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物科學素質教輔的浸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張寶華單位:山西大同大學朔州師范分校
滲透生物前沿知識,充實學生的科學知識。
在課堂上,適時介紹一些生物學的新成果、新進展,不僅能夠吸引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而且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現代生物知識的了解、豐富學生的科技知識。例如,1990年一位患有“先天性重癥聯合免疫缺陷綜合征”的4歲小女孩,在美國接受了世界上第一例臨床基因治療,科學家從其體內取出白細胞轉入正?;颍僦匦螺斎塍w內,經2年的持續治療,她最終恢復了健康。之后,基因治療作為一項全新的疾病治療手段迅速發展,然而,失敗也接踵而至。目前,絕大多數基因療法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基因治療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倫理學上,都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由此,學生對基因治療就有更深入、科學的了解。另外,簡單介紹“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組裝細胞”和“干細胞研究”等課題的研究,將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門課程的主觀認識。
重視生物科學史教育
新版生物課本中增加了許多資料分析、科學前沿、科學家的故事等版塊,在這些版塊中,不僅記載了一些生物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體現出科學家認真、實事求是、堅持不懈的科學態度和靈活多樣的科學方法,是十分寶貴的教育資源,尤其是對學生進行生物科學素養教育的良好素材。例如,孟德爾對生物的遺傳現象有濃厚興趣,他選取豌豆做實驗材料進行8年的雜交實驗,并應用統計學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提出假說并反復論證,最終成功揭示了遺傳學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通過這些介紹,教育學生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反復論證的科學態度。
再如,遺傳學奠基人摩爾根用果蠅作實驗材料做了大量實驗,一次偶然,在眾多紅眼果蠅中發現一只白眼果蠅,認真、嚴謹的鉆研習慣,使他沒有輕易放過這件小事,而是繼續研究,最終發現了遺傳學的第三定律,并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為現代遺傳學奠定了細胞學基礎。由此,可讓學生學習他們細致觀察、大膽假設、嚴格求證的科學方法。
另外,教材中“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酶的發現”、“生長素的發現”等史例,通過對一些經典實驗和邏輯分析的再現,還原了這些生物學概念、原理的來龍去脈,從而幫助學生準確、牢固地掌握新知識,并從中學習科學家的創造性思維方式。而1990年正式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由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法國和中國共同承擔完成,這是科學界合作的典范,科學無國界,將深刻啟發學生發揚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提高實驗動手能力,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科學探究能力。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實驗學科的特點,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或親自設計實驗。不能只讓學生機械地按照教師或教材要求一步步操作就草草了事,而應與學生共同分析實驗的目的和原理,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并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并積極創造條件讓他們嘗試,真正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同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鼓勵學生將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利用,不僅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而且能夠使他們深刻認識到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例如,通過對孟德爾兩大遺傳定律的學習,并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遺傳病,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某些常見病的遺傳規律及婚前檢查的必要性。再如,通過對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并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環境污染、盲目開采等,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和科學開發的重要性。這樣,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應用科技知識、關注社會問題,同時體現科學的價值觀念。
綜上,在學校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物科學素養教育是重中之重。我們要在認真學習和領會課本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有目的、有計劃、多渠道地去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