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健康養殖的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健康養殖應該包括品種創新(提高生產潛能和品種適用性,針對地域、季節、生理階段等提出推薦需要)、飼料營養全面、飼養管理精細、養殖舍內外環境控制有效、生物安全措施到位、疾病快速診斷和對癥下藥等。
1.1種質抗逆性培育品種是健康養殖的基礎,因追求生長和生產的“高效”,當今培育品種的首要目的是提高生產潛能,同時犧牲了動物的適應性(抗應激能力),充分發揮品種的高生產潛能只有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發揮出來,故此類品種適于控制環境條件的集約化、工廠化飼養。我國實際生產中動物養殖環境千差萬別,據報道全國80%雞蛋產自規模小于1萬只的養殖戶,因此培育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抵御不良環境的能力、較高抗逆性(環境溫度、飼料營養等)的自有品種,更加適合我國中小型養殖場(戶);或者針對我國不同地培育品種,如南方、北方等適用的飼養品種,可能更有意義。總之,品種培育需要立足國內,可喜的是中國在蛋雞、黃羽肉雞等品種培育方面已經走在了國際前列。
1.2飼料安全有效飼料的主要功能是滿足動物生長、生產等生理過程的營養需要,附帶功能包括提高抗氧化力、免疫力和抵御疾病等抗逆能力。飼料安全有效,就要求飼料能精準滿足動物的生長、生產、保健等需要,不含有毒(如飼料霉變、重金屬污染等)、有害(抗營養因子等)物質,不影響動物自身及與之接觸的人的健康,不影響環境,有減排(氮、磷、銅、鋅、鐵等)的功能。當今社會,人們對飼料的要求遠不止提供營養素,甚至包括抗病、促生長等等。保證飼料安全有效須做到:根據季節、地域等條件,參考有關標準精準確定不同生理階段、健康狀況動物的營養需要,查閱和確定飼料原料所能提供的有效營養素含量,調配合適的飼料配方。只有飼料營養素平衡地滿足動物需要才是保證飼料安全、動物健康的第一道關卡。飼料廠需要建立自己的原料采購標準、檔案,使用合成氨基酸,降低日糧粗蛋白質水平,平衡氨基酸,從而保障飼料安全有效,減少干物質和氮的排出量;使用植酸酶,降低糞尿中磷的排出量;充分考慮飼料原料所含可利用微量元素的基礎上,使用有機微量元素,降低通過糞便排出的微量元素量;使用抗氧化和抗應激添加劑(如維生素E、酵母硒、L-肉毒堿等),提高動物抗應激和抗病能力;使用除臭劑(絲蘭屬植物提取物、酶制劑、蒙脫石、活性碳、酵母培養物、酸化劑等),在改善飼料營養素利用效率的基礎上,減少有害氣體、生物的產生;使用微生態制劑和免疫調節劑,保障動物腸道微生態平衡,增強非特異性免疫,為動物健康提供支持;使用非淀粉多糖(NSP)降解酶消除NSP的抗營養作用;霉菌毒素吸附劑可防止毒素的作用等。保證飼料安全有效還應做到:飼料加工、儲運過程中,保持設備、設施的清潔衛生,防止腐敗、霉變和污染,防止交叉污染。飼喂時,及時清理剩料,防止腐敗變質。禁止將各種生活泔水、生活垃圾直接飼喂畜禽。飼料中嚴禁使用違禁添加物質,嚴格執行休藥期的規定,防止藥物殘留對人體造成危害。
1.3生物安全為防止致病的病毒、細菌、真菌及其毒素、寄生蟲等入侵動物群體,撲滅和控制畜禽群內已存在的上述病原,切斷其傳播途徑(污染的空氣,攜毒野鳥、老鼠、蚊蠅等),保障畜禽健康生長、發育和生產,不污染環境,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動物產品過程中所采取的各種有效措施,就是養殖場的生物安全。因此生物安全是指生命體的安全,不傳播傳染性疾病和寄生蟲病。養殖場生物安全具體措施包括消毒和滅菌、免疫接種(免疫程序及疫病凈化措施)、合理的用藥及環境控制等。近年來,畜禽疫病的發生規律、發病特點等都出現了新情況、新變化,藥物控制疫病越來越困難,防控成本越來越高,風險越來越大。嚴格控制老鼠、野鳥、蚊蠅等接觸飼養動物;及時清理動物排泄物并進行處理,防止其中的揮發性物質污染場舍內空氣;使用消毒劑殺滅環境細菌,保持環境健康,從而保證人畜安全。因此,建設生物安全體系,采取嚴格的隔離、消毒和防疫措施,通過對人和環境的控制,建立起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層屏障,使畜禽健康,已成為防控畜禽疫病的重要手段。但是,消毒時需考慮消毒劑對畜禽可能帶來的損害,保證消毒過程和消毒后,不給畜禽帶來過大的應激;帶畜消毒時,須選用對皮膚黏膜無腐蝕、無毒性的表面活性劑類消毒劑;飲水消毒時,應選用容易分解的鹵素類消毒劑,如漂白粉、次氯酸鈣等;冬季雞舍潮濕最好用干粉消毒劑。實踐證明,生物安全措施在畜牧業生產中的應用,可有效控制畜禽疾病的發生、傳播,保證畜禽生產的安全性及畜禽產品的安全性,提高畜牧業的經濟效益,促進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1.4環境控制和糞污治理控制養殖大環境,需要國家、業者的共同努力;但控制養殖場(舍)小環境,可以減少飼養動物對疾病的易感性,對單一養殖戶來說更易完成,并且若所有的養殖場(戶)都能做到不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那么養殖大環境就會顯著改善。具體包括:“清潔生產”工藝及配套設施設備、環境控制(舍內、舍外)、空氣凈化、糞污治理等方面。養殖畜禽必須顧及對環境的影響,不但要對糞便、污水進行恰當處理,還要通過調整日糧結構,減輕污染物的排泄;通過調控動物健康,減少糞便排泄量及有害微生物排放;通過隔離處理患病動物,減少病毒、細菌等排泄。場址合適:養殖場選址應符合衛生防疫要求,遠離交通要道、工業區、居住區和污染區,盡量選用荒山、荒坡地。場區內空氣清新、水源充足,水質須符合無公害畜禽生產的要求,不含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重金屬、有機腐敗產物。需要考慮養殖場周邊土地的消納能力、有機肥的加工運輸成本。養殖籠具:養殖場須選擇合適的圈舍和籠具,給動物提供舒適的生存空間。實踐證明,網上養雞容易造成脛部損傷和胸部囊腫,水泥地面養豬容易導致肢蹄病,鐵絲籠養兔容易引起被毛損害。環境舒適:溫、濕度合理,冬季注意保溫和空氣新鮮;夏季降溫,養殖舍內各個角落溫度差異小,保證每只動物都不得病,因為是集約養殖,一只得病就會傳染其他動物。光照合理,噪聲控制,灰塵控制,有毒有害氣體控制,排放合理,從而創造良好的環境。糞污處理:養殖場糞便、垃圾、污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氮、磷等,若直接排向外界,會污染水源、破壞土壤結構、危害生態平衡,造成疾病傳播等。養殖場的惡臭氣體也會惡化空氣質量,影響人類的居住環境。據報道,我國年產畜禽糞便折合含氮量是現有氮肥施用量的近80%,磷近60%,鉀近300%。國內外固體糞便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經歷了從厭氧發酵、快速烘干到以好氧發酵為主,從以經濟效益為主到環境、社會效益兼顧的變化。生產沼氣能消化畜禽糞便,國內已經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如德青源、留民營等模式。畜禽糞便經高溫堆積發酵,可作為有機肥,為配合畜禽糞便有機肥的生產,國家不斷調整有機肥的有關指標,如最近將有機肥的水分調整為30%、有機質25%。我國已經于2014年1月1日執行了《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這將會促進養殖環境的改善。
1.5飼養管理規程合理的飼養管理規程包括:養殖模式、全進全出、早期營養計劃、空舍(批次間空舍一定時間,并用甲醛、高錳酸鉀熏蒸消毒)、多點分散養殖(不同生理階段動物,不在一起飼養,使得生產更加專業化,阻斷疾病的垂直傳播)等技術,溫濕度和光照管理,飼養密度管理等。飼養密度:降低飼養密度到合理程度,可顯著降低死淘率、改善動物福利狀況和生產性能、減少疾病,這也是當今國際上推廣應用大籠養殖蛋雞的理論基礎。制度規范:建立定期巡查制度,飼養員最好能在變天早晚觀察畜禽,及時發現問題、反饋信息、采取措施;實施封閉管理制度,禁止無關人員、鳥獸等隨便進出養殖場;建立獸藥檔案制度,確保使用的藥物采購渠道、生產廠家正規和藥品合格,按規定使用。人員和動物福利:落實健康體檢制度,保證飼養管理人員身體健康。在養殖場新建和改造、欄舍設計、日常管理、轉運等方面,充分考慮飼養動物的生理特點、生命本能需求,盡量給予人性化管理,充分保障畜禽吃(不受饑渴)、住(溫度、濕度、光照、傷害)、行(基于必要的活動空間)、心理愉快(無恐懼)的權利。
1.6疾病控制在疫病控制方面應該做到:先預防,再監測;早發現,快診斷;做藥敏,治疾病。預防是第一道防線。從疫苗預防、飼料營養平衡和提高機體免疫力、環境安全(沒有病原微生物)等機體內外環境入手防病。選用合適的疫苗,并合理存放和使用;制訂科學的免疫程序,防止過度免疫對動物健康、生產潛能產生影響。飼用必要的免疫調節劑,提高免疫力。定期監測抗體水平,做到及時準確免疫。通過觀察、檢測飼養動物的健康狀況,評估環境條件、管理制度,查找安全隱患。對檢查出已攜帶病原,或者發病個體,進行隔離治療、飼養和護理,在專用的解剖間分析病因,及時調整飼養管理制度和免疫預防措施。快速診斷疫病,是及時治病的基礎,是健康養殖的技術保障。開展藥敏試驗,對癥下藥,減少投藥量。需要研究和采用ELISA、PCR、免疫組化等快速、靈敏技術(最好做成試劑條),快速檢測病原、感染抗體、免疫抗體及感染量。
2小結
健康養殖涉及養殖的各個環節,只有從整體設計,關注每個細節(飼養品種、飼料安全、生物安全、環境控制和糞污治理、飼養管理、疾病控制等),才能健康生產滿足人類需要的動物產品。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健全動物健康的評估體系、提高養殖戶的健康養殖意識、研究和推廣標準化養殖模式等。因現代養殖的生態復雜、形式多樣等特點,評價一種飼養模式是否健康,當前來說較難,建立面、客觀、科學、公正地評價某種養殖模式或技術方法健康性的評價體系,以減少免疫次數和免疫抑制,是亟待解決的難題。因養殖的復雜性、從業者的水平差距等,造成對生物安全措施的忽視,需要通過宣傳、教育、示范等途徑提高養殖戶的生物安全意識。我國的養殖業門檻較低,中小型養殖業者多系半路出家,他們的思想意識、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直接關系動物一時健康,還是可持續的健康,關系生產動物產品的安全性。標準化養殖是出路,需要探索研究適用于不同地區使用的標準化養殖模式,從硬件(飼養設備、設施)、軟件(管理措施)等方面進行規范,減少動物遇到的冷熱、有害氣體、微生物等的應激。適度標準化和規模化應是發展之路,使得養殖戶由農戶向農場主轉變。
改變傳統養殖觀念是根本。養殖效益不僅僅靠動物產品價格,充分挖掘動物的遺傳潛力同樣可以獲得較好的收益;不能靠克扣動物的口糧來獲取效益,飼養動物健康是獲得收益的根本保障;綜合考慮飼料成本和轉化效率,計算每公斤總產出(增重)的成本更有意義;知道動物如何得病比知道得了什么病更重要;在做抗體監測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打疫苗;在做藥敏試驗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投藥;養殖人員的責任心要盡到,精心的飼養管理、健康養殖,重于預防疾病,重于疾病治療。
作者:武書庚張海軍岳洪源王晶齊廣海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生物飼料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