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玉米粗縮病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玉米粗縮病是由玉米粗縮病毒(MRDV)引起的一種玉米病毒病。MRDV屬于植物呼腸弧病毒組,是一種具雙層衣殼的雙鏈RNA球形病毒,主要在小麥、禾本科雜草和灰飛虱體內越冬。由灰飛虱以持久性方式傳播。玉米粗縮病是我國北方玉米生產區流行的重要病害。玉米整個生育期都可感染發病,以苗期受害最重,五至六葉期即可顯癥,病株生長遲緩,節間粗短,頂葉簇生狀如君子蘭。九至十葉期,病株矮化現象更為明顯,上部節間短縮粗腫,頂部葉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1/2,多數不能抽穗結實,個別雄穗雖能抽出,但分枝極少,沒有花粉。果穗畸型,花絲極少,植株嚴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嚴重時不能結實。玉米粗縮病的發生,給生產帶來嚴重損害,目前還沒有高抗或免疫品種。為了降低損失,提高玉米產量,需要進行綜合防治。筆者通過多年的調查,摸清了該病的主要癥狀、發生特點與生態條件的關系以及防治措施,現簡述如下。
1發病條件
一是毒源量。多種禾本科作物和雜草是玉米粗縮病的寄主植物。雜草多、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細、雜草少的發病重。二是玉米播種期。早春播種(4月上中旬)和麥茬玉米(6月中旬后播種)發病田少,且發病輕;5月中旬前后播種發病重。主要原因是5月中旬至6月上旬為灰飛虱第1代成蟲傳毒盛期。此時,田間嫩綠植物少,造成灰飛虱集中危害。三是玉米葉齡。玉米苗期至七葉期為玉米粗縮病感病的敏感葉齡期,十葉期后為安全葉齡期。四是氣象條件。秋冬季氣溫偏高、春季干旱時,越冬寄主毒源多、灰飛虱越冬死亡率低、蟲量大,利于粗縮病的發生。
2發病癥狀
玉米粗縮病發病初期,在心葉基部的中脈兩側出現透明的虛線斑點,后逐漸擴展到整個葉片。病株的葉背、葉鞘及苞葉的葉脈上具有粗細不一的蠟白色條狀突起,用手觸摸有明顯的粗糙不平感。葉片寬短,厚硬僵直,葉色濃綠,頂部葉片簇生。病株生長受到抑制,節間粗腫縮短,嚴重矮化。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1/2,易從土中拔起。輕病株雄穗發育不良、散粉少,雌穗短、花絲少、結實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雖能抽出但分枝極少、無花粉,雌穗畸形不實或籽粒很少。
3發生規律
玉米粗縮病毒的傳毒昆蟲為灰飛虱,種子、土壤、人工磨擦不能傳病。灰飛虱在病株上取食18h后,體內就能帶毒,帶毒的灰飛虱在健株上取食0.5h就能把蟲體內的病毒傳給玉米,15~20d后即可出現癥狀。灰飛虱1年發生5~6代,以若蟲在大麥、小麥、禾本科雜草上越冬,春季第1代灰飛虱成蟲在越冬寄主上取食獲得病毒,并陸續向玉米上遷移,小麥收獲前及收獲期間(5月中旬至6月上旬)形成遷移高峰。灰飛虱夏季主要在玉米及田間雜草上繁殖,隨著玉米成熟遷至禾本科雜草上,秋季小麥出苗后,再轉遷到麥田傳毒,病毒就在麥苗上和灰飛虱體內越冬,形成周年循環。灰飛虱傳毒對玉米生育期無選擇性,植株越大,蟲量越多。玉米出苗至6葉(可見葉9葉)獲毒易感病,為感病葉齡期;感病葉齡期內獲毒葉齡越小,病株嚴重度越高,損失越大,4葉以下獲毒的發病株基本無產量。6葉(可見葉10葉以上)以后抗性增強,即使受侵染發病也輕,為安全葉齡期。感病葉齡期與灰飛虱傳毒盛期吻合度越高,發病越重。
4綜合防治措施
玉米粗縮病防治要堅持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方針,其核心是控制毒源、減少蟲源、避開危害。以栽培避病、治蟲防病為重點,大力推行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控措施。
4.1農業防治
一是選用抗病品種。盡管目前玉米生產中應用的主栽品種中缺少抗病性強的良種,但品種間感病程度仍存在一定差異。因此,要根據本地條件,選用抗性相對較好的品種,同時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單一抗源品種的大面積種植。二是調整播期。根據玉米粗縮病的發生規律,在病害重發地區調整播期,使玉米對病害最為敏感的生育時期避開灰飛虱成蟲盛發期,降低發病率。油菜、豌豆、蠶豆、大蒜、大麥、小麥等作物收獲后,夏玉米則應集中在6月10日后播種,以避開灰飛虱成蟲從麥田遷出傳毒期。三是清除雜草。路邊、田間雜草不僅是翌年農田雜草的種源基地,而且是玉米粗縮病傳毒介體灰飛虱的越冬越夏寄主。對麥田殘存的雜草,可先人工鋤草后再噴藥,除草效果可達95%左右。選擇此法的優點是苗期玉米不與雜草共生,降低了灰飛虱的活動空間,不利于灰飛虱的傳毒。四是加強田間管理。結合定苗,拔除田間病株,集中深埋或燒毀,減少粗縮病侵染源。合理施肥、澆水,加強田間管理,促進玉米生長,縮短感病期,減少傳毒機會,并增強玉米抗耐病能力。
4.2藥劑防治
一是藥劑拌種治蟲防病。用內吸殺蟲劑對玉米種子進行包衣和拌種,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灰飛虱,減輕粗縮病的傳播。播種時,采用種子量2%的種衣劑拌種,可有效地防止灰飛虱的危害,同時有利于培養壯苗,提高玉米抗病力。播種后選用芽前土壤處理劑如40%乙莠水膠懸劑、50%杜阿合劑等,用量8250~8625mL/hm2,對水450kg進行土壤封閉處理。二是噴藥殺蟲防病。防治重點為馬鈴薯、洋蔥、西瓜套種玉米的田塊。在玉米二至三葉期,選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40~300g/hm2加40%毒死蜱乳油900~1200mL/hm2,或20%仲丁威水乳劑2250~2700mL/hm2加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750~900g/hm2,或10%蚜虱凈150g/hm2加20%病毒AⅡ號1.2~1.5kg/hm2,或6%病毒克600g/hm2對水450kg均勻噴霧,可防治玉米病毒病和灰飛虱,預防粗縮病。同時拔除田間病株,以減少毒源。在玉米三至五葉期,用上述藥劑每隔5d噴1次,連噴2~3次,同時用40%病毒A500倍液,或5.5%植病靈800倍液噴灑防治病毒病。對于個別苗前應用除草劑效果差的地塊,可在玉米行間定行噴滅生性除草劑20%克蕪蹤8250mL/kg,對水450kg,注意不要噴到玉米植株上,克蕪蹤對雜草具有速殺性,噴藥后52h雜草全部枯死,可減少灰飛虱的活動空間,田邊地頭可噴45%農達水劑,但在玉米行間盡量不用,以免對玉米造成藥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