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在鎮區建設情況視察講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是視察之后的一些感受。二是視察后的幾點建議。一是盡快制定園區整體規劃和4個板塊的詳細規劃。看了發展的陣勢很振奮、很感慨。振奮的還是這塊地方,年由花兒園牧業大隊改名為花兒園鄉的時候,全鄉人口376人,農牧業總收入7.82萬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2.66%經過20多年的發展變化,今天農牧業戶籍人口655人,流動人口2600多人,入駐企業17家,累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6億元,成了一個初具規模且發展勢頭強勁的工業重鎮。其間,年縣政府與太西煤簽訂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合同,年建鎮,縣政府決定建設工業集聚區,年成為市級工業集聚區,年成為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區,同年,省開發區建設領導小組批準了集聚區發展規劃。再通過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定位看發展的戰略定位。民勤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定位是以民勤縣城和為核心,圍繞民武路、民昌路建設核心經濟區,促使全縣產業、人口向城鎮、工業區和綠洲片帶集中,實現率先發展。發展的戰略定位應該是全省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煤電化工基地、河西風電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金、阿、民、雅區域新型工業化中心城鎮,金武經濟圈重要的增長極。這個界定不一定準確,以縣委政府界定的為準。從發展前景看,預計“十二五”末人口達到1.5萬人,吸納勞動力8000多人,完成稅收超4億,占全縣大口徑財政收入的80%以上。和幾個內行的同志交流,認為這個數字是保守的從目前情況看,沒有的率先發展,就沒有民勤工業的率先發展,沒有民勤工業的率先發展,就沒有民勤經濟社會的率先發展已在全縣上下形成共識。的建設發展在民勤的建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感慨的的建設發展初期,決策者們能夠審時度勢,搶占先機,有高人一籌的預見能力和敢于擔當的膽識魄力,并用他果敢的行動贏得了上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始終不渝的厚愛和支持,同時也給建設者們營造了一個可以大手筆運作的大好環境。歷屆縣委政府矢志不移,一屆接著一屆干,精心描繪著加快發展、率先發展的宏偉藍圖。觀念決定行動,思路決定出路,也被的發展實踐所驗證。看來,的發展經歷了少數人擔心懷疑甚至非議—相當一些人不認識、不理解—干部群眾逐步認識、逐步理解—全縣上下關心發展、企盼發展—為發展喝彩、為發展鼓勁—社會各界助力發展、為發展建言獻策的過程。
以規劃為龍頭統領鎮區建設,統領項目布局,并嚴把規劃落實關、項目準入關,用土地杠桿撬動建設發展。二是加大對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交通優勢的對內對外宣傳力度,強化開放、合作、發展的理念,進一步提高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來投資辦廠,使更多的項目在落地生根。三是支持和督促在建項目按計劃建設投產,并按計劃達產達標,實現產值貢獻和稅收貢獻的目標。這是大家最關心的事情。四是強化鎮區園區的服務管理,走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經營市場化的路子,提高統籌協調能力和經營服務能力,聚攏建設合力,集中財力物力,搞好基礎性公益性重點工程建設,同時要及時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建設發展過程中遇到困難和問題。五是投資發展公司要特別注重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創新融資機制,吸納更多的銀行資金、社會資金投資的建設發展。六是進一步明確管委會和鎮政府的職能職責,理順資產管理體制,強化鎮政府在鎮區建設發展方面的主導作用和管委會在園區建設發展方面的主導作用。管委會、鎮政府都要進一步強化“用發展凝聚人心、以項目衡量政績”理念,深入開展“提質增效年”踐諾活動,通過高效的工作努力實現階段性責任目標和年度責任目標。七是培訓、引進、選調小城鎮建設管理、產業項目經營服務等方面的專業型人才,配齊配強管委會和鎮政府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八是注重鎮區周邊環境的治理營造,全區域杜絕游牧散養,促進草原生態恢復性增長,構建鎮區外圍綠色屏障并謀劃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使工業旅游和農牧業旅游相得益彰。鎮區外圍防沙治沙、綠化造林、道路建設等大的建設項目要納入全縣總盤子統一考慮,統一實施。特別是縣城至的這條路非常重要,建設在急。
風光資源已經成為區域的一塊金牌資源,要有條件有門檻地引進風光電項目,與此同時,要鼓勵以商招商,積極引進項目總部落戶。目前,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還相對滯后,制約了項目的落地和效益的發揮,要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政協組織的這次視察非常及時、非常重要,對于推動集聚區工作、謀劃落實來年工作、貫徹落實黨代會人代會精神都有重要的意義。思路決定出路,一個好的思路就是一條出路。委員們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建議。特別是張主席所講的8個方面的建議,方向性、科學性、操作性、實踐性都比較強,管委會和鎮政府要共同研究、條分縷析、積極吸納。鎮是率先發展的主陣地,清潔能源的主戰場,工業發展的排頭兵,財政稅收的大后方,的發展正處于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希望政協委員在今后的工作中關注、支持、宣傳、幫助的發展。一要關注投融資平臺的建設,二要關注空間融合,三要關注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四要關注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優化分配,五要關注管理服務職能是否到位,六要關注如何營造全社會支持發展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