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環保專業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摘要:《自然保護概論》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本文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總結了該課程的特點,分析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總結前人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探討了改進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方法與建議,為相關專業的教學管理部門和授課老師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環境科學與工程;自然保護概論;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9-0062-02
一、課程開設的目的和意義
《自然保護概論》基于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研究地球各圈層生物與環境發生、發展過程中涉及的自然干擾、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與影響,調控與保護自然環境及減少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一門綜合性課程。作榛肪晨蒲А⒒肪徹こ套ㄒ檔謀匭蘅緯蹋對豐富學生的基礎生態學知識意義重大,促進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關注環境領域存在的資源環境問題,理解與掌握人類在資源開發利用與自然環境問題的相互關系,自覺主動地把“自然保護概論”的課程知識與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的其他課程聯系起來,增強環境保護的基礎理論與宏觀管理意識。
二、湖南農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特點與現狀
目前,湖南農業大學“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的教學環節主要是理論教學。在課程教學環節存在一些弊端,如下:
1.教材選取未突出專業特色。根據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及查閱的課程相關教材發現,相關教材偏少,知識內容略顯陳舊。大部分教材主要側重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自然資源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自然保護區和國際自然保護事業等內容。這些課程內容很適合生物學、生態學等專業學生,而環境科學或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可能會覺得以上內容跟自己所學專業關系不大,自然而然的降低了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2.課程內容與專業其他課程有一定重復。本校環境科學專業在第二學期和第四學期分別還有《環境科學導論》和《環境生態學》等專業基礎課。上述兩門課程的授課內容與《自然保護概論》有較大的重復度。例如,《環境科學導論》教學大綱中包括生態破壞、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全球環境問題;《環境生態學》教學大綱中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等教學內容;上述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在《自然保護概論》課程教學大綱中均有涉及。這必然引起知識點重復教學,導致學生的惰性心理。
3.實踐教學環節缺失。目前,自然保護概論課程并未開設實踐環節。課程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水土流失、生態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等專題,如果能夠在理論授課結束后開展相關專題的野外實踐,必將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的積極性。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為出發點,根據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特點及環境科學專業對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的培養要求,我們針對自然保護概論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探索,以期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理論教學的改革
1.明確專業特色。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取要結合環境專業的特色,在遵循專業培養方案的前提下,重點闡述合理開發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遏制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將課程內容設置不同的專題,如:生物多樣性銳減、海洋石油污染、水土流失與沙漠化、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入侵和全球氣候變化等,每個專題授課2-4個學時。通過對相關環境問題的深入剖析,讓學生明確人的和諧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觀,認識到環境容量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牢固樹立科學的人口意識、消費意識和文化意識,充分發揮資源的多重功能和資源的利用效率。
2.不斷優化教學內容。由于自然保護概論的教材主要傾向于自然生態系統與自然資源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等基本原理與知識,因此不能過多地依賴教材,需要補充環境科學的相關知識。這就需要授課老師查閱學科相關的資料,掌握行業最新研究成果并整合,在理論教學中做到深入淺出,詳略得當。在講述全球氣候變化的時候,可結合氣候監測數據和古書記載,闡釋近年來頻發的洪水現象、厄爾尼諾現象、臭氧層空洞產生的原因與可能的解決辦法。并可適當介紹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與非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NIPCC)兩派學者關于全球氣候變化模型模擬的可靠性及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對氣溫上升的貢獻性大小問題的爭論。
3.采用專題化合作討論教學模式。鑒于“自然保護概論”的學科交叉性及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學專題多且相互獨立等特征,可構建“選題-導學-自學-小組討論-演講-反饋”的專題化合作討論教學模式(圖1)。授課教師在導學前應高度重視“選題”過程,增加案例切入式選題方式,將小組討論和自學過程安排在課堂外,靈活安排學生的討論形式與內容,扮演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環境的創造者和合作的協調者的角色。
4.改革課程考核方式。“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取決于授課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敬業精神,另一方面則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而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又與課程的考核方式密不可分。授課教師應當重視創新能力的考核,考察學生是否能夠對于某個問題提出與已有觀點相悖的觀點,敢于提出并能用已有的資料去證明的行為就應該鼓勵。并通過采用案例、專題等形式教學,激發學生思考,授課教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內容,鼓勵學生課后鉆研。對于出勤率高、課堂表現積極、作業按時完成的同學應該得到更高的平時成績分數。為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授課教授可采取課程論文的期末考核方式。幾個學生共同完成一個題目的課程論文,每個人分別查閱資料撰寫,完成自己的部分,最后綜合成稿,教師根據每個同學在論文撰寫過程中的貢獻給出成績。
四、增設實踐教學環節
1.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及相關經費投入。為加強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建議在理論教學結束后增設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可開設一個周,重點考察典型的生態破壞、水土流失、濕地生態系統等地形或生態系統。同時,為保障基本教學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需增加必要的經費投入,主要為野外實習經費。給野外實踐教學以經常性投入,才能解決目前的問題。
2.選擇多方式實踐教學途徑。為克服實習經費短缺帶來的限制,同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然保護概論的實踐教學可打破原來的統一組織安排的模式,采取多方向、多課題、多時段、多地點進行。首先,授課教師可根據教學大綱框架列出幾個大的方向,如參觀水土流失、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荒漠化等,由學生選題。或者由學生自主擬定方向,呈報授課教師審查和批準。如此一來,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方向。
實習場所也可以安排在學生家鄉周邊、課余活動場所、郊游場所或其他課程實習場所等,由學生自主選擇。合理安排實習時間,教學實習安排在理論課程結束后,距學期末有1-2個月的時間,學生還可以結合所選實習地點的情況,利用周末或假期,在完成其他活動的同時關注周邊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狀況以完成實習。
總之,筆者認為《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學過程要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調整。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增加最新研究進展等內容,突出教學過程的專業性、趣味性和互動性。
參考文獻:
(1)實習的最終目的和效果難以保證
一般認識實習時間太短,一天時間安排學生參觀一個公司或者企業集團,這種認知實習的形式使教師和學生把該環節作為一項任務,走馬觀花。生產實習過程中由于與實習單位缺乏溝通,不能達成共識,往往只安排學生參觀,很少允許學生親自動手,從而使得學生得不到技能的鍛煉和從事工作的切身體會。
(2)實習基地的有限
高校在實習環節的經費十分有限,而且大多數公司企業認為學生的實習會影響其正常工作和生產,還存在學生的人身安全問題,所以企事業單位對于高校學生的實習活動很少予以支持。這樣一來,經費緊缺問題和實習接收單位不予以配合,使得專業建立的實習基地不僅數量少,而且實習內容單一,達不到預期效果。
2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環節
(1)題目數量較少,內容單一
一般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題目年年重復,更新數量少。尤其是課程設計常常出現“多人一題”的現象。所以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不免出現個別學生之間相互抄襲,課程設計對學生的鍛煉目標難以實現。
(2)題目與實際脫離
很多青年教師缺少實踐經驗,憑空捏造題目,導致畢業設計和論文嚴重脫離實際現象的發生。(3)缺乏指導教師一個指導教師往往在指導課程設計時,同時要帶數十名學生,甚至同時指導一個班級的學生,這種情況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既辛苦了指導教師,又不利培養本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3對實踐教學環節改進的探討
3.1完善開放式實驗室建設,以科研促進教學
我校環境專業積極發展開放式、研究性及綜合性實驗室,鼓勵和指導學生自行組織小組,自行設計實驗方案與步驟,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及時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促進學生工程意識和創造性思維。建設開放式實驗室已初見成效,實踐表明教學實驗室全天候開放,實驗設備和儀器使用率提高,也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科研平臺,學生的科研積極性大大提高,很多學生發表多篇高質量科研論文,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3.2構建合理的實習方案
我校通過與環境專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溝通,建立了多個生產實習基地,例如漢中市環境監測站,洋縣、勉縣、城固等縣環境監測站,漢中市污水處理廠,略陽電廠、略陽鋼廠等。在今后的實習過程中,爭取延長實習時間,同時安排學生在不同實習單位進行實習,過一段時間后交換實習單位,盡可能多的讓學生了解不同行業的環境污染物處理工藝和流程,積累多種工藝運行管理方面的經驗。同時我們還應該充分了解當地的環境資源特點,充分發展與當地經濟社會和環境特點相符的環境專業實踐。例如,我校處于陜西南部,漢江上游流域,深處秦嶺和巴山之中,我們的環境專業實踐應該緊緊聯系當地的自然資源環境特點,大力開展關于水源地保護、流域生態保護和建設、山區生態保護、資源開發與保護等方面的實踐環節。
3.3畢業論文和設計切合現實環境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性
畢業實習注重對學生綜合技能的訓練,是本科教學過程中訓練學生科研能力的一個重要綜合性實踐環節,也是最后檢測學生綜合素質的關口。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工程實踐及科研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2]首先,我校已經實現了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的學生導師雙向選擇模式。即在導師列出研究方向、內容及要求等供學生依自己的專業興趣選擇相應的課題,如果學生畢業想去環保公司工作,畢業設計時要強化自己的CAD繪圖能力。如果想考研究生或者環境監測部門工作,畢業設計時可以選擇一些研究性題目。第二,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的指導教師課題的選取要立足于現實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結合當地環境經濟特點,選擇有現實意義和地方特色的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選題。同時還應該有一定的學術價值,避免一些抄襲行為。第三,指導教師應當嚴格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畢業論文,培養和提高學生查閱和運用文獻資料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書寫論文的能力,因為寫出流暢的工作報告和發表科技論文對于學生今后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3]
3.4開展系列“環保”活動以及相關學術活動
本刊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清華大學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中國知網等數據庫全文收錄并上網,多次被評為國家雙效期刊、全國優秀科技期刊、廣東省優秀期刊、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的環境期刊。從2001年以來,《環境》雜志連續編輯出版論文增刊,所刊登的論文均通過了省環保廳職稱評審委員會有關專家審稿,得到了各級各類職稱評審機構的充分認可,深受廣大讀者、作者和各界專業人士的好評。
為發展環境科學、探討環境理論、促進環保工作,結合廣東省人事廳《關于調整專業技術資格條件刊物等級劃分規定的通知》(粵人發〔2005〕300號)文件的要求,滿足一些因在內部刊物刊登的、現被視為無效論文作者的要求。本刊擬于2014年7月編輯出版論文增刊,即日起向社會公開征稿。現將征稿事項函告如下:
一、征稿范圍:有關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論文。
二、征稿對象:廣大的環境保護工作者、環境科研人員、環境監測監察人員、環境工程技術人員、企業環保管理人員、創建綠色學校(中小學、幼兒園)的教師以及環境科學愛好者;其他社會各界需要的人士。
三、稿件要求:觀點明確,內容嚴謹,格式規范。嚴禁剽竊、抄襲,所有來稿,文責自負。
需要者,請速與本刊聯系。本刊將根據論文質量和來稿時間擇優刊登,收滿即止。截稿日期為2014年6月25日,請大家務必遵守時間安排,過期不再收取任何稿件。來稿請通過電子郵件發往本刊編輯部(郵件名請注明“論文增刊”),并注明作者姓名、單位、地址和聯系電話。
《環境》雜志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 44-1167/X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 ISSN 0257-0300
聯系人:丁小姐 、沈先生
電 話:(020)85516961、(020)85513915
傳 真:(020)85516961
地 址:廣州市越秀區東風中路335號環保大廈16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