HSU.Research artiele modes of cooperative R&D commercialization by startup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8):835-864.

[10] 霍國慶,劉麗紅,杜智濤,等.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研究現狀綜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22):156-157.

第2篇

關鍵詞:鄉鎮企業;技術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9-0030-02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鎮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呈星火燎原之勢。迄今為止,鄉鎮企業發展已達到2 000多萬個,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體,吸納了超過1.3億農村剩余勞動力。鄉鎮企業用全國5%左右的信貸資金,創造了30%左右的GDP和近50%的工業增加值,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財富源泉。截至2007年浙江省鄉鎮企業發展已到111.07萬個,促進就業人數達到1 353.14萬,實現營業收入43 767.81億元,利稅1 278.81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拉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企業愈發展,技術創新愈重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也是構建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培育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對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有著重要意義。

一、浙江鄉鎮企業的發展現狀及模式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浙江鄉鎮企業發展中形成四種主要的集聚模式:杭、嘉、湖等浙北地區以發展鄉、鎮、村集體企業為主,類似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的基于政府主導型的集體鄉鎮企業集聚發展“蘇南模式”;溫州、麗水等浙西南地區,由于當時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較弱,鄉、村辦企業很少,興起的主要是家庭工業、聯戶企業和私營企業。特別是溫州一帶發展迅猛,形成了基于市場主導型的民營鄉鎮企業集聚發展的在全國影響較大的“溫州模式”;寧波地處東南沿海,南毗溫州、北鄰蘇南。在兼容“溫州模式”和“蘇南模式”的同時,利用計劃單列和副省級的行政優勢,從而基于市場主導政府參與的鄉鎮企業集聚發展的“寧波模式”;臺州市位居浙江省沿海中部,與溫州市有著緊密的聯系。近年來,中小企業的發展十分迅速,成為浙江省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典型代表,其關鍵因素在于創造了民間誘致加政府增進的制度創新與經濟發展模式,即民間拉動加政府推進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形成了這種基于股份合作為主導的多元素鄉鎮企業集聚發展的“臺州模式”。

從浙江省的鄉鎮企業發展特點來看許多地區以塊狀經濟發展為特色。以市場為導向,通過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協作,把分散的鄉鎮企業連接起來,形成“一村一品牌、一鎮一主業”的塊狀經濟。這種塊狀經濟發展模式有力的促進了鄉鎮企業工業園區的建設,從而更有利于集中化的提供技術支持。截至2008年浙江已建成61個省級中小企業技術中心和21個省級中小企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

以建設鄉鎮工業園區為載體,鼓勵私營個體經濟體的發展,通過有效的資本流通,合理融資集資發展壯大鄉鎮企業的發展模式。不過,在經歷了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的強勁反彈之后,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浙江省鄉鎮企業便進入相對平穩增長的發展區間,發展的腳步變得遲緩。首先,創業者密集,小成本企業增多,抵抗外來風險的能力較弱,對于企業的技術創新的熱情比較薄弱。2011年國際形勢動蕩、人民幣升值趨勢使眾多鄉鎮企業出口波動加劇,國內的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到“穩健”的轉變使鄉鎮企業面臨更為嚴峻的融資環境。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經濟發展的慣性預示著今年鄉鎮企業發展將面臨一次更為嚴峻的考驗。其次,鄉鎮企業的大力發展往往采取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面臨的節能和減排的壓力較大,這也成為制約鄉鎮企業健康合理發展的又一瓶頸。

二、浙江鄉鎮企業技術創新路徑拓展對策

1.強化對技術創新重要性的認識,加大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一個企業只有具備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趕超甚至領先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并最終實現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培育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對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有著重要意義。當今市場猶如一個大舞臺,企業充當著演員的角色,那么人才就是導演。企業是人的企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歸根結底是人的水平的提升,可以說培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首先要強化人的認識。企業的創新理念不能光寫在紙上,必須內化于心,被廣大員工接受、認同并成為他們自身生活工作的一種習慣,才是真正的做好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同時,技術創新不能單單的依靠技術員去完成,應該廣泛的聽取員工在實踐中總結的經驗與想法,把員工作為企業創新的主體。從而,促使員工擁有敢于嘗試的動力,在實踐中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企業在技術應用上的突破與發展,實現技術創新的最大價值。充分利用各種載體、各種渠道、各種形式大力宣傳技術創新的作用,通過榜樣法、案例分析法、理念故事法等在員工當中潛移默化成一種的觀念,并把這種技術創新觀念營造成一種文化氛圍。此外,企業的領導層要加強自我創業教育,在企業家創業之初,就樹立起創新立業的觀念。充分利用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的企業創新創業指導工作的專業化師資隊伍,通過這些手段在自身認識上做好技術創新的準備。

2.積極發展加工貿易,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外向型企業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主要以出口加工方式為主的經營業態,其產品或服務的客戶主要以國外客戶為主。浙江省是中國的對外貿易大省,發展外向型經濟成為中小企業提高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外向型經濟的大力發展勢必給鄉鎮企業帶來了極大的商機,但是同時也帶了極高的風險,特別是國外客戶對產品的要求日益苛刻,對于科技含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已經被視為產品立足于國際市場的關鍵因素。從浙江省的鄉鎮企業發展特點來看許多地區以塊狀經濟發展為特色,這種以市場為導向,通過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協作,把分散的鄉鎮企業連接起來,形成高效集約的塊狀經濟。有條件的情況下,建立鄉鎮企業技術中心和鄉鎮企業共性技術綜合服務平臺,從而提高企業之間形成技術創新的向心力,可以集中各家優勢,集體集資出力從事技術改造創新。鄉鎮企業要充分利用這種平臺提供的技術創新機會,從而降低自身技術創新的成本,把科學技術第一時間應用的生產車間,提高生產效率。

3.打破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重用人才和加大科研力度。從全國來看,浙江省是鄉鎮企業經濟發展最活躍、最發達、最典型的省份之一。伴隨而來的“溫州模式”、“浙江模式”等在全國的推廣,在很大程度上都顯示出浙江鄉鎮企業的發展是以數量的增加為基礎的,這種向外擴大再生產的道路,片面追求規模的擴張和數目的增加,而忽視了企業的技術創新,低成本生產和低價格銷售也就成為許多企業慣用的競爭手段。鄉鎮企業在創業之初,帶著濃厚的從眾性,對從事行業分析不足,創業能力多來自于經驗的積累;許多企業只顧眼前利益,知識參與度與資本分配不均,導致許多技術人員積極性、創造性難以充分發揮。技術創新離不開人才的支持。以項目或技術攻關為項目,積極推廣先進技術應用改造,加快了產品的升級換代,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第一時間改造舊技術、開發新產品,有條件的可以聯合科研單位共建技術研發中心,注重高科技產品的開發研制與市場供應。此外鄉鎮企業要有效的利用政府提供的安全便捷的融資平臺、有效地公共服務和相關的法律制度保障。積極帶領科技人才走向市場,創辦、聯辦民營科技鄉鎮企業。

4.內增實力外塑形象,積極付諸行動。技術創新的擁有了必要條件資金與人才,并不意味著技術創新就可以在鄉鎮企業中得到完成,如果沒有落到實處,一切都是妄談。在開展鄉鎮企業技術創新的開始之初,企業的領導層應該形成統一的價值理念,通過技術改造創新提高生產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從市場中獲得超額利潤,是構建持續競爭優勢并在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擁有了領導層的向心力和牽引力,才可以在全體員工當中形成統一的價值取向,這就是推進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內功。企業形象一般通過企業識別系統(CIS)來體現,即理念識別(MI)、視覺識別(VI)、行為識別(BI)三個部分。企業形象往往是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創新的重要動力。良好的企業形象給企業帶來了大量的客源,客戶對產品的要求不斷提高,迫使企業為追逐利潤和維護形象。此外,通過對企業家的創業守業、技術創新的教育,在鄉鎮企業這個薄弱的領導團體中形成一種技術創新的價值理念,并通過他們傳達給所有員工,整個企業內部就形成了一種走創新之路的氛圍;政府相關部門,對于技術創新的宣傳與培訓,通過政策法規的鼓勵,在企業的就形成了技術創新的大環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合理利用有利政策法規和科技人才,使其參與到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中去,切實的提高鄉鎮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才能促進鄉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鄉鎮企業的發展問題,一直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特別是環境復雜的當今時代。浙江省作為全國鄉鎮企業發展的搖籃,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對于鄉鎮企業而言,技術創新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應用,不斷發展不斷前進。金融危機以來,浙江省鄉鎮企業的發展受到巨大影響,發展速度明顯放慢,技術壁壘成為約束鄉鎮企業發展的“緊箍咒”,此時,企業家們不約而同的意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技術創新不在是一個手段,而是一項戰略。浙江省鄉鎮企業的發展就要從技術創新著手抓起,從而開創鄉鎮企業發展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張國良.戰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第3篇

關鍵詞:高技術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創新組織模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全球范圍內國家、地區之間的競爭日益表現為知識生產領域、高新科技產業領域的競爭,世界各國和地區都在積極調整戰略,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當作國際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較量的制高點。

1 現有高技術產業集群發展模式

根據國外及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的實證研究,目前,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1)基于技術的模仿擴散式。這種模式的形成首先由于少數的企業具有一定的優勢資源,通過企業資源的投入,在核心或主導技術方面處于控制地位,為在生產中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也保護自己的核心技術,先期進入的企業率先占領稀缺資源,只經營該產品中核心或主導的部分,而通過改造、分拆等辦法與其他上游及下游的產業進行分工。如日本的豐田汽車產業的周圍就存在一大批與之相關的產業。

(2)基于協作的產學研合作網絡式。高新技術企業大多衍生于大學、科研院所,通過中介組織、金融機構的參與和橋梁作用的發揮,使這些科研院所、大學、研究機構等組建成一定的合作網絡,并通過聯盟的形式,發揮各自的優勢,網絡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分擔風險,使集群的范圍不斷擴大。如臺灣新竹工業園區就是這樣的發展模式。

(3)基于政府的政策導向式。各地政府為鼓勵產業集群的發展,往往會采取一定的優惠政策,如提供土地使用的優惠政策,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便利的交通條件。通過政府的介入和引導,克服產業集群發展的無序性和盲目性,這種類型產業集群的典型代表是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大學科技園等。

2 局限性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是在我國市場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通過政府建立開發園區,以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甚至是靠政策傾銷來吸引高新企業特別是著名的國際跨國公司入住而形成的企業空間集聚。但是這種發展思路不利于高新區長期持續發展。只依靠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和發展,不可能是高水平、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高新區能不能在新的環境中生存下去,并繼續發揮輻射帶動作用,與高新區產業集群的創業能力息息相關。這種以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驅動的發展模式也使我國高新區的自身發展存在自主的產業集群機制和內生創新機制缺失的問題,具體表現為:①“粗放式”的外延發展,集約度不夠;②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多數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未能形成;⑧優惠政策過度,空間擴張太快,競爭力不足;④產業缺乏關聯度,集群性不高;⑤產業結構具有高度的趨向性,各區比較優勢不明顯。

要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持續創新能力,宏觀上要求在全球范圍內加強技術學習,擴大國際間的合作;縱觀上依賴于區域創新系統的建立、完善和有效運行,以及具備較好的區域創新環境;微觀上要求高科技企業要樹立創新思路,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充分利用內外部的資源,走自主創新與合作創新相結合的路子,逐步培育和提高自身的持續創新能力。這樣,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創新組織模式的構建顯得非常必要。

3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創新組織模式

3.1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創新組織模式的內涵

根據高新技術產業的特征和發展演變趨勢,創新組織模式是在原有模式上的改進與發展,賦予新的內涵。所謂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創新組織模式是在原有產學研模式的基礎上,以虛擬手段為核心,以提高創新競爭力為目的,對資源尤其是科研資源進行整合和調配的一種虛擬研發聯盟組織。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創新組織模式的內涵必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產學研模式不可丟棄。產學研模式是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過程中所總結出的一個較好的發展模式。雖然在現實當中產學研合作很多停留在淺層次的項目合作,還常常出現不信任,但是企業與高校不能光搞短平快的合作,做完一個項目就“分手”,而應搭建起長效的產學研戰略聯盟。

(2)高新技術產業集成化、國際化的趨勢,要求組織有彈性,打破地域界限。這就給創新組織模式采用虛擬網絡手段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事實上,目前已經呈現出企業之間、區域之間、國家之間在科技、技術上的相互合作與交流。虛擬企業則通過聯盟企業在空間上的分散化,加上企業功能的有效結合和共同作用,企業競爭優勢分別在聯盟內企業所在的地區得以充分發揮,而企業所獲得的“虛擬規模經濟”會在各個地區得到整體展現,從而得到巨大的外部經濟效應。

(3)整合科技資源,提高創新能力和效率。高新技術產業集聚主要是為了獲得創新資源、共享技術信息、進行合作開發等等,企業依賴于區域創新系統獲得創新效益。創新組織模式能夠利用網絡手段整合資源,尤其是科技資源。

(4)立足于區域創新環境和區域創新網絡。由于采用虛擬手段構建創新組織模式,它是否能有利于創新能力的提高、是否能發揮創新組織模式的功能,關鍵是是否擁有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和創新網絡,它們是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創新組織模式有利運行的重要支持手段。

3.2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創新組織模式的構成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創新組織模式是在原有模式基礎上提升而來的,它的組織構成要素與現有模式的基本相同,但是各個要素在創新組織模式中的功能、地位與原有模式是有所側重。在新的形勢下,組織結構也是圍繞著創新組織模式的宗旨賦予其中各個要素不同的作用。

3.2.1 組織要素

(1)政府。政府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道路E最重要的一個推動力量,在目前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政府在推動、協調各方面的力量是其他任何機構所代替不了的。政府身兼數個職能,不僅在宏觀系統中能制定政策,資源分配和調控,也能對微觀主體企業起到引導作用。

(2)科技型企業。所謂科技型企業,是一種知識、技術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創新為其核心的企業實體。科技型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不僅僅擁有各類科技資源,更為重要的是能夠起到技術知識創造、推動知識擴散的作用。

(3)技術源(大學、科研機構)。技術源往往是由大學、科研機構等單位充當。大學和科研機構與產業界的合作日益密切起來,并且他們充分看到了知識的價值和潛在的市場,產學研成為現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4)中介機構。中介服務機構包括區域內存在的各種行業協會、商會、創業服務中心等組織機構以及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各種形式的中介組織,還包括銀行、保險等金融服務部門。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決定了它的發展離不開強大的資金,要想實現技術創新、組織創新,金融機構的鼎立相助是必不可少的。中介機構起到了橋梁作用。

3.2.2 組織結構

高新技術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不僅僅是一個創新過程,更是一個組織過程,使各種單項和分散的相關技術成果得到集成,其創新性以及由此確立的企業競爭優勢和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意義遠遠超過單項技術的突破。據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特點,在“官產學研”模式的基礎上,構建以虛擬網絡組織為核心的創新組織模式是當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一個途徑。它既可以與區域創新系統緊密結合,在區域創新環境的土壤中發揮本區域優勢外,還能借助網絡組織的力量將區域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在不同的環境主體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創新組織模式的組織結構是有所區別的。在微觀主體企業中,創新組織模式更注重的是培育企業內,企業之間的技術創新能力;在縱觀系統中,創新組織模式則注重于培育區域集群的創新機制以及區域創新網絡中各個成員的協作關系;而在宏觀層面上,創新組織模式更強調的是區域之間、國家之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

3.2.3 組織功能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創新組織模式的主要功能是發揮各個主體的作用,以提高技術創新和技術學習為核心,形成區域創新網絡,使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向真正的創新型集群發展。

(1)政府的創新功能。政府是整個創新系統的中心。為了提高研發活動的投入產出水平,組建“官產學研”型虛擬研發組織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政府在其中不再需要監管一切事務,只需要在進行研發選題時,保證既有企業界的人士參加,又有學術界的人士參加,以確保所選課題有一定程度的市場導向。其次。整合研發資源,發展區域經濟。另外,政府可以利用組建虛擬研發組織來調整產業結構,有目的地促進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

(2)科技型企業的創新功能。企業是整個創新系統的重心。因為企業是科技與經濟的結合點,是最基本的社會經濟單元,是創新網絡中最活躍的結點。企業既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又是其內部管理機制創新和企業文化創新的主體。同時各個方面的信息只有經過企業的最終整合和利用,才能轉化為真正的經濟效益。在虛擬研發組織中,企業自己的研發力量是有限的,參與虛擬研發組織,企業與企業之間可以互相傳遞技術,加快研究與開發的進程。獲取本身缺乏的關鍵資源;參與虛擬研發組織,不僅可以學習到合作伙伴的銷售經驗,還可以獲得有關新產品市場的知識及其他有關資源。。

(3)技術源(大學、科研機構)的創新功能。技術、知識的源泉是進行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的基礎,大學、科研機構就是承擔這個責任的主體。大學的創新功能是培養創新人才、從事科學研究、傳播科學知識、參與成果轉化、營造科學文化。科研機構是區域創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4)中介機構的創新功能。中介機構是市場機制的重要載體,是聯系科技與經濟的紐帶,是創新資源優化配置的促進力量。中介機構的創新功能體現為以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為基礎的服務創新。

創新組織模式中的各個組織要素都各自發揮著創新的功能,但并不意味著促進創新要追求一定地理空間內各種創新集群要素的“大而全”,我們追求的是1+1>2的整體最大效用。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創新組織模式是集大成者,是推進各種要素的建設和促進各種要素的有機結合。

4 啟示與建議

(1)正確定位政府在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中的職能。各級政府要進一步轉變職能,把工作重點轉向營造良好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環境方面來。一是要從注重新的高新技術產業項目轉向注重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建設上;二是要從主要依靠提供財稅優惠吸引人才、技術、資金轉向主要依靠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務上;三是從主要依靠政府行為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轉向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上。

(2)優化區域創新環境,為創新組織有效運行提供保障。首先,政府要進一步研究出臺鼓勵科技創新和創業的政策文件,激活各種要素,使大學、科研院所、風險投資機構、民間組織等各種社會資源充分涌動,造就良好的創新創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環境。其次,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步伐,加大財政支持孵化器建設的力度,建設好服務配套、設施完善的創新創業公共平臺,包括創業服務、中試基地、投融資管理等平臺,重點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跨越這道屏障。第三,以政府引導、多元投入、政策支持、市場運作的方式建立科技創業投資資金和創業投資公司,不斷完善支持高新技術創新創業的風險投資體系。第四,研究官、產、學、研運作機制,大力促進產學研聯合,推動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共建重點學科、中試基地和高技術人才培養基地,聯合攻關,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實現高技術資源共享。

(3)加快知識創造與擴散,加強互信、合作的區域創新網絡建設。首先應該重視政府與非政府部分的互動,構建區域創新網絡。在創新網絡的形成過程中,網絡成員問的相互信任與合作至關重要。其次,建立良好的鼓勵創新機制,包括實施優惠的稅收政策、頒布支持創新的法律法規以及創造良好的市場發展環境。最后應該積極培育和利用社會資本。

(4)推動人才高地和資源洼地建設,開拓創新源頭。加快引進國際化、高層次、產業化人才,重點引進在國際、國內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的人才,引進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以及在一定領域內有較高學術、技術水平的專門人才,吸引職業經理、風險投資家、銀行投資家等一切對發展高技術企業不可或缺的人才,加大復合型人才和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力度,使高新區成為一片“人才高地”,成為吸引各種人才的“磁石”,而且成為培養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的“搖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 |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精品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做出在线 | 传媒麻豆 | 久久久久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 自拍偷拍欧美图片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蜜桃 | 男人天堂资源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男女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 亚洲 欧美 激情 另类 自拍 | 在你心之所向的地方 | 免费福利小视频 | 欧美在线黄 | 色月| 免费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一二 |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 | 欧美一区二区日韩一区二区 |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 午夜视频免费国产在线 | 羞羞的视频在线 | 色网站免费观看 | 久久久午夜视频 | 欧美午夜剧场 | 五月开心综合 | 欧美日韩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下载 | 亚洲国产午夜 | 伊人久久综合视频 | 久久国产欧美 | 国产一区二区自拍视频 |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 羞羞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