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夯實農村客運配置及投放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運力投放要與經濟發展及人口增長相適應。規劃用區的年年的人口數據和GDP來間接預測出本區年年的運力投放數據。其中,作為預測基礎的年區運力總量是12217(座位),人口1729617人,預測本區年人口為是1750435人,年為1769742人。
1運力配置影響因素分析
運力配置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本區人口總量、人口空間分布與人口構成
至年末,全區戶籍人口172.5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1.06萬人,農業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0.4%。常住人口為153.3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78.22萬人,占全區常住人口的51.0%。常住人口與全部人口的差額部分19.2萬人,主要是外出務工人員。外出務工人員以社會流動性最強的16-45歲男性社會勞動力為主,占全部農業人口的15.8%。人口分布特征一方面揭示出,目前本區還屬于欠發達地區,人口結構年輕,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將保持人口的正增長,城鄉居民將通過人口基數的擴大而擴大對客運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量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的轉移,也意味著有著旺盛的季節性的客運需求的新興社會階層的出現,將促進城市化進程提速,迅速改變和擴大居民的生活方式與活動的空間范圍,加之假日經濟興起對鄉鎮旅游業的帶動,本區客運必須適應越來越高的數量、質量與速度方面的要求。
1.2本區經濟發展水平
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4.9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5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1.2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2.15億元。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6.0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8.2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6.7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1.16億元。年經濟增長率26.3%,創建區以來的最高水平,比全市和全國分別高12和17.3個百分點,增速列全市第1位。
地區經濟高速增長要求作為生產要素的的活勞動與物化勞動以越來越大的規模、越來越快的速度進入社會大生產過程,從而讓區客運業對國民經濟始終保持較高的彈性。目前階段本區客運量與國民經濟的彈性在0.32左右。
1.3居民收入水平
年,區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71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25元,全年各種方式運輸旅客量4815.9萬人次,人均年出行次數28.4次;年,本區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36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98元,完成旅客運量9543萬人次,人均年出行次數55.3次。隨著區內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居民交通消費支出水平在同步提高的同時,其消費支出在全部消費支出中所占比重也在逐步增加。居民消費水平上升將對客運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在原有運力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就勢必要產生運量與供給的矛盾,只有通過增加適當的運力供給才能達到供需平衡的狀態,適應社會的發展。
數據來源:根據區政府門戶網站的年-年統計公報數據計算整理。
1.4運輸服務的質量
衡量客運產品數量與質量水平的特性指標除人次、人公里外,還應包括實現人次與人公里的經濟性、速度性、舒適性、安全性、方便性等內容。道路客運通村率、通暢率的提高,對農村居民出行規模擴大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重慶市委、市政府為此專門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的意見》,并配套了與籌資等有關的政策。近年來,區將公路暢通工程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和統籌城鄉發展的突破點,加快了公路暢通工程建設步伐。全區現有公路5110.12公里,其中農村公路4706.37公里。全區52個鄉、鎮、街道已全部通車,鄉鎮公路通暢率為100%;全區448個行政村已通達,通達率為100%,448個行政村已有186個通暢,通暢率為41.5%。
1.5運價因素
從OD調查結果反映,農村居民出行人次費用負擔的期望水平,在5公里以內是2元左右,5公里以上的較遠距離是3~5元。農業生產方式與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季節性差別,使得農村客運具有平時清淡、春節前后和趕集日集中的特點。平日農村居民出行的需求價格彈性較高,對運價較為敏感,受要素成本推動影響,農村客運經營方難以降低運價,致使需求清淡,農村公共交通體系的發育缺乏利益動力。春節期間與趕場日農村居民采用交通工具代步出行的需求價格彈性低,對運價不夠敏感,需求集中致使運力集中,在獲準特許經營的客車服務數量不足以滿足集中性居民出行需求時,非法客運車輛填補了這一需求空間。
2運力結構與運力規模配置規劃
根據運力的投放與經濟發展及人口增長相關聯原理,利用區年年的人口數據和GDP,預測出年年的運力投放數據。
運力規劃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現有線路基礎上的運力投放規劃,另一部分是新增運力投放規劃。與客運線網三個層次布局相對應,運力也改按三個層次分別投放。
鄉鎮線路是區內農村客運的主線,連接國道、縣道和鄉道,規劃好鄉鎮線路,有綱舉目張、牽動全盤的作用。農村客運規劃將鄉鎮線路作為規劃的重點,通過鄉鎮之間的客運路線的構建,輻射沿線和附近村社,并帶動附近客運及農民出行方式的改變。
在規劃近期農村客運線路時,根據農村客運峰谷波動特點,可考慮在趕場日等特定時間,組織劃片客運經營,一方面方便農村居民出行,另一方面緩解運力過度投放與非趕集日農村運力大量閑置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