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反對外語課堂中使用母語的原因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語言遷移理論的提出使學者們意識到母語對外語學習造成的負面影響。本文就近年來對此方面的研究進行了梳理,總結出反對外語課堂中使用母語的三點原因:外語學習可以遵循母語習得的模式;Cook提出的雙語言系統觀認為外語學習容易受到母語思維的干擾;浸入式語言環境增加了目的語的輸入。
【關鍵詞】母語;外語課堂;原因
1引言
母語究竟具有何種遷移作用是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界爭論的熱點。盡管近年來諸多學者提出母語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外語學習,但母語在外語課堂中仍然處于尷尬的地位。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從母語負遷移的角度對近年來的文獻進行了梳理,試圖找出反對外語課堂中使用母語的原因[1]。
2反對母語使用的原因
2.1母語習得模式的應用
語言學習可以遵循母語習得的模式的說法得到了二語習得領域的證實。母語習得通常經歷三個階段:‘沉默階段、公式化階段和結構語義簡化階段’(Ellis,2013:73)。沉默階段,學習者主要專注于聽,爾后習得某些習慣用法,緊接著進入創造性地表達。Cook(2001:406)曾說,在兒童接觸和習得母語時,即使沒有其他語言幫助,他們也可以學會使用母語。作為母語習得式語言學習法的捍衛者,Krashen(1981)指出兒童具有與生俱來地通過使用語言而習得語言的能力。因此,外語學習語過程中應盡量避免使用母語,而是通過目的語的使用習得目的語。他認為語言學習可以分成兩個系統,一個被稱為習得系統,另一個被稱為學習系統。習得系統是潛意識地語言學習過程,類似于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學習者們通過有意義地浸入式語言交際活動,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學習語言;學習系統意味著學習,是一種有意識的、通過教師講授獲得關于語言的系統系知識的學習過程。Holzman(1997)將語言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視為一個整體,認為它們彼此之間密不可分。按照母語習得的模式,通過練習語言的四項基本技能,從而達到習得目的語的目的[2]。
2.2母語思維的干擾
Cook的雙語言系統觀認為大腦中可以并存兩個語言系統,但母語會影響目的語的構建。國內外研究證明,母語的負遷移作用滲透到目的語的各個層面,包括發音、詞匯與語法習得、句式構建等。英語是語調語言,而漢語是聲調語言。當以降調說‘對不起’時,表達的是‘拒絕’的意思;當以升調說‘對不起’時,表達的是‘我沒明白你所說的意思,你能再說一遍嗎?’。而在漢語中,聲調是用來區分漢字的意思。通過對比中國學生英語口筆譯語料庫與英語國家語料庫,學者們發現中國學生由于受到漢語表達方式的影響,對主謂一致和時態兩方面的分析與學習上存在一定困難(劉愛軍&張會平,2011)。邵紅萬(2012)在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中做了一項關于漢英翻譯的研究,發現文化差異是學生不能正確使用詞匯搭配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有學者分析了日本學生學習漢語時在語氣助詞“呢”的使用上出現的錯誤,發現母語思維會造成目的語概念與表達之間的鏈接障礙(Rivers&Temperly,1978),而且這種影響無法消除。為了減少母語的負遷移,語言學習者需要盡可能多地接觸和使用目的語[3]。
2.3浸入式語言學習法的提出
語言習得需要浸入式的語言環境,增加目的語輸入,而母語的使用卻使目的語輸入減少。對于多數的學習者而言,課堂是他們接觸和使用目的語的唯一途徑,避免母語使用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課堂時間使用目的語。在國外,“英語沉浸式”學習方法得到了極大認可。通過沉浸在目的語環境中,學習者可以以一種自然的方式練習聽、說、讀、寫、譯五種基本的語言技能,使目的語逐漸“內化”,從而形成目的語思維模式。如果目的語被規定為唯一的“官方”語言,那么學習者就會強迫自己學習和使用目的語(Auerbach,1993:4)。因此,課堂上的每一秒都是非常珍貴的,使用母語就是浪費目的語學習的時間[4-5]。
3結語
Willis(1996:49)認為提高目的語語言能力的最佳途徑是練習。倘若缺乏甚至沒有練習,語言學習者就無法習得該語言。練習不僅是習得語言能力,而且是學習語言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總之,充分利用課堂時間練習目的語是學好一門語言的可行方式。
作者:彭淑媛 單位: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