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教育師資培訓芻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957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解決各地民族學院師資問題的意見》提出自培為主、外援為輔的“兩條腿走路”方針,都勻師專(今黔南民族師專)等一大批民族高等師范院校陸續建立。1980年的全國師范教育工作會議、1986年國家教育委員會發出的關于加強師范教育的通知都大大促進了少數民族師范教育的發展[1]42。據1988年統計,全國民族中等師范學校有189所,在校學生占全國中師生的9.2%,少數民族高等師范院校已有35所[2]3。這些民族師范院校為民族地區培養了大批師資,保障了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國師范教育進行層次與結構的改革,由“三級”師范教育體系向“二級”、“一級”師范教育體系過渡。民族中等師范學校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部分民族師范學校并入或升格為高師院校,部分民族師范學校招收高中生或其他非師范類中職生。一批民族高等師范專科學校也相繼升格轉型,升格轉型中呈現兩大趨勢,一是從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升格為綜合性院校,二是從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升格為民族師范院校。由于學校擴大發展的需要,大多數民族高等師范院校在升格發展中選擇了走綜合性院校的道路。而少部分高等師范??茖W校在升格時更名為民族師范學院,如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2009年升格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2009年升格為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旨在繼承并弘揚為民族地區培養師資的優良傳統。
(一)傳承與創新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民族教育發展的基礎,在這一基礎的打造過程中民族師范院校具有獨特的優勢。民族師范院校是我國高等院校的一部分,除了具有與我國其他高等院校一致的一些共同特性以外,民族師范院還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突出表現為民族性與師范性。培養目標上,民族師范院校樹立了為民族地區培養師資的目標。民族師范院校地處民族地區,堅持為民族地區社會經濟與教育服務,以為民族地區教育輸送優秀師資為辦學宗旨。而在培養師資的過程中,民族師范院校自覺或不自覺的擔負起了傳承與創新民族文化的責任。教育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一定程度上說,教育即文化。一方面,文化是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之根,沒有文化便不會有教育的產生和維持;另一方面,教育是文化的土壤,沒有教育文化便會成為一潭死水。民族師范學院通過民族文化的教與學,使民族文化得以傳承與創新。相比于其他師范院校,民族師范學院在收集、整理民族文化上顯得更明確、更自覺,并融入我國的民族政策,根據民族地區建設與發展的需要,開設民族學、民族政策、民族語言、民族藝術、民族體育等能滿足民族地區教育工作需要而其他師范院校又無法開設的課程。同時,民族師范學院是民族地區人才資源和民族科技生產力的結合點,在文化創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民族師范院校擁有眾多的專家學者、擁有開放自由的學術氛圍、擁有科學民主的精神理念,是新的民族文化產生的搖籃。特別是在傳統民族文化與當地社會需求的結合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成為了傳統民族文化在當代社會背景下傳承及新的民族文化產生的重要場所。
(二)培育民族教育師資特殊技能
從民族地區師資任職資格的特點來看,民族師范院校具備培養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師資特殊技能的條件。民族地區基礎教育需要的教師除了要具備一般教師所具備的素質,還要具有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教師所特有的任職素質。在政治素養上,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教師需要深刻地領會和堅定擁護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的團結和國家安穩;在文化素養上,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教師需要掌握民族工作的基本知識和民族的文化傳統,確保能融入民族地區的生活中;在專業技能上,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教師要掌握復式教學、雙語教學、流動教學等教學技能,確保教育活動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職業道德上,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教師必須不畏生活及工作的艱苦環境,忠誠于民族教育事業,避免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師資的流失[3]128。這些特殊的素質是普通師范院校難以有效培養的,而民族師范院校卻具有培養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師資所持有素質的諸多獨特條件。從學生來源上看,民族師范院校的學生大部分來源于民族地區、是少數民族出身,通曉民族文化風俗,熟悉民族地區及民族教育的實際情況,適應民族地區的生活及工作環境,振興家鄉的愿望也更加強烈,實實在在地奮斗和奉獻,這有助于他們適應艱難的工作,并有效地解決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師資流失的難題。從學校的課程設計及教學特點上看,民族師范院校在教師的培養過程中注重考慮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師資的實際需要,通過開設民族學、民族政策、民族語言、民族教育等課程培養學生的特殊殊教育教學技能。
二、民族師范學院為民族教育培養師資的路徑
民族師范院校在發展過程中雖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民族師范院校也存在著先天不足。第一,辦學實力不強,辦學水平不高,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第二,辦學定位不清晰,辦學特色不明顯,競爭力不強。當前,民族師范院校變化的背后蘊藏著師范院校向綜合性院校發展的趨勢,但是這種綜合發展可能會使自身的特色喪失,造成千校一面的狀況。因此,民族師范院校在發展應從增強辦學實力和明確辦學定位入手。
(一)改善辦學條件,增強辦學實力
民族師范學院民族地區辦學,長期受到辦學經費不足、師資引進及培養難度大等問題的困擾,辦學基礎薄弱,造成了學校辦學水平提升較慢,制約著地方民族師范院校的發展。因此,增強辦學實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民族師范院校的首要任務。隨著我國教育的深入發展,教育公平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重點,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逐漸受到重視?!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將通過加大對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支持、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加大東部地區高校對西部地區高校對口支援力度、公共教育資源向民族地區傾斜等多種舉措提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如2010-2012年廣西組織實施高等教育振興工程、民族教育特色建設工程等教育發展重點工程。民族師范院校應抓住發展的契機,多方籌集資金,加快校園基礎建設,加大教學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源的投入力度。在辦學軟實力上,要加大學科建設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學科建設是任何一所高校工作的龍頭,是高校開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基礎,最能體現一所高校的辦學實力和特色。民族師范院校要充分利用地處民族地區的優勢,利用好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在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上做文章,努力培育民族文化學科群。在師資方面,樹立教師資源是學院發展第一資源的觀念,增強“人才強?!睉鹇缘囊庾R,通過“教學名師”培養工程、“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工程、“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工程挖掘現有人才的潛力;投入專項經費,引進高學歷高職稱人才,促進師資隊伍水平的提高。
(二)提煉辦學特色,明確辦學定位
歷史傳統是學校特色辦學的土壤,特色辦學的形成,其實就是一個結合學校歷史傳統進行吸納和升華辦學理念的過程[4]6。民族師范院校源于培養民族地區教育師資的需要,并在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上為民族地區基礎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如今,民族師范院校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但情系民族地區的辦學傳統應該得到繼承和弘揚。民族師范學院應力爭成為解決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問題的人才庫和智力庫,成為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富有民族特色和師范特色的多科性教學型普通本科院校。發展思路上,民族師范院校要與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互動、和民族地區基礎教育需要對接,拓寬辦學思路,豐富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師資培養的模式。在抓好全日制教育的同時加大成人教育的力度。目前,學歷較低是造成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師資素質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學歷是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必然之路[5]37。民族師范院校應抓住這一機遇,為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師資提高學歷教育,幫助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更多的教師獲得更高一級的學歷。另一方面,還要加大非學歷教育的力度,從內涵上幫助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教師取得進步和發展。根據當前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需要,開辦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等師資培訓班。其次,要積極爭取和承擔各級各類骨干教師、管理干部培訓班,讓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教師有獲得發展和提高的培訓機會。總之,民族師范院校應抓住發展的良好契機,不斷提升辦學實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辦學過程中,要繼承和弘揚為辦學傳統,自覺肩負起為民族教育培養優秀師資的重任,避免辦學目標不切實際、追求大而全的問題。
作者:黃健毅陳良單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