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國民族教育政策述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近代中國邊疆史地研究高潮的出現與邊疆教育政策的討論
1938年,衛惠林《邊疆民族問題與戰時民族教育》一書由中山文化教育館出版,作者分別記述東北、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在教育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指出應從鞏固國防建設和增進民族團結的高度來認識邊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指出“欲解決此等邊疆民族問題,完成團結御侮之神圣使命,有兩個根本的途徑,即普遍的推行民族教育與徹底刷新邊疆政治,此二者有密切之關聯:邊疆政治之刷新必須借民族教育之推行為其前導,為其依據,因為邊疆政治制度容有種種障礙不易一時革除者,但民族教育則可以在民族戰爭的神圣要求下迅速推行”。最后,作者在介紹戰時民國中央推進少數民族教育政策措施的基礎上,總結其利弊得失,提出戰時在邊疆地區實施民族教育所應遵守的幾個重要原則,包括革除華夏蠻夷的思想認識和民族偏見,尊重各民族固有的社會文化、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尊重各民族現行的政治與社會組織,推行生產教育、開發邊疆富源,推行社會文化事業、激發民族抗戰意識等十條原則。
1943年,曹樹勛研究民族教育的著作《邊疆教育新論》問世,該書“凡四編十六章八萬余言,其中關于邊教概況之記述,占全書十分之三,邊教問題之討論,占十分之七”。書中不僅對南京國民政府推行邊疆教育的指導方針以及語言政策、經費政策和邊地青年教師、學生的優待政策進行了論述,而且對“民族問題與教育”“語文問題與教育”“宗教問題與教育”,以及推行邊疆教育的方法等問題作者均提出自己獨到的看法和見解。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這三本當時影響頗大的學術著作,各書作者都是基于少數民族教育實地調查的前提下,來探討民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教育問題。作者們對民國中央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討論僅僅是以事件背景或結論建議的方式在文章部分出現,而且作者對于少數民族教育政策方面的著墨亦是有限字數的或是局部問題的分析,缺乏細致而深入的政策分析。
除傳統文獻資料外,中國近代史研究史料的最大特色就是報紙雜志。雖然中國報紙產生于唐代,宋、明、清也都有供宮廷和官府使用的邸報,但是報紙雜志的興盛與發展則是民國以后的事情。據統計,從民國初年到1949年底,全國各地編輯發行的各類報紙大約不下10000種。民國時期是我國報紙雜志新聞事業繁榮和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之一。與此同時,民國時期很多高校設立的教研機構,鑒于國內邊疆民族問題的重要意義亦將學術研究的重點轉向邊疆地區的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創辦了很多以服務邊疆、建設邊疆為主旨,探討中國邊疆和邊疆教育問題的學術雜志,比較有影響的有:《邊事》《邊疆通訊》《邊事研究》《邊疆研究》《邊政公論》《邊疆研究通訊》《西南邊疆》等。這些雜志刊登發表了許多有份量的邊疆教育論文,如芮逸夫在《西南邊疆》上發表的《西南民族語文教育芻議》,徐益棠在《邊政公論》上撰寫的《試擬國立邊地文化教育館組織大綱草案》等。這些論文涉及范圍宏闊,研究角度各異,既有理論性的文章,也有實證性的報告。除此之外,在民國時期出版的很多教育刊物,如《教育雜志》《中華教育界》《教育公報》《教與學月刊》等均刊錄了一定數量的、探討邊疆教育問題的文章。
與著作相比較,邊疆史地研究中關于少數民族教育政策方面的文章較為豐富,發表時間集中于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而且在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不同階段,這些文章關注的重點或研究視角的選擇亦各不相同,并呈現出一種由具象到抽象、由實踐活動到理論闡釋的層級遞進關系。從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是南京國民政府邊疆教育行政機構設置和興辦的草創階段,國家政府和民眾社會亟須通過實地調查來了解邊疆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狀況,為政策制定和教育發展提供現實依據。因此,這一時期發表的邊疆教育的文章主要是對邊疆民族地區教育狀況的現狀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來探討邊疆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如《邊疆教育的現況》、《我國邊疆教育之計劃與設施》、《云南教育事業的現狀》和《甘肅教育概況及改進計劃》等。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西北、西南地區成為了抗戰的大后方,邊疆地區備受國人關注,南京國民政府的邊疆教育政策體系已漸趨成形并初見成效。對邊疆教育問題的討論或邊疆教育政策實施方面的意見或建議便是這一時期學界關注的主要問題,如《實施邊疆教育之管見》《推進邊疆教育問題之商榷》《抗戰建國與邊疆教育》《邊疆問題與邊疆教育》《民族政策與邊疆教育》等。抗日戰爭勝利后,由于國內局勢的變化,當時學人對各項邊疆教育事業進行了重新審視,為邊疆教育尋求更加適合的發展途徑。這一時期的邊疆教育類文章以回溯性或總結性題材居多,代表性文章有:《今后實施邊疆教育之商榷》《近年來邊疆教育概況》《現階段邊疆教育總檢討》《十年來我國的邊疆教育》等。上述研究成果的共同視角是從邊疆史、邊疆教育史的角度來討論邊疆教育政策問題,它們突出了研究問題的邊疆地域特色,注重從國家宏觀層面或區域層面來探討邊疆教育政策問題,以普適性或普遍性的施政綱領意見得出或政策體系構建為研究的主旨要義。
二、80年代后民族教育史研究中有關民國中央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論述
新中國成立后,學術界對民國少數民族教育多持泛政治化的批評態度,研究成果難免缺乏客觀性和公正性。20個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思想解放,民國時期的許多歷史文獻資料和檔案史料相繼公開,人們對中國近代這段百年滄桑的歷史有了多角度的理解,開始嘗試從不同的層面或角度去觀察、審視中國近代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歷史制度和歷史人物。分析和評述民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成果亦更趨向理性和客觀。1980年以后學術界關于民國時期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論述多采用民族教育史的研究路向,較少采用邊疆史、邊疆教育史的研究路向。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呈現出兩條具體的研究途徑:第一,民族教育通史類中的部分成果;第二,關于少數民族或少數民族地方的斷代史研究中的部分成果。關于少數民族教育的通史類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韓達主編的《少數民族教育史》、謝啟晃的《中國民族教育史綱》和吳明海的《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史教程》。這三本著作在編寫格式上均遵循通史體例,連貫地記敘各個歷史時期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的情況。但由于通史寫作內容寬泛,對于民國時期若干重要事件和關鍵問題的討論無法做到深入精微。目前關于少數民族教育方面的通史類研究已有不少著述,在談及少數民族教育的宏觀背景、歷史發展以及政策指向等方面亦會涉及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討論或分析。而這種討論與分析是簡單式的或局部式的穿插嵌入,有些時候為了迎合研究旨趣難免會有刻意剪裁的痕跡。因此,內含于少數民族教育通史類研究成果中的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分析,只能為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佐證或輔助材料,而且限于主題和體例,其對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探討亦只能泛泛而談,無法深入到政策研究的本質。
三、少數民族地方斷代史研究中有關民國中央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論述
目前學界關于少數民族地方斷代史(民國時期)的研究成果以其討論的地理范圍為劃分依據,可概括為三類:西北民族地區、西南民族地區和東北民族地區。其中,對甘肅、青海、寧夏、貴州、云南、新疆、西藏、廣西、綏遠等少數民族聚居地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其中亦不乏專門探討少數民族教育問題的研究成果,如:徐中林等的《試論民國時期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文化教育政策》、丁平的《抗戰時期民國政府邊疆教育政策在綏境的實施》、李懷宇《論景頗族傳統教育的變遷與現代教育的發展》等。張慧真的《教育與民族認同:貴州石門坎花苗族群認同的構建》一文討論20世紀30年代楊森主政貴州期間,對石門坎苗區推行的教育同化政策,并借此反映國民政府如何以民族主義來收編西南邊疆的花苗族群作為新興民族國家的成員,再現了西南邊陲的花苗族群第一次從過去被污名化的“苗蠻”異族,改稱為“邊胞”這樣一個被民族國家認可的國民身份的政策實踐和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隋麗娟的《清末民初的邊疆危機與鄂倫春族教育》一文以世居在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族為例論述民國政府先后兩次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新式教育的狀況,文中指出民國政府將開啟民智與固守邊疆相輔相成的做法,給后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經驗啟示。關于地方斷代史方面的著作,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朱解琳的論著《甘寧青民族教育史簡編》,該書是一部按專題編寫的教育史專著,在民族教育史研究領域,采用這種形式撰寫的論著尚不多見。該書有兩章專門討論近代以來甘、青、寧地區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狀況。全書對于民國政府相關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背景雖多處提及,但并未對其進行深入條理地分析。
四、有關民國中央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專題研究
以政策專題研究的角度切入討論民國時期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學術成果較少,著作方面如吳明海的《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綱》。該書辟專章論述中國近代中央政府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發展歷程,但是,對于政策僅限于線索式的梳理,沒有展開有深度的探討或得出有創見的見解。在學術論文方面,丁虎生的《民國時期民族地區教育政策述評》一文頗具啟發性,文章認為國民政府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具有反動的性質,并指出政策否認了我國多民族的存在,實行封建奴化教育,指出民國時期對我國民族教育的貢獻僅在于形成了一套形式上比較完整的政策執行機構和把新式學校教育引入少數民族地區。然而,馬廷中《民國政府的民族教育政策研究》一文認為民國政府為了促進邊疆地區社會的發展,比較重視發展邊疆地區的民族教育,指出民國政府發展邊疆教育事業的施政措施及各項傾斜政策對促進邊疆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頒布發展邊疆民族教育的法令,建立各種行政管理機構,對從事民族教育的教職員工實行獎勵政策,對少數民族學生在招生和升學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重視邊疆民族文化教育的研究等等。兩篇論文對立性的觀點表明,對近代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理論研究亟待加強,在分析和評判民國時期的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時更應秉持客觀考證的“學術性”研究,堅持階級觀點、國家觀點和民族觀點的統一。孫懿《抗戰時期民國政府的邊疆教育政策》一文從“邊疆教育”概念的提出、邊疆教育政策的內容、邊疆教育政策的施行等三個方面對民國政府的邊疆教育政策進行了概要探討,該文對抗戰時期邊疆教育政策的考察比較完備,但是作者僅限于對政策文本的梳理分析,對于政策的形成、制定、發展和完善等演進過程尚缺乏相關的縱貫研究。
周泓《民國時期的邊疆教育制度》一文從邊疆教育的開創及體制、邊疆教育綱要及方針、邊疆教育委員會、邊疆教育計劃、邊疆教育經費與師生優待、邊疆教育設施、邊教教材等七個方面審視了民國時期邊疆教育制度,該文對邊疆教育制度的考察較為完備,但制度的嬗變及其動因沒有引起注意。除政策內容本身的文獻研究以外,與政策制定有關的行政機構或職能部門亦不乏學者關注。田正平等的《近代邊疆教育行政管理機構的創立與演變》一文將中央一級邊疆教育行政管理機構的演變分為三個階段,并細致性地梳理了各個階段管理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機構變遷及相應的職能劃分。朱慈恩的《蒙藏委員會與民國時期的邊疆教育》論述了民國時期蒙藏委員會的形成過程及其對邊疆教育的實踐推動作用。此外,以民國時期某類教育為基礎而展開的政策研究亦是民國時期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課題,如郭弘的《民國時期甘肅藏區初等教育述評》、秦奮的《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在綏遠地區興辦的邊疆小學》、周泓的《民國時期新疆民族宗教教育與國民教育的并行》、楊進銓的《蒙藏學校石虎胡同校址及其歷史沿革考辨》等。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學者對近代民族政策史的研究出版了很多頗具參考價值的學術著作,為學界更為客觀和科學地研究近代少數民族教育政策提供了另一個視角,如周昆田先生的《三民主義的邊疆政策》、林恩顯先生的《國父民族主義與民國以來的民族政策》和郭寄嶠先生的《民國以來中央對蒙藏的施政》等。
近年來有學者開始關注民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專題性研究成果日漸增多,為從中央政府層面討論少數民族教育發展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但是,總的來說,目前學術界對于民國政府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成果與其所具有的重要意義而言是比較薄弱和相對不足的。邊疆教育史料文獻有待深入挖掘和義理考證,民族教育史研究應力求源流溯考和深刻討論,政策專題研究成果亟待豐富和完善。民國中央政府少數民族教育政策體系建設的實踐探索對于我們思考國家政府推動少數民族教育發展問題的途徑策略,認識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在少數民族群體利益與國家利益調整方面的功能作用,探析少數民族教育與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的關系問題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參考價值,其中不乏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啟示,亦有諸多引起我們思考的教訓警示,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拓展深化的研究領域。
作者:王景趙志純盛莉波單位:云南師范大學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