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展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中國傳統音樂課程的教學資源匱乏,教學方法錯位
調查發現,高師院校除了民族器樂教學是專職教師任教外,其他傳統音樂課程大部分都是兼職教師任教,有的是由從事民族器樂教學的教師兼任,有的則是一位理論課教師兼任幾門課程。在教材的使用上也呈現出不規范的特點,很多學校都是自己編訂教材,或是自己制定教學大綱,組織教學內容,隨意性較強,教學方法嚴重滯后,過分西化的現象非常普遍。中國傳統音樂具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在律制、記譜、調式、調性、節奏、節拍、樂曲的組織結構等屬性上都與西方音樂有所不同。但是,當前在中國傳統音樂教學中,除了古琴音樂和部分樂種基本保持傳統的教學方式外,大部分傳統音樂的教學都運用西方的教學模式。很多民族樂器教學的教師不知道工尺譜是什么,唱、奏出來的音樂沒有傳統音樂的意蘊,也體現不出中國傳統音樂的特色。
(二)高師音樂教育與中小學音樂教育存在嚴重的脫鉤現象
幾乎每一所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中都明確提出了人才培養目標,即為中小學培養合格的師資。但是,高師音樂教育與中小學音樂教育存在嚴重的脫鉤現象。高師院校重技術、輕理論,重表演、輕方法,似乎每一個學生都將成為作曲家,聲樂、器樂表演家,而忽視了高師院校的師范性特點。例如,學生在高師院校學習期間,只知道成天彈奏鋼琴曲,卻對歌曲的伴奏藝術不曾涉獵,從而影響到他們在中小學音樂課上的伴奏教學。
二、高師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主觀原因
20世紀之交,我國大批進步知識分子為了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現狀,要求變法維新,學習西方的科學文明,于是掀起了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的變革。在文化領域,以“五四”運動為肇端,包括音樂文化在內的新文化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鋪開。到處興辦學堂,在學堂里教唱樂歌,學習西方的樂理知識與各種樂器,并形成一股潮流,沖擊著宮廷音樂消亡后民間音樂獨霸中國的局面。這些西洋音樂以新式教育為載體,向國民特別是少兒進行大范圍、強制性的傳播,致使中西音樂發展不平衡。延安文藝整風運動時期,《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要求文藝工作者走向民間、深入民間,向民間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創作出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作品。可以說,這是自“五四”運動后第一次大型的、集體的、有組織的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進行收集、整理以及創作的偉大嘗試,進而產生了很多至今仍有影響的作品,推動了中國民族音樂創作的發展。1945年《白毛女》的成功上演,標志著我國民族歌劇的誕生,可以說,這是我國傳統音樂傳承發展的典范。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有過幾次關于音樂民族化問題的大討論,五六十年代還有過開發民間、開發邊疆的熱潮,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了一次全國范圍的“大檢閱”,音樂家們在學習民族民間音樂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績,產生了一大批民族音樂作品,可以說這是一段傳統音樂發展的美好時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繁榮,以及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迎來了中國傳統音樂發展的春天。值得一提的是,舶來通俗音樂的崛起,使得傳統音樂文化經受20世紀以來的第二次重大考驗。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家提出并完成了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五大集成”巨大工程,這可謂載入史冊的大事,有無數人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為傳統音樂的發展作了厚實的積淀,但是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并發揮其功效,特別是高師音樂教育這塊本應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沃土沒有完成好自己的職責和義務。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雖然歷次中國傳統音樂學術會議都展開了關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中國音樂教育特別是在高校音樂教育的討論,但是高校的狀況仍然沒有根本性改變。
(二)客觀原因
高師院校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更多地是由社會人才需求的結構決定的。調查發現,大部分高師院校都對學生的畢業去向缺少跟蹤。但是幾乎所有負責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教師根據部分畢業學生反饋的信息一致認為:大部分學生去了各地各種類型的音樂培訓機構。這些音樂培訓機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社會音樂培訓機構,另一類是音樂藝術高考培訓機構,他們所教授的內容具有針對性。前者大部分為應付音樂考級,其考級的主要科目是聲樂、鋼琴、器樂,其中鋼琴考級學生最多;后者主要訓練專業考試內容,主要有聲樂、鋼琴、器樂、樂理和視唱練耳。兩種類型的培訓機構所需要的師資主要偏向于西方音樂,這一實際情況直接影響了高師院校人才培養的方向。
另外,高師院校的音樂藝術招生專業考試呈現出考試科目單一、內容西化的客觀現狀,使得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成了西式教學。多年來,高師院校的藝術招生考試科目專業主要是聲樂、鋼琴、器樂,專業基礎一般是視唱練耳、樂理。這些科目除了器樂可以是民族樂器外,其他的都是西方樂器。這種藝術高考制度極大地影響了高中的備考學生,高中的學生影響了初中的藝術特長生,初中的學生當然也就影響了小學生。所以,我國很多中小學生的家長都逼著孩子學習鋼琴,參加鋼琴考級,并認為這樣做可以給孩子升學加分,甚至將來還可以走音樂這條“星光大道”,于是,出現了鋼琴培訓班招生異常火爆的社會現象。藝術招生制度的缺失以及人才市場需求結構的單一形成的這種鏈條效應,使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高師院校作為培養中小學師資的搖籃,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學術研究、保護和發展的重要使命,有責任有義務改觀當前的現實狀況。
作者:張維柯黎單位: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