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溫室番茄晚疫病發生及防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蔬菜雜志》2016年第四期
近年來,隨著西北非耕地產業化項目的實施,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大力發展非耕地日光溫室蔬菜生產,年新增日光溫室面積133hm2(2000畝),非耕地日光溫室總面積達到1000hm2(1.5萬畝),其中,番茄種植面積達到567hm2(8500畝),占非耕地蔬菜總面積的50%以上。酒泉市非耕地日光溫室番茄晚疫病發生時期一般為11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旬,正值番茄結果期,對產量影響較大。一般年份發病率在25%左右,流行時可達100%,造成減產20%~30%,個別減產60%~80%,防治不及時,還可造成絕收,已成為制約全市非耕地日光溫室番茄生產的重要障礙。普通日光溫室番茄晚疫病的發生、傳播主要是通過氣流、澆水、種苗、農事操作等途徑,低溫高濕是發病的必要條件,適宜條件下只需10d(天)就可引起該病流行。而非耕地日光溫室番茄中,由于其特殊的栽培方式,番茄晚疫病的發生、流行有其特殊的規律。2009年以來,肅州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技術力量,采用綜合防控措施防治非耕地日光溫室番茄晚疫病,防效達到90%以上,推廣應用率達到80%以上。
1病原及發生規律
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又稱番茄疫病,也稱黑稈病,由鞭毛菌亞門真菌致病疫霉引起。菌絲無隔、無色、較細,孢子囊無色,卵圓形,頂端有乳突,基部有臍痕,孢子囊內可產生6~12個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具2根鞭毛,失去鞭毛后變成休止孢子。有性世代很少產生。番茄晚疫病菌屬氣傳性真菌病害,流行性強、破壞性很大,屬低溫高濕型病害,白天溫度20~22℃,夜間10℃以上,空氣濕度80%以上即可侵染。病菌主要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或在日光溫室栽培番茄上為害,隨氣流、澆水、種苗、農事操作傳播。在田間形成中心病株,3~4d(天)病部長出菌絲和孢子囊后進行多次重復侵染。孢子囊形成的溫度為2~3℃,最適溫度18~22℃,相對濕度95%以上。產生游動孢子的最適溫度10~13℃,最低6℃,最高15℃,15℃以上孢子囊直接萌發產生芽管,20~23℃時菌絲生長最快,潛育期3~4d(天)。適宜條件下只需10d(天)就可引起該病流行。
非耕地日光溫室晚疫病的發生、流行與外界氣候條件和溫室內環境關系密切,不良的溫室環境條件和不當的農事操作、低溫高濕是發病的必要條件。非耕地日光溫室番茄晚疫病發生時期一般為11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旬,此期正值番茄結果期,植株需水量大、生長較慢、抗病能力弱,且該階段受外界低溫和光照的影響,尤其是連陰天和雨雪天,溫室內溫度無法回升,室內通風較少,濕度較大,導致番茄晚疫病大范圍發生。
2發病癥狀
番茄晚疫病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幼苗、葉、莖、果實均可發病,以葉片和綠果受害為主。
2.1幼苗染病先從葉片開始發病,出現暗綠色水浸狀病斑,病斑由葉片向主莖蔓延,使莖基部變細呈水漬狀縊縮,導致全株萎蔫或折倒,濕度大時病部表面生白霉。
2.2葉片染病成株期多從植株下部葉尖或葉緣開始發病,初為暗綠色水浸狀不規則形病斑,擴大后轉為褐色,高濕時葉背病斑邊緣長出白色霉狀物,病斑擴展至全葉,使整片葉腐爛;干燥時病部干枯,呈綠白色,脆且易破。
2.3莖及葉柄發病莖稈及葉柄發病時初呈水漬狀斑點,漸呈暗褐色或黑褐色腐敗狀,很快繞莖及葉柄一周,病斑呈長圓形凹陷狀,破壞植株維管束,嚴重時可引起病部以上枝條倒折甚至萎蔫,植株水分供應受阻,導致萎蔫。
2.4果實發病主要發生在綠果期,果柄、萼片和果實上均可發病。病斑初呈油浸狀、淺褐色,多從近果柄處開始發病,隨后逐漸蔓延,引起萼片發病,并向果實四周擴展呈云紋狀不規則病斑,病斑邊緣沒有明顯界線,發病果實的病部表面粗糙,果肉質地堅硬;擴展后病斑呈暗棕褐色,濕度大時病斑邊緣長出稀疏白色霉層,逐漸加重,發病嚴重的果實病部出現條狀裂紋,有油狀液滴滲出。果實受害后,病原菌向果實內部蔓延,切開后可見果肉褐化,但果實一般不變軟。
3防治措施
3.1農業防治
3.1.1選用抗(耐)病品種在酒泉地區表現較好的品種有中蔬6號、中雜9號、歐盾、HL218等。
3.1.2輪作應與十字花科蔬菜實行3a(年)以上輪作。
3.1.3加強栽培管理育苗的溫室和生產番茄的日光溫室分開,培育無病壯苗;種植多年或連作多年的日光溫室采用有機生態無土基質栽培。根據不同品種生育期長短、結果習性,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定植株距為40~60cm,合理整枝、摘心、打杈,減少養分消耗,促進主莖的生長;多施農家肥,避免偏施氮肥,應增施磷、鉀肥,定植前每667m2施腐熟農家肥5~7m3、氮肥10kg、磷肥15~20kg、鉀肥30~40kg作基肥。第1穗果核桃大小、第2穗已坐果時結合灌水開始追肥;應用膜下滴灌、膜下溝灌技術,避免大水漫灌,定植至開花前適當少澆水,促進根系生長,生長中后期適當增加澆水次數。
3.1.4清潔棚室環境及時清除病株殘體,在發病初期摘除病葉、病果,摘除時用塑料袋罩住病殘體,以防病菌飛散造成再次侵染。發病嚴重時可以大量摘除中上部發病葉片,剪除中上部發病嚴重的病莖。
3.2生態防治根據晚疫病發病規律,可以通過調節棚室溫、濕度來預防晚疫病發生,當晝夜溫度在10~25℃,濕度高于75%時,可采取適當控制澆水、增強通風、清洗棚膜、提高溫度的方法降低空氣濕度,預防晚疫病的發生。
3.3藥劑防治
3.3.1涂抹法防治葉柄和莖稈發病后,用64%噁霜錳鋅可濕性粉劑或58%甲霜靈錳鋅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150倍液,加少量面粉調成糊狀涂抹病部防治。
3.3.2噴霧防治發病前期用72.2%霜霉威鹽酸鹽(普力克)水劑或23.4%雙炔酰菌胺懸浮劑或72%霜脲錳鋅(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750倍液交替噴施;發病嚴重時用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銀法利)600倍液噴霧,還可用50%烯酰嗎啉1000~1500倍噴霧防治。
3.3.3熏煙防治發病初期選用45%百菌清煙劑或10%腐霉利(速克靈)煙劑,每次每667m2日光溫室用藥量200~250g,傍晚關閉風口后,密閉日光溫室點燃熏煙,次日早晨通風。每隔5~7d(天)熏煙1次,連續3~4次。還可用5%百菌清復合粉劑1kg,間隔熏7~8d(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作者:殷學云 張國森 韓志忠 李寶聚 謝學文 單位: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