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國內外民族旅游范文

國內外民族旅游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內外民族旅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內外民族旅游

【摘要】本文通過對近十年國內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獻的收集和整理,在對民族旅游的概念進行歸納和比較的基礎上,較為系統(tǒng)的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評析。國外對民族旅游的研究側重民族旅游者、民族旅游原真性和影響性、民族旅游目的地管理等方面;國內的研究主要圍繞民族旅游資源、民族旅游市場、民族旅游開發(fā)模式、民族村寨旅游等四個方面。最后結合我國民族旅游的發(fā)展現(xiàn)狀,提出今后國內民族旅游的研究應當在四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和深化。

【關鍵詞】民族旅游;民族文化;研究綜述

Abstract:Thisarticlereviewedtherelevantresearchontheethnictourismbothhomeandabroadduringthelast10years.Itsummarizedtheconceptsofethnictourism,analyzedtheresearchofethnictourismabroadfromfouraspects:EthnicTourists,theAuthenticityandImpactofEthnicTourism,theManagementofEthnicTourismDestination,andretrospectedthedevelopmentprocessofethnictourisminChina,includingEthnicTourismResources,EthnicTourists,theModesofEthnicTourismdevelopmentandEthnicVillageTourism.Inthelast,thepaperdiscussedthefutureresearchtrendofChina,hopingitwillbeimprovedfromfouraspects.

Keywords:EthnicTourism;EthnicCulture;LiteratureReview

民族旅游作為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既能弘揚民族文化,也給民族地區(qū)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民族旅游的研究正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我國最早關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綜述是吳必虎、余青(2000)對中國民族文化旅游開發(fā)研究文獻的統(tǒng)計分析[1]。隨后吳其付(2007)對國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獻進行的歸納和評析,反映出國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內容更全面,研究結論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2]。本文在吳其付研究的基礎上,著重反映國內民族旅游的學術動態(tài),并提出今后國內民族旅游的研究應當在四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和深化。

一、民族旅游的概念

民族旅游(EthnicTourism)在國外被稱為AboriginalTourism或IndigenousTourism(土著/原著民旅游),在我國臺灣地區(qū)又被稱作異族觀光,它是一種根據(jù)當?shù)厝丝诤蜕鐣幕卣鱽砻穆糜涡问健R话愣裕褡迓糜问侵嘎糜握咔巴贁?shù)民族(土著民族)的居住地區(qū)旅游,但是也有少數(shù)學者認為民族旅游是移民集中生活的社區(qū)旅游,這些移民是從其他國家或地區(qū)遷徙而來的在遷入國處于非主流地位的民族成員。如BrianKing(1994)就對原有的民族旅游概念提出了異議,他把民族旅游作為一種移民形式來理解[2]。

從表1所列出的國內外民族旅游定義來看,民族旅游的特征主要包括:第一,民族旅游所指民族是一國的非主體民族,他們可以是發(fā)達國家保護區(qū)的土著民族,但更多是指不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居民作為被游覽者,是民族旅游產品的組成部分之一,具有主人和被消費商品的雙重身份;第二,民族旅游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形式;第三,從旅游資源的角度講,它指的是民族地區(qū)獨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環(huán)境,其中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的核心吸引物;最后,由于大多民族地區(qū)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相對落后,民族旅游往往成為民族地區(qū)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

二、國外民族旅游研究分析

國外民族旅游的研究與人類學結合緊密,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已經形成較完整的民族旅游研究體系。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者、民族旅游原真性、民族旅游對目的地的影響、民族旅游目的地管理等方面。

1.民族旅游者

國外對民族旅游者的研究主要圍繞心理和行為特征兩個方面。Stebbins根據(jù)旅游者旅游動機的目的性強弱,把民族旅游者分為大眾旅游者和特殊旅游者兩類[3]。Hughes(1995)認為民族旅游者具有后工業(yè)和后現(xiàn)代的兩類行為特征。前者對于自己的旅游行為給東道主社會帶來的影響普遍具有責任心。后者的旅游行為表現(xiàn)出高度的活躍性和適應性,他們能接受并欣賞其他人造景色,而并不特別在乎產品的真實性[4]。

另外,還有部分學者通過市場調查,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來對民族旅游者進行分類研究。GiannaMoscardo和PhilipL.Pearce以澳大利亞的查普凱(Tjapukai)土著文化旅游為例,調查分析了其旅游市場的需求特征,根據(jù)不同的旅游興趣,他們將民族旅游者分為關系型、學習型、參與型和獵奇型四大類。關系型旅游者活動范圍最廣泛,他們對參與民間活動、品嘗民間美食、欣賞手工藝品、與當?shù)厝嗣窠涣鞯榷加袧夂衽d趣。學習型旅游者不希望旅游活動對目的地居民產生影響,因此,他們通常不與當?shù)厝嗣裰苯咏佑|,對其他民族旅游活動的興趣也相對較小。參與型旅游者的出游動機主要是尋求娛樂和回歸自然。獵奇型旅游者前往民族旅游地是由于以前民族旅游的經歷較少,被新穎的旅游廣告所吸引,或者他們對其他民族旅游地的興趣下降而選擇新的民族旅游目的地[5]。

JanetChang(2005)以臺灣凱魯族為例,從出游動機和人口特征角度專門研究了民族節(jié)慶旅游者的特征。經過市場調查,他認為民族節(jié)慶旅游者具有五種出游動機,并通過聚類分析把民族旅游者分為三大類(如表3所示)。他的研究表明文化探索是所有出游動機要素中最重要的因子,但是不同旅游者對節(jié)慶文化的體驗程度不盡相同,而且出游動機與人口特征的差異相比較,前者更適合解釋民族節(jié)慶旅游者的行為特征[6]。

2.民族旅游的原真性

美國人類學家MacCannell最先提出了原真性(Authenticity)概念。他認為旅游體驗是旅游者用來回應現(xiàn)代生活的方式,一種尋找生活真實性的體驗[7]。原真性可以理解為是旅游者對旅游情境的主觀判斷或者賦予它的一種價值。由此,原真性和民族旅游之間的聯(lián)系也成為討論的焦點,尤其是在民族旅游過程中關于具象、靜態(tài)的交流方式(工藝品、建筑等)與動態(tài)、抽象的表演交流(舞蹈、戲劇等)方式之間的差異研究。如Daniel(1996)描述了舞蹈表演在民族旅游活動中的角色地位,他指出表演對民族地方與旅游者的交流有著重要的作用,表演者和觀眾都把舞蹈看作是一種比常規(guī)的文化再現(xiàn)方式更真實、更深刻的體驗[8]。另外也有學者指出有的民族旅游地對原真性的認識不到位,不能達到游客的要求。

但是,也有學者對原真性提出了質疑。有的認為并非所有的旅游者都重視真實性,非原真性的旅游體驗也能受到很多游客的喜歡。ChrisRyan(2002)就曾指出,許多后現(xiàn)代的旅游者崇尚享樂主義,旅游是為了從緊張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是否符合原真性并不影響他們對旅游質量的評價。而且,對外展演的民族文化和真正的民族文化之間是有區(qū)別的,因此,旅游經營者在旅游促銷中,應該誠實地說明短暫的旅游經歷不可能體驗到原真性的民族文化,只能提供一個基于某類文化背景的娛樂氛圍[9]。

3.民族旅游的影響

國外最早有關民族旅游的研究就是了解民族旅游對目的地社會帶來的各種影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Smith(1977)出版的《東道主與游客》。直到現(xiàn)在,這個問題也依然是國內外民族旅游研究的重點和熱點。眾多學者的研究表明,旅游對于民族旅游地具有正負兩方面的影響。

A.正面影響

民族意識增強。DavidJamison(1999)論述了旅游發(fā)展對肯尼亞島區(qū)的影響,說明旅游對當?shù)厣鐓^(qū)重新認識自身起了催化作用,社區(qū)內部的種族關系由于旅游發(fā)展而緩和[10]。SusanRPitchford(1995)分析了民族旅游在威爾士民族主義運動中的角色,長期以來,威爾士地區(qū)把民族旅游作為民族主義的信息宣傳媒介,突出了威爾士人作為不公平受害者和特殊文化載體的民族形象[11]。

身份地位提高。PierreL.vandenBerghe(1999)以瑪雅民族為例研究了墨西哥民族旅游的營銷。經過分析表明通過旅游宣傳,印第安人的地位在當?shù)靥岣吡耍馐艿牟黄降却鰷p少,其中一些族群直接參與到了旅游發(fā)展中;政府也積極為瑪雅民族與外界交往提供便利[12]。

發(fā)展能力提高。RobesYipingLi(2000)以加拿大溫根遺址公園(WanuskewinHeritagePark)作為成功案例分析,指出民族旅游開發(fā)當中政府、商業(yè)組織和當?shù)厣鐓^(qū)共同合作,共享利益,居民能參與旅游規(guī)劃和開發(fā)工作,并且本土文化的商業(yè)化被作為當?shù)貙崿F(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手段[13]。

B.負面影響

除了經常提到的民族文化商業(yè)化和周圍環(huán)境遭到破壞以外,主要還有:

形象失真。Gillespie(1988)指出旅游經營者對土著文化不恰當?shù)拿枋鲆约爱數(shù)厝嗣竦纳詈翢o保留的展現(xiàn)給游客都將影響土著人民的自身建設和社會交往。土著文化非原真性的展演會使游客把土著人民看作是邊緣的失去生命力的“古玩”而不是動態(tài)發(fā)展著的活的文化[14]。

就業(yè)受限。由于當?shù)貏趧诱叩募寄芎铜h(huán)境不能滿足產業(yè)發(fā)展的需要。當?shù)厝嗣裨诼糜螛I(yè)中主要從事低級的和低收入的工作,嚴重限制了他們改善生活條件和勞動技能的機會,同時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也受到限制[14]。

利益分配不均。由于資金短缺,大多旅游企業(yè)都不歸土著人民所有。即便土著人民擁有旅游企業(yè)的所有權,收入分配會在社區(qū)范圍內進行,所以私人獲得的收益依然很少。另外,盡管政府希望把旅游獲得的收入用于促進地方的經濟獨立和改善人民生活,但實際情況是地方的旅游服務和設施多為外來投資者所有,所以旅游業(yè)的經濟收益很大部分都被外部利益集團所獲取[14]。

4.民族旅游目的地管理

國外對民族旅游目的地管理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包括民族旅游目的地的發(fā)展階段、管理方法和目的地營銷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NgaireDouglas(1997)將巴特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論應用于馬來西亞三個土著島嶼的研究[15];ClaudiaNotzke(2004)從四個方面(4Hs)(地理環(huán)境、文化遺產、歷史發(fā)展和手工藝品)分析了加拿大艾伯塔省南部的土著旅游開發(fā)還處于早期試探性發(fā)展階段的原因,指出其土著旅游發(fā)展還具有可觀的發(fā)展?jié)摿16];AlanALew.(1996)從民族旅游管理角度分析了美國118個印第安人部落,由于不同部落對于旅游重要性的估計以及旅游與其他部落活動之間的關系各異,所以他們的旅游管理方式也存在多樣性,但對于大多數(shù)部落而言,部落首領的辦事機構是旅游發(fā)展的主要執(zhí)行和決策機構[17]。

三、國內民族旅游研究綜述

隨著民族地區(qū)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國內學術界對民族旅游的研究日益關注,研究內容主要包含開發(fā)模式、旅游資源、旅游市場、民族村寨等四個層面的問題。

1.民族旅游開發(fā)模式的研究

根據(jù)不同的研究視角,國內學者主要提出了4種民族旅游的開發(fā)模式,詳見表4。

2.民族旅游資源的研究

A.資源開發(fā)保護及其影響因素

大多數(shù)學者采用案例分析形式,結合具體民族地區(qū)的民族旅游資源,從旅游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等方面,提出民族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和保護措施。(見表5)

B.資源開發(fā)的人類學研究

陸軍,潘善環(huán)從民族學角度提出民族旅游資源的調查研究方法[18];周俊滿、陳蕓先運用旅游人類學分析區(qū)域性民族旅游開發(fā)的條件與策略[19];郭穎利用文化人類學研究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等[20]。

C.不同民族文化類型的開發(fā)

具體的民族文化類型包括民族歌舞、民族節(jié)慶、民族體育等形式。文斌(2006)分析了中國民族旅游節(jié)慶開發(fā)的現(xiàn)狀,深入剖析了民族旅游節(jié)慶的主題設計、開發(fā)模式和運作機制[21];徐紅罡、田美容(2004)以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歌舞旅游產品開發(fā)為例,建立了民族歌舞旅游產品管理模型[22];殷群(2007)分析了大理白族歌謠文化的旅游功能及其現(xiàn)有開發(fā)形式,提出大理白族歌謠旅游產品開發(fā)的獨立型和耦合型模式[23]。

D.民族旅游資源評價

近年來民族旅游資源評價的研究日益受到學界的關注。有關學者運用較多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定性評價、定量評價、比較評價、綜合評價等。定性評價主要從民族旅游資源的開發(fā)條件、類型結構、資源等級和價值等方面展開,如陶犁從資源的吸引向性、資源開發(fā)潛力級別、資源開發(fā)限制型三個方面對云南怒江州旅游資源進行定性評價,同時還與相鄰3個旅游區(qū)作了比較評價[24];定量評價主要是通過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等進行評價,如熊輝、彭重華、朱明(2007)以湘西侗族村寨景觀為例,從景觀的功效性、生態(tài)敏感度、美感度和民族性四方面建立民族村寨景觀資源評價體系[25]。

3.民族旅游市場研究

相比民族旅游資源的研究,民族旅游市場開發(fā)的研究文獻較少,但近年來有一定的增長趨勢,研究角度主要分為兩大類:

A.消費行為特征

早在1998年,薛群慧,鄧永進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費需求的激發(fā)及其影響因素,總結出民俗旅游消費行為具有時間性、民間性、重復性和文化性的特征[26];吳忠軍,唐曉云通過分析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國內游客的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需求與消費行為特征、游客的時空分布,運用調研結果對龍勝現(xiàn)有旅游產品進行診斷,并根據(jù)診斷結果進行產品規(guī)劃及項目設計[27];田美容以西雙版納傣族歌舞為例,通過分析國內游客對傣族歌舞表演的期望、滿意度以及對傳統(tǒng)性的態(tài)度,從而研究游客對歌舞旅游產品真實性的心理認識,以及傣族歌舞各要素對游客真實性體驗的影響[28]。

B.旅游市場開發(fā)

如賈銀忠(1997)提出民族旅游地要抓住香港回歸的機遇,通過旅游市場營銷和廣告策劃,吸引中外旅游者在香港回歸后來大陸民族地區(qū)旅游觀光[29];王冬萍,閻順(2003)對新疆1998年至2000年國內游客的構成、旅游目的、旅游花費情況等方面的分析,對其旅游市場發(fā)展提出若干建議[30];車婷婷(2005)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為例,通過調查分析其國內市場結構情況,建立灰色預測模型對近期客流量進行精確預測[31]。

4.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

“民族村寨”是指具有一定地區(qū)性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保護價值的村寨(劉婷,2002)[32],它是民族文化保護和發(fā)展的載體,是一類重要的民族旅游景區(qū)。“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村社區(qū)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象和自然風光為旅游吸引物,以體驗異質文化,滿足“求新、求異、求樂、求知”心理動機為目的的旅游活動。它屬民俗旅游范疇,又具有鄉(xiāng)村旅游和生態(tài)旅游的特征(羅永常,2003)[33]。由此可見,民族村寨旅游作為民族旅游的一個組成部分,也逐步成為學者研究和討論的熱點。

A.發(fā)展模式研究

目前學者提出有兩種發(fā)展模式:一是建立民族生態(tài)旅游村,二是建立生態(tài)博物館。民族生態(tài)旅游村是在民族村寨直接接待旅游者的一種旅游模式。如沙愛霞(2004)認為民族生態(tài)旅游村的開發(fā)強調村民是旅游開發(fā)的主體,它把村寨的環(huán)境、文化、村民結成一個整體“產品”,再將其投入市場。這極大地增強了民族傳統(tǒng)文化自我保存、發(fā)展的功能[34]。生態(tài)博物館是把活的社區(qū)視為保護對象,它對于自然生態(tài)和人文生態(tài)的整體保護是一種特別有效的形式,也有利于科研價值和旅游價值的開發(fā)[35];目前我國在貴州、廣西和內蒙古地區(qū)都建立了生態(tài)博物館。

此外,還有張華明,滕健(2006)從另一角度比較分析了現(xiàn)有民族村寨旅游開發(fā)的三種模式:梭嘎模式、深圳民俗村模式、郎德上寨模式,并以西雙版納勐景來村寨為例,提出CCTV模式(Conservancy、Company、Topic、Villager)[36]。

B.社區(qū)參與研究

比較有代表性的如黃華(2004)總結出社區(qū)參與民族村寨旅游的類型存在被動參與和主動參與、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的兩種分法,社區(qū)參與的階段分為個別參與和大眾參與、無序參與和有序參與;社區(qū)參與的層次主要有基礎參與、一般參與、重點參與和主題參與四個層次[37]。羅永常(2006)分析了社區(qū)參與旅游產生利益分配不公的原因,說明了此現(xiàn)象既與社區(qū)主觀上的能力與意識不足有關,也有制度缺失、理念錯位和體制障礙等原因,對民族村寨社區(qū)參與旅游的利益保障機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38]。

C.旅游影響研究

比較有價值的研究包括鐘潔(2005)從旅游環(huán)境效應、經濟效應和社會文化效應三方面對1995年以來中國民族村寨旅游效應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評述,既反映了當前學者對民族村寨旅游及其效應的研究進展,也提出了今后需要進一步重視的理論和實踐問題[39]。茆長榮(2006)以廣西龍勝平安壯寨為例,從生計模式、居住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旅游開發(fā)對傳統(tǒng)村寨社會文化變遷的影響,并表達了是價值取向引導重新塑造的居民的價值觀念[40]。

D.旅游需求研究

這部分的研究比較欠缺,主要有向延平,陳友蓮(2006)根據(jù)武陵山區(qū)民族村寨的發(fā)展情況,針對其旅游營銷存在的問題,指出可采取的民族村寨旅游市場營銷的模式[41];李旭東,唐莉(2005)通過對四川羌族、藏族、摩梭族村寨的游客對民族文化真實性理解的調查研究,得出真實性與游客滿意度有直接聯(lián)系的結論[42]。

四、總結

1.國內民族旅游研究的新點與熱點

綜觀國內外關于民族旅游的研究,國外學者在研究領域及研究方法方面,較為廣泛和深入。國內學者在多元化和本土化研究方面的新點與熱點則更為突出。見表6和表7。

2.國內民族旅游研究的深化

伴隨我國民族旅游成為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支柱產業(yè),民族旅游發(fā)展需要建立完善的理論支撐體系。并應在以下方面進行深化:

A.加強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綜合普查和科學評價。

我國各民族旅游目的地還沒有民族文化資源的全面統(tǒng)計資料,不利于對資源存量的認識和質量的評估,也不能有效地針對不同文化資源采取不同保護和開發(fā)方式。同時,由于學者對民族旅游資源沒有統(tǒng)一的界定,導致資源的評價范圍和標準缺乏規(guī)范性,對實際工作的貢獻也很小。

B.積極開展民族旅游者心理和行為特征的研究。

國內對民族旅游者心理和行為特征的研究,特別是從旅游者類別劃分來分析這些特征的研究幾乎為零。這種現(xiàn)狀一方面是因為民族旅游地在開發(fā)之初是資源導向型的發(fā)展,對旅游者的重視不夠;另一方面是國內關于旅游者心理和行為特征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本來就薄弱。因此,今后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只有增進對民族旅游者的了解,才能真正實現(xiàn)民族旅游的價值。

C.構建民族旅游產品開發(fā)的理論體系

目前關于民族旅游產品的研究多是個案分析,研究內容側重于產品開發(fā)中文化保護的問題,較少涉及到產品的開發(fā)設計和經營管理。因此,作為一類特殊的產品類型,民族旅游產品開發(fā)應該要有專門的開發(fā)與管理理論,才能使研究更具科學性、實用性和有效性。

D.探索民族旅游目的地的發(fā)展模式

民族旅游目的地的發(fā)展模式主要指經營管理模式和區(qū)域合作模式。民族旅游目的地在地方自治的發(fā)展背景下,不同地區(qū)應當根據(jù)自身條件和特征進行經營管理,必須加強對民族旅游目的地尤其是欠發(fā)達民族地區(qū)經營管理模式的研究,探索解決旅游發(fā)展帶來各種問題的路徑和方法,盡可能使旅游業(yè)的功能最大化。同時,隨著區(qū)域民族旅游的發(fā)展,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合作模式不僅有利于實現(xiàn)區(qū)域合作的效益最大化,而且能夠帶動落后民族地區(qū)的旅游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必虎,余青.中國民族文化旅游開發(fā)研究綜述[J].民族研究,2000(4):85-94.

[2]吳其付.國外民族旅游研究進展[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5):163-170.

[3]Stebbins,D.CultureTourismasLeisur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23):948-950.

[4]Huges,G.TheCulturalConstranitsofSustainableTourism[J].TourismManagement,1995(16):49-60.

[5]GiannaMoscardo,PhilipL.Pearce.UnderstandingEthnicTourists[J].AnnalsofTourism,26(2):416-434.

[6]JanetChang.SegmentingTouriststoAboriginalCulturalFestivals:AnexampleintheRukaitribalarea,Taiwan[J].TourismManagemen,2006(6):1224-1234

[7]MacCannell,D.StagedAuthenticity:ArrangementsofSocialSpaceinTouristSetting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73(79):589-603.

[8]Daniel,Y.P.TourismDancePerfprmances:AuthenticityandCreativit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23):780-797.

[9]ChrisRyanandJeremyHuyton.TouristsandAboriginalPeopl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3):631-647.

[10]DavidJamison.Tourismandethnicity:Thebrotherhoodofcoconu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9(4):944-967.

[11]SusanRPitchford.ETHNICTOURISMANDNATIONALISMINWAL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5(1):35-52.

[12]PierreL.vandenBerghe.MARKETINGMAYASEthnicTourismPromotioninMexico[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5(3):568-588.

[13]RobesYipingLi.ETHNICTOURISMACanadianExperienc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0(1):115-131.

[14]PamDyer,LucindaAberdeen,SigridSchuler.TourismimpactsonanAusralianindigenouscommunity:aDiabugaycasestudy[J].TourismManagemen,2003(24):83-95.

[15]NgaireDouglas.APPLYINGTHELIFECYCLEMODELTOMELANESI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1):l-22.

[16]ClaudiaNotzke.IndigenousTourismDevelopmentinSouthernAlberta,Canada:TentativeEngagement.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J],2004(1):29-55.

[17]AlanALew.TourismmanagementonAmericanIndianlandsintheUSA.TourismManagement[J],1996(5):355-365.

[18]陸軍,潘善環(huán).多維視野中的民族旅游開發(fā)[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5):58-62.

[19]周俊滿,陳蕓先.區(qū)域性民族旅游開發(fā)條件與策略分析——旅游人類學視角[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6):126-128.

[20]郭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旅游開發(fā)規(guī)劃新思路[J].中華文化論壇,2005(2):130-134.

[21]文斌.創(chuàng)新:民族旅游節(jié)慶開發(fā)的動力源[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111-113.

[22]徐紅罡,田美容.少數(shù)民族歌舞旅游產品管理模型初探—以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04(2):136-141.

[23]殷群.大理白族歌謠文化旅游產品開發(fā)初探[J].大理學院學報,2007(1):5-7.

[24]陶犁.民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fā)探析[J].思想戰(zhàn)線,2002(4):45-48.

[25]熊輝,彭重華,朱明.湘西侗族村寨旅游資源評價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J].湖南林業(yè)科技,2007(1):44-46.

[26]薛群慧,鄧永進.論民俗風情旅游消費需求的激發(fā)及其行為特征[J].貴州社會科學,1998(5):47-51.

[27]吳忠軍,唐曉云.民族旅游地國內游客行為研究及其應用—以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為例[J].經濟地理,2004(1):139-143.

[28]田美容.游客對歌舞旅游產品真實性評判研究——以西雙版納傣族歌舞為例[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12-19.

[29]賈銀忠.香港回歸與民族地區(qū)旅游市場營銷[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6):9-11.

[30]王冬萍,閻順.1998-2000年新疆國內游客調查分析——兼析新疆旅游市場的發(fā)展[J].干旱區(qū)地理,2003(3):68-72.

[31]車婷婷,肖星,黃棟.西北地區(qū)縣域旅游市場分析與預測——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為例[J].甘肅農業(yè),2005(2):44.

[32]劉婷.淺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和自然生態(tài)的保護及可持續(xù)發(fā)展—來自建設“民族文化生態(tài)村"彝族村寨的調查[J].

[33]羅永常.民族村寨旅游發(fā)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3(2):118-121.

[34]沙愛霞.寧夏納家戶民族生態(tài)旅游村的建設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6):180-183.

[35]余青,吳必虎.生態(tài)博物館:一種民族文化持續(xù)旅游發(fā)展模式[J].人文地理,2001(6):40-43.

[36]張華明,滕健.民族村寨旅游開發(fā)的CCTV模式—以西雙版納/中緬第一寨—勐景來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06(3):97-103.

[37]黃華.社區(qū)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fā)的初步研究[J].2004(5).

[38]羅永常.民族村寨社區(qū)參與旅游開發(fā)的利益保障機制[J].旅游學刊,2006(10):45-48.

[39]鐘潔,陳飆,楊桂華.中國民族村寨旅游效應研究概述[J].貴州民族研究,2005(5):85—90.

[40]茆長榮.旅游開發(fā)對傳統(tǒng)村寨的文化影響研究[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6(4):91-95.

[41]向延平,陳友蓮.武陵山區(qū)民族村寨旅游營銷模式研究[J].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2):79-81.

[42]李旭東,唐莉.真實性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旅游:游客的觀點—對四川羌族、藏族、摩梭族村寨的調查[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5(6):67-6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电影在线免费看 |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 欧美自拍偷拍 | 丁香偷拍 | 久久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 男人的天堂2021 | 老子午夜影院 | 羞羞视频免费网站在线 | 色婷婷中文字幕在线一区天堂 | 亚洲婷婷在线 | 国产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 | 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在线 | 伊人国产在线播放 | 欧美性精品hd在线观看 | 美女隐私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 | 新婚第一次一级毛片 | 丁香六月啪| 福利在线小视频 | 亚洲成人99 | 亚洲精品一二三区-久久 | 视频一区二区欧美日韩在线 | 伊人丁香 |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 | 综合五月婷婷 | 看片不卡|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不卡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色国产视频 | 美女羞羞免费视频网站 | 亚洲综合成人网 | 美女被羞羞产奶视频网站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99爱 | 国产精品黄色片 |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视频 | 丁香花成人 | 伊人五月婷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ww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