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經濟發展差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區域個性、差異分析及區域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是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研究的經典內容。近年來,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有逐年加大的趨勢。區域經濟差異過大,不僅會阻礙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可能成為引起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應引起學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視。
湖南省地處我國中部地區,是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以及聯結東、西部地區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在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湖南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差距在不斷擴大,已經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如何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湖南省所面臨的重大課題。城市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極核,最為直接地反映出區域經濟發展態勢,是區域經濟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因此,本文以湖南省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為研究對象,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湖南城市經濟發展差異,期望對湖南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湖南省城市經濟發展差異的主成分分析
1.1構建指標體系
結合湖南省城市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本著科學性、可比性、典型性、可獲取性的基本原則,選取3類8個單項指標構成湖南省城市經濟發展差異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其中,人均GDP(X1)、第三產業占GDP比重(X2)、城市固定資產投資額(X3),用來反映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整體實力和產業結構高度;非農業人口(X4)、社會消費零售總額(X5)反映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占GDP比重(X6),反映城市基礎設施環境和投資環境;電信業務收入(X7)、貨運總量(X8),反映城市科技信息網絡水平和城市與外界的聯系程度,上述指標體系能夠客觀、科學地反映湖南省城市經濟發展狀況。
1.2數據來源與標準化
(1)數據來源與樣本選取。指標數據來源于2006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具有較高的可信度。選取長沙、株洲、湘潭、衡陽、邵陽、岳陽、常德、張家界、益陽、郴州、永州、懷化、婁底等13個地級市(湘西州吉首市為縣級市人口、經濟規模偏小,因此,此處未作比較)作為研究樣本,進行比較研究。
(2)原始數據的標準化。原始數據標準化的方法很多,主要運用極差值標準化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其計算公式為:
正向指標:Xij′=
反向指標:Xij′=
其中,X、Xmax、Xmin、X′分別代表原始數據初始值、最大值、最小值和標準化值。
1.3主成分分析過程
因子分析法就是用少數幾個因子來描述許多指標或因素之間的聯系,以較少幾個因子反映原始資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統計學方法。利用因子分析技術,對2005年的數據矩陣進行處理,根據其特征根分布特點(碎石圖),可判斷選取3個主因子比較合適,其累積方差達到90.567%,能夠解釋全部信息量的近91%。
利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各個成分的特征根、貢獻率及累計貢獻率(見表2)和主成分載荷值(見表3)。
(1)第一主因子——經濟綜合實力。第一主因子特征值達到3.420,貢獻率達到42.746%,該因子與人均GDP、城市固定資產投資額、非農業人口、人均電信業務收入、貨運總量呈高度相關性。它基本上反映了城市經濟的綜合發展實力,因此,可以把它歸納為經濟綜合實力。
(2)第二主因子——投資環境。第二主因子貢獻率達到30.306%,該因子與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占GDP比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呈高度相關性。它基本上反映了城市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狀況和商業情況,因此,可以把它歸納為投資環境。
(3)第三主因子——產業結構高度。第三主因子貢獻率達到17.515%,該因子與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呈高度相關性。它基本上反映了城市經濟的產業結構水平,因此,可以把它歸納為產業結構高度。在表3的基礎上,可計算出第
一、
二、三主成分在各城市經濟發展的得分,再按照三個主成分的貢獻率即可得出綜合得分(見表4)。
1.4湖南省城市區域經濟差異特征
(1)城市區域經濟差異顯著。長沙作為湖南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優勢相當突出,從主成分綜合得分來看,長沙(1.922)與排在最后一位的永州(-0.428)相距甚遠,即使與排在第
二、三位的株洲(0.131)、湘潭(0.142)差距也相當顯著。
(2)從地理空間分布格局來看,呈現出“湘中>湘東>湘西”的城市經濟發展格局。經濟發達城市主要集中在湘中地區,經濟較發達地區集中在湘東地區,而經濟欠發達城市主要集中在湘西地區。
2湖南省城市經濟發展差異的類型劃分
依據綜合得分可以把湖南省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為經濟發達、經濟較發達和經濟欠發達3個基本類型(見表5)。
2.1經濟發達類型
該類型包括長沙、株洲、湘潭和岳陽四座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主成分綜合得分均大于0,遠高于其他城市。長沙作為省會城市其經濟極化作用相當明顯,而株洲、湘潭是三線建設中重要的工業中心城市,岳陽作為湖南的新興工業城市,近些年來社會經濟增長相當明顯。2005年四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市固定資產投資額分別為1658.372億元、1554.373億元、889.273億元、868.227億元,分別占全省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38.35%、38.62%、40.98%、41.21%,城市經濟發展絕對水平遠高于其他城市,為湖南省經濟中心區域。
2.2經濟較發達類型
該類型包括衡陽、郴州和常德。衡陽是湖南省老工業基地,近些年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趨緩,逐漸被岳陽、常德等新興工業城市超越,2005年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市固定資產投資額分別為126.385億元、148.719億元、66.06億元、52.088億元,落后于岳陽(282.474億元、465.046億元、122.266億元、75.813億元)和常德(255.826億元、215.685億元、74.826億元、60.093億元)。作為湖南“南大門”的郴州(127.317億元、124.735億元、79.951億元、61.645億元)借助靠近廣東的區位優勢,經濟發展也較為迅速,部分經濟絕對指標已經超過衡陽。
2.3經濟欠發達類型
該類型包括懷化、張家界、婁底、益陽、邵陽、永州。該類型城市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社會經濟發展較慢的西部地區。懷化、永州分別與貴州、廣西交界,區位優勢相對較差,城市規模、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水平偏低。截至2005年,6城市市轄區非農業人口分別為23.59萬人、14.38萬人、41.87萬人、33.12萬人、28.65萬人、28.74萬人。
3協調湖南省城市經濟差異的對策
3.1強化長株潭城市群輻射和帶動作用
抓住長株潭城市群獲批為“兩型社會”國家級試驗區的機遇,加快體制改革,進一步發揮其核心增長極的中心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促進湖南經濟的全面發展。長株潭城市群既是湖南省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也是帶動湖南省區域經濟快速增長的引擎,但是目前區域經濟發展規模偏小,城市間區域經濟協作機制不完善,行政區經濟的痕跡相當明顯,產業生產、消費網絡空間并沒有形成,還處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初階段,其輻射和帶動作用有限。強化長株潭城市群區域經濟帶動和輻射作用的關鍵就在于突破行政區劃的界限,建立完備的協作、互動機制,明確城市的功能和產業定位,構筑完善的城市產業網絡。長沙作為最具潛力的產業增長中心,應以第三產業為重點,加快發展商貿、金融、運輸、科技、教育、文化、信息、旅游等產業,著重構筑現代科教中心、商貿中心、文化中心及信息中心,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株洲作為有基礎優勢的工業中心,應依托自身的交通中心地位,增創工業新優勢,重點改造提升有色冶金產業、軌道機車及車輛產業、化工原料產業、建材產業,培育發展新材料、醫藥保健制品、先進制造技術和環保節能降耗等高新技術產業;湘潭要加速傳統工業產業的優化升級,力爭建成一個新型的加工工業和精細化工工業中心,形成國內領先,且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實力的城市群,從而帶動湖南省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3.2培育地方特色產業集群
大量經驗表明,地方產業集群或地方企業集群正在推動著世界各地的經濟增長。國外的“硅谷”、“128”公路以及“第三意大利”;國內浙江省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無一例外地體現了集群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湖南省地域廣闊,地理條件千差萬別,如中、北部地區為丘陵、洞庭湖平原地區,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十分有利于工農業發展,而欠發達地區的西部地區多丘陵、低山,交通不便、能源缺乏、工農業經濟基礎薄弱,但山川秀麗,少數民族集聚,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因此,需針對不同區域的資源優勢,結合其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積極實施不同的區域產業集群政策,從資金和政策上扶持地方產業集群發展,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是縮小城市經濟發展差異的重要途徑,如湘中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株洲、湘潭——重化工業、制造業集群,岳陽——石化產業集群以及大湘西張家界、吉首——旅游、微生物發酵產業集群,繼續做大做強民族特色產業集群,構建和諧社會。
3.3制定適宜的城市經濟發展政策
繆爾達爾(Myrdal)的“累積因果循環”、納克斯(Nurkse)的“貧困惡性循環”、弗里德曼(J·Friedman)的“核心——邊緣”等區域經濟增長不平衡學說,固然有夸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之嫌,但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就湖南省來說,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省情,關鍵是各級地方政府如何制訂適宜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協調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按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湖南各城市的經濟差異很有可能進一步加劇,湘東城市地處京廣鐵路沿線,具有與經濟發展的天然優勢,容易與港澳、珠三角地區經濟對接。因此,在經濟布局上,必須繼續實行傾斜發展,走非均衡發展的道路,即把有限的投資集中到經濟效益高的部門或區域,尤其是具有較大乘數作用的部門或區域,從而達到規模經濟和加速經濟總體發展的目標。發揮長株潭城市群的區位、人才、資金、信息優勢,積極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而在其他偏遠地區則積極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實施區域差異化發展的城市經濟發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