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試談大學在城市化進程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城市化大學內在要求促進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城市化對大學所提出的內在要求,以及如何充分發揮大學對城市化的促進作用。城市化是落后的農業國向發達工業國轉變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城市化的發展進程取決于很多因素,其中大學可以為城市化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本和科技資源的支撐,并且能夠發揮文化引領作用。
城市化發展對大學的內在要求
城市是現代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中心,大學是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科技創新的基地,城市與大學走到一起,相互促進,合作共榮,既可體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性,更能反映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觀能動性。
城市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如前所述,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但是城市化不僅僅是人口的增加,也不僅僅是城市規模的擴大。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關鍵在于城市人口素質的提高,尤其是勞動力適齡人口素質的提高,而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承擔著為實現城市化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的責任。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提供了大批高素質人才。但是,與發達國家和我國城市化建設的要求相比,我國人才隊伍還存在嚴重不足,主要體現在人才總量不足、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才隊伍偏小、整體素質不高、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等方面。為保證我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無論在人才的數量方面,還是在人才的質量方面,大學都肩負著重大責任。
城市化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城市化的過程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一方面,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城市化對第一產業的優化作用、對第二產業的提升作用及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另一方面,合理的產業結構對城市化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眾所周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構成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則城市化水平越高;在城市化以農業就業人口為主逐步轉向非農業就業人口為主的過程中,其轉移速度越快,轉移比例越高,則城市化水平越高。引起產業結構調整的因素包括人口因素、資金狀況、科技水平、產業政策等多種因素,其中以高素質人才為基礎的科技發展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
城市化對城市精神文明的需求。城市精神文明是支配市民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心理導向的精神力量,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就很大程度凸現出“城市水平、城市風格、城市效率、城市精神”。弘揚和實踐城市精神文明必須進一步提高市民的素質,提升城市的品位與魅力,而大學可以說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源頭活水”。隨著一批批大學生走向社會,新思想、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術也被帶進千萬個工作單位,他們是先進文化的倡導者,是保證城市文化向著先進方向發展的生力軍。大學不但在知識技術方面,而且在樹立標準、展示理想等方面都能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引領文化成為大學的重要功能,它在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作用。
大學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
大學的根本使命就是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高素質勞動力需要大學培養,科技知識需要大學孕育,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大學創造,城市文明需要大學輻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學將擔當起提供人力資源、開展科技創新、引領社會文化發展的重大責任。
(一)大學要更好地為城市化培養創新型人才
在城市化過程中,大學擔負著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歷史使命,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搖籃。大學要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更好地為城市化提供大量的和高質量的人才。
第一,要轉變教育思想,樹立創新人才觀。大學要轉變傳統觀念,把具備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作為對人才基本素質的內在要求,研究探索培養創新人才的規律,制訂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第二,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鼓勵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要善于從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他們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善于探索的意識。
第三,加強學科建設。學科布局要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對學科發展的要求,充分考慮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社會適應性。
(二)大學要更好地為城市化提供科技創新成果
城市化的發展有賴于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而產業結構的調整則是以大量科技創新成果及其產業化為基礎的。大學既是開展基礎研究的主要機構,也是承擔重大科技項目、為社會發展解決重大問題、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力量。大學要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努力成為科技創新的不竭源泉,更好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化進程。
首先,大學作為開展基礎研究的主要機構,應該瞄準國際科技前沿,著力原始創新。基礎研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將帶動新興產業群的崛起,引起經濟和社會的重大變革。
其次,完善科技創新平臺的體制機制。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特點是在高度分化基礎上高度綜合,要爭取和完成大項目僅靠單兵作戰是不行的,科學研究重大問題的解決必須要靠大兵團協同作戰,大學要按照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收集各類科技信息,協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有組織地爭取和完成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第三,加強學術梯隊建設。重點引進和培養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品牌效應,吸引大批優秀專家和學者團結在他們周圍,選準學科方向,匯聚學科隊伍;充分發揮重大項目的牽引作用和聚集作用,積極探索“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加“創新團隊”的模式,組建一批由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優秀骨干中青年教師組成的多學科集成的創新團隊和創新群體。
第四,要著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建立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緊密的、深層次的、長期的和可持續的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使大學真正成為企業的戰略后方和技術支撐。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目標,確定發展的戰略重點,根據每一發展階段的關鍵技術瓶頸提出合作項目,由大學參與合作攻關,使大學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大學要更好地為城市化進程發揮文化引領作用
在城市化進程中,大學要加強自身的文化建設,發揮對社會的文化引領作用。
首先,注重大學精神的挖掘和培育。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和靈魂,體現在辦學理念、大學傳統等方面,是維系大學文化建設的根本。要創新辦學理念,形成辦學特色,傳承學校傳統,培育學校精神;要圍繞學校精神開展豐富多彩、寓意深刻的學生文化活動,在活動中體現和傳播學校的傳統和精神,使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堅定理想信念,得到全面發展,成為學校精神傳承者。
其次,重視大學物質文化的創新。物質文化是大學文化的外在標志與物質基礎,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必須重視物質文化的創新。一方面要重視校園環境和人文景觀的建設,美化學校形象,為學生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要加強大學文化載體建設,發揮校報、廣播站、電視臺、新聞網等校內各種新聞媒介的傳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