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帶縣域經濟梯度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歷年的統計數字告訴我們,縣域經濟約占整個國民經濟總量的一半,而且絕大多數人口也是居住在縣城和縣以下區域。可見,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決定著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生活、就業和收入狀況。因此,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影響當地人民生活和穩定,而且還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地處中部的皖江城市帶———共59個縣(市區)是國務院批準設立的首個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作為“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設立和建設發展無疑有利于充分發揮皖江城市帶的地域和資源優勢,促進安徽經濟發展、加速中部崛起、促進全國經濟的均衡發展。安徽是農業大省,全省人口絕大多數在縣域,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全省經濟的整體實力和發展水平。中部藍皮書直接指出縣域經濟滯后是制約安徽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刻不容緩。皖江城市帶地處江淮之間,是安徽最富饒和發達的地區,它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安徽經濟的發展,它的發展有利于產業承接轉移的有序開展、加速安徽經濟發展,因此發展皖江城市帶的縣域經濟當前至關重要。
梯度是自然界和經濟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區域經濟學家將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不平衡發展理論引入到區域經濟學中,便產生了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1]。梯度轉移理論主張發達地區應首先加快發展,然后通過產業和要素向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轉移,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梯度理論經常用來研究區域經濟[2],而且梯度推進理論在我國得到了很好的實踐應用,改革開放后集中力量促使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起來,然后通過“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引導產業和生產要素向中西部轉移,促進國民經濟均衡發展。本文采用梯度轉移理論來分析皖江城市帶的縣域經濟格局、并對其發展提出政策建議。首先,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皖江城市帶縣域經濟進行合理的梯度劃分,研究不同梯度的經濟特征。然后依據梯度轉移理論,結合皖江城市帶作為“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優勢,分別針對不同發展水平的縣域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1文獻回顧和指標的選擇
梯度理論一經提出便成為研究熱點,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發展,最初的梯度理論已擴展為多種區域開發理論,如狹義梯度理論、反梯度推移理論、增長極理論、點軸擴散理論等,然而這些區域開發理論都可在廣義梯度理論的框架內找到相應的位置。廣義梯度理論的主旨,就是在對經濟、社會、自然等廣泛意義上的各種各樣梯度現象分別把握的基礎上,研究對它們如何利用、培植和配置,形成科學、有序、和諧的分布態勢和開發戰略,以求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良性互動關系和可持續發展[1]。近年來,梯度經濟理論被廣泛地用來研究區域經濟格局和經濟發展中。如趙全超[2]等研究了環渤海經濟圈城市群能級梯度分布結構,得到了環渤海經濟圈城市群的層級分布結構。曾國平等[3]以重慶市為例對產業梯度轉移做了實證研究,郭將[4]研究了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梯度格局及其演變,說明了我國自上個世紀80年代實施的梯度發展戰略正確。賈利軍[5]對梯度推移模式對長三角城市群經濟整合發展的適用性作了分析。但是這些研究都以我國發達的經濟圈中的城市經濟為背景,而很少有研究縣域經濟的梯度結構。事實上縣域之間地域上緊緊相連,更易于實現梯度的轉移,而且在我國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文將應用梯度經濟理論研究皖江城市帶的縣域經濟。在縣域經濟文獻中,縣域經濟的競爭力及其評價體系的構建一直是研究的熱點。鄒家明、劉彥[7]從現實競爭力、潛在競爭力與協調能力出發,給出了衡量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26個指標。黃源湘,魏峰[8]從發展水平、發展潛力和發展活力出發,給出評價縣域經濟的27個指標。傅德印[6]給出了衡量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7個指標。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從經濟實力、富裕程度和發展速度3個方面給出了8個指導性的指標。雖然不同的學者所采用的指標略有不同,但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所列指標更具指導性,且一般的研究都包含它的指標。因此,本文以縣域經濟研究所給出的指標為指導,綜合分析文獻中的所有指標,從經濟、資源和民生三方面,選擇了18個有代表性的衡量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X1:GDP(億元),X2: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億元),X3: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億元),X4:工業總產值(億元),X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萬元),X6:人口數(人),X7:財政收入(萬元),X8: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萬元),X9:人均GDP(元),X10:人均財政收入(元)X11:職工平均工資(元),X12:農民人均純收入(元),X13: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元),X14:萬人擁有工業企業數量,X15:人均科教文衛事業費支出(元),X16:文化體育支出(萬元),X17:外貿進口額(萬元),X18:外貿出口額(萬元)。運用梯度系數劃分梯度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如賈利軍[5]依據梯度系數對長三角城市群進行梯度劃分,另外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也常常用在梯度分析中,但只采用一種數據處理方法(如用得較多是主成分分析法[7,8])的多指標合成法常常具有一定的缺陷,其經濟含義的清晰度較差,且不能克服相關性,這不利于經濟影響因素的解釋性。為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相結合的數據處理法。本文各項指標的數據來源于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庫,采用SPSS分析處理。先通過帶旋轉的因子分析對縣域經濟的測量指標進行降維,然后基于主因子得分再進行聚類分析,劃分皖江產業轉移示范區縣域經濟的梯度分布。
2分析與討論
2.1主因子分析為了確定變量是否適合作因子分析,本文首先對數據進行KMO和Bartlett’s球型檢驗,其結果顯示KMO值為0.74,巴特利球形檢驗統計量為958.443(p=0.000),說明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陣有顯著差異。同時根據Kaiser給出的KMO度量標準,因子分析可以用于本文的數據分析。為了使提取的因子具有較明顯的經濟含義,我們在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法,并對數據進行了斜交旋轉。我們以特征值大于1為標準提取因子,共提取了4個因子。其累計方差貢獻率已達到88.158%,說明這4個因子已能充分的反應皖江城市帶縣域經濟的狀況。這4個因子旋轉后的載荷矩陣如表2所示。將上述4個因子順次分別記為F1、F2、F3和F4,從因子載荷矩陣可以看出:因子F1包括人口數、生產總值、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工業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共8個指標,這些指標都是對一個縣域的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和競爭實力的測量,因而是該因子稱為經濟整體實力因子。因子F2包括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職工平均工資、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和萬人擁有工業企業數量,這些指標表達了一個縣域的經濟發展的人均水平,因而是經濟發展質量因子。因子F3包括指標X10———外貿進口額和X11———外貿出口額,這顯然可歸結為外貿能力因子。因子F4包括指標X17———文化體育支出和X18———人均科教文衛事業費,這兩個指標影響居民的素質,因而稱為居民的素質因子。為了更直觀清晰了解不同縣的經濟狀況,計算出每個因子得分,并以每個因子旋轉后貢獻率的100倍作為權值,求得綜合得分T,即T=47.251*F1+27.907*F2+7.412*F3+5.589*F4。其結果如表3所示。經濟整體實力因子處于前三位的是肥西、肥東和無為縣,這三個縣域地處省會周邊,受省會經濟的影響,因而經濟整體實力較強。經濟發展質量因子處于前三位的是繁昌、蕪湖縣和寧國市,這三個縣域毗鄰長三角,某些方面已與長三角對接,近年來工業發展較快,因而經濟發展的質量較高。外貿能力因子處于前三位的是寧國市、和縣和天長市,這三個縣域均處安徽東部,長江流經這些縣域,境內的高速公路網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水陸交通均具有一定的優勢,從而有利于進出口的發展。居民素質因子處于前三位的是桐城市、懷寧縣和繁昌縣,這與歷史傳統分不開,這三個縣域具有久遠的文化底蘊,因而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強于其他縣域。
2.2基于因子得分的聚類分析為了更好的進行梯度劃分,我們運用4個主因子得分對35個縣域進行聚類分析,采用分層聚類分析法中的離差平方和法(Ward'smethod)進行聚類,因為學者已經發現它優于聚類分析中其它的啟發程序[10]。它的優點是同類的離差平方和盡可能小,而類間的離差平方和盡可能大,這就最大可能地保證了同一類別內部的同質性和不同類別之間的異質性,分類結果能客觀地揭示樣本之間的本質差別與聯系,尤其是內在結構關系[9]。區間標度變量采用自定義距離法(取p=2,r=3)進行度量,得到聚類譜系圖。從圖1可見,皖江城市帶的縣域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寧國市、當涂縣、繁昌縣、蕪湖縣、廣德縣、肥東縣、肥西縣、天長市、無為縣、和縣、桐城市。第二類:長豐縣、南陵縣、懷寧縣、銅陵縣、績溪縣、全椒縣、含山縣、郎溪縣、涇縣。第三類:廬江縣、樅陽縣、太湖縣、鳳陽縣、明光市、來安縣、望江縣、宿松縣、定遠縣、東至縣、青陽縣、潛山縣、岳西縣、旌德縣、石臺縣。
2.3梯度分析表4給出了三個縣域經濟梯度在四個主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的平均值,同時為了確定任意兩類間經濟發展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本文采用了U檢驗法進行驗證,表4每欄中括號中的數字表示在顯著水平為5%下,該類與所在行的類別存在顯著差異。表4揭示了第一類縣域的經濟發展明顯優于第二、三類縣域,第二類縣域的經濟發展質量等因子顯著優于第三類縣域。采用Kruskal-Wallis對三類縣域進行檢驗,結果顯示p值均小于0.05,這表明三類縣域的四個主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存在顯著差異。兩種檢驗結果揭示了皖江城市帶的三類縣域經濟發展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呈現出梯度性,依照以上類別可相應的將皖江城市帶示范區劃分為三個梯度。第一梯度: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總體實力較強隸屬第一類的縣域,經濟整體實力因子、經濟發展質量等因子得分顯著地高于第二梯度,可見第一梯度的經濟總體實力強,經濟運行質量較好,經濟運行的效率較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為5676元,人均生產總值為14843元,這些縣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的收入水平在皖江城市帶處于領先地位,經濟發達,經濟發展的動力強勁,為皖江示范區縣域經濟的第一梯度。第二梯度:經濟較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較大隸屬第二類的縣域,從主因子上看,經濟運行的質量顯著高于第三梯度的縣域,其他三個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也高于第三類縣域,可見這些縣域的經濟發展效率較高,具有一定發展潛力。從經濟指標上看,農民的人均收入為4998元,人均生產總值為12062元,低于第一梯度的縣域平均水平,高于第三梯度縣域的平均水平。同時人均消費額、科教文衛的投入也明顯高于第三梯度,因而這些縣域屬于較發達地區,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二梯度。第三梯度:經濟不發達地區,經濟總體實力較弱隸屬第三類的縣域,四個主因子得分全部低于前兩個梯度,農民的人均收入為3853元,人均生產總值為7962元,其人均消費、出口和投資額遠遠低于前兩個梯度,可以看到這些縣域大多處于山區,交通不便阻礙了投資、出口等,影響了經濟的發展,有些縣域是傳統的貧困縣,經濟實力和經濟發展效率本身就差,這對其經濟的發展必然構成不利影響。可見,這些縣域經濟經濟發展狀況較差,有待進一步發展,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三梯度。
3結論與政策建議
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由實證結果知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示范區的縣域經濟梯度差異明顯,按梯度推進依次發展皖江示范區縣域經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第一梯度縣域經濟發展對策位于第一梯度的縣域,經濟實力較強,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在安徽處于領先地位,區位優勢明顯,與長三角地區的經濟交流歷來多于安徽其他縣域。而長三角地區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面臨著產業結構優化和外面資源支持的迫切需要,這為皖江示范區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契機。這一梯度的縣域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結構調整,三大產業的比重較另兩個梯度的縣域合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平均比重分別為:17.8%、53.4%和28.7%,且大多擁有自身的優勢產業,但第二產業的發展仍比長三角地區落后較多,應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打造產業承接平臺,增強產業承載能力,盡快實現同長三角地區無縫對接,進而產生溢出效應,帶動梯度階層靠后的縣域共同發展。
(二)第二梯度縣域經濟發展對策第二梯度縣域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平均比重分別為:23.2%、48.0%和28.8%,工業化程度低于第一梯度,歷史已經證明工業的發展程度決定了縣域經濟的發達程度,工業實力決定了經濟實力,應加快工業化步伐,主動承接產業轉移。由第一梯度縣域的發展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事實,4個縣級市中有3個縣級市處于第一梯度而且這三個市在所屬的行政區域內綜合得分均處第一位,可見推動城市化進程有助于縣域經濟的發展。城鎮化與工業化是一個相互依存的關系,處于此梯度的縣域已經具有一定的工業化基礎,因此推進城鎮化進程不會導致經濟的不協調發展,反而有利于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第三梯度縣域經濟發展對策第三梯度的縣域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平均比重分別為:30.9%、36.6%和32.6%,顯然工業在整個產業中所占的比例過低,農業大而不強。但存在資源優勢,如池州等的縣域礦藏豐富,而比較因子得分可以發現,第三梯度縣域人力資源占有優勢。從發展質量因子得分來看,第三梯度縣域顯著低于第一、二梯度的縣域,但經濟實力因子得分與第二梯度沒有顯著差異,即人均經濟發展水平更弱,說明這些縣域具有較多的人口數,人力資源相對較豐富,但并沒有將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應按需招收和開發人才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科學開發和利用資源,積極進行結構調整,將大農業轉換成強農業,積極發展第二產業,保護第三產業的發展,挖掘發展潛力,加快經濟發展,使得整個皖江城市帶示范區的縣域得到協調一致的發展。
作者:林雪勤 張瓊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數學計算機科學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