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求大學生音樂教育體系的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高校實施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
藝術教育的根本是審美教育,審判教育從狹義上說是藝術欣賞、藝術知識及藝術創作;從廣義上講,審美教育注重培養人的審美觀、審美情緒,提高人對美的鑒賞力和創造力。俄羅斯作家赫爾岑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有些古典藝術品,離開他們,人便不是光整的人。”他認為,在這些偉大財富面前失之交臂的人,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貧困,失去無比的智力歡樂是不可寬容的,生活失去美,沒有藝術的光輝照耀,就會變得單調、灰暗、呆板。
作為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高校藝術教育,應該秉承著這樣的目的:用藝術中的美學意境陶冶大學生的情操,用藝術的光輝照耀大學生的心扉,使大學生們具有較高的人文修養和完善的人格,始終以樂觀的心態去迎接各種挑戰,在不斷追求美的過程中,使自己變成志向高遠、全面發展、個人綜合素質較高、對社會有用的人。
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應試教育這些年來大行其道,致使大多數中小學的音樂、美術等藝術教育變成了無足輕重、形同虛設的副課。音樂課被隨意擠占讓位給其他文化課,音樂課長期沒有教學指標、考核標準或相應的評價機制。音樂課教師由于不受重視,以至于心理失衡,有的上課隨意甚至主動讓課。而在鄉鎮以下的農村學校,情況則更為嚴重,有的學校根本不開音樂課,有的學校不配備音樂教師,或者是音樂課用其他課的教師來代教。這些對音樂課及藝術教育不重視帶來的結果是,中小學生應具備的音樂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得不到普及與提高,國民享受音樂教育的使命無法順利完成,藝術教育對于人的自身完善,從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養和提高人對于美的追求和人文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使命,與一代青少年學生失之交臂。這樣只顧分數高低、升學如何,不顧人文素質、道德情操是否全面發展的評判價值,是與教育對人才培養的目標相悖的。藝術教育的缺失和不完善,對于人的潛能的充分發揮,人的才智與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建立等都會帶來直接的影響。美育的缺失已造成了現在許多大學生情感淡漠、人格不夠完善、審美能力不足、創造力低下、自我認識能力差等教育缺憾。
大學是青年世界觀初步形成、社會意識逐漸覺醒、人格塑造不斷完善的地方,也是他們即將走向社會,迎接工作挑戰前最重要的學習階段。對于許多人入學前藝術教育缺乏或不完整的缺憾,高校應當承擔起對他們進行藝術教育的使命和責任。教育應該不僅僅使學生在專業知識上有所收獲,而更應該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人格品質得到升華,高校教育應擔負起這樣的重要使命。
二、音樂與審美
人由于審美能力和趣味不同,所以對音樂的選擇也不同,人們總是在尋找與自己審美能力和審美趣味相適應的音樂作品,并與之發生直接的感性接觸,人與音樂才構成審美關系。馬克思說過,對于非音樂的耳朵來說,再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要使自己具備音樂的審美能力,必須具有“音樂的耳朵”。而音樂的耳朵是在具備一定音樂基礎知識后,經過長期的音樂教育和培養的結果。具有音樂的耳朵的審美能感受到音樂中音與音的美,音樂旋律流動的內部數學比例一般嚴整的形式、框架,有序的結構和整體呈獻的美,能夠感受到音樂的生命。
非音樂耳朵的審美只能感受到聲音的一般物理屬性,以及心理上的普通聯覺對應(高音與響亮、低音與暗淡)等特性,更多的是感受到音樂的軀殼。從音樂作品的結構形態來看,音樂有結構復雜的作品,如交響樂、歌劇等;也有結構簡單的作品,如流行歌曲、歌謠等。對于許多大學生來說,由于音樂基礎教育的缺乏,網絡、媒體流行音樂的大量傳播,中西文化的差異與西方古典音樂接受少之又少,因此喜歡結構簡單、通俗易懂的流行音樂就不足為奇,而要了解結構復雜的交響樂等作品則會困難重重。但是正是這些結構復雜的交響樂等西方經典音樂作品則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極高的藝術水準和審美價值。
在音樂發展史上,西方許多經典的古典音樂是全人類的財富。那些在音樂史上星光熠熠的作曲家如巴赫、海頓、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等人創作的偉大作品,是將音樂與自己的生命融為一體的產物。作曲家通過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感悟,通過對社會的深刻洞察和對現實的選擇之后,將自己的社會理想和審美追求融入作品之中,他們的音樂使人在感官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在精神、理想層面受到影響和啟示,心靈與人格得到凈化與提升。大學生對這些西方古典音樂有興趣但又望而卻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聽不懂”。欣賞者總是試圖在欣賞音樂時“對號入座”:這段音樂講了什么,那段音樂是什么意思,這其實是進入了音樂審美的一個誤區。音樂的非語義性決定了它的表現手段不像繪畫、戲劇、電影那么的直觀,音樂是沒有準確概念語言的。
人們創造音樂并不是把它變成像語言一樣的替代工具,在音樂中沒有聲音形象與現實形象之間的物象對應實體。在人們許多復雜的感情無法用語言形容時,音樂則能表現出這種想表達的東西。正如俄羅斯偉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說的那樣:“在詞無能為力的地方,有充分準備的音樂語言便出現了。”音樂是用純感情的影響手段使審美理想感性化,成為直觀的美。音樂的特點是以十分概括而又特殊假定的聲音形象來表達人的情緒。因此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要努力培養自己的音樂耳朵,積累審美經驗。缺乏審美經驗的耳朵在傾聽音樂時難以從音響中發現審美對象,難以與音樂產生真正的審美美觀。欣賞音樂是要欣賞音樂本身的豐富感情和音響的有序之美,得到精神性的愉悅。
三、高校大學生音樂教育體系的構建
高校大學生音樂教育體系的建設,應充分整合高校的師資,利用教學設施、圖書、網絡等資源,科學合理地設置音樂類課程,創新改進音樂課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音樂公選課的教學質量,發揮學生社團的積極作用,利用音樂會、學術講座、音樂沙龍、廣播、網絡等形式,吸引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及參與音樂活動的熱情,拉近音樂與他們之間的距離,使他們成為音樂審美活動的主體,成為促進高校音樂教育建設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
(一)整合師資力量,加強統一管理目前許多高校開設的音樂類公選課,是由音樂院系的教師或文化教育中心、團委等其他部門的人授課。由于一些學校對于音樂公選課的重視不夠、審批不嚴,因此課程的開設缺乏統一管理、隨意性大,同質性重復多(如大多數為名曲欣賞課)。一些雖畢業于音樂院校但并不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開設的課程,由于缺乏教學經驗,因此有些課的教學質量難以保證。高校應重視藝術類公選課的教學與質量,由校內機構統一管理與統籌課程,整合師資力量。對于有教學資質、缺少教學經驗的年輕教師,應由經驗豐富的教師予以傳、幫、帶。學校應給予教師外出進修和參加學術交流的機會,使教師能開闊視野,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教學管理機構應定期舉行教學研討和觀摩會,編寫教材,不斷完善教學法,請相關專家對于教師帶課的質量予以評估,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科學地設置課程,創新改進教學方法在各學校開設的音樂公選課中,名曲欣賞類課程最為多見。由于多數學生不掌握識譜和樂器,不了解音樂的特點,還缺乏音樂的耳朵,因此一開始就欣賞結構復雜的交響樂等作品困難重重。針對這類情況,在課程的設置上,應從基本的音樂知識開始補課,從培養“音樂的耳朵”做起。課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開設“記譜法”(簡譜、線譜)、“基本樂理”等基礎課程,從基本的音樂常識學起。在學生奠定了基本的音樂基礎之后,便可開設“音樂美學”“音樂欣賞”等第二段的課程。“音樂美學”課除了講授音樂的特性、美學知識外,還應重點講授欣賞音樂的方法。“音樂欣賞”課應本著先簡后難的原則:類型先中國音樂后西方音樂;結構先簡單結構(單聲部)后復雜結構(多聲部);內容先歌曲后器樂曲,先標題音樂后無標題音樂,循序漸進,不斷深入,使學生心靈的音樂之門逐漸開啟。教學方法如何是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音樂基礎課的學習中,可借鑒奧爾夫先進的教學方法,把視覺、聽覺、肢體律動等內容融為一體,使音高、節奏等內容的學習變得直觀、有趣易懂。要改進許多欣賞課那種放一段音樂,教師按圖索驥式地解釋或一言堂,學生索然無味聽的教學方式。音樂欣賞課不僅要讓學生聽音樂,更要讓他們參與到授課之中。如結合欣賞內容學唱某些經典歌曲、音樂主題旋律;將美術的色彩與音樂的音色、明暗做對照,講印象派音樂結合欣賞印象派繪畫作品等。在講解音樂作品的同時,應注重拓寬相關的歷史、美學、文學(如音樂流派、風格、歌詞)等人文知識,將音樂融入時代的軌跡中去解讀,使學生在聆聽、感悟音樂經典作品,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體味到在大的文化背景下藝術作品背后隱含的人文意蘊。
(三)傳承民族文化,傳播藝術精品,開展多樣的音樂活動音樂文化既有共通性,又有典型的地方特征。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文化大國,地方民歌和戲曲等資源都十分豐富。高校具有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地方和傳統音樂傳承發展的職責,也有對世界優秀的藝術品精華宣傳和普及的責任。學校可聘請一些本地的民間藝人,戲曲、歌舞等表演藝術家來校進行專題講座或演出。如陜西的陜北歌手王向榮、秦腔表演藝術家馬友仙、華陰老腔演出隊,廣東的客家歌手湯明哲、粵劇藝術家紅線女、歌劇表演藝術家鄧韻、芭蕾舞藝術家張丹丹等。學生通過藝術家的講座或演出,對祖國的音樂文化和西方的經典藝術不僅能從內容、形式等方面加深了解,受到藝術的熏陶和感染,同時也會提高對音樂藝術的熱愛與興趣。應重視并加強對校內各學生社團、歌舞、樂隊、合唱團音樂愛好者協會等組織的建設和管理。各高校中都有一批音樂基礎好,具有某種音樂技能的學生,他們是學生社團各音樂組織中的骨干,他們中許多人都有提高自身音樂水平的愿望。學校應根據校內師資及設備的情況,由專業教師對他們進行專業技能和音樂理論的培訓。他們在自身音樂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可以對其他學生起到“幫”“帶”的作用。應發揮這批音樂骨干的作用,讓他們成為高校中普及和傳播音樂藝術的火種。高雅音樂進校園、新年音樂會、音樂講座、校園歌手大賽等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應由學校的相關部門管理協調,主題明確,導向清晰,應以格調高雅、內容健康、弘揚民族文化和傳播西方音樂精品為核心內容,同時也兼顧不同種類的音樂類型,如流行音樂、音樂劇、街舞等。
(四)加強網絡建設,發揮新媒體作用“通過網絡了解音樂的大學生為61.29%”,這項調查結果表明,網絡對于今天人們的生活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網絡具有信息量大、快捷、簡單等特點,在高校大學里音樂教育體系構建中,應該發揮網絡教育的重要作用。在目前的網絡音樂資源中,流行音樂占絕大多數,這些音樂中不乏許多良莠不齊的作品。而分類系統化的民族音樂(民族類)、傳統音樂(戲曲類)和西方古典音樂(交響樂、歌劇、藝術歌曲類)等作品的資料卻較少。這樣不但對于想要了解這類作品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也對真正具有藝術價值的高雅音樂的普及帶來了影響。高校可利用校內的師資、圖書、音像等資源,開設校園網站(也可以數所高校合辦)用于音樂的學習和推廣。網站可聘請音樂專業的學生勤工儉學管理網站,將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作品的音像資料、發展、流派等內容分類整理上傳,供學生瀏覽下載學習;也可以將音樂劇、爵士、藍調、搖滾等近現代的音樂作品加以介紹,以滿足一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網站也可以將校內公選課教師的教學視頻和課件上傳,供學生選擇學習。隨著新媒體——微博的迅速發展,微博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交流工具之一。學校可利用微博的作用,邀請一些藝術家、教授和名人制定音樂的推廣計劃,讓學生與專家們通過微博建立對話機制,討論藝術和學習音樂,利用微博明星效應的影響力,提高音樂學習的效果。
四、結語
高校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前沿,具有引領社會文化前進方向的重要作用。高校不僅要起到知識傳承的作用,還要承擔起塑造人格和培養創新人才的任務。隨著思維科學的發展,人們認識到,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的,人們創造性思維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統一的基礎上。音樂作為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是因為它內具邏輯思維的規律和度數,外具形象思維的情感空間。藝術會啟動創新意識的成長。音樂會有助于創新人才能力的提高。了解學習音樂,培養正確的審美觀,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在享受音樂帶給我們歡樂的同時,使精神世界得以豐富,創新思維得以發達,品德修養得以提高。
作者:張延春單位: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