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海洋經濟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天津市發展海洋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1發展海洋低碳經濟是順應全球海洋大開發潮流的需要
隨著全球陸地資源的大量消耗,海洋在21世紀全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受到關注,海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主體將是一個必然的選擇。然而,縱觀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海洋經濟的發展歷程,海洋資源粗放開發、肆意揮霍浪費現象嚴重,沿海生態環境遭到污染和破壞,海洋經濟發展基本處于被動狀態,即使發達的西方國家,對海洋資源開發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做得也仍然不夠[19]。因此,在海洋經濟發展中倡導低碳經濟,是一個引領新時期海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有關研究顯示,海洋不僅具有解決溫室氣體排放的廣闊空間,而且是未來發展低碳經濟的資源寶庫。因此,發展海洋低碳經濟已成為實現保護海洋資源與環境的必然選擇,它既是對傳統海洋經濟發展模式的科學矯正,又代表著新興海洋產業低碳化發展的方向,完全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超大型沿海直轄市的天津,要在新一輪競爭中搶占先機,必須站在戰略高度認識海洋,發揮沿海地區獨特的資源優勢,協調好海洋資源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持續快速發展海洋低碳經濟,力爭盡快使天津進入海洋低碳經濟強市行列。
2發展海洋低碳經濟是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戰略的需要
當前,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濱海新區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大項目的落戶投產,使能源消費正處在快速增長階段,導致在GDP快速增長的同時,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大大增加[20]。在濱海新區的經濟結構中,海洋經濟占到了濱海新區國民經濟的50%以上,越來越多的大項目好項目進入海洋產業范疇,濱海新區建設速度的加快也意味著海洋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預示著發展海洋低碳經濟必然成為濱海新區進一步開發開放的戰略選擇。如果不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特別是海洋低碳經濟,濱海新區經濟總量增長與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的正相關性將長期存在,必然會使濱海新區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制約。因此,推動海洋經濟發展走入低碳時代,對于濱海新區的發展至關重要,只有大力發展海洋低碳經濟,引導沿海產業區進行低碳化改造,才能增強濱海新區綜合競爭實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比較優勢,變海洋優勢為經濟優勢,確保環渤海區域經濟增長極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3發展海洋低碳經濟是促進天津市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目前,天津海洋經濟的發展仍存在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現象,相應的產生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海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2009年天津市海洋三次產業比例為0.2∶61.6∶38.2[5],第三產業比重較低,傳統產業比重較高,其中海洋油氣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等都會增加碳排放,例如圍填海等項目建設過程中,填海造地占用灘涂濕地,干擾和破壞濕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港口、碼頭工程建設施工過程中疏浚泥沙入海,港區內船舶含油廢水等污染物的不適當排放,均會導致海洋生態環境系統惡化,減弱海洋的固碳能力,使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由此加重海洋經濟的高碳傾向[21]。此外,海洋物流業、海洋金融服務業等以低碳為特征的現代海洋服務業比重明顯偏低,新興海洋服務業尚未形成規模。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不高,海域使用缺乏生態保護考慮,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開發輕保護的問題,沿岸有限海域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了近海漁業資源遭到了破壞,近岸海洋環境壓力日益加大。因此,面對嚴峻形勢,發展海洋低碳經濟為天津海洋經濟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向低碳轉型是時代的要求和未來的趨勢,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在海洋領域中植入低碳發展模式已迫在眉睫。只有加快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合理調整海洋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符合低碳理念的海洋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才能推動天津海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使海洋經濟成為天津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生力軍。
天津市發展海洋低碳經濟的主要方式
1加快海洋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新能源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因此對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和保證[22-23]。眾所周知,海洋中蘊藏著巨大的能源,除海洋石油、液化天然氣等傳統碳基能源外,還蘊涵豐富的可再生綠色能源,包括潮汐、海流、海風、海水溫度差和鹽度差等多種形式,因此,對海洋可再生綠色能源的開發利用是發展海洋低碳經濟的重點。如果能將這些可再生的海洋能源充分開發利用,提高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但可降低化石能源使用率,進而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費的碳排放[24],還可使潛在能源資源得到開發,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達到調整優化現有高碳能源結構的目的。因此,實現海洋低碳目標首先是加速海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按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優勢能源替代稀缺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總原則,積極探索海洋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溫差能、鹽差能的開發利用技術,通過技術創新,開發一批以海洋能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此外,積極推動海洋產業中各種節能技術的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此來減少溫室氣體的產生量和排放量[25]。
2積極發展海洋碳匯漁業
海洋擁有豐富的碳匯功能,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生物碳或綠色碳捕獲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因此,作為沿海城市,應充分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存儲二氧化碳的特性,積極發展“藍色碳匯”,全力搶占藍色低碳經濟的技術高地,力爭發展現代化的海水養殖業,對于實現碳減排具有重要意義。①大力發展海洋植物養殖。最主要的是海藻養殖,由于海藻本身具有固碳、低碳性質,產值高,產量大[26],因此,對于天津沿海乃至整個環渤海區域,在沿岸尚未開發利用的灘涂地區種植海藻,通過藻類的光合作用進行生物固碳,特別是要大力發展海洋微藻能源,不但可以減少環境中的二氧化碳量,同時能利用其特點生產生物柴油,這也是解決能源危機的有效手段。近來研究表明,燃燒海洋微藻可以發電,且不排放有毒有害物質,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沒有凈增加,因此,大力發展經濟藻以及產油的能源藻是消耗二氧化碳“變廢為寶”的一個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徑。②大力發展海水動物養殖。在天津海域,增加投放人工魚礁的數量,積極發展生態系統養殖模式,大力開展魚、蝦、貝類等多種生物的工廠化養殖、增殖,通過增養殖達到海洋生物種類的增加和產量的提高,推動海洋增養殖生物固碳、匯碳。特別是貝類,由于其特殊的濾食性,能夠大量吸收、凝聚、匯聚二氧化碳,且無需人工喂養,因此拓展貝類養殖區是發展碳匯漁業的重要手段之一。
3大力發展海水綜合利用
作為天津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海水綜合利用已在“十一五”期間嶄露頭角,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朝陽產業正在蓬勃發展。海水綜合利用雖不是直接進行固碳,但能減少能耗,節約資源,達到間接固碳的目的。目前,天津海水淡化能力全國名列前茅,未來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應充分發揮這一優勢,與發電、制鹽等關聯產業進行配套,形成產業鏈,將用于發電的冷卻海水進行淡化,生產的淡水作為城市用水的重要補充來源,同時將淡化后的濃海水進一步綜合利用,用來制鹽和提取化學物質等,不但實現了能源的梯度利用,也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形成了循環經濟產業鏈,提高了海水的綜合利用效率,達到了節能減排的作用。此外,海水直接利用前景亦十分廣闊,目前特別是在工業化直接利用方面成果顯著,以北疆電廠為代表的現電廠采用海水作為冷卻用水,使本來淡水資源相對緊張的天津緩解了巨大壓力。因此,未來如果直接利用海水能進一步在更廣闊領域和重大項目中得以順利應用,那么將節約大量淡水資源和能源,間接達到了低碳的目的。
4構建沿岸濕地生態網絡體系
濕地是吸收二氧化碳的天然寶庫,構建沿岸濕地生態網絡體系,對于發展低碳經濟不可或缺。在發展海洋低碳經濟過程中,要把構建沿岸濕地體系作為增加碳匯潛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措施。近年來,隨著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沿海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使本來自然岸線資源較少的局面更加緊張,隨之而來的是灘涂資源的日益匱乏,沿岸生境的不斷惡化。因此,對灘涂濕地保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對如此現狀,應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正確協調土地開發與濕地保護的關系,集約節約利用沿岸的濕地資源,充分發揮濕地植物和土壤的固碳能力,通過其特殊的生態功效保護沿岸生境,改善沿岸濕地的生態平衡,實現低碳的沿岸開發模式。同時,結合天津鹽堿地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沿海鹽堿地的綜合改造利用,大力引進培養本地適生、環境凈化能力強的植物對鹽堿地進行改良綠化,開發利用其特有的功能價值,以充分發揮其固碳能力。
天津市發展海洋低碳經濟的對策建議
1深化海洋低碳發展理念,將低碳經濟納入發展規劃
作為天津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經濟進入低碳發展時代已是大勢所趨,對于濱海新區乃至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海洋經濟發展中倡導低碳模式是一個全新的思路,將成為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指南。發展海洋低碳經濟,需要政府管理部門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在項目引進、技術推廣、人才戰略等方面進行支持和引導,培養深化具有可持續競爭能力與發展能力的理念,研究制定海洋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出臺海洋低碳經濟發展政策,以低碳經濟理念指導海洋產業的發展,開發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收益為基礎的海洋產業發展模式,營造在海洋領域發展低碳經濟的良好氛圍,將海洋低碳經濟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同時,將發展海洋低碳經濟納入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在規劃中突出體現低碳理念,把“低碳化”作為天津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指引天津加快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合理調整海洋產業結構和布局,科學處理海洋開發與保護的關系,確保海洋經濟能夠健康快速蓬勃發展。
2開展海洋低碳經濟研究,大力發展海洋低碳新技術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理念,在海洋經濟中的體現需要科技進行支撐。為了更好地踐行低碳策略,需要積極開展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低碳經濟方面的基礎研究,充分利用科技興海平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發海洋低碳經濟的新思維、新觀點和新理論,研究制定海洋低碳經濟發展戰略,不僅作為海洋低碳經濟發展的理論依據,更重要的是能夠為政府部門制定海洋經濟發展政策、管理海洋經濟事務提供有力支持。對于如何將理論研究成果付諸實踐,海洋低碳技術的研發應用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操縱桿。因此,充分發揮天津海洋技術力量雄厚的優勢,聯合有關科研單位和涉海企業,著手開展技術攻關,突破技術瓶頸,推動海洋低碳技術自主創新,從生產源頭、過程中和末端全方位開發應用于不同海洋產業的無污染、低成本、高效益的低碳技術,加快對二氧化碳捕捉、儲存及再利用等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研發,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海洋低碳技術體系,盡快形成強有力的海洋低碳技術儲備。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投身于海洋低碳技術的研發當中,加強涉海企業與涉海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之間的合作,依托科技力量提升企業競爭力,促進天津海洋低碳經濟產、學、研、用相結合,更好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實現海洋低碳經濟研究成果的產業化,創造科技效益雙飛躍的良好局面。
海洋經濟總產值低,海洋經濟水平低下建國以來,廣西的海洋經濟總產值一直偏低,落后于其他大多數沿海省份。盡管我區海洋經濟近年來出現了較快的發展勢頭和速度,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區海洋經濟尚處在起步階段,我區海洋經濟總量和產業規模還很弱小。2010年廣西區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為570億元,遠遠落后于廣東省海洋經濟的生產總值8291億元;廣西區海洋生產總值僅占廣西區國民生產總值的6%,也遠落后于廣東省的18.2%。總體而言廣西海洋經濟仍處于低度發展,經濟總產值較低,海洋經濟水平低下。從經濟發展模式上來看,廣西沿海地區海洋經濟仍處于粗放型開發階段,海洋經濟產業結構比例仍不合理,海洋產業門類仍不太齊全而且仍以低技術傳統海洋產業為主,傳統的海洋漁業占據了海洋經濟總值超過一半的比重,海洋科技附加值偏低。因而,廣西沿海地區要轉變海洋經濟增長方式,力推海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海洋航路。
2廣西海洋經濟發展方向
要真正促進廣西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和諧快速發展,充分利用我區的海洋資源優勢,發展好海洋經濟及其依托海洋資源優勢的臨港產業至關重要。不僅如此,我區海洋經濟的發展對擴大我區的對外開放和促進整個廣西的經濟發展也可以起到很強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2.1加強港口基建,服務海洋經濟發展
充分整合利用我區各港口資源,加強港口泊位建設,疏浚深水航道,拓展港口作業區。加快建設和完善港口保安、視頻、通訊、雷達、船舶識別系統和基站,加快電子口岸海運物流平臺向三個沿海港口的移植工作。完善港區鐵路輸運系統,完善從貨物裝船、離岸、航行、進港到裝運送達物主的一條龍物流體系,加快把沿海三大港口建成功能齊全、分類明確、吞吐量大、班期航線多、集疏運快捷大中小泊位相匹配的現代化大港,發揮港口對海洋經濟的引領作用。
2.2加強環境監測,重視海洋環境保護
強化重要海洋生態功能區保護與生態修復,做好海洋污染防治工作,嚴格控制近海環境污染,開展局部受污海域治理。加強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海洋環境監測體系,積極開展海洋環境監測能力的標準化建設,加強對各種海洋開發活動的環境跟蹤監測。加強對海洋產業規劃一票否決機制建設。
2.3實施人才戰略,堅持科技興海戰略
對海洋工程技術進展的分析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1海底汽油資源開發的工程技術海底汽油資源的開發要借助FPSO系統、SP及TLP,它們分別是浮式生產儲運系統、浮式獨柱平臺和張力腿平臺。浮式生產儲運系統早在很久以前就被應用在邊際油田和油田的早期生產系統中,近年來它被應用的范圍更加廣泛。之所以被廣泛應用是因為它的投資周期比較短,而且投資小,再加上它逐漸的成熟,所應用的范圍不斷增加。當前,這種系統已經可以用在臺風的襲擊地區,即使在臺風的風浪中也可以不斷的進行生產。另外,它也可以應用在冰凍海域,包括極其寒冷的極地地區。也有很多人為了減少投資的成本,將浮體利用舊船進行改造,也有顯著的成效。浮式獨柱平臺是一個主體直徑較大,吃水量高的高科技浮體,它的柱內可以儲存很多的油,它的中部有纜繩錨固于海底,同時底部也瞄固于海底。浮式獨柱可以被應用在深達3000米的海區,它的造價較低,而且安裝便利,可以反復的使用,對邊際油田來說比較適用。除此之外,它的主體內部可以儲備油,并且可以有效的保護立管,自身運動不受水深的束縛,適用于海水比較深的海域。張力腿平臺是除了浮式獨柱平臺以外的另一種適用于深水的油氣田海洋平臺,它可以有效的避免在海水中發生共振的現象,并且限制了自身的垂向運動。它的應用已經有較長的歷史了,但是到現在應用的平臺數量并不多,它還存在很多問題沒有被解決,還正在被研究之中。
1.2水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目前,由于人類的不斷開采海底資源,造成海水資產的不斷減退,為了保護海洋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以及保護保護海洋環境,海洋水產業應該適度的發展遠洋捕撈,還要加大力度發展深水養殖,以平衡海底資源。當前,深水養殖主要利用深水養殖網箱進行養殖,我國當前主要依靠進口的深水養殖網箱,國外的深水養殖網箱主要有重力式的網箱、飛碟式的網箱以及錨拉式的網箱,它們其中有的可以控制深沉,當遇到特大風暴的時候,它們自身可以自動的下沉以避免風浪的襲擊。除此以外,它們本身還具有抗風浪能力強的優點。由于國外產品的價格比較高,我國當前主要進口重力式網箱。
2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策略分析
我國不僅擁有廣闊的路地面積,還擁有廣闊的海域。據調查,我國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約占我國國土的三分之一。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相對比較發達,并且發展速度快。但是,我國的海洋經濟發展目前還處于起步的階段,到20世紀末我國海洋經濟的總產值占全國國民經濟總產值比重約為百分之五,這和全球的經濟平均水平相比遠遠的低于全球經濟的平均水平。為此,我國要想有效的發展海洋經濟就要進行一定的整合與思考。
2.1以實施海洋經濟強國戰略為前提,推動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經濟強國反映了時代經濟的發展要求,符合我國的經濟結構布局及需求,更加反映了我國正在逐漸適應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較發達,為東部沿海地區發展海上貿易奠定了經濟基礎,而且海洋經濟貿易在東部沿海地區比較容開展起來,見效又快,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由于海洋經濟的發展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所以在對海洋進行開發利用的同時,需要注意:
(1)要加強對其環境的保護和海洋防災抗救能力;
(2)為了迅速的發展海洋經濟,要對近期發展和長期發展制定可行的規劃,將人力資源和資金資源投入到近期的發展目標上來,使海洋經濟得到更有效的發展。
2.2在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要注意海洋資源利用技術的開發及高度重視海洋基礎的研究海洋經濟的不斷發展是以海洋資源利用技術為前提的,如果海洋工程技術不完善且不科學,就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海洋經濟的發展。由于海洋自身的特殊性及復雜性,海洋工程技術的發展還要依靠對海洋基礎研究,如對當地的風、水流、水質、水環境等的研究與了解。如果海洋資源利用技術的開發忽視對海洋基礎的研究,很有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2.3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要突出重點當前,海洋經濟的發展重點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發展。
(1)以開發利用海洋能源為重點;
(2)以水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為重點;
(3)以海洋的交通及通訊通道作為開發利用的重點;
(4)以海水為開發利用的重點;
(5)以海洋空間為開發利用的重點。由于海洋的環境比較復雜,并且影響開發利用的因素有很多,風險性很高,所以要推動海洋工程技術的不斷發展,以確保海洋經濟的發展。
3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