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科技提升近況評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云南農業科技發展狀況
通過對歷史資料的梳理和歸納,云南少數民族的農業技術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1各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差異較大
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看,各民族的農業技術也顯示出較大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一般說來,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較先進的民族,農業技術水平較高;發展緩慢的民族則水平較低。從地理分布看,居住早高寒山區和邊遠地區的民族,受自然、社會、經濟、文化、交通燈因素的制約,他們的科技發展較居住平壩河谷地區的民族落后。同一民族,因居住地區的不同,也有差異。
2云南民族種類多,地域廣闊,農業技術受民族傳統和地區自然條件影響,具有濃厚的民族地方特色
同是栽種稻谷,因品種培育不同。傣族長于糯稻,白族擅于粳稻,但是,傣族的軟米,白族的硬米,都各具特色。德宏傣族的遮放米、文山壯族的八寶米,品質優良。阿昌族的“毫安公”良種獲得“水稻之王”的稱譽。
3云南少數民族的農業技術,在悠久的發展過程中,與漢族和其他民族進行著密切的科技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漢族在總的發展水平和許多領域比少數民族先進,向少數民族傳播先進技術。但是,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優良技術,曾向漢族地區傳播,被漢族吸取。例如,稻谷、棉花、玉蜀錦、茶葉的最早栽培者是少數民族所擅長的。
云南歷史上少數民族科技發展狀況
《華陽國志》記載:“穿龍池,概稻田”,記敘了在西漢末年,云南昭通地區的少數民族人民就已“穿龍池,概稻田”,滇池周圍地區也已經“開造稻用”。同時,《南詔德化碑》也記載了洱海地區白族人民“遏塞流潦,高原為稻黍之田”的事。解放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云南遠古的人類遺址中發掘出了許多稻谷遺物,對于栽培稻起源研究有于分重要的意義。
1“生荒耕作”現象
原始農業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術,在科技史上稱為“生荒耕作”,俗稱“刀耕火種”。(即,遠古的刀是自制的石刀,近代的刀是買來的鋼片)。根據云南發掘出的舊石器和新石器文化遺跡表明,至遲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云南各族人民的祖先就用石斧、石刀、石鋤等工具,栽種稻谷,從事著磨難工業生產。
2“二牛三夫”耕作法
根據《新唐書•南詔傳》記載:“犁田以一牛三夫(疑是二牛三夫之誤),前挽、中壓、后驅。”唐朝人樊綽《蠻書》對云南少數民族(蠻人)的牛耕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每耕田用三尺犁,格長丈余,兩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牽牛,一佃人持按犁轅,一佃人斌秉耒。”目前,大理州部分白族的“二牛三夫”耕作法,與前述《蠻書》、中的耕作法基本相似。
3象耕
唐樊綽《蠻書》卷四“茫蠻”條說:“象打如水牛,土俗養象以耕田,仍燒其糞”。卷七說:“開南已(以)南養象,大於水牛。一家數頭養之,代牛耕田。”“象,開南以南多有之。或捉得人家多養之,以代耕田也。”至于用于農業生產的“養象耕田”,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西漢時的王充在《論衡》中說:“書言舜葬于蒼梧,象為之耕,禹葬今稽,尿為之田,……蒼梧多象之地,會稽眾鳥所居……象自蹈土,鳥自食萍,土厥草盡,若耕田狀,壤糜泥易,人隨種之,世俗則謂舜禹田。”
這是遠古舜禹時代江南象耕的傳說,可以啟發我們解開唐代云南傣族的象耕之謎,舜禹時代江南的原始耕田法,還未進入牛拉犁的耕作,而是采用“象自蹈土,鳥自食萍,土厥草盡,若耕田狀,壤靡泥易,人隨種之。”明代初年以后,由於內地人民用大量移居云南,先進的農耕技術傳入,傣族地區的農業生產飛躍發展。在耕作技術上,逐步采用牛耕和犁耕。
總而言之,云南是中國的一個邊境省份,全省有8個州市的25個縣(市)與鄰國接壤,是我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門戶。對于少數民族科技史的研究與調查對于補充和豐富中國科技史、世界科技史等有著重要的意義。既可以制定有利于少數發展的方針、政策,也可以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現代化有著直接的借鑒意義。
作者:趙勝男單位:云南農業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