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淡水魚疾病考查與防治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趙宏單位:遼寧省朝陽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經過一年的系統調查和監測、顯微鏡觀察等,朝陽市大宗淡水魚主要發生的疾病是:白皮病、打印病、赤皮病、豎鱗病、爛鰓病、腸炎病、水霉病、小瓜蟲病、鯉斜管蟲病、車輪蟲病、錨頭鳋病、鯉嗜子宮線蟲病、鲺病、肝膽綜合征等。疾病發生的地區、種類及危害對象見表2-1.表中顯示,朝陽市大宗淡水魚類常見疾病共14種,其中細菌性疾病6種、真菌性疾病1種、寄生蟲性疾病6種、非寄生性疾病1種,沒有病毒性疾病發生。
分析與討論
細心操作,避免魚體受傷
細菌性疾病如白皮病、赤皮病、豎鱗病等和真菌性疾病如水霉病,均為繼發性疾病,在捕撈、運輸、放苗等操作過程中造成的機體損傷,使這些疾病得以發生,為此,進行細心操作,避免魚體受傷是防止微生物類疾病發生的保證。
加強疾病檢疫,投放前及時用藥治愈
池塘投放的魚種,如果不進行檢疫,不對癥用藥進行及時處理,一旦投放到池塘中,隨著水溫的提高,養殖密度的增加,病原會大量繁殖、生長,感染率增加,帶來魚類生長緩慢甚至死亡,后果不堪設想。為此,在魚種進入池塘前,要進行檢疫,并對癥用藥,是防止疾病發生的必要環節。藥物浸泡可用食鹽、漂白粉與硫酸銅合劑、高錳酸鉀等。
流行季節前的藥物預防
根據疾病調查結果和對養殖場日常管理的了解,許多疾病的發生是有季節性的,如腸炎病、爛鰓病、錨頭鳋病等,在疾病的流行季節前用藥物進行預防,可以控制疾病的發生,如掛袋法、食場消毒法、全池潑灑等。
加強養殖水體環境保護,適時調節水質
維護良好的水質不僅是養殖動物生存的需要,同時也是養殖動物抗病原生物侵擾的需要,隨著水溫的提高和養殖密度的加大,病原繁殖和生長加快,疾病得以大量發生,加強養殖水體環境保護,適時調節水質十分重要,水體的深度:魚種培育的水體從初期的1m到后期的2m左右;成魚飼養的水體從初期的1.3m到后期的2.4m左右,平時逐漸加水,當水體不好時,要采取排老水注新水的方法,這也是促進魚類快速生長,避免水體有毒有害物質如氨、亞硝酸鹽含量超標的保證。適時適量使用環境保護劑,能夠改善和優化養殖水環境,并且能促進養殖動物正常生長和發育。在產業化養殖的中、后期要根據養殖池塘底質、水質情況每月使用1次~2次環境保護劑如:每立方米水體用生石灰15g~30g;每立方米水體施光合細菌5mL~10mL(每毫升含光合細菌10億~15億細胞)或均勻拌入砂土后撒布于全池。
安全用藥,保證水產品質量,提供無公害水產品
肝膽綜合征的發生,除了飼料、放養密度大之外,濫用藥物也是此病的發生原因。為此,養殖場藥按照國家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選用國家允許的漁藥,使用“三效”(高效、速效、長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臐O藥。提倡使用水產專用漁藥、生物源漁藥和漁用生物制品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