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商品與質量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然玉
據《長江日報》報道,武漢大學副教授沈陽根據調查發現,2007年中國“產業”規模約為1.8億元—5.4億元。
論文“產業”如此“繁榮”,自然不是件幸事。這種“繁榮”是由多重因素造就的。首先看論文的買方,“論文”之所以成為商品,與巨大的“市場需求”密不可分。現實中,論文扮演的角色已不只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載體,而是具備實利價值的工具。畢業的通行證、求職的敲門磚、升職的階梯,論文承載了太多利益糾葛。但是,并非每個人都具備論文創作能力,于是便訴求于“購買”一途。
再看論文的“賣方”。從事論文“產業”的多是職業論文,他們未必有多深的學科造詣,卻一定深諳寫作技巧、善于迎合審核者偏好。這樣的“商品化論文”鮮有實料和見地,卻在現實中“左右逢源”,恰恰說明,我們的學術期刊、我們的論文審核環節容忍、默認了論文的“格式化”、“去意義化”、“垃圾化”傾向。
因此,根除論文“產業”,既要拋棄剝離附著其上的太多利益糾結,也要規范約束論文的認可流程,嚴控論文質量,確保論文真正是有論之文。
關鍵詞:商標,英譯,翻譯原則
據有關財經機構觀察,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一直是無可爭議的“世界工廠”。在世界各地,中國產品是隨時可見,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與“中國制造”息息相關,有的甚至不可或缺。隨著產品營銷的全球化,商標的國際化也是大勢所趨,尤其是中文商標的英文版在商標的國際化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1商標英譯的重要性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對外貿易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稱,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越來越多的中國商品進入了國際市場,每年創造G D P增長的兩個百分點。對于一種商品來說,除了好的質量,合理的價格,還需要一個知名的品牌,美國經濟學者艾·里斯在《22條商規》說:“一個譯名的好壞,會帶來銷售業績千百萬美元的差異。碩士論文,翻譯原則。”一方面企業制定和實施商標譯名戰略是全球化營銷觀念的必然要求,也是企業立足現代社會的必要經營理念。商標譯名顯然可以作為一種營銷策略,如果使用得當就能夠實現企業預定的銷售目標,獲得利潤。成熟的消費者認識到商標價值,對商標所蘊含的品牌內涵也越來越認同,好的品牌往往會獲得消費者較高的品牌忠誠度,為品牌的立足和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無數的例子證明了好的商標譯名使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銷售額都高于翻譯不當的同類產品。而譯名不當則可能會導致這種產品在本土以外的其它國家找不到市場。因此,中文商標英譯是產品開拓海外市場的極其重要的一環,有時候甚至成敗在此一舉,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怎樣更好地進行中文商標英譯呢?下面就提出一些我們平時在翻譯漢語商標時應注意把握的原則。
2. 中文商標英譯的原則
2..1 符合相關的商標法規定
在現代的法制社會中,任何活動都應該遵守相關的法律法則,中文商標英譯也不例外。一個好的商標譯名,首先應該符合相關的法律規定。
2.1.1 符合我國商標法的規定
一個商標名稱,只有符合相關法律的規定,才能存活下去,否則就面臨被取締的命運。在翻譯漢語商標時,譯者首先要遵守我國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規定商標不得同國家名稱、國旗、國徽、軍旗、勛章相同或者近似;不得同“紅十字”、“紅新月”的標志、名稱相同或者近似;不得帶有民族歧視性,不得夸大宣傳并帶有欺騙性。作為譯者,必須在翻譯前進行甄別,一旦發現有可能與與法律相抵觸的,應立即停止翻譯或采取其他補救措施,以免卷入不必要的法律麻煩和經濟糾紛中。
2.1.2 符合國際商標法及銷售目的國商標法的規定
一個商標名稱在開拓產品的海外市場過程中,除了要符合我國商標法的規定,還要符合國際商標法及銷售目的國商標法的規定。碩士論文,翻譯原則。國際商標法規定商標不得對商品的性質、質量、作用、原料等有敘述性[1]。從Pepsi到Rolls-Royce,再從Nokia到 Sumsung,國際市場中眾多的英文商標的名稱中都沒有關于商品的性質、質量、作用、原料的描述。但是商標翻譯工作者如果沒有注意到這樣的規定,在把中文商標翻譯成英語時,可能就會犯下無心的過錯。如“味美”餃子翻譯成英文是“Tasty”,在譯名中涉及到商品質量的敘述;再比如“戴夢得”珠寶翻譯成英文是“Diamond”,這一譯名觸及到了有關商品原料的敘述。如果把這兩個英文商標拿到海外去申請注冊,極有可能會遭到批駁,因為都與國際商標法相悖。鑒于阿拉伯國家和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及地區不準以類似以色列國旗圖案的六角形圖案為商標的商品進口,如果我國的“雪花啤酒”要出口到這些國家,就不能用“雪花”作商標,必須進行更換。因此,符合國際商標法及銷售目的國商標法的規定,避免觸犯相關的法律,是在中文商標英譯時所必須遵守的第一條原則。否則,商標英譯名不被國際社會所接納,“中國制造”就無從進入國際市場。
2.2 尊重商標受眾國的民族文化
中文商標英譯時應尊重商標受眾國的民族文化。進行商標英譯時應該對商標受眾國的民族文化以及消費者心理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對商標受眾國目標客戶群的喜好和忌諱有清楚的認識,避免在翻譯時踩到雷區。例如,廣東肇慶市的“百合花”牌糕點粉在國內很受歡迎,而且“百合花”也是個幸福美滿的吉祥的象征,但如果沒有考慮到文化差異而將其直譯成“LILY”輸送到英國市場的話,銷量必定會遭遇滑鐵盧,因為英國人忌諱百合花,把百合花看作是死亡的象征。沒有人愿意食用“死亡之粉”,也許轉換為“ROSE(玫瑰)”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在該國玫瑰象征愛、甜蜜、美好。
2.3符合商品本身的特征
商標是商品的一種獨特的宣傳方式,所以必須貼近傳譯商品信息。一個品牌可以根據商品特性、當地文化等多重轉化方式來滿足不同市場需要。比如中國名牌服飾“雅戈爾”的英譯商標Younger的發音與“雅戈爾”非常近似。Younger的發音比較響亮,寓意更加青春有朝氣,使消費者覺得只要穿上了該品牌的服飾自己就更年輕了,符合人們普遍追求年輕的心理。此英譯名與該服飾品牌內涵相契合,很好地向消費者傳遞了品牌的理念。此外,商標翻譯在符合商品本身的特征的同時,還應該確定其目標消費群,譯名的發音和用詞應盡可能與商品的市場定位及其所面向的目標消費群的心理因素相結合。碩士論文,翻譯原則。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世界五百強之一的“海爾”電器。碩士論文,翻譯原則。碩士論文,翻譯原則。作為占領海外市場最成功的中國家用電器產品,“海爾”的英文商標是“Haier”,細心的消費者會發現“Haier”的發音還與英文單詞“higher”(更高)的發音相同,消費者看到這樣的商標,自然就聯想到該品牌的產品質量越來越好意,未來會有一個越來越好的發展。由此可見,一個好的商標譯名,消費者對其內涵一目了然,也更愿意選擇該品牌的產品。
2.4新穎簡潔的原則
在千千萬萬的商標中,如何使自己的商標讓人過目不忘?答案是:新穎簡潔。語言只有新穎、簡潔才便于識別記憶。商標的翻譯應該簡潔傳神、朗朗上口,同時兼顧新穎。新穎是為了激起興趣并識別;簡潔是為了便于記憶;傳神是為了保持品牌的形象,維護商標在國內外形象的一致性;朗朗上口有利于消費者對品牌的廣泛傳播。比如,“南京臣功制藥“的英文是Cuccess來自success(成功)一詞,第一個字母為C,Cu來自于cure,具有“創詞”的特點,意為:成功治療,此英文譯名還與“臣功”諧音,創意新穎,表達了該品牌對療效的信心;該品牌從六個中文漢字的表達形式化為僅有一個單詞的英文商標,簡潔動聽,又具有聯想意義,使人過目難忘。
3. 結束語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走入國際市場,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要想避免做外國名牌“加工廠”的命運,就必須擁有自己的世界知名商標。商標的英譯也因此至關重要。碩士論文,翻譯原則。漢語商標盡管只有幾個字,但翻譯難度卻很大。成功的中文商標英譯必須把握住一些最基本的原則,為走向世界的商標增添無窮魅力。朗朗上口、優美準確的商標,上乘的產品質量,優質的服務,再加上正確的營銷策略,中國這樣的出口商品才會在國際商戰中鏖戰群雄,獨領。
參考文獻
[1]汪滔.廣告英語[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2003
[2]吳瑛.從廣告處罰談廣告法條文的滯后[J].新聞記者. 2007,10
[3]郭貴龍,張宏博.廣告英語文體與翻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4
[4]鄒威華.文化視角中的漢英“廣告語”解讀[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02
有關“論文”的話題從來都屬于不甘寂寞的一類。記得不久前展開過一場關于論文存廢的公共討論,頗為熱烈,只可惜最后復歸平寂,沒達成任何底線共識。如今,沈教授的論調再次把公眾興奮點拉回“論文”這個關鍵詞。原來,國內“論文交易產業”已經發展到1.8億元—5.4億之巨,且還是保守估計。此番數據可說是情理之中,卻也是意料之外:對所謂“論文市場”的存在,多少有些感知,但一直以為是“小股勢力”。但新聞中“億”這樣的計數單位,最終還是讓公眾見識了之興盛。
“”之紅火自然不是件幸事,學術市場化泛濫到如此地步,蒙羞的是整個社會。“論文”之所以成為商品,與巨大的“市場需求”密不可分。現實中,論文扮演的角色早已不只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載體。而是具備實利價值的工具。畢業的通行證、求職的敲門磚、升職的階梯,“論文”承載了太多世俗的利益糾葛。而事實是,并非每個人都具備論文創作的能力。既如此,購買論文何嘗不是必要的“投資”?為了可觀的預期收益,掏再多錢也是件劃算的買賣。論文消費市場繁盛的根源還是社會彌漫的“論文崇拜”情節。在很多人潛意識里,論文與才識、能力是全同關系。但現實一次次證明了這種邏輯是多么靠不住!
較之那些買論文博未來的人,也許論文市場中的“賣方”更有探討的必要。他們是怎樣一群人?又為什么要干著倒賣“學術商品”的營生?固然這是一個暴利行業,人都有逐利的沖動。但論文終究不是一般的商品,其從業門檻似乎不低。不排除某些學德淪喪的專業人士參與到論文的生產環節,但這些人想必是少數。更多的應該是職業論文,他們未必有多深的學科造詣,卻一定深諳寫作技巧、善于迎合審核者偏好。問題是,出于職業筆下的“商品化論文”鮮有實料和見地,卻居然在現實中“左右逢源”。這是不是說明,我們的論文審核環節自降門檻,容忍甚至默認了論文的“格式化”、“去意義化”、“垃圾化”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