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發達地區種子管理與服務實踐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蘇州地處太湖流域,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農業生產發達,草鞋山古稻田遺址發現蘇州6000多年前已經開始種植水稻,宋朝后更是享有“蘇常熟,天下足”的美譽。近年來,蘇州發展迅速,成功躋身中國GDP“萬億俱樂部”行列,被評為“中國最具投資價值的城市”,“十三五”規劃更是提出建設“具有較強綜合實力的國際化大城市”的目標。在此背景下,蘇州始終堅持以城鄉一體化為導向,深入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以法的形式落實水稻、高效園藝等“四個百萬畝”產業布局,強化蘇州農業“生態、生產、生活、生物”的功能定位。種業作為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在優化蘇州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1年《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出臺后,蘇州更是積極整合種業資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提升種業發展水平。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育種單位積極創新、種業市場有序運行、服務監管切實有效。
1蘇州種業基本概況
近年來,蘇州積極實施“四個百萬畝”保護政策,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百萬畝以上。全市2家育種單位均側重優質水稻品種選育,“蘇香粳系列”“常農粳系列”以及“常優系列”雜交粳稻育種水平全國領先。唯一一家持證種子企業主要經銷稻麥良種,年經銷產值2500萬元左右。在市場需求多樣化的形勢下,地方選育品種和種子供應數量在市場占比上均不足30%,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種子市場供應能力無法滿足本地區農業生產和市場需求。
2蘇州種業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主要經驗做法
從客觀分析的基礎上,蘇州市制定了蘇州地區種業發展策略,即以良種補貼項目為抓手,努力構建以種子產業為主導、種子企業為主體、測試基地為依托、種業監管為保障、產學研相結合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在品種利用上,堅持自主選育與引進開發相結合;在市場服務上,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導向相結合;在政策扶持上,堅持扶優扶強與公平競爭相結合。以農業生產提質增效為目的,加強種子管理和服務工作,增強農民選種用種的積極性。
2.1落實特色扶持政策,精心實施惠農項目
水稻良種補貼項目是蘇州地方特色惠農扶農項目。2004年蘇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水稻良種補貼項目,截至2018年,已連續實施了15年。項目補貼對象為購買補貼品種種子的農戶,補貼方式是通過中標供種企業以優惠價(中標價扣除財政補貼額后的價格)供種,每667m2常規粳稻標準用種量為4kg,雜交粳稻標準用種量為1.5kg;每667m2蘇州市財政承擔6元,各縣級市、區財政配套不低于6元。2005-2017年蘇州全市累計補貼水稻良種6181.56萬kg,撥付市級補貼資金8222.57萬元,先后補貼嘉991、嘉33、常農粳5號、常農粳7號、南粳46、南粳5055、武運粳19號、武運粳29號、武運粳30號、常優1號、常優3號、常優5號和甬優8號等20余種優質高產水稻品種,補貼種植面積106萬hm2。項目實施期間,全市實際水稻種植面積為108萬hm2,良種補貼種植比例為98.2%;同時,累計發放項目實施考核獎勵資金465.5萬元,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2015年起,為延伸種子種苗產業鏈,蘇州連續3年實施水稻集中育供秧后補助項目,在全市范圍內重點扶持具有一定育秧規模、育秧質量好、輻射帶動效應強、群眾滿意度高的專業化服務組織,深入推進集中育秧技術普及推廣和服務模式創新。3年來,項目累計補助集中育秧點124個,秧池面積181hm2,補助資金667.8萬元。
2.2規范種子市場管理,提升種業監管能力
全市種子管理部門圍繞良種補貼項目這一抓手,在項目實施前、實施中和實施后全程做好監督管理,重點實施以下工作。
2.2.1品種管理一是嚴格按照《蘇州市水稻良種補貼項目實施管理辦法》,只有通過審定的合法品種才能列入補貼目錄,從源頭把關,堵住非法品種上市銷售。二是組織相關專家對全市稻麥品種布局進行論證,突出優質食味品種,增強農民選種用種積極性。三是積極開展縣域主要糧食作物品種應用安全性測試工作,對水稻品種安全性、真實性進行種植鑒定,確保良補品種安全。
2.2.2質量管理一是提高質量標準。項目規定補貼良種在國家標準基礎上,凈度不低于99.0%、發芽勢不低于80%、雜草稻含量不超過萬分之一。二是強化流通環節質量檢驗。在水稻種子烘干后、精選和銷售前,多次抽取樣品進行檢測。檢驗覆蓋面市級管理部門不低于30%,縣級部門不低于50%,企業必須100%全覆蓋。三是重點督查生產環節去雜去劣工作。在水稻種子生長關鍵時期,部署并督促相關種子企業做好種子田去雜去劣工作,要求各地種子管理部門全面檢查種子生產田,核實繁種面積、基礎種來源和生產經營許可證等情況。參加良補項目的種子必須采用原種繁殖,堅決不允許良種繁良種。
2.2.3保供管理為有效應對農業重大自然災害,防止種子市場供應出現短缺,搞好災后恢復生產和市場余缺調劑,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蘇州積極開展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工作,綜合分析種子生產面積、產量、生產期間天氣狀況、種子質量、種子需求情況,制定種子儲備計劃,做好種子應急保供工作,確保救災備荒種子儲得住、調得出。2006-2018年經蘇州市政府、江蘇省農委批準,本站先后調撥救災備荒種子97.2萬kg,合計救災面積1.62萬hm2。
2.2.4項目管理一是加強項目審核。組織農業、財務專家對各市區上報的下一年度實施方案進行審核,確保項目方案符合管理辦法要求。二是合理招標采購。組織各市區農業部門對本地區種子生產、收購、加工、運輸等成本構成情況進行調研,組織財政、農委、物價專家,定期水稻種子價格行情信息。按照項目管理辦法,多部門、多層次對種子企業資格進行審查。招標中,評審專家重點審查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品種審定及授權情況、生產經營檔案、包裝標簽等材料,從源頭規范生產經營行為。三是主動接受監督。項目實施期間,邀請財政、紀檢和其他農技推廣部門對供種質量、供種公示情況進行檢查。主動參與市紀委陽光扶貧計劃,對項目實施整個過程進行監督。按照財政項目績效考核要求,市財政還邀請第三方事務所進行績效評價,對項目決策、財務管理、實施管理、項目產出、項目效益、滿意度和影響力進行考核,督促項目實施更加科學規范。
3實施良種補貼項目取得的成效
3.1作物結構調整加快
在項目實施中,嚴格執行主要農作物主推和退出制度,大多市區的水稻品種保持在4種左右,有效抑制了品種“多、亂、雜”現象。同時邀請專家對執行方案進行審核,對各市區應用品種提出指導意見。以南粳46為例,第1年示范了5.3hm2,第2年就推廣到5000hm2,第3年迅速擴大到2.2萬hm2。良種購種補貼項目的實施,加快推動了本市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
3.2用種成本節支顯著
為了準確掌握水稻種子價格的構成和動態信息,市農委、市財政局和市物價局聯動,定期開展水稻種子生產、加工成本的調研,建立水稻種子成本和銷售價格的動態信息和機制。在項目實施期間,嚴格執行招標制度,水稻種子銷售價格比較合理、穩定。2015-2018年常規水稻種子零售價格為5.95元/kg、6.15元/kg、6.16元/kg、6.25元/kg。據統計,2018年全省常規水稻種子平均價格為7.95元/kg,其中南粳5055全省銷售平均價格為8.50元/kg、蘇州市銷售平均價格為6.28元/kg,顯著低于全省平均零售價格。在保障種子企業合法利益的同時,又切實維護了農民的利益。
3.3稻米產業開發提速
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良種補貼項目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推廣優質品種。在省種子管理站支持下,先后特例審定了南粳46、蘇香粳3號、蘇香粳100,引種備案了嘉58等優良食味粳稻品種。以這些品種為主導的地產稻米企業,如“金香溢”“臨谷香”“金村”“湖嘉”等在2018年江蘇優質稻米博覽會上榮獲“特等獎”等多個獎項。
4蘇州種子管理發展方向
“十三五”期間是蘇州農業“轉結構、調方式”的關鍵時期,全市將重點打造蘇州大米區域公共品牌。和國家良種補貼政策不同,蘇州項目直接提供農民需要的種子,因此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更加顯著。該項目能夠順利實施15年,主要得益于蘇州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是土地流轉程度高。2018年全市土地流轉已經超過90%,涉農戶籍數僅有4萬多,預計近3年內還將進一步減少。二是品種選育和市場需求吻合度高。尤其在南粳系列軟香米品種推廣后,農民選種用種積極性顯著提高。三是不同部門之間配合度高。項目實施期間,農委、財政、物價等多個部門積極合作,財力、合力、動力和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體現。因此,各地借鑒時,必須充分考慮當地基礎條件和發展方向。下一個階段,蘇州將繼續深入貫徹《種子法》,以建立健康有序的種子市場為目標,加強種業依法行政,不斷健全政府監管、企業自律、社會監督的管理機制。完善監管制度,創新服務理念,引導種子企業依法經營。
作者:沈雪林 林一波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種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