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品業務快速增長的銀行理財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理財產品期限結構以短期為主2013年,“1-3月”期的短期理財產品共發行26761款,占比為58.4%;“3-6月”期的理財產品共發行9810款,占比為21.4%;“6月-1年”期的理財產品共發行5228款,占比為11.4%;“1年以上”期的理財產品共發行4026款,占比為8.8%。
(二)理財產品認購金額以小額為主2013年,起購金額在5萬元以下的理財產品共發行6645款,占比為14.5%;起購金額在5-15萬元的理財產品共發行29338款,占比為64.0%;起購金額在15-30萬元的理財產品共發行2048款,占比為4.5%;起購金額在30-100萬元的理財產品共發行3657款,占比為8.0%;起購金額在100-200萬元的理財產品共發行2633款,占比為5.8%;起購金額在200-500萬元的理財產品共發行242款,占比為0.5%;起購金額在500-1000萬元的理財產品共發行423款,占比為1.0%;起購金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產品共發行757款,占比為1.7%。起購金額較低的產品發行量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三)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占比較高2013年,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共發行31545款,占比為68.8%;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共發行8713款,占比為19.0%;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共發行4711款,占比為10.3%;其他收益型理財產品共發行871款,占比為1.9%。
(四)預期收益率較高,本外幣理財產品冷熱不均2013年到期的理財產品為41643款,其中,披露到期實際收益率的產品為28708款,披露率為68.9%。在披露到期實際收益率的產品中,達到預期收益率的產品為28535款,達標率為99.4%。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達到4.75%。分幣種來看,本外幣理財產品冷熱不均。2013年,人民幣理財產品共發行44123款,同比增長63.3%;外幣理財產品共發行1702款,同比下降26.6%。
(一)理財產品業務快速增長極大地改善了銀行自身融資結構當前,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最主要的經營利潤來源于存貸款利差收入,存款的規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家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目前,銀行存款的利率明顯偏低,銀行傳統的大額儲蓄客戶資金不斷被債券、保險、基金、證券、信托等產品吸引,企業及居民存款分流趨勢明顯,這對銀行的存款增長及存量穩定均造成較大沖擊。2013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為107.1萬億元,同比增長13.5%,增速與上年相比下降0.6個百分點。受存款增速下降影響,銀行貸款增速明顯減緩,2013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為76.6萬億元,同比增長13.9%,增速與上年相比下降1.7個百分點,比存款增速多下降1.1個百分點。此外,銀行存款增速下降對貸款規模擴張的限制還表現在銀行貸存比指標上,2013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貸存比指標達到71.5%。考慮到目前我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偏高(介于13.5%至20%之間)對部分存款資金凍結因素影響,銀行存款增速下降對貸款規模的限制作用更加顯著。在此情形下,銀行通過設計合理的理財產品,給予客戶合理的資金預期收益率,就成為銀行生存及經營的合理策略選擇。
(二)理財產品業務快速增長優化了銀行資產和負債的期限結構配置當前,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經營模式高度趨同,在存貸利差主導的經營模式下,銀行作為金融媒介需要從居民和企業吸收儲蓄存款,將吸收到的資金放貸給資金需求方。從銀行的資產和負債期限結構配置來看,銀行存款短期化、貸款長期化特征明顯,資產和負債期限結構配置不合理,存在一定經營風險。2013年末,我國銀行定期存款余額占比僅為14.5%,而同期銀行中長期貸款余額占比則達到53.5%。大量的銀行存款以活期形式存在,若短期內活期存款集中兌付,銀行可能面臨較大的支付困難。此外,銀行信貸業務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經濟周期等因素緊密相關。如果經濟過熱,央行會大量回籠資金,提高準備金率,控制貸款投放規模,此時,這種過度依賴貸款投放的單一經營模式將使銀行面臨較大經營困境。而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業務的快速增長有利于銀行優化資產和負債的期限結構配置,降低活期資金集中兌付風險。此外,銀行理財產品業務的快速增長也為銀行帶來了較大的中間業務收入,有利于銀行改善業務結構單一的傳統經營模式。
(三)理財產品業務快速增長加快了銀行業務經營轉型升級步伐長期以來,我國銀行只是把中間業務當作輔助業務而不是利潤增長點來經營。橫向對比來看,西方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無論在業務量還是在利潤貢獻上都超出了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已成為現代銀行的核心競爭力。目前,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在銀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一般都超過20%,個別銀行甚至高達70%,中間業務收入已經成為影響銀行整體盈利能力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業務種類。從中間業務品種來看,我國銀行所從事的主要是傳統的中間業務,如結算類業務以及跟單信用證、銀行承兌匯款等,業務范圍較窄,品種單一,種數僅有40多種。同時,中間業務產品缺乏特色、層次較低,創新能力不足。相比之下,西方國家銀行中間業務不僅范圍廣、品種豐富,而且科技含量高,中間業務品種已達2萬多種。近年來,我國快速增長的銀行理財產品業務對于改善銀行中間業務結構,促進銀行轉型升級步伐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渠道。
(四)理財產品業務快速增長有利于緩解“金融脫媒”我國銀行儲蓄存款利率長期低于CPI,形成實際負利率,由于儲蓄存款缺乏投資渠道,因此造成儲蓄資金“金融脫媒”現象,大量儲蓄資金流出銀行體系,流向地下錢莊、非法集資等高風險領域,形成隱形的金融風險隱患。此外,由于存款利率偏低,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理財對銀行經營造成了不小的沖擊。自2013年6月以來,互聯網金融迅速興起,阿里巴巴、百度、騰訊、新浪等互聯網巨頭紛紛跨界進入金融行業,以余額寶、百度理財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受到投資者的廣泛追捧。自余額寶上線到突破千億元,余額寶只用了5個月的時間,這對銀行理財產品業務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另外,互聯網金融P2P網絡信貸模式(PersontoPerson,中文翻譯“點對點信貸”或“人人貸”)也對傳統銀行信貸模式和地位形成了不小的挑戰。由于P2P網絡信貸平臺的“資金存入利率”普遍高于銀行存款利率,因此P2P網絡信貸平臺業務發展迅速,目前,我國已相繼誕生了上千家P2P網絡信貸平臺。面臨競爭壓力,銀行大力開發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業務就成為增強自身競爭力,緩解“金融脫媒”的有效手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國銀行理財產品業務快速增長屬于一種市場需求驅動型的增長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發展的必然性。
三、理財產品業務快速增長過程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存款理財化造成銀行經營成本上升理財產品業務的快速增長一方面給銀行提供了吸納穩定資金來源的渠道,但另一方面銀行也面臨明顯的存款向理財產品轉化的趨勢,使其資金負債成本明顯上升。銀行理財產品業務的快速增長在相當大程度上是由于儲蓄存款在銀行體系內由存款形式轉化為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而形成的“外形轉換”式增長,這種情況在銀行月末、季末、年末資金需求旺盛的時間節點上理財產品的密集發行且收益率偏高方面體現的尤為明顯。從理財產品業務量來看,截至2013年末,我國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已超10萬億元,占同期銀行各項存款余額的比例達到9.4%。存款理財化有可能造成銀行負債成本上升,經營利潤面臨下降風險。
(二)銀行同業理財潛在風險值得關注近年以來,我國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投向銀行同業存款及拆借的規模越來越大,這部分資金也成為眾多中小銀行季末流動性資金的重要來源。在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上,同業資金拆借業務與銀行理財產品業務高速發展并相互融合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2013年6月份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發生的“錢荒”就是這種風險所引發的一個典型案例。為規范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行為,2014年2月13日,央行對16家銀行下發了《關于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了理財產品在銀行間債市的開戶流程。
(三)銀行理財產品的金融混業化投資趨勢所引發的交叉金融風險值得關注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保險產品、證券理財產品、貨幣基金產品、信托產品等資金投資范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種理財產品呈現明顯的金融混業化投資趨勢。這種投資趨勢使得金融市場上的各種風險逐步交叉滲透,金融風險的擴散和傳染也隨之加快。2013年3月25日,銀監會下發了《中國銀監會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監發〔2013〕8號),專門就銀行理財產品間接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業務進行了規范,這是對“融資類”銀信理財合作產品監管的延續。“8號文”出臺后僅3個月,非標理財資產規模就出現明顯下降。由此看來,銀行理財產品的金融混業化投資趨勢所引發的交叉金融風險值得關注。
四、結論及建議
本文對我國銀行理財產品業務發展的現狀及特點進行了介紹。從銀行經營的角度來看,理財產品業務的快速發展對銀行經營的確產生了許多積極的作用,但理財產品業務在快速增長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風險,需引起關注。從促進銀行理財產品業務健康發展和維護金融穩定的角度,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為銀行理財產品的設計和投資創造寬松的市場環境建議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放開存款利率上浮區間,切實實現利率市場化定價,使利率真正反映資金的實際成本,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政策調控效果,體現“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作用”的政策意圖,為銀行理財產品的設計和投資創造寬松的市場環境。
(二)銀行應加快理財產品業務創新力度,提升經營轉型升級步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我國銀行要求生存,謀發展,就必須加快發展中間業務,盡快改變以往單一的過度依賴存貸利差的經營模式。理財產品業務的快速發展為銀行中間業務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機遇。銀行在理財產品的業務品種設計、投資盈利、資產管理、期限配置等方面的業務創新能力將決定其未來中間業務發展質量,而中間業務盈利能力將決定銀行未來經營轉型升級步伐。
(三)完善理財產品業務統計監測制度,提升理財產品業務風險監測水平建議進一步完善銀行理財產品業務統計制度,提高理財產品業務數據統計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加強管理部門及銀行同業機構信息資源共享,提高理財產品業務統計數據和信息透明度,提升理財產品業務風險監測水平。
作者:徐婷婷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銀川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