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創新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作為重要的指導理論,充分體現了我國當代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該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有效結合,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產與交換的重要環節,涵蓋了我國改革開放、國家基本制度及經濟發展等理論體系。基于此,本文主要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創新與發展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特色;經濟理論;創新與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一定程度上是觀念的改變與認識深化的過程,也是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總結的過程。該經濟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偉大的探索與創新精神,意味著在共產黨的帶領下,堅持走正確道路,才能使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1]。
1基本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基本內涵包括:(1)規定了社會主義本質。(2)對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表明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是必然趨勢。(3)對我國生產力發展主要規律及當前主要矛盾進行了分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了發展步驟及具體方案。(4)闡述了社會主義完善的原理、規則及深化改革的方法與未來趨勢。(5)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機制、構成體系、運行機構、矛盾解決及風險防范等進行了介紹。(6)對當前經濟制度的本質進行了分析,對所有制構成、資源配置方法等的特點與發展動向進行了闡述。(7)對我國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與城鄉二元結構等問題進行了分析,為特色城鎮、新型工業與區域協調發展目標的實現提出了相應的途徑。(8)做好經驗總結,明確相關原理,完善混合經濟發展。(9)闡述了國際分工參與及資源使用的意義,及對外開放的相關政策與原則,明確獨立自主發展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間的辯證關系。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階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一定程度上是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持續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公有制與非公有制、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及政府與市場間的關系等有了深刻認識,思想深入創新,形成了一整套重要的理論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主要經歷了孕育、繁榮與深化三個發展階段。
2.1從1978-1991年孕育發展階段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我國以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模式,取代了傳統大一統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模式,這是一種重要突破。在此階段的經濟理論探索中,正確處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間的關系是核心問題。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上制定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計劃經濟主導、市場調節輔助”的發展理論被正式提出。此決議的形成,與經濟學先行理論探索密切相關。1984年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該決定從基本經濟制度領域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前提,形成的一種計劃商品經濟,堅持價值規律,同時指出我國經濟體制中,通過市場對農副產品行業、小商品業及服務修理行業等的生產及交換進行調節是基本要素[2]。
2.2從1992-2012年的繁榮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初,受國內外政局變化的影響,關于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討論再次形成。在此階段,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指出“不能將計劃經濟等同于社會主義,其也存在于資本主義;同樣,市場經濟也不等同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中也有。計劃與市場是兩種重要經濟手段。”這一觀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形成提供了保障,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同年10月召開十四大,會議上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根本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社會基本制度的層面,計劃經濟的束縛此時被徹底打破,明確了基本經濟制度與運行體制,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正式提出并初步形成,其中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更是實現的重要突破之一。
2.3從2013年到現在,深化發展階段
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我國深入推進改革,國家治理體系及能力迎來了現代化發展局面。同時,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基于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及市場體制,對我國現代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闡述,理論上實現了新的突破。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創新
3.1堅定“四個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堅持與發展,已成為治國理政的主題,因此對“四個自信”的準確把握與堅持是十分重要的。首先,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選擇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順應時展潮流,是人們所選擇的正確道路,打破傳統老路,不能隨意改旗易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唯一要堅定的道路。歷史發展證明,只有堅持這條道路,才能帶領中華民族實現一個又一個勝利,才能利用幾十年的發展時間,達到西方國家近百年的發展速度,以此推動著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夢。其次,堅定理論自信。在批判“以西解馬”與“理論他信”等錯誤思潮的同時,要強調理論自信,有效抵御各類消極因素。同時,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夢,就必須要在正確精神引領下堅信正確理論。(1)通過實踐,深入堅定國民理論自信。(2)保持世界眼光,正確看待中國及其發展,充分體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優勢,增強國民理論自信。(3)利用宣傳,提高人民群眾自身理論自信水平。(4)借助培養,幫助人民群眾牢固建立理論自信。再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身先進性保持始終相信。制度與理論落實密切相關,影響著未來中國道路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包含一整套各層面彼此銜接與聯系的不同制度,有利于促進國家統一、穩定社會發展及民族團結,具有一定的求真務實品質。最后,堅定文化自信。中華文明是深沉且具有持久性的。中華文化歷經了幾千年的洗禮與沉淀,在一定程度上為黨和人民提供了豐富的奮斗條件,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孕育創造了條件,并得到了創新發展,成為國民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精神聯系紐帶。
3.2經濟理論創新
習提出,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為共產黨領導下的路線方針政策實施奠定了基礎,因此其是正確可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創新主要體現為:(1)市場體系的開放。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構建統一而開放的經濟體系,改善產權制度基礎,加強監管;合理劃分政府職能;完善反壟斷法,提高執行力,充分發揮市場對價格的調節作用,確保所有制企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2)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在社會經濟建設中,作為重要基礎與命脈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要貫穿于整個經濟建設目標的執行過程,確保社會經濟健康長遠發展。(3)改革稅制體制。首先,明確政府職責及其與財政間的關系,明確政府職能,科學劃分各級政府收入。其次,優化稅制體系,結合穩定稅負與擴大稅基等原則,明確政府、企業與個人的分配。最后,優化支出結構與方式,對支出管理加大監管力度[3]。
4結語
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建設中,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旗幟的引導,將科學發展觀落實到位,積極響應創新型國家建設,抓住實踐創新契機,從根本上為社會與民族進步做出貢獻,實現創新價值。
參考文獻
[1]周春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性發展的三大特點[J].新視野,2019(01):27-32.
[2]程霖,陳旭東.改革開放4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與創新[J].經濟學動態,2018(12):37-47.
[3]趙津.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與創新[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8(05):21-24.
作者:于平 單位: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