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小銀行與中小企業融資關系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小企業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資金不足仍然是阻礙其發展的重大難題。因此從金融結構理論出發,選取我國深市中小板2010年至2012年上市企業上市前的相關數據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我國現階段中小銀行與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關系。結果表明,中小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具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中小銀行;中小企業;信貸融資
1引言
關于中小銀行與中小企業規模匹配共生的理論,最早由西方學者Strahan&Weston(1996)提出。該理論發現,銀行規模與中小企業銀行借款之間呈現出強烈的反向增長趨勢;大銀行不愿意向規模較小、資金需求也較小的中小企業貸款,而中小銀行則天生是中小企業的合作伙伴。我國學者林毅夫和李永軍(2001)也對此問題展開了研究,他們認為中小銀行愿意與中小企業形成長期合作的關系,除了因為它們規模小,無法滿足更多大企業的融資需求之外,還因為它們先天具有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信息優勢。更進一步地,林毅夫等(2009)提出最優金融結構理論,其核心觀點是經濟體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要素稟賦結構決定了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技術結構、企業規模和風險特性,與該階段實體經濟金融服務需求相適應的金融結構是最優的,具有動員配置資金、降低系統性風險的功能,有利于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而我國中小企業在產業結構中居于主體地位,這是由現階段的要素稟賦結構決定的;根據銀行業專業化與分工的理論的要求,中小銀行應該發揮自身優勢,滿足中小企業外部融資的需求。
2研究假設
就我國目前經濟結構而言,中小銀行在信息成本、成本和地域方面對中小企業貸款具有獨特優勢,并且其在中小企業信貸融資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其是否履行了分工與專業化的職能,能否真正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有所緩解卻不得而知。因此,試圖以我國中小板上市公司上市前的數據為樣本,實證檢驗我國現階段中小銀行與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關系,提出假設:中小銀行貸款的市場份額越大,中小企業獲得的信貸融資越多。
3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3.1樣本選擇
本文選取2010-2012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塊招股說明書的公司作為實證研究對象。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我國多數中小企業存在信息不透明、披露不完整的特點,其微觀數據很難收集,而上市中小企業往往經營狀況較好,超出一般中小企業水準,并且會以直接融資為主要獲取資金的渠道;第二,證監會于2012年10月我國歷史上第八次IPO暫停公告,直至2014年1月才恢復新股上市,歷時15個月,跨度較大,期間經濟發展、制度變更等因素都會影響實證最終結果。另外,由于企業招股說明書披露的是上市前的信息,因此本文實際研究的是中小企業2009-2011年的信貸融資情況。在2010-2012年招股說明書的371個樣本的基礎上,本文根據以下原則剔除相應的樣本:(1)數據不全的樣本,尤其是缺少銀行借款數據的企業,32個;(2)不符合中小企業標準的樣本,本文以總資產10億元為限,剔除規模過大的企業99個。最終獲得有效樣本240個。
3.2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數據全部由手工處理,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渠道收集:(1)分省的宏觀及各銀行貸款數據來自于2009-2011年《中國金融年鑒》,部分缺失數據通過平滑法補全,四大行各省貸款數據利用2005年以前披露金額的比例換算得出。(2)中小企業財務數據來自于國泰安CSMAR金融數據庫,記錄不全的數據通過翻閱巨潮資訊網披露的中小企業招股說明書獲取。
4變量選取與模型構建
4.1被解釋變量
本文參考鐘丹(2012)、陶向陽(2014)等人的做法,選取樣本企業的短期借款與長期借款之和,再除以總資產得到的標準化值作為被解釋變量,即銀行借款(LOAN)。銀行借款越大,表明企業獲得的信貸融資越多。
4.2解釋變量
本文參考林毅夫(2008)的方法,利用各省份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總額減去各省份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貸款總額,再除以總額得出的相對數表示。根據前文理論分析,中小銀行規模越大,中小企業獲得的信貸融資越多,因此該值的預測符號為正。
4.3控制變量
由于企業信貸融資規模一定程度上還受企業自身因素和宏觀經濟因素影響,因此本文參考Khuranaetal.(2006)、姚耀軍和董鋼鋒(2015)引入資產對數(lnK)、凈資產收益率(ROE)、金融發展(DEV)、金融結構(BS)作為控制變量。鑒于上述分析,本文選構建如下線性回歸模型,用以研究中小銀行規模與中小企業融資的關系問題。
5實證結果
本文選取SPSS16.0為統計分析工具,下面依次從描述性分析、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的角度對全部240個觀測樣本進行實證研究,以此來對研究假設進行檢驗。
5.1描述性分析
本文對各變量的極差、最小值、最大值、均值以及標準差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被解釋變量銀行貸款(LOAN)的標準差為11.44,說明不同樣本企業的信貸融資情況差異很大;均值為19.96,說明信貸融資仍然是中小企業獲得資金的主要方式。解釋變量中小銀行規模(SMB)的標準差為4.16,說明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小銀行的市場份額存在一定差異;均值為54.77,說明我國中小銀行正在銀行業結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金融業格局正在趨于分工與專業化。控制變量資產對數(lnK)、凈資產收益率(ROE)是反映中小企業財務特征的變量,總體來看樣本企業資質存在較大差距,有利于更準確地分析企業信貸與中小銀行規模的關系;金融發展(DEV)、金融結構(BS)是反映各地區宏觀經濟特征的變量,總體來看我國的金融結構為“銀行主導型”,企業主要通過銀行借款來融資。
5.2相關性分析
本文對假設所涉及的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皮爾森相關性系數的結果。解釋變量中小銀行規模(SMB)與被解釋變量銀行貸款(LOAN)的相關系數為0.178,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中小銀行規模的擴大對中小企業銀行信貸的增加具有促進作用,初步證實本文的假設。除此之外,金融結構(BS)與中小銀行規模(SMB)、資產對數(lnK)和金融發展(DEV)也存在5%水平下的顯著相關關系,為了避免產生多重共線性的問題,接下來的回歸分析,本文將采用逐步回歸法來研究分析。
5.3回歸分析
如表1所示,Model0是一次回歸法得出的統計結果;Model1至Model4為逐步回歸法得出的統計結果,是在考慮全部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對被解釋變量作用大小、顯著性程度的基礎上,由大到小逐個引入方程的統計結果,并且對被解釋變量作用不顯著的變量可能始終不會被引入方程,因而最終金融結構(BS)控制變量可能由于共線性問題未能被引入方程。
5.3.1一次回歸法
就變量之間相關程度而言,中小銀行規模(SMB)的系數為0.345,在10%的水平上顯著,說明中小銀行規模(SMB)與銀行貸款(LOAN)顯著正相關,進一步證實了本文的假設。其他變量,包括資產對數(lnK)、凈資產收益率(ROE)、金融發展(DEV),也均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10%的檢驗,除了金融結構(BS),其P值為0.493,對銀行貸款(LOAN)的作用不顯著。就方程總體而言,調整后的擬合優度為0.078,說明Model0可以解釋中小企業銀行貸款情況影響因素的7.8%。總體來說,Model0具有統計意義,但只能通過較低水平的檢驗。
5.3.2逐步回歸法
從Model1到Model4,解釋變量中小銀行規模(SMB)的系數均為正數,且均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5%的檢驗。這充分說明在不考慮企業自身因素和地區經濟發展因素的情況下,中小銀行規模的大小對中小企業銀行貸款的獲取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驗證了本文的假設1,即中小銀行貸款的市場份額越大,中小企業獲得的信貸融資越多,中小銀行貸款與中小企業融資具有匹配性。從企業經營水平角度看,資產對數(lnK)和凈資產收益率(ROE)的系數也都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其中,資產對數的系數總為正,說明企業資產所代表的企業規模越大、經營情況越好、信譽水平越高,企業就越容易獲得銀行貸款,進行信貸融資;凈資產收益率的系數總為負,與預測符號相反,可能的解釋為當企業通過負債經營表現出較好的盈利能力時,希望通過加大借款金額來繼續擴張規模、開拓市場,然而出于邊際效用遞減的原理,銀行無法對企業的可持續盈利做出判斷,因此不愿意發放貸款。
從地區經濟發展角度看,金融發展(DEV)的系數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5%的檢驗,但與被解釋變量銀行貸款(LOAN)呈負相關關系,與預測符號相反,這可能是由于目前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貸款仍占近一半的份額,并且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大企業融資需求也越旺盛,根據信貸配給原則,大企業大量的信貸融資會擠占中小企業銀行貸款的份額,因此相對而言,該地區的中小企業信貸可獲性就會下降;金融結構(BS)由于對中小企業銀行貸款沒有顯著作用而未被引入回歸方程。從模型整體角度看,從Model1到Model4,F值均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5%的檢驗,說明模型整體顯著;調整后的擬合優度分別為0.028、0.050、0.066和0.080,Model4的擬合程度最好,此時模型可以解釋的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影響因素為8%,模型具有統計意義。
綜上所述,模型最終表示為:LOAN=-87.354+0.407SMB+4.624lnK-0.143ROE-0.089DEV
6結論
中小企業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但資金不足一直是阻礙其蓬勃發展的重大難題。根據前文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本文得出如下結論:中小銀行貸款的市場份額越大,中小企業獲得的信貸融資越多,中小銀行與中小企業融資具有匹配性。這與國內外大多數學者的研究結果相同,中小銀行憑借其在信息成本、成本和地域上的優勢,與地方中小企業形成長期互動與共同監督的合作關系,對中小企業“軟信息”的掌握更為準確,易于快速高效地做出決策,向中小企業發放關系型貸款,同時當地政府對中小銀行的扶持與對中小銀行與中小企業優良信貸關系的建立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2]張曉玫,潘玲.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與中小企業關系型貸款[J].金融研究,2013,(06):133-45.
[3]方軍雄.銀行業規模結構、中小企業銀行信貸與經濟增長[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2,(02):13-22.
[4]林毅夫,孫希芳,姜燁.經濟發展中的最優金融結構理論初探[J].經濟研究,2009,(08):4-17.
作者:楊沂 單位: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