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進口歐盟設備市場風險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每年企業從歐盟市場進口大量高技術含量的機械設備,進口過程中也伴隨著大量的風險問題。這類風險主要可以分為國家性風險、市場性風險以及合同性風險,本文將分別對這3種風險進行探討。
一、國家性風險分析
國家性風險對從事進出口的企業影響極大,因為它是源于企業無法控制的風險,一旦發生,企業將無力回天。從某種程度上講,國家性風險是企業與國家之間的博弈,產生國家性風險的根本原因是外貿企業的目標與東道國的目標存在沖突。
國家性風險的第一個來源是歐盟對我國政治態度。一方面歐盟與我國在意識形態上依然存在較大分歧,另一方面以經濟競爭擔憂為主的“中國威脅論”興起,迫使我們不得不面對歐洲民眾對華態度變得復雜這一現實。因此雙方在具體貿易問題上的爭議毫無疑問的會增加。在進口高新科技設備時,可能會在談判及合同的簽訂時遭遇麻煩,遇到對方無理要求,在貿易過程中易發生問題和爭議。
其次,歐盟出口管制也是國家性風險的重要來源。由于進口大型高端設備涉及到高新技術的使用和轉讓問題,歐盟可能會對一些我國必須的、科技含量高的設備限制出口。在當今社會,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觀點已是各國的共識,一項重要的高新技術,可能會使一個國家在綜合國力上上一個臺階。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先天上就站到了歐盟的對立面上。因此,歐盟在與中國合作的同時,也會限制其擁有絕對優勢地位的大型高端設備的出口。
另外,進行進口貿易時,我國進口管制政策的變化也是國家性風險的一個主要來源。為了扶植國內大型設備生產企業和防止進口過剩,我國已采取了一些措施,限制一些產品的進口。據調查數據顯示,2009年1月1日起,中國對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進行了調整,新增了36個條目。其中主要包括兩部分機械設備:一是對農業機械、石化、煤炭綜采、輸變電設備等國內已能生產的重大技術裝備;二是近年來國內已能滿足需要的設備,如港口機械、飛機裝載設備、測量儀器、數控裝備等,這意味著上述機械產品被取消了免稅待遇。以挖掘機為例,據海關統計,2009年1-2月,我國挖掘機進口1990臺,比2008年同期下降59.6%,價值1.3億美元,下降36.1%,進口平均價格6.6萬美元/臺,上漲58.1%。其中2月份當月進口1014臺,下降48.3%,價值6661萬美元,下降31.1%。由此可以看出,此次調整從政策上成功限制了部分國內已具備生產能力的機械設備的進口,鼓勵國內采購,因此造成了機械產品進口量的下降。企業如果不了解這些規章制度,認為進口的東西都是好的,盲目地進口,則可能遭遇損失。
二、市場性風險分析
進口歐盟設備中存在的市場性風險主要包括價格風險和技術貶值風險。價格風險始終貫穿于進口貿易中,并且與匯率的變動緊密聯系;技術貶值帶來的風險在進口科技含量高的大型設備出現頻率很高,且危害很大。
(一)價格風險
商品價格隨市場供求關系等因素的變化而頻繁波動。貿易價格隨合同而定,而實際價格卻隨市場波動,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價格風險,既可能讓進出口商受益,也可能使他們遭受損失。
價格風險首先表現在定價方面。歐盟在大型高端機械設備上存在絕對優勢。例如,我國印刷企業生產中需要的高端印刷設備幾乎全部需要向歐盟進口,歐盟的生產企業在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利用這種地位,這些企業可以通過增加或減少產品的供給量來影響價格,達到控制價格的目的。2006年11月,我國進口金屬加工機床的數量為9408臺,總金額為576155千美元;到2007年11月,進口量只增長了300多臺,但是總金額卻激增到636370千美元;到了2009年,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4月的金屬加工機床的進口量只有4383臺,但是總金額卻還是高達544020千美元。這些都說明,歐盟具有機械設備的定價的地位,即便出口量下降,但是卻可以相應地提高單位價格。因此我國企業往往不得不在從歐盟進口設備時面對更高的成本,甚至是不進口。許多企業在進口中消耗過多的資金,使得企業陷入無法正常運行的窘境。同時,大量的使用進口設備也大大的增加了我國企業對歐盟出口商的依賴度,生產環節中的最核心環節極度依賴進口設備,反過來鞏固了歐盟出口商在市場中的統治地位。
另外,價格風險與匯率緊密相關。由于大部分高端機械設備的單件價格很高,因此其受匯率變動的影響也就更大。進口高端設備的合同,往往金額在幾十萬乃至上百萬歐元,而在進口貿易相對長的貿易期內,一旦匯率變動,其風險往往很大。縱觀歐元近幾年的走勢,自2005年以來一直相對較平穩,但是自2008年8月金融危機開始露出端倪,歐元匯率直線下降,給當時的進口帶來了便利。但是,不穩定的匯率看似可以帶來收益,實際上往往風險更大。2008年10月歐元兌人民幣匯率跌至8.5左右,但是2009年以來,歐元開始反彈,已回升至9.3左右,這就意味著如果進口100萬歐元的設備,則需要多花費大約80萬人民幣,匯率對進口高端設備的風險可見一斑。
(二)技術貶值風險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進步,每過一段時間,制造商就會對其商品提高一個檔次,這一段時間可稱為一個“提升周期”。這樣,原有的生產設備相對于新生產的設備而言,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貶值。這種貶值,科技含量越高的產品表現的越明顯。
我國從歐盟進口的設備,大多都是科技含量很高的高新技術設備,這些設備的主要價值便在于其領先的科技,但同時,這些設備也有更大的可能出現技術性貶值,一旦出現,則會帶給企業巨大損失。例如,本來企業進口一套高端設備,可以利用其生產出在市場緊俏的產品,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這項技術出現了貶值,導致企業不但不能收回成本,而且生產的產品因為技術的落后,失去了市場,導致企業整個經營計劃的失敗。
三、合同性風險
合同是所有貿易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自歐盟進口設備貿易中合同也存在其特有的風險。這種風險主要分為合同信用風險和貿易術語選用的風險。
(一)合同信用風險
在國際貿易中,“重合同,守信用”是交易雙方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經濟學的開山鼻祖亞當·斯密認為,追求個人利益是一般人性,作為經濟活動主體的就是體現人類利己主義的本性的個人。這不僅暗示了信用風險的存在,同時從這一角度說明了信用風險存在是合理的。出口方違約對我方造成的損失巨大,我方應重點防范;此外,也要加強防范合同條款中的各類陷阱。在進口設備合同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我們警惕和借鑒。
第一,自歐進口設備中,首先應界定設備的產能,必須對每個工作日的時間內涵給予嚴格定義。不同國家、地區對設備產能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例如,比利時規定的標準工作日時間就少于我國。因此在合同中規定的設備產量上也可能存在重大分歧,如果我方將工作日默認為8小時,則會出現風險。
第二,在試用原材料的來源上,特別要警惕外方主動提出的“無償提供試車用原材料”等類似條款。如果簡單地接受“由外方無償提供試車用原材料”等類似條款,就可能掉進外方的技術“陷阱”,使該進口設備患上“原材料依賴癥”,在原材料的供應上終生受其制約。
第三,應高度重視合同條款中的品牌“陷阱”。一般設備合同往往針對其核心部件和重要元器件進行特別的約定,但是并不對品牌進行約定,因為同品牌的進口設備也會有不同的產地,而產地不同,品質和價格也會不同。我們在對歐進口設備中,如果只是確定了元件的品牌,一不小心,就會出現以最高的價格購買了同品牌最低質量設備的現象。
(二)貿易術語選用風險
進口貿易需要跨國界,涉及到國際運輸的問題,因此在風險、責任、費用等方面產生了與國內貿易迥然不同的局面,其風險也更具特殊性。
在與歐盟進口高端設備的貿易時,貿易術語的選擇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直接影響交易的進行。原則上講,選用FOB術語在進口這種單位價值很高的設備時是比較有利的,既可以保證貨物安全,也可以減少企業成本,但是在近幾年我國與歐盟的對外進口貿易中,以CIF成交的貿易數量逐漸增多,逐步超過了以FOB成交的貿易。這是由于境外出口商希望在貿易活動中更多掌握的主動,而國內進口商為了獲得最有競爭力的價格和規避運價上漲而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以CIF術語成交給進口高端設備所帶來的風險和不利就更凸顯出來。以CIF術語成交,進口商會面對如下幾種風險:
首先,高端設備具有科技含量高的特點,進口中設備及時到達,盡早投入生產對利潤的多少很重要。但是以CIF成交的進口合同,貨物往往不能按時到達國內。由于CIF由境外出口商定船,并且是象征性交貨,賣方只負責在合同規定裝船日內完成裝貨,而一旦由于船方或者一些意外的原因導致貨物未能及時抵達,進口商將減少利潤,同時也更加大了設備貶值的可能性,蒙受額外的風險。
其次,高端設備進口時,轉運的危害較大,這在上文中已經做了分析,但是在以CIF成交的進口合同下承運人由賣方選擇,為了節約成本,賣方會選擇便宜的承運人,由此可能在裝運條款上出現與合同的差異,出現允許轉運等情況。給進口的高端設備帶來危害。
最后,自歐盟進口設備,由于價值高,在海運途中如果出現風險,損失很大,因此海運中的保險十分重要。在CIF項下,賣方代替買方投保,受益人仍是買方,如果真的出現問題,保險公司是否賠償與賣方無關,在某大型石油項目中我方向德國進口石油設備時,某件價格昂貴的設備內部發生損壞,雙方對損壞是由包裝不當還是運輸不當產生分歧,因而我方向保險公司索賠時由于中間環節較多,與國外聯系不便,加之無法判斷貨損時間造成海運及內陸兩段投保責任不清等問題,該批貨物索賠問題一直未能得到解決。由此可見,CIF項下運輸保險是非常容易發生風險的方面,并且一旦發生,很難處理。
四、結論
從前文的分析中知道,我國從歐盟進口高科技的設備時往往存在諸多風險,有些則是可以完全避免,有些風險是企業自身無法避免的,但是只要各類進口企業在進口過程中高度重視,加強防范,那么就可以把各類風險降到最低,進而減少企業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