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從企業看管理學的普適性和特殊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常文娟單位: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湖北武漢
1對于管理學普適性的文獻綜述
“管理學的普適性”問題的研究是伴隨著管理學在中國的發展而產生的,2007年《管理學報》在一篇題為“試問管理學”的文章中,以探討“管理學”同“管理科學”,“管理現象”同“管理活動”以及“管理哲學”同“一般管理學”等管理學名詞的內涵為起點,在學術界引起了怎樣界定管理學,怎樣在研究中國式管理學的討論;2009年武漢大學企業戰略管理研究所所長譚力文教授在其“論管理學的普適性及其構建”一文中,通過梳理管理學的基本定義及基本理論,回答了“究竟有沒有普適性的管理學”這個問題,他認為社會科學領域內存在“可以視同為普適性的管理理論”。
(1)對管理學普適性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以不同的視角,論證管理學普適性的存在。例如,以歷史和哲學的視角,認為管理思想的演進過程是一個在不斷的對立統一中發展、完善并形成的,反映著特定文化的,關于特定的人性條件、組織條件及環境條件下進行管理的觀念,這些管理觀以文化演進規律為基礎,因為在一定的范圍和時間內,依然存在著產生這些管理觀的條件,所以從過去的管理觀那里仍然可以找到處理現代管理問題的啟發和演進力量,因而認為管理學的本質是普適性的。
(2)通過研究管理與文化的關系,進而研究管理學的普適性。文化的含義有廣狹之分,對文化的定義不同,則對管理與文化的關系的看法也不同。概括而言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文化決定論”,認為文化對管理有決定作用;另一種是“文化推動論”,認為文化對管理活動有巨大推動作用,包括:價值定位、優先選擇、慣習支配、思維方式等,而管理學研究應該形成超越特殊性的常說。管理學中的文化研究需要回歸管理的普適性。
(3)在管理實踐中,不同管理的思想通過形形色色的管理模式表達出來,其中,豐田模式就是現代管理模式的代表之一,多年來,這種典型地體現日本式管理思想的管理模式,一直為管理學者追捧。然而,2010年轟動一時的“剎車門”事件讓這種追捧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以往的判斷標準,重新關注豐田模式中的管理特征。筆者在關注管理學普適性問題的時候,注意到了豐田模式的產生與發展歷程,此文正是在剖析豐田模式與科學管理及日本文化之間的關系,探索管理學普適性問題過程中的一點體會。
2豐田管理模式形成及發展
(1)豐田管理模式的產生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由于缺少訂單,銀行資金抽緊等因素的影響,豐田公司面臨著嚴重危機,受命于危難之時的大野英二帶領公司高管到美國考察12周,回國后,授權大野耐一改革豐田生產線,就這樣,經過幾十年的奮斗,一種被稱為豐田生產方式(TPS:ToyotaProductionSystem)的全新管理模式產生了。豐田生產方式(TPS)被認作是東方式的管理模式,依靠這種模式,豐田公司乃至日本超越通用汽車,躍居世界汽車老大的位置。到底什么是豐田管理模式?學者們對豐田模式的認識各有不同,如認為豐田模式的內容包括,以低成本、高效率、高質量地進行生產,最大限度地使顧客滿意為目標,以“準時化”、“自動化”為支柱,以改善為基礎。認為被稱為看板管理的豐田管理的實質在于其現場作業管理,包括為實現“及時化”和“質量穩定”而解決“員工如何工作”的問題,為達到“規范化”而解決“員工如何溝通和連接”的問題,為形成“生產的柔性化”而解決“生產線如何構建”的問題及為體現“改善”而解決“如何改進”的問題。認為豐田管理的實質是嚴格的“質量管理”、“安全管理”和“人才管理”。認為豐田管理的實質是“精益生產”等等。不同的豐田模式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答案。
(2)豐田公司大獲成功后,各國企業在管理中紛紛效仿其管理模式,豐田管理模式被全球企業熱捧。盡管各國企業在學習豐田模式的基礎上,也都嘗試建立各自的管理系統,但是,豐田的管理方式在被許多企業帶回國內后,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效仿學習豐田模式而真正取得成功的企業并不多。
(3)從豐田公司自身的發展路徑看,20世紀60年代起,豐田開始先后進入歐洲和北美市場,主要擴張方式是將零部件供應等配套系統進行本土化移植,在海外建立汽車裝配線,進而,豐田的獨特管理模式因豐田自身的海外擴張也被帶到全世界,在之后的20多年中,豐田管理模式在其海外企業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豐田模式被效仿的不成功與被豐田公司自己向海外移植的成功的事實,使人們開始關注日本社會文化與豐田管理模式之間的關系。包括:研究企業文化對管理模式的影響,如從企業文化的視角,研究豐田公司的質量文化對其管理模式的影響。研究日本傳統文化對日本公司管理的影響,如剖析日本公司治理特征的形成與日本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認為現代日本公司模式正在日本傳統文化為框架之內,向美國式的公司模式方向發展。
3豐田管理模式中普適性和特殊性特征分析
3.1豐田管理模式與科學管理思想
(1)19世紀末20世紀初,泰勒將科學引入到管理領域,管理第一次實現了從經驗到知識的轉換,泰勒的“科學管理”產生后,人們開始用自然科學方法,邏輯與理性的分析方式,準確衡量的手段來研究管理問題,如應用于研究如何提高組織的生產率,如何提高管理效率等問題中。在泰勒對“科學管理”的定義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認為“科學管理”是諸要素的結合。包括“科學,而不是單憑經驗的方法;協調,而不是分歧;合作,而不是個人主義;最大的產出,而不是有限制的產出;實現每個人的勞動生產率最大化,富裕最大化,而不是貧困。”另一方面認為,在“科學管理”中,管理者面臨新的任務和新的挑戰。包括“科學的操作方法,即規范工人操作的動作,而不是單憑經驗從事”,“科學地挑選工人,即對工人進行培訓和教育”,“工作流程科學化,即確保所有工作都按照所制定的科學原則行事”等。
(2)筆者在研究豐田模式的管理思想時,看到的是其“科學管理”的實質,這種“科學管理”的思想是豐田模式的內核,它以豐田生產方式中特有的管理形式表現出來,如“準時化生產”,即以降低成本為基本目標;以看板管理為手段;以多品種、小批量的均衡生產為基礎;以科學的工序設計及設備布局為保障。通過“準時化生產”過程,杜絕過量生產,使次品的產生隱患及其他生產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暴露出來,再通過不斷改善,徹底消除這些問題,實現生產的高效率。準時化生產貫穿著的核心就是科學管理。又如“標準化生產”,即通過作業流程標準化、半成品庫存標準化等標準化作業,實施精益生產方式。“標準化生產”是科學管理的結果。
3.2豐田管理模式之與日本文化
豐田模式是一種科學管理的模式,而這一特定的科學管理模式有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在研究豐田模式的過程中,筆者看到的另一點則是,豐田模式是日本文化中產生并發展的特有的管理模式。日本傳統文化的淵源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東方傳統思想,豐田模式被稱為是日本式管理,而日本式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其中日本文化中“家”的概念對豐田模式的影響最為深刻,在日本文化中,“家”是指一個團體(如:一個公司),日本的“家”的觀念中認為:“家”是需要維持和不斷繁榮的;“家”的利益的需要共同維護;家長是“家”的繼承人和最高負責人,為了達到“家”的繁榮,家長必須承擔管理“家”的責任,家長與家庭成員的關系是命令和服從的關系;因此,豐田追求企業的繁榮和長期的企業利益,奉行企業的存在(維持)比追求利潤更為重要的理念,而在豐田管理中,也存在著像“終身雇傭制度”、“年功序列制”、“公司內工會制度”等一系列反映這種一種思想的管理制度。
3.3豐田擴張與社會文化背景的轉變
(1)1959年,豐田公司開始向海外擴張,首先在巴西建立了首家海外合資汽車制造企業,之后,先后在世界2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企業。在美國,1984年成立了新聯合汽車制造公司,1986年豐田肯塔基汽車制造公司,1998年豐田印第安納汽車制造公司。在歐洲,1962年起就開始向丹麥出口汽車,1971年授權一位葡萄牙制造商在葡萄牙生產汽車,1987年同法國企業MANITOU合作生產豐田叉車,1989年同大眾汽車公司聯合辦廠,在德國生產一種小型豐田輕便貨車。1992年在英格蘭中部的南德北郡豐田汽車英國制造公司(MTUK)投產,生產“卡麗娜E型”的后繼車“阿本西斯”和歐洲版的日本“花冠”車。豐田模式作為一種現代管理模式的代表被追捧。然而,2010“剎車門”事件暴發,我們重新審視豐田模式及其它的成敗發現,豐田的成功在于:在日本社會文化土壤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豐田模式與日本社會文化的完美結合。而豐田的失敗在于:日本社會文化的土壤中產生并發展成為模式的豐田管理因遠離日本社會文化土壤而遭受的沖擊。
(2)豐田管理賴以生存的土壤是以家文化為特征的日本儒家文化,這種文化決定了豐田人的理念、思維方式,豐田管理制度中的“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等都是產生于這樣的文化之中,在這些制度下,員工將企業作為終身依托,知識處于不斷積累之中,勞資和諧,員工對企業忠誠,這一切都構成了豐田獨有的競爭優勢。然而,當豐田向海外擴張時,無法要求來自于不同文化的全球雇員擁有同樣的文化理念。豐田模式管理的人擁有日本文化中特有的團隊精神、和諧氣氛和意見一致,把企業視為家庭的延伸,置公司于個人生活之上。這些社會理念中產生了終身雇傭,年功序列這樣的制度,這些制度反過來又鞏固了被管理者的“集體主義”、“權威意識”、“工作至上”、“共同參與”這些理念。遠離家文化帶來的沖擊是:無法用“愛廠如愛家”的企業文化作為精神激勵來代替加班費這樣的經濟刺激,失去了自發地以控制質量為己任的員工。豐田本土員工全體自愿參與的旨在提高產品質量及革新生產方式的“質量循環控制”會議、“居安思危永不停息地改進”、“事故面前人人有責”等眾多支撐豐田模式的精華理念,在海外都不存在了。
(3)結果是豐田在海外的企業中實施的豐田模式,在海外文化的沖擊下演變成了海外版的豐田模式。
4結語
(1)管理學的普適性在于其科學管理的思想,科學管理思想的核心在于“科學性”。社會科學領域存在著普適性的管理學,管理學的普適性由管理學理論的科學性所決定,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雖然是在20世紀早期以機械工業為基礎而提出的,但是,科學管理的思想從其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促進企業組織更有效率地運作方面發揮著其基礎作用。這些普適性的科學管理思想包括:管理制度的目標以提高效率(工作定額和刺激性工資報酬制度),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人力資源管理(挑選“第一流的工人”),以科學化、規范化、有序化為管理手段(標準化工作原理),和諧的勞資關系管理制度(相互協作的意愿),科學地設置組織結構及職能等等。在豐田管理模式中,“一個目標”、“兩大支柱”和“一大基礎”的理論內容無一不體現著科學管理的思想,這些科學管理的思想構成豐田管理模式的核心內容。
(2)管理學的特殊性表現為科學管理思想與不同文化環境的結合,進而產生不同的管理模式。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種形式的企業間的并購成為跨國公司海外投資的一種重要戰略手段。急速的海外擴張必然出現文化沖突,原本優秀的管理模式能否獲得異地文化員工的接受與認可,能否得到有效地移植,如何進行跨文化管理等問題越來越成為管理中的熱議問題,而這些問題反映的都是科學管理思想與不同文化環境結合的特殊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