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圍填海工程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近岸海域水文動力環境改變圍填海項目建設是要按照“先圍后填”的原則,通過在工程外圍修建海堤、圍堤、護岸等永久性水中構筑物將填筑區域與海相隔,然后通過推填、吹填等方式形成陸域。新建的海堤、圍堤、護岸一般即為新形成的海岸線,此類岸線多為筆直或呈弧形,與原有自然岸線相差較大,鄰近海域的潮汐、波浪都將發生改變,進而影響到區域的水動力、泥沙沖淤、地形地貌等。如郭偉等[6]發現經過20年的圍填海,到2000年深圳西部海岸灘槽演變劇烈,伶仃洋海岸地區納潮量減少20%~30%,深圳灣納潮量減少15.6%,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影響;大連市于普蘭店灣、復州灣和大窯灣內部進行大面積圍填,使得水動力條件不斷減弱,海域淤積嚴重,進而喪失海灣屬性[7];廈門西海域和同安灣開發直接改變了海域潮流運動特性和水動力條件,大大減少海域納潮面積,出現明顯的淤積現象。大規模的圍填海工程甚至可能影響到項目所在海灣的納潮量和防洪排澇,對沿海城市處理風暴潮和內澇等突發性自然災害時產生風險隱患。
12沿岸海域生態系統受損圍填海占用的是海洋空間,是將海洋變成了陸地,作為海洋的“原住民”———海洋生物所受的影響和沖擊是最大的,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被破壞,迫使游泳動物舉家搬遷,浮游動植物隨波逐流,潮間帶和潮下帶底棲生物大部分遭遇滅頂之災,紅樹林、蘆葦等環境敏感濕地植物被砍伐填埋,從而喪失了生態調節功能,區域生物的種類、密度、多樣性和群落結構都將隨之改變、演替[9],這種變化和影響會通過生態鏈、食物鏈逐漸延伸到沿海陸地生態系統、灘涂濕地生態系統、河口灣生態系統和沿岸淺海生態系統,而且其影響程度和結果都是不可測的。如膠州灣滄口潮間帶的生物種類從60年代的141種銳減到90年代的不到10種,且在2007年的海洋生態系統評價中被評為亞健康。
13濱海濕地生態和景觀破壞濱海濕地除了在凈化海洋、降低海洋污染、防治海岸侵蝕方面有重要作用外,蘆葦、紅樹林等濱海濕地也可為丹頂鶴、白鷺和黑嘴鷗等多種珍稀鳥類提供棲息、繁殖地及遷徙的中轉地,獨特的、優美的濱海景致和自然風光,也是進行戶外活動、體驗自然、促進身心健康的首選。可是當大片濱海濕地被圍填海項目占用后,原有的自然景色風貌必然消失,原有的自然岸線變得趨于平直,曲折率大幅降低,使得高生態功能的自然景觀向低生態功能的半自然或人工景觀轉變,沿岸生物棲息地遭到破壞,生物生境的自然性下降或喪失,生態功能衰退,嚴重的則造成珍稀物種的消失。興化灣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圍填海,灘涂濕地景觀生態人工化和破碎化日趨加劇,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生態服務功能嚴重衰退;馬玉等通過對珠江口濱海濕地調查發現受灘涂開發與圍填海等的影響,珠江口濱海濕地圍墾嚴重,使得天然濕地面積減少,濕地生產力不斷下降,濕地環境狀況不斷惡化。
14漁業資源受損濱海灘涂潮間帶、河海交界、沿岸海域是主要經濟魚類、蝦蟹和貝類的產卵場或棲息地,圍填海工程建設導致灘涂面積大幅減小,海岸帶的自然生態平衡和魚類洄游規律被打破,海洋漁業生物因生境遭到破壞而無法生存,尤其是各種水生生物的幼卵會被覆蓋掩埋,使得漁業生物資源大幅減少甚至滅絕。舟山群島作為我國四大漁場之一,近年來受大面積圍填海影響,漁業資源銳減;被稱為“中華蜆庫”的大連莊河市蛤蜊島附近海域生物資源亦因連島大堤的修建,生態系統被破壞而徹底消失。
15海水質量下降海灣內圍填海工程導致納潮量減小,使得灣內水體交換能力變差,降低了海灣的環境容量,削弱了海水的自凈能力,從而也引起水環境質量下降。膠州灣海域因受圍填海養殖的影響,富營養化指數在20世紀60年代為0.03,本世紀初已上升至2,赤潮發生頻率也日漸增多。根據海洋環境調查結果,泉州灣海域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含量近10幾年來亦有大幅增加,富營養化問題依然嚴重。此外,圍填海工程在建設期間涉及修建圍堤、取沙、海上吹填、陸域推填等工藝,施工過程中泥沙、油污等或多或少的將進入海洋,影響到海洋環境。項目建成投產運營后,產生的生產生活污水、廢棄物又將是海洋污染的一個來源。
2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建議
圍填海使沿海地市的海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以較低成本快速地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增長,不過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螺旋式發展,上述問題又逐漸轉變成制約海洋經濟繼續向前的“瓶頸”,這就需要采取多種手段、措施來推進海洋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和升級,強化海洋生態環境管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21切實優化用海項目產業布局要實現海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確保海洋環境的可持續利用,也就是說要協調海洋產業的發展和海洋環境的保護,從優化結構、保證重點、合理用海、長遠發展的角度來建立海洋產業布局,提高各級政府對圍填海工程建設規劃的宏觀調控水平,摒棄高能耗、高污染的項目,防止粗放型用海造成的過度開發利用,對規模性用海項目在運營后的排污處理、防洪防澇做統一考慮和規劃,做到合理選址、達標排放,降低用海項目疊加和累積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環境容量壓力增大。
22開展用海項目不可行性論證評估雖然圍填海項目在申請用海之前都要進行可行性論證和環境評估等工作,但在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政治經濟利益面前,行政力量干預、經濟利益交換甚至申報虛假項目等情況并不少見,更遑論在項目立項后改變用途,項目運營后造成環境污染等。因此,有必要針對某類大規模圍填海項目開展不可行性論證,深入研究項目用海對海洋生態環境存在的風險,論證評估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和環境代價,以供海洋行政主管單位綜合考量決定。
23加強海洋環境動態監視監測和監管圍填海項目建設涉及海洋生態、海岸地貌、水文動力等多學科多專業方面的工作,且在項目運營后帶來的風險尚不可測,為保證其不會對海洋環境形成污染和影響,對某些重特大型圍填海項目,從建設之初就要實施動態監視監測和監管,對于變更用途的進行嚴肅查處;對于施工或運營后對海洋環境的不利影響的,及時糾正甚至關停整改,同時通過在項目周邊布設固定的監測站點,定期進行生態環境調查,長期跟蹤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
24建立區域海洋生態預警機制在某些典型的、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海域可開展敏感指示生物研究,加強對環境質量出現明顯變化時的監控,建立區域性海洋生態預警機制,當出現惡劣影響或污染時,能及時地、有組織地開展應急監測并對監測結果進行分析和評估,評估結果能及時提供給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或地方政府決策者,為其預防和處理突發事件提供依據,同時能及時通告社會民眾,降低或減少突發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避免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涸澤而漁”。
25加強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建設迄今為止,我國已經建立各類海洋保護區210多處,面積大約3.3萬km2,占海域面積的1.1%,海洋保護區網絡已初步建立,下一步要深入開展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在示范區內加強珍稀物種的保護性研究,加強對海域環境容量的研究、加強對生態保護和修復技術的研究,探索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制定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標體系和考核評估辦法[19],提高對海洋生態文明的認識和科研水平,并將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和進步源泉。
26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制保障海洋生態文明是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或者說是基石,并不是作為政府或者管理者的政績口號而存在,必須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障海洋生態文明的建設、發展和不斷改進,用現代的海洋經濟理念和法律制度來管理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通過海域使用金、海洋生態稅的規范繳交和使用,為海域開發利用的科學推進和海域使用管理技術研究提供資金保障,促進海洋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通過加強海洋執法的聯動性、交互性,消除行業執法的孤立性,推動和擴展海洋環境保護的范圍,通過建立公眾參與用海監督的模式或渠道,增強公眾參與海洋管理的意識,用廣泛的群眾路線來積極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3結束語
圍填海項目仍將是有效利用海洋資源、推動海洋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仍將會為滿足海洋經濟發展需要而長期存在,仍將是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的體現,更應該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從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經濟發展共贏出發,在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力爭做到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互協調與統一;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在填海工程施工期落實相關事故防范和環保措施,以減少對海洋環境的影響與破壞;從海洋空間利用、產業結構調整、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出發,堅持走海洋科技創新、科學管理海洋之路,調動地方政府和項目企業的積極能動性、發揮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力量、發揮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技術支撐,多管齊下,多方聯合,協調合作,共同推動海洋生態文明的建設。
作者:曹宇峰 林春梅 余麒祥 孫霞 單位:汝南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